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10 نتائج من 10 نتيجة بحث عن '"Wang Niansun"',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52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Lyu Xiaoxue1, Wang Yulin2 lionw@vip.sina.com

    المصدر: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 Vol. 43 Issue 2, p103-107. 5p.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MEDICAL terminology, *PHONETICS, *MEDICAL literature, *COGNATE words

  2. 2
    Academic Journal
  3. 3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Cheung Kam Siu

    المصد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2009, Vol. 49, p103-147. 45p.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ESSAYS, *BLOCK printing, *TEXTUAL criticism

    Reviews & Products: FANGYAN (Book)

  4. 4
  5. 5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志峰, Chen, Chih-feng

    المساهمون: 張寶三,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وصف الملف: 2065143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引用書目 ◎本目依序分王氏父子相關著作、王氏父子學術研究之著作、古籍之屬、近現代著作之屬等四類。 ◎古籍之屬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近現代人著作之屬,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壹、王氏父子相關著作 王念孫 《廣雅疏證》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 2000年9月 《讀書雜志》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 2000年9月 〈爾雅郝注刊誤〉收入羅振玉輯《殷禮在斯堂叢書》 臺北:藝文印書 館 1970年 王引之 《經傳釋詞》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 2000年9月 《經義述聞》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 2000年9月 羅振玉輯《高郵王氏遺書》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 2000年 9月 李宗焜編撰《影印解說高郵王氏父子手稿》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0年4月 貳、王氏父子學術之研究著作 一、專書及學位論文之屬 王章濤 《王念孫王引之年譜》 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6月 胡繼明 《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徐興海 《廣雅疏證研究》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文彬 《高郵王氏父子學記》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6 月,高明、林尹指導 張意霞 《廣雅疏證訓詁術語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年1月,陳新雄指導 都淑惠 《王念孫生平及其古音學》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年5月,陳新雄指導 舒 懷 《高郵王氏父子學術初探》 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11 月 二、單篇論文之屬 朱國理 〈《廣雅疏證》中的轉語〉,刊入《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 第2期2003年3月 〈《廣雅疏證》的“命名之義”〉,刊入《語言研究》2000年第3期 莊雅州 〈論高郵王氏父子經學著述中的因聲求義〉收入蔣秋華主編《乾嘉學者 的治經方法》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 10月 陳新雄 〈王念孫《廣雅疏證•釋詁》訓詁術語一聲之轉索解〉,收入《第一屆 國際訓詁學研討會論文集》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4 月 陳鴻森 〈經傳釋詞作者疑義〉,刊入《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雄根 〈從《廣雅疏證》看王念孫的聲義相通說〉,刊入《人文中國學報》第 十一期,2005年8月 〈從廣雅疏證看王念孫聲義相通說〉,刊入《人文中國學報》第十一期 香 港:浸會大學,2005年8月 〈從《廣雅疏證》看王念孫的聲轉理論及其實踐〉《,刊入香港中文大 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989年》第20期 〈王念孫連語理論探賾〉,刊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1990年》第21期 郭明道 〈王氏父子的訓詁思想和方法〉,刊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四期, 2005年7月 黃愛平 〈乾嘉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學術研究〉,刊入《清史研究集》第五輯, 1986年12月 舒 懷 〈高郵王氏父子《說文》研究緒論〉,刊入《古漢語研究》第四期,1997 年 華學誠等〈就王念孫的同源詞研究與梅祖麟教授商榷〉,刊入《古漢語研究》(北 京:古漢語研究編輯部,2003年) 裴學海 〈評高郵王氏四種〉,刊入《河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62年10月 劉文清先生〈《讀書雜志》「聲近而義同」訓詁術語探析〉,收入《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2年11月 〈《讀書雜志》「字異而義同」訓詁術語析論──兼論其術語意義之生 成〉,刊入《臺大中文學報》第十九期 2003年12月 〈讀書雜志》『之言』術語析論─兼論其『因聲求義』法〉,刊入《臺大 中文學報》第二十一期 2004年12月 鄭吉雄師〈高郵王氏父子對《周易》的詮釋〉收入楊晉龍主編《清代揚州學術》 下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4月 〈乾嘉治經方法中的思想史線索─以王念孫《讀書雜志》為例〉,收入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乾嘉學者的義理學》下冊 臺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2月 濱口富士雄〈王念孫訓詁之意義〉,刊入《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一期, 2000年3月(盧秀滿譯) 參、古籍之屬 一、經部 《尚書今古文注疏》 清•孫星衍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毛詩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9月,據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 《毛詩傳箋通釋》 清•馬瑞辰 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周禮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3年9月,據阮元重栞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挍勘記 《周禮漢讀考》 清•段玉裁,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 第八十冊 《春秋左傳注》 楊伯峻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經典釋文彙校》 唐•陸德明著,黃焯彙校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爾雅義疏》 清•郝懿行 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總第188冊 《揚雄方言校釋匯證》 漢•揚雄著,華學誠匯證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9月 《說文解字注》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影印經韻樓藏版 《六書故》 宋•戴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小學類》第226冊 《說文通訓定聲》 清•朱駿聲 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6月 《釋名匯校》 東漢•劉熙著,任繼昉纂 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11月 《復古編》 宋•張有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收入《四庫全書•經部二一九•小學類》第225冊 《字詁義府合按》 清•黃承吉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韻補》 宋•吳棫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收入《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237冊 〈果臝轉語記〉 清•程瑤田 收入《影印原刻叢書吉成三編》 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古書疑義舉例》 清•俞樾 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1月 二、史部 《清史稿》 趙爾巽等 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漢學師承記箋釋•洪榜傳》 清•江藩著、漆永祥箋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 《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瑢等 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1月 《續修四庫提要•經部》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7月 《古書讀法略例》 清•孫德謙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清儒學案》 清•徐世昌 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三、子部 《通雅》 清•方以智 收入《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第八百五十七冊 《漢學商兌》 清•方東樹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 《無邪堂答問》 清•朱一新 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2月 《白虎通疏證》 清•陳立 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8月 四、集部 《鄭樵文集》 宋•鄭樵著、吳懷其校補 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2年12月 《潛研堂文集》 清•錢大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戴東原先生全集》 清•戴震 臺北:大化書局,1978年4月 《段玉裁遺書》 清•段玉裁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10月 《揅經室集》 清•阮元 《揅經室室集》 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5月 《雕菰集》 清•焦循 臺北:鼎文書局,66年9月 《萇楚齋隨筆》 清•劉聲木 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越縵堂讀書》 清•李慈銘 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6月 《昭代經師手簡箋釋》 賴貴三主編 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8月 肆、近現代著作之屬 一、專書之屬 王國維 《觀堂集林》 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1月 王 力 《中國語言學史》 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8月 《王力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8月 《清代古音學》收入《王力文集》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年5 月 《同源字典》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10月 王松木 《傳統訓詁學的現代轉化─從認知觀點看漢語詞義演化的機制》 高 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4年9月 王寧 《訓詁原理》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8月 王俊義、黃愛平合著《清代學術文化史論》 臺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1999 年11月 《清代學術與文化》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 臺北:廣文書局,2001年10月再版 支偉成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8月 申小龍 《語文的闡釋》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1月 朱 星 《中國語言學史》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8月 朱維錚 《中國經學史十講》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任繼昉 《漢語語源學》 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5月 余英時 《論戴震與章學誠》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吳雁南主編《中國經學史》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吳雁南主編《清代經學史論》 雲南: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 吳安其 《歷史語言學》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吳澤順 《漢語音轉研究》 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1月 沈兼士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汪耀楠 《注釋學綱要》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4月 汪啟明 《漢小學文獻語言研究叢稿》 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4月 李建國 《漢語訓詁學史》(修訂版)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8月 李 開 《戴震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李葆嘉 《清代上古聲紐研究史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6月 《漢語起源與演化模式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七 月 李恕豪 《中國古代語言學簡史》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祁龍威、林慶彰編 《清代揚州學術研究》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4月 屈萬里 《尚書集釋》臺北:聯經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2月 林慶彰、張壽安編 《乾嘉學者的義理學》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3年2月 周大璞 《訓詁學》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6月 周法高 《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7月 林慶彰、張壽安主編 《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籌備處, 2003年 周予同 《經學史論集》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周祖謨 《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1月 周祖謨 《語言文史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12月 周裕楷 《中國古代闡釋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孟蓬生 《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年6 月 胡樸安 《中國訓詁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 胡適 《胡適文存》第一集•第二卷《問題與主義》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6 年2月 胡小石 《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胡楚生 《訓詁學大綱》 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3月 俞 敏 《經傳釋詞札記》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月 洪漢鼎 《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洪國樑師〈王叔岷先生《古籍虛字廣義》對《經傳釋詞》一系虛字研究著述的繼 承和發展〉收入《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8月 徐振邦 《聯綿詞槪論》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7月 孫雍長 《訓詁原理》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12月 孫錫信 〈「因聲探源」的途徑〉《語言研究集刊》第三輯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 社出版,2006年7月 徐興海 《廣雅疏證研究》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 馬宗霍 《中國經學史》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2月 殷寄明 《語源學槪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殷孟倫 《子雲鄉人類稿》 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2月 祝鴻熹 《祝鴻熹漢語論集》 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 章太炎 《文始》 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10月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8月 郭 瓏 《《文選•賦》聯綿詞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8月 張 亨 《荀子假借字譜》 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一,1963年5月 張濤、鄧聲國 《錢大昕評傳》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 張 博 《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及其驗證方法》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 月 張舜徽 《廣校讎略》 武漢:華東師範大學,2004年3月初版 《愛晚廬隨筆》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清代揚州學記》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陳 紱 《訓詁學基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 陳祖武 《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6月 陳新雄 《古音學發微》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年2月三版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8月 梁啟超 《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陸宗達 《陸宗達語言學論集》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 陸宗達、王寧 《訓詁與訓詁學》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張以仁師《中國語文學論集》 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9月 張維屏 《紀昀與乾嘉學術》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之一0五,1998年6月 張壽安師《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秩序重省》 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章民權 《宋代古音學與吳棫詩補音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5月 黃侃述、黃焯編 《黃侃國學講義錄•文字學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說文箋識•說文外編箋識》 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黃 焯 《詩疏平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黃永武 《形聲多兼會意考》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65年6月 黃俊傑 《中國孟學詮釋史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年6月 葉國良先生編《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 臺北:喜馬拉雅山研究發 展基金會,2003年12月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合著 《經學通論》 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8月 路新生 《經學的蛻變與史學的“轉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 月 楊端志 《訓詁學》 臺北:五南圖書有限股份公司,1997年11月 楊樹達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 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1年 《積微居讀書記》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晉龍編《揚州學術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4月 董洪利 《古籍的闡釋》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管錫華 《漢語古籍校勘學》 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趙振鐸 《訓詁學史略》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 趙振鐸 《訓詁學綱要》(修訂本) 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月 趙 航 《揚州學派新論》 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11月 趙克勤 《古代漢語詞匯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0月 漆永祥 《乾嘉考據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齊佩瑢 《訓詁學槪論》 臺北:華正書局,1999年9月 齊沖天 《訓詁學教程》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劉又辛 《通假槪說》 成都:巴蜀書社,1983年11月 《劉又辛語言學論文集》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 蔣秋華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2000年10月 劉師培 《劉申叔遺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劉盼遂 《劉盼遂文集》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 賴貴三 《焦循雕菰樓易學研究》 臺北:里人書局,1994年7月 龍宇純先生 《中國文字學》 臺北:五四書店,1996年9月定本再版 《荀子論集》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4月 《中上古音漢語論文集》 臺北:五四書店,2002年12月 濮之珍 《中國語言學史》 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0年11月 黨懷興 《六書故研究》 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8月 龔煌城師《漢藏語研究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 年 二、學位論文之屬 張慧美 《王力之上古音》 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龍宇純 先生指導,1996年1月 鐘明彥 《清代訓詁理論之發展及其在現代之轉型》 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 研究所博士論文,龍宇純、胡楚生指導,2005年7月。 曹美秀 《論朱一新與晚清學術》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4年6月,夏長樸先生指導 李昭穎 《揚雄方言同源詞研究》 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6年,楊秀芳先生指導 三、單篇論文之屬 丁邦新先生〈以音求義,不限形體─論清代語文學的最大成就〉,收入《第一屆 國際清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3年1 月 王 力 〈略論清儒的語言研究〉,收入《王力文集》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 第十六卷 何佑森先生〈清代漢宋之爭平義〉,刊入《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二十七期,1977 年12月 何大安師〈聲韻學中的傳統、當代與現代〉《聲韻論叢》第十一輯臺北:臺灣學 生書局,2001年10月 何澤恆師〈焦循論語學論析〉,刊入《臺大中文學報》第三期1989年12月 吳澤順 〈論假借音轉〉,刊入《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2004 年第4期 林慶彰 〈實證精神的尋求─明清考據學的發展〉,收入《中國文化新論•學術 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12月 周長楫 〈通假字「音同」原則淺說〉,刊入《古漢語研究》1998年1月總第38 期 孫欽善 〈清代訓詁學對〝因聲求義〞方法的繼承與發展〉,收入《中國古文獻 研究所集刊》第四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張寶三師〈字義訓詁語經典詮釋之關係〉,《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 臺北:喜馬拉雅山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年12月 〈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中注與疏之關係〉,收入《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 學術研討論會文集》2001年9月 郭錫良 〈古漢語虛詞研究評議〉收入何大安先生主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 與發展》 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3年6月 景海峰 〈從訓詁學走向詮釋學─中國哲學經典詮釋方法的現代轉化〉,刊入《天 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虞萬里 〈《三禮》漢讀、異文及其古音系統〉,收入《榆枋齋學術論集》 南 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 楊劍橋 〈“一聲之轉”與同源詞研究〉,刊入《語言研究集刊》第三輯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2006年7月 董俊彥 〈訓詁與國文教學(三)─假借篇〉,刊入《國文學報》第22期,1993 年6月 龍宇純先生〈論聲訓〉,刊入《清華學報》(新竹:清華大學),1971年第九卷一、 二期合刊 〈論古書中的假借字〉,收入《第一屆國際訓詁學研討會論文集》 高 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4月;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0968;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0968/1/ntu-96-R93121006-1.pdf

  6. 6
  7. 7
  8. 8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Cheung, Kam-siu1 (AUTHOR) kscheung@cuhk.edu.hk

    المصدر: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Jun2011, Vol. 41 Issue 2, p299-334. 36p.

  9. 9
    Electronic Resource
  10. 10
    Electronic Re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