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4 نتائج من 4 نتيجة بحث عن '"Topic argument"',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36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صدر: Jakobsen , T S T , Barrett , M J & Søgaard , A 2021 , Spurious Correlations in Cross-Topic Argument Mining . in Proceedings of *SEM 2021 : The Tenth Joint Conference on Lexical and Computational Semantics .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 pp. 263-277 . https://doi.org/10.18653/v1/2021.starsem-1.25

  2. 2
  3. 3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楊益昌, Yang, Yi Chang

    المساهمون: 許政賢, Syu, Jheng Sian

    وصف الملف: 1581743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壹、中文部分\n一、書籍(按姓氏筆畫排序)\n1、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17年3月增訂新版。\n2、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自版,2011年8月。\n3、毛慶生、朱敬一、林全、許松根、陳昭南、陳添枝、黃朝熙合著,經濟學,華泰,2004年四版。\n4、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自版,2004年6月三版。\n5、吳家麟主編,林文雄校訂,法律邏輯學,五南,1993年1月初版。\n6、吳從周,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二冊,元照,2007年6月初版。\n7、何躍青,拆穿凱莉包的誘惑:107招破解消費陷阱的聰明shopping術,好優,2012年11月初版。\n8、邱錦添、胡勝益、林克憲著,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與案例解析,元照,2014年9月二版。\n9、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元照,2004年9月初版。\n10、施啓揚,民法總則,自版,2009年8月八版。\n11、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自版,2014年10月修訂版。\n12、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自版,2009年8月增訂六版。\n13、黃建輝,法律闡釋論,學林,2000年1月初版。\n14、陳清秀,現代財稅法原理,元照,2016年8月初版。\n15、陳銘祥,法政策學,元照,2011年9月初版。\n16、張青波,理性實踐法律-當代德國的法之適用理論,法律,2012年10月初版。\n17、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翰蘆,1995年8月三版。\n18、楊仁壽,法學方法論,自版,2010年5月二版。\n19、楊日然,法理學,三民,2005年10月初版。\n20、詹偉雄,美學的經濟:對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風格者,2005年7月初版。\n21、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2002年6月修訂二版。\n22、劉維公,風格社會,天下雜誌,2006年8月初版。\n23、簡資修,經濟推理與法律,元照,2006年11月二版。\n\n二、期刊及專書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n1、王鵬翔,論涵攝的邏輯結構-兼評Larenz的類型理論,載:成大法學,第9期,頁1-45,2005年6月。\n2、王鵬翔,基本權作為最佳化命令與框架秩序—從原則理論初探立法餘地(gesetzgeberische Spielräume)問題,載: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3期,頁1-40,2007年4月。\n3、吳從周,初探法感(Rechtsgefühl)—以民事案例出發思考其在法官判決中之地位,載: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2期,頁1-46,2014年12月。\n4、吳從周,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最高法院相關民事判決判例綜合整理分析,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一冊,頁1-117,自版,2007年2月初版。\n5、吳從周,當代德國法學上具體化之理念及其方法︰以誠信原則為例,載:民法與法學方法,第三冊,頁1-29,一品,2007年10月初版。\n6、林大洋,法官造法與法理-以高院暨所屬法院96年度法律座談會民事類第3號提案法律問題為例,載:民事實務法律問題研究,頁18-39,世一,2009年7月初版。\n7、林佳和,法的規範性與現實變遷—法學研究的新興或困局?,載:邁向科際整合的法學研究,頁296-336,元照,2013年6月初版。\n8、林端,德國歷史法學派-兼論其與法律信實論、法律史和法律社會學的關係,載:臺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2期,頁39-71,1993年6月。\n9、許政賢,契約結果導向的司法控制,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教育,頁3-79,元照,2014年5月初版。\n10、許政賢,定型化契約條款內容控制的問題導向論證,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教育,頁81-130,元照,2014年5月初版。\n11、許政賢,民法解釋學方法論的不確定性—以概括條款具體化為例,載: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7期,頁23-37,2015年3月。\n12、許政賢,比較法視野下之契約解釋法理—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713號判決之評析,載:民事法學之比較與會通,頁107-129,元照,2017年5月初版。\n13、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頁5-22,2005年10月。\n14、黃茂榮,法律解釋學基本問題(I),載:台大法學論叢,第5卷第2期,頁49-79,1976年4月。\n15、黃茂榮,法律解釋學基本問題(II),載:台大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頁7-62,1977年6月。\n16、黃茂榮,法律體系之存在基礎及其定義,載:台大法學論叢,第12卷第1期,頁163-203,1982年12月。\n17、黃舒芃,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載: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頁1-45,2004年12月。\n18、黃舒芃,法律拘束與個案正義-自由法運動對德國法治國傳統下立法與司法權限分際問題的反思,載:變遷社會中的法學方法,頁7-38,元照,2009年9月初版。\n19、黃舒芃,正確之法或框架秩序?—一個對「法官受法拘束」意義的方法論反省,載:變遷社會中的法學方法,頁39-81,元照,2009年9月初版。\n20、黃舒芃,法律授權與法律拘束:Hans Kelsen的規範理論對德國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拘束功能的啟示,載:框架秩序下的國家權力–公法學術論文集,頁3-48,新學林,2013年9月初版。\n21、黃舒芃,純粹法學如何看待規範與現實的關係?—以司法院釋字第728號解釋之檢討為例,載:框架秩序下的國家權力(二)—公法學術論文集,頁5-45,新學林,2016年11月初版。\n22、黃瑞明,納粹時期的拉倫茲:德國法學界的一頁黑暗史,載: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5期,頁1-53,2003年9月。\n23、黃維幸,法學方法與科學哲學的匯流—事實與法律的統一,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70期,頁75-97,2009年7月。\n24、陳自強,卡債協商機制與卡債,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頁68-81,2006年7月。\n25、陳竹上、蔡天助,法學典範下社會政策評估困境之初探:以菸品標示、計程車駕駛及性剝削言論等三項管制性立法之大法官解釋為例,載:高雄師大學報,第31期,頁51-69,2011年12月。\n26、陳妙芬,Rechtsdogmatik-法律釋義學,還是法律信條論?,載:月旦法學雜誌,第58期,頁183-186,2000年3月。\n27、陳妙芬,Rechtsfindung:「法律發現」的正確性與真實性(二),載:月旦法學雜誌,65期,頁194-196,2000年10月。\n28、陳清秀譯,超越制定法的法律漏洞補充—介紹德國法律學者Karl Larenz的理論,載:植根雜誌,10卷9期,頁1-7,1994年9月。\n29、陳聰富,契約自由與定型化契約的管制,載: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頁51-62,2002年12月。\n30、陳聰富,契約自由之限制:國家政策或契約正義?,載:臺大學法學論叢,32卷1期,頁119-164,2003年1月。\n31、陳聰富,誠信原則的理論與實踐,載:政大法學評論,第104期,頁1-60,2008年8月。\n32、張鈺光,法律論證與法律解釋方法,載:軍法專刊,第49卷第8期,頁22-35,2003年8月。\n33、張嘉尹,憲法解釋、憲法理論與「結果考量」-憲法解釋方法論的問題,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頁1-32,中央研究院,2002年9月初版。\n34、張嘉尹,法律原則、法律體系與法概念論—Robert Alexy法律原則理論初探,載:輔仁法學,第24期,頁1-48,2002年12月。\n35、張嘉尹,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一個方法論的反思,載:世新法學,第3卷第2號,頁1-47,2010年6月。\n36、張嘉尹,台灣法學典範的反思-從德國當代法科學理論的興起談起,載:世新法學,第6卷第1期,頁1-38,2012年12月。\n37、張嘉尹,法釋義學與法學的多元化:從《思與言》五十年所反映的臺灣法學研究發展談起,載:思與言,第51卷第4期,頁199-231,2013年12月。\n38、馮卓慧,殊途同歸—從兩大法系契約法理論的發展演進看契約法的發展,載:法令月刊,第59卷第5期,頁62-87,2008年5月。\n39、舒國瀅,法學的論題學立場,載:論題學與法學,頁1-38,法律,2012年3月初版。\n40、焦寶乾,邏輯、修辭與對話:法律論證的方法,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9輯,頁1-36,2005年9月。\n41、楊日然,民法第一條之研究,載:法理學論文集,頁465-480,元照,1997年1月初版。\n42、楊日然,判決之形式妥當性與實質妥當性,載:法理學論文集,頁515-557,元照,1997年1月初版。\n43、楊宏暉,誠信原則與契約締結相關說明義務的合理性,載:法學叢刊,第215期,頁111-163,2009年7月。\n44、楊淑文,消費者借款債務(雙卡債務)之清償不能,載:政大法學評論,第98期,頁143-182,2007年8月。\n45、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德國與我國法制發展之比較分析,載:消保法與民法之分與合,頁55-100,元照,2013年8月初版。\n46、楊淑文,信用卡使用契約之性質與回溯計息條款—相關判決評析,載:民事法之思想啟蒙與立論薪傳—孫森焱前大法官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737-758,新學林,2013年11月初版。\n47、楊蓁海,我國銀行存放款利差減少原因剖析與因應對策,載:中央銀行季刊,第29卷第2期,頁45-82,2007年6月。\n48、詹森林,定型化約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載: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頁29-86,元照,2003年8月初版。\n49、詹森林,信用卡利息問題,載: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頁261-278,,元照,2003年8月初版。\n50、詹森林,信用卡定型化契約與卡債風暴,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35期,頁29-45,2006年8月。\n51、劉幸義,概念、命題與推論概述(上)–以刑法為例,載:台灣法學,第172期,頁43-48,2011年3月。\n52、劉幸義,概念、命題與推論概述(下)-以刑法為例,載:台灣法學,第173期,頁39-44,2011年4月。\n53、蔡明誠,外國立法例在立法及法律適用上之運用-以智慧權法為例,載:司法新聲,第99期,頁5-11,2011年7月。\n54、謝哲勝,契約自治與管制,載:財產法專題研究(五),頁223-242,翰蘆,2006年5月初版。\n55、顏厥安,法、理性與論證—Robert Alexy的法論證理論,載:政大法學評論,第52期,頁33-58,1994年12月。\n56、顏厥安,法、理性與論證-Robert Alexy的法論證理論(下),載:政大法學評論,第53期,頁1-44,1995年6月。\n57、顏厥安,法與道德—由一個法哲學的核心問題檢討德國戰後法思想的轉變,載:法與實踐理性,頁31-76,允晨,1998年7月初版。\n58、顏厥安,法體系的統一性與多元社會,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頁173-211,元照,2004年12月初版。\n59、顏厥安,規範建構與論證—對法學科學性之檢討,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頁3-35,元照,2004年12月初版。\n60、顏厥安,論證、客觀性與融貫性-由幾篇文獻檢討法律論證的基本問題,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頁73-100,元照,2004年12月初版。\n61、顏雅倫,我國結合管制之檢討與前瞻—以金融產業之結合為例,載:公平交易季刊,第11卷第3期,頁77-132,2003年7月。\n62、蘇永欽,試論判決的法源性,載:民法經濟法論文集(一),頁1-60,自版,1988年10月初版。\n63、蘇永欽,民法第一條的規範意義-從比較法、立法史與方法論角度解析-,載: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頁1-40,五南,1999年9月二版。\n64、蘇永欽,民事財產法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載: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頁59-90,元照,2002年5月初版。\n\n三、研究計劃(按姓氏筆畫排序)\n1、沈中華、黃台心,卡債問題對民間消費之影響評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2006年12月。\n2、周林毅、戴肇洋、沈大白、周大慶,提升我國銀行競爭力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2013年4月。\n\n四、碩博士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n1、王效文,法、論證與修辭學-Chaïm Perelman新修辭學法理論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n2、李佩娟,司法裁判中法律論證的理性基礎與評價論證的正確性,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n3、何佳昇,法律論證中的結果考量,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n4、宋恩同,結果取向的憲法解釋與適用,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5、林金龍,國內當前雙卡債問題分析與探討—市場經濟下政府應發揮的職能,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n6、洪千惠,民法上誠信原則之研究-以權利失效理論為中心,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n7、秦季芳,概括條款之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n8、徐金雲,亞里斯多德《修辭學》中的「語用空缺」問題研究-一個當代非形式邏輯的考察,東海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n9、郭千瑄,卡債之法律分析,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10、張鈺光,「法律論證」構造與程序之研究,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n11、張鈺光,法律解釋『客觀性』之論證-從科學方法論出發,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n12、蔡介文,2006年台灣卡債風暴之紛爭解決機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13、鄭智維,消費社會中時尚的拜物教性質,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n\n五、翻譯書籍(按姓氏字母排序)\n1、George A. Akerlof, Robert J. Shiller著,廖月娟譯,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天下,2016年6月初版。\n2、Robert Alexy著,舒國瀅譯,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法律證立理論的理性論辯理論,頁2-3,中國法制,2002年12月初版。\n3、Dan Ariely著,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譯,誰說人是理性的!—聰明消費者與行銷高手必讀的行為經濟學,天下,2008年5月初版。\n4、Benjamin N. Cardozo著,勞東燕譯,法律科學的悖論,北京大學,2016年9月初版。\n5、Irving M. Copi Late, Carl Cohen, Daniel Flage Ph.D.著,胡澤洪、趙藝譯,邏輯要義,五南,2016年11月初版。\n6、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群學,2010年6月初版。\n7、Pamela N. Danziger著,馬志工譯,M型社會新奢華行銷學:征服消費者的11堂必修課,臉譜,2007年1月初版。\n8、Karl Engisch著,鄭永流譯,法律思維導論,法律,2004年4月初版。\n9、Gordon Foxall、Ronald Goldsmith、Stephen Brown著,姜定宇、虞邦祥、陳至芸譯,消費心理學,桂冠,2004年8月初版。\n10、Arthur Kaufmann著,吳從周譯,類推與「事物本質」-兼論類型理論-,學林,1999年11月初版。\n11、Arthur Kaufmann著,劉幸義等譯,法律哲學,五南,2000年7月初版。\n12、Jean Kilbourne著,陳美岑譯,經研究證明,廣告會控制妳的欲望,貓頭鷹,2008年3月初版。\n13、Thomas Kuhn著,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遠流,1989年7月增訂新版。\n14、Viktor Mayer-Schönberger、Kenneth Cukier著,林俊宏譯,大數據,天下,2013年5月初版。\n15、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1996年12月初版。\n16、Martin Lindstrom著,溫力秦、戴至中譯,小數據獵人,日月,2017年2月初版。\n17、Ulfrid Neumann著,張青波譯,法律論證學,法律,2014年8月初版。\n18、George Ritzer著,林祐聖、葉欣怡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弘智,2002年1月初版。\n19、Michael Silverstein、Neil Fiske & John Butman著,陳正芬譯,奢華,正在流行,商智,2004年初版。\n20、Paco Underhill著,阮大宏譯,花錢有理—新時代消費行為大預測,時報,1999年10月初版。\n21、Theodor Viehweg著,舒國瀅譯,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法律,2012年3月初版。\n\n六、翻譯專書論文(按姓氏字母排序)\n1、Fikentscher著,蘇永欽譯,判決先例在德國私法中的意義,載:民法經濟法論文集(一),頁61-74,自版,1988年10月初版。\n2、Philipp Heck著,吳從周譯,利益法學,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二冊,頁633-664,元照,2007年6月初版。\n\n七、網際網路及新聞報章(按出現先後排序)\n1、《信用卡債免繳息 司法首例引爭議》,華視新聞網,網站: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06/200906110267923.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2、陳傑豪,《行銷4P理論要改寫了?大數據這樣顛覆消費市場!》,網站: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2246,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3、陳怡慈,《卡債協商等嘸人 銀行消金收傘 肥了地下錢莊》,中國時報,2006年3月27日。\n4、周皇君,《雙卡風暴,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天下雜誌340期,網站: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0047,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5、《信用卡利率10/1起調降》,蘋果日報,網站: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40930/36115356/,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6、《銀行法信用卡及現金卡利率上限調降之說明》,金管會新聞稿,網址:http://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508310003&toolsflag=Y&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n八、政府文書(依年代排序)\n1、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311號。\n2、立法院公報,第74卷第94期,院會紀錄。\n3、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15期,委員會紀錄。\n4、立法院公報,第103卷第4期,委員會紀錄。\n5、立法院公報,第104卷第12期,委員會紀錄。\n\n九、司法判決(依判例、判決之法院及年份先後排序)\n1、最高法院70年台上字第104號判例。\n2、最高法院84年台上字第1967號判例。\n3、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2065號判例。\n4、最高法院59年度台上字第1005號判決。\n5、最高法院61年度台上字第2400號判決。\n6、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4428號判決。\n7、最高法院75年度台上字第1215號判決。\n8、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字第1854號判決。\n9、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339號判決。\n10、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1489號判決。\n11、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2185號判決。\n12、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1628號判決。\n13、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835號判決。\n14、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744號判決。\n15、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710號判決。\n16、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856號判決。\n17、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948號判決。\n18、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215號判決。\n19、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4464號判決。\n20、最高法院97年度台再字第2號判決。\n21、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713號判決。\n22、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號判決。\n23、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433號判決。\n24、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重上字第191號判決。\n25、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上易字第1008號判決。\n26、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上易字第1149號判決。\n27、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上字第815號判決。\n28、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上易字第279號判決。\n29、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易字第716號判決。\n30、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易字第904號判決。\n31、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易字第7號判決。\n3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簡字第27號判決。\n3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265號判決。\n34、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2500號判決。\n3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5559號判決。\n36、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0年度簡上字第496號判決。\n37、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0年度訴字第655號判決。\n38、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0年度訴字第4540號判決。\n39、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簡上字第440號判決。\n40、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北簡字第31414號判決。\n4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北簡字第31666號判決。\n4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北簡字第33647號判決。\n4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簡上字第149號判決。\n44、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844號判決。\n4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1055號判決。\n46、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訴字第3802號判決。\n47、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訴字第3522號判決。\n48、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2年度店簡字第666號判決。\n49、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4年度湖小字第481號判決。\n50、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小字第99號判決。\n5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簡字第220號判決。\n52、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小字第472號判決。\n5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簡字第1297號判決。\n54、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簡字第1398號判決。\n55、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0年訴字第2057號判決。\n56、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6年度小上字第17號判決。\n57、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6年度竹小字第67號判決。\n58、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01年度嘉小字第466號判決。\n59、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4年度營簡字第318號判決。\n60、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4年度訴字第194號判決。\n61、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7年度簡上字第214號判決。\n62、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8年度簡上字第27號判決。\n63、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8年度簡上字第335號判決。\n64、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3年度訴字第705號判決。\n65、臺灣屏東地方法院96年度簡上字第39號判決。\n\n貳、外文及翻譯部分\n書籍\n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 Law and Economics (4th ed. 2003).; G010065100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86;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12686/1/100401.pdf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