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3 نتائج من 3 نتيجة بحث عن '"XIA, CHUN-XIANG"',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29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Dissertation/ Thesis
  2. 2
    Dissertation/ Thesis
  3. 3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夏春祥, XIA, CHUN-XIANG

    المساهمون: 謝高橋, XIE, GAO-QIAO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社會文化, 變遷, 原住民, 社會學, 社會工作

    Relation: 參考書目\r\n一﹒中文部分:\r\n王人英\r\n1966 「台灣高山族的社會文化接觸與經濟生活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2期,頁183-214。\r\n王幼華\r\n1992 「台灣史異詮(上) (下) 」。自由時報, 81 年1 月3、4 日\r\n王嵩山\r\n1985 「鄒族政治制度研究一一個高山族聚落適應變遷的例子」。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991 「阿里山鄒族研究」。台灣風物,第41 卷第2期,頁139-163。\r\n1992 「台灣先住民專輯」。歷史月刊第51期,頁1-60。\r\n王長華\r\n1984 「魯凱族階層制度及其演變」。 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方紫苑\r\n1995 「跳接歷史」。 聯合晚報, 80 年12 月7 日。\r\n文崇一\r\n1980 「社會文化變遷」。 刊於李亦園主編,文化人類學選讀,頁\r\n尹章義\r\n1988 「清代台灣移墾社會芻議一兼評孔立先生『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的特點」。 刊在「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一集,頁302-309。\r\n巴努\r\n1992 「身為邵族人」。1992. 1. 15 自立早報。\r\n瓦歷斯.尤幹\r\n1991 「頭目的尊嚴」。1991. 5.26 自由時報1 8 版。\r\n丹耐夫.景若\r\n1990 「斬斷民族延傳的劊子手一改姓氏」。 中國論壇158期: 頁\r\n27 -29。\r\n朱岑樓譯Malinowski, Bronishaw原著\r\n1989 「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出版社。\r\n349-368 0 台北:食貨。\r\n丘其謙\r\n1962 「卡社布農族的親屬組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期,頁133-194。\r\n1964a 「布農族卡社群的巫術」。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7期,頁73-94 。\r\n1964b 「布農族的法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8期,頁59-88。\r\n1968 「布農族郡社群的巫術」。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6期,頁41-66。\r\n丘延亮譯Marshall Sahlin 原著\r\n1988 「原初豐裕社會」。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一卷一期,頁159-188。\r\n石磊\r\n1971 「筏灣一一個排灣族部落的民族學田野調查報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之21 。\r\n1976 「建和村卑南族的社會變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頁119-142。\r\n1977 「馬蘭阿美族宗教信仰的變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1 期,\r\n1984 「排灣族的家庭結構:原始及其演變」。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4期,頁71-84 。\r\n1986 「在漢文化影響下阿美族的家庭結構」。 刊在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典文化變遷』 (下) ,頁379-400。\r\n伍睢\r\n1990 「布農族的原始宗教與基督教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第一期,頁41 -66。\r\n芮逸夫\r\n1952 「台灣土著各族畫一命名擬議」。 大陸雜誌,第5 卷第5期\r\n吳福蓮\r\n1986 「花蓮吉安阿美族禮俗與宗教變遷之探討」。 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29期,頁28-74 。\r\n吳燕和\r\n1964 「泰雅兒童的養育與成長」。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6期,頁163-207 。\r\n李亦園\r\n1956 「來義鄉排灣族中箕模人的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 期,頁55-84。\r\n1957 「南勢阿美族的部落組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期,頁135-167。\r\n1960「Anito 的社會功能:雅美族靈魂信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0期,頁的-56 。\r\n1962 「祖靈的庇蔭:南澳泰雅族人超自然信仰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4期,頁1-46。\r\n1979 「社會文化變遷中的台灣高山族青少年問題:五個村落的初步比較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8期,頁1-30。\r\n1987a 「邵族的經濟生活」。 刊在李亦園編,『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頁179-250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r\n1987b 「馬太安的阿美族一試論阿美文化的結構與適應」。 刊在李亦園編,『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典文化』,頁275-286。台北:聯經出版公司。\r\n1987c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宗教結構系統」。 刊在李亦園編,『台灣土著氏族的社會典文化」,頁381-394 0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r\n1987d 「都市中高山族的現代適應」。 刊在李亦園編,『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頁395-424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r\n李亦園、宋龍生、徐人仁、吳燕和\r\n1963 「南澳的泰雅人(上)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r\n1964 「南澳的泰雅人(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r\n李亦園、許木柱\r\n1985 「台灣高山族的現代適應問題:一些初步發現及其理論意含」。 科學發展月刊,第13 卷第11期,頁1413-1425 。\r\n宋文薰譯 鹿野忠雄原著\r\n1984 「台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 台北:台灣省文獻會。\r\n沈葆禎\r\n1958 「福建台灣奏摺」。 台灣銀行季刊,第10 卷第2期,頁148-180。\r\n周憲文\r\n1957 「日據時代台灣之對外貿易」。 台銀季刊9 (1) : 33-60。\r\n1959 「台灣之原始經濟」。 台灣之原始經濟,頁11 -30。台灣銀行經濟研究。\r\n周憲文譯 東嘉生原著\r\n1985 「台灣經濟史概說」。 帕米爾書店。\r\n矢內原忠雄原著\r\n1985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 帕米爾書店。\r\n林英彥\r\n1974a 「台灣先住民狩獵時期之經濟生活」。 台灣經濟史,第11 集,頁1 - 16 。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1974b 「台灣先住民狩獵時期之農業經營」。台灣經濟史,第11 集,頁17-61。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1974c 「台灣先住民狩獵時期之經濟結構」。台灣經濟史,第11 集,頁62-96。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林滿紅\r\n1979 「貿易與清末台灣的經濟社會變遷」。食貨月刊,第9 卷第4期,頁\r\n林衡立\r\n1955 「排灣族之團主制度與貴族階級」。 台灣文獻,第6 卷第4期,頁53-58。\r\n孫大川\r\n1991 「久久酒一次」。 台北:張老師。\r\n馬淵東一\r\n1988a 「台灣土著民族」。 刊在黃應貴主編之『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47-68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r\n1988b 「台灣中部土著族的社會組織」。 刊在黃應貴主編之『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421-444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r\n馬淵悟\r\n1988 「台灣海岸阿美族的老人」。 刊在黃應貴主編之『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553-564。台北:聯經出版公司\r\n曹水和\r\n1954 「鄭氏時代之台灣墾殖」。 台灣經濟史初集,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0 -85。\r\n夏建中譯Radcliffe-Brown , A. R. 原著\r\n1991 「社會人類學方法」。 台北:久大桂冠。\r\n高淵源\r\n19177 台灣高山族。台北香草山書屋,頁40-47。\r\n陳正祥\r\n1958 「台灣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台灣銀行季刊,第10 卷第l期,頁18-35。\r\n陳慧蓉\r\n1986 「吉安鄉阿美族的社會變遷」。 台灣省立博物館年刊,第29期,頁1-27。\r\n陳文德\r\n1985 「光復後日本學者對阿美族的研究」。 思與言,第23 卷第2期,153-177。\r\n陳茂泰\r\n1975 「從早回到果園一道澤與卡母界農業經濟變遷的調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1 -34。\r\n1990 「透視人類學文化實體的認識論」。台灣田野研究通訊,第17期,頁128。\r\n陳春欽\r\n1966 「向天湖賽夏族的故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1 期,頁157-196。\r\n1968 「賽夏族的宗教及其社會功能」。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6期,頁83-120。\r\n1967 「東河村賽夏族之人口與家族」。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3期,頁141-166。\r\n陳其南\r\n1975 「光復後高山族的社會人類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頁19 - 49。\r\n陳奇祿\r\n1981 「台灣土著文化」。刊在陳奇祿編『民族與文化』,頁35-43。台北:黎明書局。\r\n陳國強\r\n1985 「中國人類學發展史略」。人類學研究,試刊號。\r\n陳曉林譯 Toynbee ,Arnold J. 原著\r\n1987 「歷史研究」(上) (下) 。台北:遠流。\r\n郭秀岩\r\n1975 「山地行政與山地政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頁97-106。\r\n郭文般\r\n1985 「台灣光復後基督教在山地社會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許木柱\r\n1974 「長光:一個母系社會的涵化與變遷」。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985 「從琉璃球到違章建築:台灣土著族群的傳統文化與現代適應」。 思與言,第23 卷第2期,頁1-8。\r\n1986 「泰雅族的社會心理適應」。 國科會研究報告。\r\n1988 「我從山中來:原鄉的適應困境」。 文星,第118 期,頁78-80。\r\n1989a 「泰雅、阿美兩族與漢人的族群關係:族群刻板印象與族群互動的分析」。 論文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之『族群關係與族群區域發展研討會』。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r\n1989b 「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 刊於徐正光、宋文里主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r\n1991 「弱勢族群問題」。刊於楊國樞、葉啟政主編,『1991 台灣的社會問題』,頁399-428。台北:巨流出版公司。\r\n1992 「山地適應問題的文化人類學探討」。 出處不詳。\r\n黃順二\r\n1980 「人類學的鄉民社會研究」。 刊於李亦園主編,文化人類學選讀,頁369-390。台北:食貨。\r\n黃富三\r\n1981 「清代台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之影響(上)(下) 」。食貨月刊,第11卷1、2期,頁19-36,72-90。\r\n黃應貴\r\n1974 「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台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經濟人類學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1974 「經濟適應與發展:一個台灣中部高山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35-53。\r\n1976 「光復後高山族的經濟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35-55。\r\n1982 「東埔社土地制度之演變: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2期,頁115-149。\r\n1983 「東埔社的宗教變遷:一個布農族聚落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3期,頁105-132。\r\n1984a 「東埔社布農人的家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4期,頁85-114。\r\n1984b 「光復後台灣地區人類學研究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5期,頁105-146。\r\n1984c 「東埔:一個台灣中部布農族聚落的社會組織及其現代適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甲種2 8號。\r\n1985 「台灣土著族的兩種社會類型及其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7期,頁1-30。\r\n1988 「布農族社會階層之演變:一個聚落的個案研究」。刊在黃應貴主編之『台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217-238。台北:聯經出版公司。\r\n1989 「人的觀念與儀式:東埔社布農人的例子」。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7期,頁 。\r\n黃維憲\r\n1989 「概說我國近四十年來的台灣山胞研究一有關內容、理論和方法的引介」。『台灣邊疆研究理論與方法研討會實錄』,頁95-97。\r\n黃曉京、何維凌譯Robert Redfield 原著\r\n1986 「民俗社會」刊於黃曉京、何維凌譯之臺灣有限公『社會學與社會組織』,頁188-218。浙江人民出版社。\r\n黃宣衛\r\n1980 「傳統社會與西洋宗教一三個台灣高山族的例子」。思與言,第18 卷第1 期,頁101-115。\r\n1986 「奇美村阿美族的宗教變遷」。刊在瞿海源、章英華主編,『台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下),頁401-442。\r\n黃美英\r\n1985 「都市山胞與都市人類學:台灣土著族群都市移民的初步探討」。思與言,第23 卷第2期,頁82-107。\r\n1988 「異鄉的邊緣人:原住民的都市適應與文化認同」。 文星雜誌,118期:80-87。\r\n葉啟政\r\n1982『「傳統」概念的社會學分析』。刊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委員會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研討會論文集,頁\r\n張恭啟譯 Wolf ,Eric R. 原著\r\n1983 「鄉民社會」。 台北:巨流。\r\nJ.H.Steward 原著\r\n1989 「文化變遷的理論」。台北:新橋譯叢。\r\n張恭啟、于嘉云譯R.Kessing 原著\r\n1981 「當代文化人類學」 (上) (下) 。台北:巨流。\r\n張曉春\r\n1972 「台北地區山胞大專學生社會適應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8 期: 63-99。\r\n1974 「台北地區山地移民調適初步調查研究」。 思與言(上)11卷6期:293:310 (下)12卷1期:27-37。\r\n廖文生\r\n1984 「台灣山地社會經濟結構性變遷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蔡瑞明\r\n1984 「台灣高山族社會流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r\n劉文龍\r\n1992 「墨西哥:文化碰撞的悲喜劇」。台北:淑馨。\r\n劉斌雄\r\n1976 「日本學人之高山族研究」。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0期,頁5-16。\r\n劉斌雄、衛惠林\r\n1962 「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1。\r\n衛惠林\r\n1959 「雅美族的父系世系群與雙系行為團體」。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期。\r\n1960. 「排灣族的宗族組織與階級制度」。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9期,頁71-96。\r\n1962 「台灣土著族群研究的趨向及其問題」。 台灣文獻第十三卷,第二期。台北:台灣省文獻會。\r\n1963 「魯凱族的親族組織與階級制度」。中國民族學報,3:1-18\r\n蔣斌\r\n1984 「排灣族貴族制度的再探討:以大社為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5期,頁1-48 。\r\n蕭新煌\r\n1985 「低度發展與發展一發展社會學選讀」。 台北:巨流。\r\n瞿海源\r\n1983 「台灣山地鄉的社會經濟地位與人口」。 中國社會學刊,第7期,頁157-175。\r\n1984 「世俗化與宗教變遷」。中國論壇,19(4) :49-52 。\r\n1991 「從『山胞』到『原住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討論會。\r\n韓西庵\r\n1959 「台灣山地人民之經濟生活」。 刊在「台灣之原始經濟』,頁51-59,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藤井志津枝\r\n1988 「兒玉總督時代的台灣原住民政策一對日本促使『台灣現代化』的質疑」。刊在『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一集,頁149-184。\r\n瀨川孝吉\r\n1956 「台灣先住民之農業與畜牧」。 刊在『台灣經濟史』第四集,頁1-15。\r\n傅仰止\r\n1985 「都市山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思與言23 卷2 期:65-81。\r\n1987 「都市山胞的社經地位與社會心理處境」。 中國社會學刊,11 期: 55-79\r\n謝世忠\r\n1987 「認同的污名一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 台北:自立晚報\r\n謝高橋等\r\n1989 「台灣山胞遷移都市後適應問題之研究」。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r\n1992 「台北市山胞生活與輔導業務研究」(初稿)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委託專題研究報告之二。\r\n董芳苑\r\n1991 「原始宗教」。 台北:九大文化。\r\n楊南郡譯 鹿子木小五郎原著\r\n1991 「平埔族移民遺事」。 自立晚報, 80 年12 月25 日19版。\r\n蔣亨達\r\n1972 「何華德.貝克概念給我們的啟示」。 中國社會學刊,第2期,頁56-63。\r\n俞景蓮譯Moore ,Wilbert E . 原著\r\n1988 「社會變遷」。 台北:巨流。\r\n顧駿譯 Rex John原著\r\n1991 「種族和族類」。 台北:巨流。\r\nImbault-Hurat, Camille著\r\n1958 「台灣島之歷史和地誌」。台灣研究叢刊第五十六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馮秉正( Mailla )\r\n1957 「台灣訪問記」。 台灣研究叢刊第四十四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Pickering, W.A.\r\n1959 「老台灣」。台灣研究叢刊第六十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Riess, Ludwig著\r\n1956 「台灣島史」。台灣研究叢刊第三十四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Wirth, Albrecht著\r\n「台灣之歷史」。台灣研究叢刊第三十四種。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r\n\r\n二.英文部分:\r\nAmersfoort , Hans Van.\r\n1978 \"Minority\" as a sociological concept\".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 Vol. 1 N.2 : 218-233.\r\nBaker, Ronald G.\r\n1978 \"Race and Power: 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Race Relation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1 NO .3: 316-335.\r\nBarth , Ernest A. T. and Donald L. Noel \"Conceptual\r\n1972 Frameworks for the Analysis of Race Relations : An Evaluation\" Social Forces 50:333-348.\r\nBecker, Howard\r\n1957 \"Current Sacred –SecuIar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in Howard Becker and Alvin Boskoff(eds) ,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in Continuity and Change: 133-185 , New York : Appleton-Century.\r\nBlumer, Herbert\r\n1982 “ Industrialization and Race Relations\" , in Yetman Majority and Minority-The Dynamics of Race and Ethnicity in American Lif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r\nBogardus , Emory S.\r\n1931 \"A Race-Relations Cycle\" ,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36): 612-617.\r\nCoser, Lewis\r\n1956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Dahrendorf, Ralf\r\n1959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r\nDobbelaere , Karel\r\n1981 Racial and Ethnic Relation, prentice-Hall.\r\nFrank, Andre G.\r\n1967 Capitalism, and Under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n, New York: Monthly Review.\r\n1969 Latin America: Underdevelopment o「Revolution , New York: Monthly Review.\r\n1973 Tradition, Change and Modernity, New York: Wiley Frazier, E. Franklin.\r\nFrazier, E. Franklin\r\n1947 \"Sociological Theory and Race Relations\", American Social Review (12):265-271.\r\nHammond, P.E.\r\n1966 \"Secualization, Incorpora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88-194.\r\nHimes, Joseph S.\r\n1966 \"The Functions of Racial Conflict\" Social Fircesm 45:1-10\r\nHobson , John A.\r\n1965 Imperiali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r\nKrober, A. L.\r\n1948 Anthropology , New York , Harcomt , Bruce .\r\nMckay , James and Frank Lewins\r\n1978 \"Ethnicity and the ethnic group: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reformulation\",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1, N.4:412-427.\r\nMyrdal, Gunnar\r\n1937 \"An American deliema\" in Yetman and Steele, 1982\r\nNoel , Donald\r\n1968 \"A Theory of the Origin of Ethinic Stratification\" Social Problems , 16: 157-172.\r\nPark , Robert E.\r\n1950 Race and Culture, The Free Press. Pettigrew , Thomas F. (Ed .)\r\n1980 The Sociology of Race Relations: \"Introduction\", The Free Press.\r\nRainbown , paul\r\n1987 Tradition and Alienation,The Chicago Press.\r\nRichmond, Anthony H.\r\n1978 \"Migration, Ethnicity and Race Relation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Vol.1 N.1:18.\r\nSchaefer, Richard T.\r\n1990 Racial and Ethnic Groups , Glenmiw II1:Scott Foreman .\r\nScott , George M.\r\n1990 \"A Resynthesis of the Primordial and circumstantial Approaches to ethnic group Soliderity: towards an expanatory model\" , Ethric and Racial Studies , Vol.13 N.2:148-17 1.\r\nShiner, Larry\r\n1967 \"The Concept of Secualization in Empirical Research\" 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6:207-220.\r\nSchermerhorn, R.A.\r\n1956 \"Power as a primary concept in the studies of minori Social Forces 35.\r\nShibutani, Tamotsu and Kian M. Kwan\r\n1965 \"Ethnic Stratifi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r\nSmith , M. W.\r\n1940 \"The Puyallup of Washinton\" in Ralph Linton (Ed.) Accultaration in Seven American Indian Tribes,New York: Appleton-Century.\r\nShanin, Teodor\r\n1971 Peasants and Peasant Societies , Harmoudsworth: Penguin .\r\nShanin, T.( ED.)\r\n1971 Peasants and Peasant Societies. Harmondsworth: Penguin\r\nShils ,E\r\n1974 The Intellectuals and Power and Other Essay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n1981 Tradi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nVan den Berghe P. L.\r\n1982 \"Paternalistic Versus Competitive Race Relations: An Ideal-Type Approach\"\r\nWorsley , Peter\r\n1982 \"One World o「Three? A Critique of the World-System Theory of Immanuel Wallerstein\" in David Held etal. (Ed.) State and Societies ,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r\nYancey , William L. and Evgene P. Erickson , Richard N.\r\n1976 Juliani \"Emergent Ethricity: A Review and Reformmul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76, Vo 1. 41:391-403.; B2002004541;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9457;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89457/1/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