Dissertation/ Thesis

国家地质公园的理论与实践--风景地貌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التفاصيل البيبلوغرافية
العنوان: 国家地质公园的理论与实践--风景地貌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المؤلفون: 魏遐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
المصدر: 万方 ; 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814100.aspx
سنة النشر: 2005
المجموعة: Peking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PKU IR) / 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风景地貌, 地质遗迹, 国家公园, 国家地质公园体系, 风景地貌资源
الوصف: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长久以来这些珍贵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仍然面临着众多的威胁,在开发热潮中处于被损害和蚕食的边缘。尽管国内外对自然和文化保护已经有了许多研究,但是,如何协调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不仅需要在理论方法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合理借鉴国内外其他领域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同时也需要结合中国地质遗迹的现状研究具体的对策,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全球性的自然和文化保护运动和国家公园理念的传播,《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的产生,以及世界地质公园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显示出人类在探索科学发展中所取得的每一次进步。地质公园是国家公园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它的出现改变了一些传统的保护观念,使人们把保护的目光和对象由动植物等生命现象引向了无生命的地貌岩石等地质遗迹。本论文在理论层面上,以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发展为主线,回顾了世界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发展历程,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理论和方法。同时论文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和多学科融贯等研究方法,分别以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建设、黄山国家地质公园和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的石花洞景点,在国家、地方和景点三个空间尺度上进行了风景地貌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有所创新。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在以下五方面: (1)结合中国国情,进一步探讨国家公园理论在地质公园建设中的指导和实践,在总结国内外保护地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对比分析,系统梳理中国保护地的现状,提出在IUCN平台上的中国保护地体系框架及其结构组成。 (2)三个尺度系列的探讨。本文研究中,以国家地质公园为平台,以风景地貌为主线,探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发展与风景地貌资源保护利用问题。对问题分析的角度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分别从三个层面上展开相关研究,即由国家尺度(nationalscale)、地方尺度(localscale)到景点尺度(sitescale)。风景地貌资源保护利用研究贯穿着不同的尺度,在全国尺度上提出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建设的战略思想及方案;地方尺度上研究以黄山地质公园为案例,开展风景地貌资源保护利用研究,提出地质公园管理分区模式;景点尺度上以石花洞为案例,提出地貌景观保护的工程技术与管理技术相结合的途径模式。 (3)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体系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本着指导并服务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目的,本文提出了风景地貌分类体系并归纳总结中国风景地貌地理分布规律,并将其作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空间结构布局的基础。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现状分析,借鉴中外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自然区划理论指导下,以地貌区划为依据,提出国家地质公园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与初步方案。本研究对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建设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4)黄山地质公园管理分区实践。分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管理分区从空间上看,以公园整体为管理对象,通过资源重要性等级与空间功能的划分,将地质公园分为不同区域,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本文以黄山地质公园为区域实践案例,通过管理分区途径,实现地貌景观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协调发展。 (5)石花洞景观保护利用技术途径。作为示范点,开展石花洞景观保护技术研究,旨在微观层次、技术层面解决洞穴保护与利用中出现的景观破坏问题。 ; 0
نوع الوثيقة: thesis
اللغة: Chinese
Relation: 北京大学.; 745254;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82464
الاتاحة: https://hdl.handle.net/20.500.11897/382464
رقم الانضمام: edsbas.3D33385A
قاعدة البيانات: 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