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Yee Kwan Wong
المصدر: Writing Chinese: 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 Vol 2, Iss 1, Pp 106-122 (2023)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multilingualism, untranslatability, wong bik-wan, Philology. Linguistics, P1-1091,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L1001-3208
وصف الملف: electronic resource
-
2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HUI, Ting-yan, Isaac
المصدر: Staff Publications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Hélène Cixous, translation, women’s writing, Wong Bik-wan, Hong Kong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udies, lang, litt
Relation: https://commons.ln.edu.hk/sw_master/6190
-
3'Nostalgia' and 'Panic' in Huang Biyun's Fiction Huang Biyun xiao shuo de 'huai jiu' yu 'kong huang'
المؤلفون: Au, Siu-lung.
المصدر: Click to view the E-thesis via HKUTO.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Wong, Bik-wan, Flora
-
4
المؤلفون: 何玥臻, Ho, Yueh-Chen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張雙英, Chang, Shung-In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黃碧雲, 鬼魅, 香港主體性, Wong Bik Wan, uncanny, Hong Kong subject construction
Relation: 參考書目 一、作家文本(依出版年代排列) (一)1986年至2011年出版作品 《揚眉女子》,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87年,初版 《溫柔與暴烈》,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初版 《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4年10月1日,初版 《我們如此很好》,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初版 《七宗罪》,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11月10日,初版 《突然我記起你的臉》,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3月5日,初版 《烈女圖》,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3月26日,初版 《十二女色》,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0年9月1日,初版 《無愛紀》,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4月1日,初版 《血卡門》,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1月10日,初版 《沉默。暗啞。微小。》,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26日,初版 《後殖民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媚行者》,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5月30日,初版 《末日酒店》,臺北市:大田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8月12日,初版 (二)黃碧雲其他散篇作品 〈童言〉,香港:《年青人周報》第705期,1985年12月31日。 〈狗眼看人生〉,香港:《明報周刊》第1348期,1994年9月11日。 〈常滿叔叔,而花常開〉,香港:《明報周刊》第1479期,1997年3月16日。 〈幽靈〉,香港:《明報周刊》第1348期,1997年8月13日。 〈過譽〉,香港:《明報周刊》第1587期,1999年4月10日。 〈文革遺青〉,香港:《明報周刊》第期,1999年9月25日 〈小寫之可能〉,香港:《明報周刊.開卷.尋書》,2004年7月11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2日。 〈pianissimo.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9月23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一〉,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7日。 〈在黑暗之中被命運拖行.二之二〉,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4年12月28日。 〈幽靈盛宴〉,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月16日。 〈淫褻年代〉,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2月26日。 〈32個小跳〉,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4月03日。 〈甜蜜家園〉,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5月06日。 〈甜美生活,從來都沒有〉,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5月29日。 〈燒車以後。一個令人焦慮的黎明〉,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05年11月27日。 〈晚蛾〉,《MING明日風尚》別冊,2009年10月號。 〈我已忘記了,《傾城之戀》〉,原刊於香港大學《學苑》,2009年3月26日轉載。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814042/,2013年10月12搜尋 〈喪禮之後〉,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13年1月30日。 http://premium.mingpao.com/pda/palm/colDocDetail.cfm?PublishDate=20130130&File=vx001a.txt&token=b218bc260b89c0,2014年3月2搜尋 〈小字〉,香港:《明報周刊.世紀》,2013年1月8日。 http://hongkongcultures.blogspot.tw/2013/01/blog-post_8353.html,2014年3月2搜尋 二、中文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也斯:《香港文化空間與文學》,香港:青文書屋,1996年。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灣:麥田,1997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4年,初版三刷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三0與八0年代的中國小說》,臺北:遠流,198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臺北:麥田,2001年。 王德威:《落地的麥子不死:張愛玲與“張派”傳人》,濟南:山東畫報出版,2004年,初版。 王德威:《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2年8月1日,初版一刷 王曉明:《潛流與漩渦: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的創作心理障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 洛楓:《世紀末城市 : 香港的流行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 洛楓:《盛世邊緣:香港電影的性別、特技與九七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年,再版 袁瓊瓊:《食字癖者的札記》,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初版。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 馬傑偉:《後九七香港認同》,香港:Voice Publishing Corp,2007年。 張美軍、朱耀偉編:《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天地圖書,2007年。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典藏版19刷。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典藏版36刷。 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年。 陳炳良編:《香港文學探賞》,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 彭麗君:《黃昏未晚:後九七香港電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0年11月1日) 黃念欣、董啟章主編:《講話文章──訪問、閱讀十位香港作家》,香港:三人出版,1996年初版。 黃念欣:《晚期風格:香港女作家三論》,香港:天地圖書,2007年。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追跡香港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董啟章:《衣魚簡史》,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1月28日。 廖炳慧:《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詞彙編》,(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刷),頁246-247。 趙稀方:《小說香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5月1日。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臺北:九歌,2001年。 劉紹銘、梁秉鈞、許子東編著:《再讀張愛玲》,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 黎活仁:《香港八十年代文學現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盧瑋鑾(小思)編著:《香港文學散步》,香港:商務印書館,1991年。 簡瑛瑛主編:《認同、差異、主體性 : 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文化,1997年11月。 三、西文譯著(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Antonin‚ Artaud(翁托南.阿鐸)著,劉俐譯:《劇場及其複象》(LeTheatreetson Double),臺北:聯經,2003年。 Bataille‚ Georges(喬治.巴代伊)著,賴守正譯:《情色論》(L’EROTISME),臺北:聯經,2012年5月16日。 May‚ Rollo(羅洛.梅)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羅洛.梅經典》(Freedom and Destiny),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3年12月03再版。 Sofsky‚ Wolfgang(渥夫剛.索夫斯基)著,彭淮棟譯:《暴力十二章》(Traktat uber die Gewalt),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9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江婉琴:〈末路情愛──張愛玲《傾城之戀》與黃碧雲《盛世戀》之比較〉,《黃山學院學報》第5期,2005年10月,頁87-89。 吳冰:〈書寫中的生命批判:黃碧雲小說的主題〉,《長春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 2007年7月,頁64-65。 吳冰:〈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黃碧雲的小說內蘊〉,《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07-108。 李鈞:〈黑色寫作與殘酷美學──黃碧雲小說論〉,《齊魯學刊》總第227期,2012年第2期,頁146-149。 林欣儀:〈女族「苛」痕:論《烈女圖》、《飢餓的女兒》中多重身體剝削與抵抗〉,《有鳳初鳴年刊》第6期,2010年10月,頁185-200。 侯麗貞:〈黃碧雲小說中的國族寓言〉,《問學集》第11期,2002年6月,頁183-206。 張劍:〈飄泊病魂──黃碧雲小說創作散論〉,《殷都學刊》第4期,2001年,頁72-75。 曾麗琴:〈袋鼠族VS媚行者──朱天心與黃碧雲“母親”書寫的比較〉,《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2008年3月,頁79-80。 曾麗琴:〈黃碧雲的後現代性〉,《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總第34期,2005年第2期,頁79-80。 五、報紙雜誌(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莫藹琳:〈舞之媚,字之微──黃碧雲對舞與字的理解〉,香港:《文學世紀》第3卷第2期,2003年2月,頁77-80。 陸姵而:〈鬼魅敘述──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總第40期,2005年8月,頁18-21。 Claire Margat著,連俐俐譯:〈面對恐怖的藝術〉,《典藏‧今藝術》第129期,2003年6月,頁171-181。 應宇力:〈鞦韆下的風景——解析黃碧雲新作兩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6年4月,頁50-52。 戴紅軍:〈簡論黃碧雲小說的悲劇意識〉,《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4月,頁36-39。 鍾文音:〈之一‧媚行烈女,勸君莫惜〉,《誠品好讀》第48期,2004年8月,頁82。 趙啟麟整理:〈她與她的故事──黃碧雲V.S.蘇偉貞〉,《誠品好讀》,48期,2004年8月30日,頁78-80。 趙啟麟整理:〈她與她的故事──黃碧雲V.S.蘇偉貞〉,《誠品好讀》第48期,2004 年8月,頁78-80。 黃念欣:〈之二.妳還是那麼纖糼細密麼?〉,《誠品好讀》第48期,2004年8月,頁82。 張薇:〈我希望不只是文學家〉,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張薇:〈黃碧雲走出神話〉,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幻滅以後 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香港:《明報》,1999年12月2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香港:《明報》,1999年12月3日。劉曉藝:〈末世人語──談黃碧雲的小說〉,《讀書人》第26期,1997年4月,頁34-41。 潘時韻:〈專訪黃碧雲──脆弱之軀說書〉,香港:《明報》,2004年6月13日。 應宇力:〈從沒見過的那一朵雲──黃碧雲的小說世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8年2月,頁13-17。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黃念欣:〈一個女子的尤利西斯——黃碧雲小說中的行旅想像與精神家園〉,《當代作家評論》第1期,2006年1月,頁132-137。 羅展鳳:〈晚蛾──關於生命的種種消逝與衰敗痕跡〉,《明報周刊》2009年10月3日。搜尋日期2011年11月2日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8339660/ 黃錦珠:〈生命的來處、去處與生之幻影──讀黃碧雲《媚行者》〉,《文訊月刊》第181期,2000年11月,頁29-30。 陸姵而:〈鬼魅敘述──對讀張愛玲〈金鎖記〉與黃碧雲〈雙城月〉〉,《香江文壇》總第40期,2005年8月,頁18-21。 湯幀兆:〈之三.流離香港〉,《誠品好讀》第48期,2004年8月,頁83。 黃念欣,〈看小說──「懂與不懂之間」:兼談余非《天不再空》及黃碧雲《溫柔與暴烈》〉:《讀書人》第2期,1995年4月,頁100-103。 李國威、張煥聘:〈飄泊的年代──專訪黃碧雲〉,香港:《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頁60-63。 李國威、張煥聘:〈飄泊的年代──專訪黃碧雲〉,香港:《博益月刊》第23期,1989年8月,頁60-63。 李嘉慧:〈香港人從回歸後「尋根」到「無根」的文化身份──以黃碧雲兩篇散文為例〉,《香港作家》第1期,2008年1月,頁31-32。 顏純鈎:〈與黃碧雲聊天〉,香港:《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1-28。 顏純鈎:〈與黃碧雲聊天〉,香港:《文學世紀》第2期,2000年5月,頁21-28。 羅展鳳:〈沉默.暗啞.微小──黃碧雲關於寫作之能與不能〉,《文學世紀》第 4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72-76。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香港:《文學世紀》,第4期,2000年7月,頁4-5。 劉紹銘:〈偷窺黃碧雲〉,香港:《文學世紀》第4期,2000年7月,頁4-5。 范銘如:〈橫眉冷對‧繞指柔情──評黃碧雲《血卡門》〉,《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INK印刻,2005年10月,頁96-99。 李燕芬:〈如此年輕,如此才情橫溢,卻又如此蒼涼酸楚──試析黃碧雲的《失城》〉, 《香江文壇》總第18期,2003年6月,頁37-39。 杜英:〈人生如戲──由黃碧雲的〈桃花紅〉談起〉,《香江文壇》總第35期,2005年6月,頁45-50。 周偉紅:〈雙重陰影下的掙扎──黃碧雲小說論〉,《當代文壇》,2002年1月,頁75-77。 洛楓:〈女性與城市──試論吳美筠的詩、黃碧雲的小說、林憶蓮與劉美君的流行曲〉, 《素葉文學》第41期(復刊16號),1993年1月,頁20-23。 朗天:〈黃碧雲書寫今生〉,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黃念欣:〈論黃碧雲《末日酒店》中的後殖民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 年12月,頁107-122。 范銘如:〈橫眉冷對.繞指柔情──黃碧雲《血卡門》評介〉,《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第5期,2002年9月,頁90-92。 簡瑛瑛:〈蝴蝶、石榴、與黃玫瑰:試論〈貪婪〉中的(後)殖民論述與女性救贖〉,《中外文學》第25卷第11期,1997年4月,頁93-99。 顏純鈎:〈怎一個「生」字了得──初讀黃碧雲〉,《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61-74。 顏純鈎:〈怎一個『生』 字了得〉,《現代中文文學評論》第5期,1996年6月,頁 61-74。 王開平:〈世紀末,媚行者──訪香港小說家黃碧雲〉,《聯合報》,1999年12月20日。 王德威:〈極端溫柔‧極端暴烈──評黃碧雲《十二女色》及《烈女圖》〉,《聯合報‧讀書人》,2000年7月3日。 南方朔、蔡詩萍、駱以軍座談/吳憶偉記錄整理:〈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10月26日,39版。 南方朔、蔡詩萍、駱以軍座談/吳憶偉記錄整理:〈城市是現實的鏡子──談王安憶、朱天心、黃碧雲的小說(下)〉,《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1年10月27日,39版。 范銘如:〈黑暗房間裡.我在〉,《聯合報》,2004年9月5日。 凌性傑:〈一個人的精彩──黃碧雲小說中的單一與繁複〉,《中央日報》,2002年2月25日。 朗天:〈黃碧雲書寫今生〉,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張薇:〈我希望不只是文學家〉,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張薇:〈黃碧雲走出神話〉,香港:《明報》,1997年11月7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上】幻滅以後 收拾生活──步入理智之年〉,香港:《明報》,1999年12月2日。 梁慧玲:〈黃碧雲專訪【下】我去了,其實有點後悔〉,香港:《明報》,1999年12月3日。 黃錦樹:〈小說家最喜愛的小說〉,《聯合報》,2003年12月1日。 黃錦樹:〈在烈火之中降臨〉,《聯合報.讀書人》,2003年11月2日。 潘時韻:〈專訪黃碧雲──脆弱之軀說書〉,香港:《明報》,2004年6月13日。 蔡鳳儀:〈當黃碧雲跳舞時〉,《中國時報》,2002年1月20日。 盧郁佳:〈複製人進攻──到處都是張愛玲〉,《聯合報‧讀書人》,2002年6月23日。 林奕華:〈皺眉女子〉,香港:《信報》,2000年8月18日。 六、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鬼魅書寫研究 邱鳳儀:《李昂小說鬼魅書寫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張琬貽:《台灣當代女性小說中的鬼魅書寫(1980-2004)》,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陳惠姍:《施叔青鬼魅書寫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二)黃碧雲相關研究 王璸雅:《黃碧雲小說主題與敘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何思源:《邊緣的意義──從黃碧雲小說的特色看香港文學的一種可能》,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吳冰:《暴虐、死亡、飄泊:轉折時代的生命體驗與黃碧雲小說的主題》,吉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侯麗貞:《香港.政治.媚行者──黃碧雲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張靜怡:《反抗之自由──黃碧雲《媚行者》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莊宜文:《張愛玲的文學投影──臺、港、滬三地張派小說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年。 黃念欣:《黃碧雲小說中的「暴力美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黃念欣:《複調的藝術:黃碧雲(1961-)小說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中文學部哲學博士論文,2004年。 黃顯麟:《病魂常似鞦韆索──論黃碧雲小說的主題與書寫策略》,暨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楊淳淳:《黃碧雲小說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2010年。 董騫:《揚眉皺眉皆是黃碧雲》,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曉潔:《經驗.想像與求索──黃碧雲行旅小說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年。 戴綺蓮:《「誘惑」的顛覆性:黃碧雲小說的後現代美學》,香港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田威寧:《臺灣「張愛玲現象」中文化場域的互動》,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七、網路資源 黃色剪影:http://www.littlelittle.org/wong/wong.php 盧瑋鑾教授所藏香港文學檔案:http://hklitpub.lib.cuhk.edu.hk/lovf/browseauthorinner.jsp?stroke= 英文文學與文化資料庫:http://english.fju.edu.tw/lctd/index.asp 豆瓣-黃碧雲小組:http://www.douban.com/group/wong/ 香港文化資料庫:http://hongkongcultures.blogspot.tw/; U0002-20082014151103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2433;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2433/-1/index.html
-
5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刘晓洁, LIU XIAOJIE
المساهمون: CHINESE STUDIES, 林立, LAM LAP, 容世诚, YUNG SAI-SHING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Wong Bik Wan, traveling fiction, travel experience, travel imagination, gentle and violent, freedom
Relation: 刘晓洁, LIU XIAOJIE (2008-08-15). 经验,想象与求索--黄碧云行旅小说研究 = Experience, Imagination and Pursuit - A Study of Wong Bik Wan's Traveling Fictions. ScholarBank@NUS Repository.; http://scholarbank.nus.edu.sg/handle/10635/16349; NOT_IN_W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