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1 نتائج من 1 نتيجة بحث عن '"Shao'ai"',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32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吳宥緯, Wu, You-Wei

    المساهمون: 楊瑞松, Yang, Sui-Sung

    وصف الملف: 4535145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徵引書目\n\n一、 史料\n1. 天然痴叟,弦聲等校,《石點頭》,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清同仁堂刊本。\n2. 孔穎達注,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禮記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嘉慶二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n3. 孔穎達注,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禮記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嘉慶二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n4. 孔穎達注,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禮記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嘉慶二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n5. 王世貞編,《豔異編》,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叢刊初編》,臺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n6. 司馬遷撰,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市:鼎文書局,1981)。\n7. 左丘明傳,杜預注,孔穎達疏,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左傳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嘉慶二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n8. 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題要》,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3\n9. 朱熹,《楚辭集註》,收入《叢書集成初編》,349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指海本。\n10. 朱熹,《點校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6。\n11.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明代傳記叢刊》第八冊,臺北市:明文書局,1991。\n12. 西湖漁隱主人著,李燁、馬嘉陵校點,《歡喜冤家》,收入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三輯第4卷,成都市:巴蜀書社,1999。\n13. 何晏注,邢昺疏,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論語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嘉慶二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n14. 吳則虞編著,《晏子春秋》,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n15. 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n16. 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臺北市:國風出版社,1963。\n17. 李詡撰,魏連科點校,《戒庵老人漫筆》,北京市:中華書局,1982。\n18. 沈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附索引》,卷三十四,〈五行五〉,臺北市:鼎文書局,1979。\n19.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市:中華書局,1959。\n20. 屈原著,王逸注,《楚辭章句》,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066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6。\n21. 屈原著,洪興祖注,《楚辭補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066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6。\n22. 段玉裁,《段氏說文解字注》,台北市,宏業書局,1969。\n23.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第887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卷13,〈九流緒論下。\n24. 范曄撰,李賢等注,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市 : 鼎文書局,1980。\n25. 凌濛初著,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二刻拍案驚奇》,臺北市:三民書局,1993。\n26. 孫奕,《履齋示兒編》(收入《叢書集成初編》,34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知不足齋叢書本。\n27. 徐應秋,《玉芝堂談薈》,收入《文津閣四庫全書》集子部880冊,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n28. 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86。\n29. 班固著,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台北市:鼎文書局,1986。\n30. 笑笑生著,《繡像金瓶梅詞話》,臺北市:雪山圖書有限公司,1993。\n31. 袁枚,《隨園隨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48冊,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嘉慶戊辰年刻本,小倉山房藏版。\n32. 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清武英殿本。\n33. 梁昭明太子撰,〔唐〕李善註,〔唐〕呂延濟等註,《六臣註文選》卷50,臺北市:臺灣商務,四部叢刊初編集部,100冊,1965,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宋刊本。\n34. 陳士元,《孟子雜記》 (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初編》,1597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湖北叢書本。\n35. 陳耀文,《經典稽疑》,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179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6。\n36. 程大昌,《考古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79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86。\n37. 馮夢龍編,《情史類略》,收入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叢刊初編》,臺北市:天一出版社,1985。\n38. 馮夢龍編撰,徐文助校訂,繆天華校閱,《警世通言》,臺北市:三民書局,1983。馮夢龍編撰,楊家駱編,《喻世明言》,臺北市:鼎文書局,1980。\n39. 黃生,《義府》(收入《叢書集成初編》,34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指海本。\n40. 趙岐注,孫奭撰,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孟子注疏》,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嘉慶二十二年江西南昌府學開雕。\n41. 劉向,《戰國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n42. 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n43. 醉竹居士編,《龍陽逸史》,收入陳慶浩、王桂秋主編《思無邪匯寶》,第5冊,臺北市:大英百科公司,1994,據明刊本校訂。\n44. 醉西湖心月主人,《弁而釵》,收入陳慶浩、王桂秋主編《思無邪匯寶》,第6冊,臺北市:大英百科公司,1995,據明刊本校訂。\n45. 醉西湖心月主人,《宜春香質》,收入陳慶浩、王桂秋主編《思無邪匯寶》,第7冊,臺北市:大英百科公司,1994。\n46. 閻若璩,《四書釋地》,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第170冊,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嘉慶丙子秋梅楊海□堂刊板。\n47. 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1971,萬曆36年刊。\n48. 魏收撰,楊家駱主編,《魏書》,臺北市 : 鼎文書局,1980。\n49. 羅願,《爾雅翼》 (收入《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71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清嘉慶張海鵬學津討源本。\n50. 顧大韶,《炳燭齋隨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133冊,上海市:上海古籍,2002。\n\n二、 專著\n(一) 中文專書\n1. 小明雄《中國同性愛史錄》,香港:粉紅三角出版社,1997。\n2. 王書奴著,《中國娼妓史》,臺北縣,代表作國際圖書,2006。\n3. 矛峰,《同性戀文學史》,臺北市:漢忠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n4. 合山究著,蕭燕婉譯,《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7。\n5. 桑梓蘭,王晴鋒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女同性戀愛欲》,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出版:臺大發行,2014。譯自Tze-lan D Sang, 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n6.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n7.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n8. 余英時著,《歷史與思想》,臺北市:聯經出版,2014。\n9. 孫宜康等著,王國軍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16。\n10. 金源熙,《《情史》故事源流考述》,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1。\n11.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n12. 張在舟《曖昧的歷程:中國古代同性戀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n13. 陳大康,《明代小說史》,上海市:上海藝文出版社,2000。\n14.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10。\n15.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市:麥田,1996。\n16.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著,《經學通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n17.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0。\n18. 陸澹安編,《小說詞語匯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n\n(二) 外文專書\n1. 大木康著,《馮夢龍と明末俗文學》,東京:汲古書院,2008。\n2. Hinsch, Bret. Passions of the Cut Sleeve: the Male Homosexual Tradition in China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n3. Song, Geng. The Fragile Scholar: Power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Cultur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n4. Vitiello, Giovanni. The Libertine`s Friend: Homosexuality and Masculin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n5. Louie, Kam. Theorising Chinese Masculinity: Society and Gender in China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n6. Huang, Martin W. Negotiating Masculinit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6.\n7. Sommer. Matthew. Sex, Law,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2000.\n\n\n三、 論文\n(一) 研究論文\n1. 王振忠,〈契兄、契弟、契友、契子──《孫八救人得福》的歷史民俗背景解讀〉,《漢學研究》18:1(2000),頁163-185。\n2. 林麗月,〈晚明的「服妖」議論及其性別意涵〉,收入王成勉主編,《明清文化史新論》,臺北市:文津, 2000,頁143-173。\n3. 宋耕,〈從《情史‧情外》看「情」的本質〉,收入在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 : 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市:學林出版:新華書店發行,2002,頁330-353。\n4. 大塚秀高著,謝碧霞譯,〈明代後期文言小說刊行概況下〉,《書目季刊》19:3 (1985),頁34-51。\n5. 姜亮夫,〈幼艾〉,《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982),頁51-52。\n6. 黃楨,〈中書省與〈佞幸傳〉──南朝正史佞幸傳書寫的制度背景〉,《中國研究》4(2018),頁77-94。\n\n(二) 外文論文\n1. Furth, Charlotte. “Androgynous Male and Deficient Females: Biology and Gender Boundaries in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9:2(1998): pp.1-31.\n\n(三) 學位論文\n1. 王愛華著,《《豔異編》研究》,桃園市: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n2. 馬家融,《觀情:《情史類略》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n3. 何志宏,《男色興盛與明清的社會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n4. 邱韶瑩,《馮夢龍《情史類略》研究》,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n5. 賴淑娟,《《龍陽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n6. 蔣淑婷,《馮夢龍的情教觀──以《情史》為中心的考察》,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G0101153011;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66;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4066/1/3011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