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Ng, Kenny K. K.
المصدر: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Bd. 1 (2020): Censorship in China; 161-188 ; The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 Vol. 1 (2020): Censorship in China; 161-188 ; 2709-9946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Cold War, Cultural Revolution, Hong Kong cinema, film censorship, propaganda, 冷戰, 文化大革命, 香港電影, 電影審查, 政治宣傳
جغرافية الموضوع: China
وصف الملف: application/pdf
-
2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吳思睿, Wu, Si-Rui
المساهمون: 王亞維, WANG, YAE-WEI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周星馳, 戲曲, 喜劇, 香港電影, 無厘頭, Stephen Chow, Xiqu, comedy, Hong Kong cinema, Kuso
وصف الملف: 8288471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中國京劇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2011)。《中國京劇百科全書: 第1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ETtoday新聞雲(2018年10月12日)。金庸唯一認證韋小寶!周星馳收6字評語 完勝張衛健、黃曉明。取自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294195。 丁亞平(2008)。《影像時代-中國電影簡史》。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歷史文物陳列館網頁https://museum.sinica.edu.tw/knowledge-base/item/23/。2023年12月22日讀取。 中國京劇戲考(2011)。四進士。取自:https://scripts.xikao.com/play/70002201。 毛立坤(2006)。晚清時期香港對中國的轉口貿易(1869—1911)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 王安祈(2015)。 藝術.商業.政治.紀錄──論「戲曲電影」及其對黃梅調電影的影響。 民俗曲藝,(190),1-66。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51383-201512-201601280014-201601280014-1-66。 王亞維(2022)。探索戰後閩南語戲曲與電影結合的機遇與興衰。戲曲學報,(27),67-94。https://doi.org/10.7020/JTCT.202212_(27).0003。 王娜娜(2014)。政治夾縫中的瑰麗與迷情——“九七”前後香港電影的本土意識。藝術教育(03),112-113. doi:CNKI:SUN:YSJY.0.2014-03-073。 王海洲(2004)。《城市歷史身份:香港電影研究》。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王漢民(1998)。戲曲科諢與民族心理。戲劇藝術(04),119-124。 doi:CNKI:SUN:XJYX.0.1998-04-016。 田仲一成(2007)。神功粵劇演出史初探。 周仕深、鄭寧恩(编)《情尋足跡二百年,粵劇國際言談會論文集(上)》(pp,35-50)。 香港 : 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出版: 中文大學出版社發行。 白海英(2016)。《江湖十八本研究》。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白睿文(2016)。歷史、記憶和身分的摧毀:香港電影裡的九七焦慮,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8157。 朱光潛譯(2018)。《美學:第三卷(下)》。重慶:重慶出版社。(原書G. W. F. Hegel,Vorlesungen über die Ästhetik III (2).) 朱偉明(2001)。《中國古典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慧玲、李焯桃譯(2011)。《香港電影王國: 娛樂的藝術》。香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原書Bordwell, David(2000)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余君偉(2021)。從許冠文作品看1970年代香港喜劇電影的現代化、諧星形象及觀賞心理。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51),1-19。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20111001-202112-202112210009-202112210009-1-19。 呂大樂(2007)。《四代香港人》。香港:香港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李多鈺(2005)。《中國電影百年:1905-1976(上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李佳紜(1998)。《成龍、周潤發及周星馳的銀幕英雄形象分析》。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李婉霞(2016)。明清時佛山社會文化與神功戲探析。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01),8-15。 李理(2014)。論明宮服飾對清宮服飾的影響——以明, 清宮廷服飾上的 「十二章」 及 「補子」 為例. 故宮學刊, (2), 166-184。 李蓓(2014)。《周星驰喜剧电影的悲剧性研究》。湘潭大学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 李學兵(2003)。無厘頭的跨文化尷尬——周星馳電影類型特徵的再探究。電影藝術, (6), 31-33。 沈海燕(2002)。《是顛三倒四, 還是另有玄機: 從後現代角度看劉鎮偉三部電影》。香港嶺南大學《考功集(畢業論文選粹)》。http://commons.ln.edu.hk/chi_diss/48 肖震山(2009)。《周星馳無厘頭電影的後現代性與草根性》。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邢金俊(2022)。「醉舞狂歌,花中行樂」——唐伯虎的放蕩人生。法印學報,(13),123-14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22241299-N202301120013-00006。 周華斌(2008)。 戲曲角色行當形成的規律。 戲曲學報,(3),73-88。 姚贇㛃(2014)。試論《西遊記》小說中的戲曲質素。靜宜中文學報,(6),131-150。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23050845-201412-201502140025-201502140025-131-150。 香港01(2021年2月27日)。吳孟達與周星馳堪稱神級拍檔因拍《功夫》不和︰昔日友情不復見。取自:https://www.hk01.com/article/59274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網頁,2012年9月13日, https://hk.heritage.museum/documents/doc/tc/downloads/materials/Splendour_of_Cantonese_Opera-C.pdf。 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網頁,2020年5月11日, https://hk.heritage.museum/documents/ResourceService/History/CantoneseOpera/The_Majestic_Stage-C.pdf。 徐曰彪(1993)。近代香港人口试析(1841-1941年)。近代史研究(03),1-28。 徐珮清、陳美均(2009)。臉譜藝術化妝設計之研究。藝術學報,(85),41-55。https://doi.org/10.6793/JNTCA.200910.0041。 殷俊、馬春暖(2018)。香港立法會直選制度變革與政黨體系之演變。中國大陸研究,61(3),33-52。https://doi.org/10.30389/MCS.201809_61(3).0002。 秦文濤(2020)。《周星馳電影的悲劇性研究》。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 。 袁妍(2009)。二戰後香港從轉口港向工業化轉型的條件分析。傳承, (6), 106-107。 袁海濤(2020)。漢語方言電影美學演進史。南藝學報,(21),121-145。 馬宇輝(2010)。「唐伯虎點秋香」故事之文學史意義.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3),61-66. doi:CNKI:SUN:LKXB.0.2010-03-013. 高巨雁(2023)。淺談戲曲舞台化妝——戲曲舞台化妝的傳統繼承與現代創新。戲劇之家, (17), 27-29。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5年)。題目:京劇服裝。取自 https://www.ncfta.gov.tw/cp.aspx?n=1781。 張名輝(2017)。《西遊電影的女性形象研究(1995-2017)—以周星馳作品為研究中心》。 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 張啟超(1993)。 《中國戲曲「喜劇傳統」之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耀仁(2006)。想像的「日常生活」?─析論周星馳電中的小人物觀及其無厘頭形式 。發表於 2006台灣傳播年會。 曹愉生(1993)。 元劇科泛與平劇表演之相異研究。 中華學苑,(43),221-232。 https://doi.org/10.30406/JCA.199303_(43).0011。 曹遠青(2021年,4月1日)。 內地票房僅40萬,《大話西遊》為何後來感動一代人?。 零度新聞網。文章來源:http://www.0ccn.com/flbxw/17198.html。 梅蘭芳(2008)。《我的電影生活》。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莫凱(1993)。《香港經濟的發展和結構變化》。香港:三聯書店。 郭靜寧(2007)。《香港影片大全第六卷(1965-1969)》。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陳平原(1995)。《千古俠客文人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人文出版社。 陳伊婷 (2005) 。宋元戲曲「砌末」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39。 陳向陽(2014)。香港粵劇電影: 戲曲的切割與重建。電影藝術, (3), 41-48。 陳守仁(1999)。《香港粵劇導論》。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陳守仁(2007)。《香港粵劇劇目概說: 1900-2002。》。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 陳非儂(2007)。《粵劇六十年》。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劇研究計劃 陳儒修、郭幼龍譯(2006)。《電影理論解讀》。臺北市:遠流。(原書Stam ,R.(2000). Film Theory: An Introduction. New Jersey : Wiley-Blackwell.) 陳濤(2009)。《包公戲研究》。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學位論文。 陶詠霈(2010)。《迷群人際溝通意義與實踐的探討─以周星馳電影迷為例》。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喻國雄(2005)。《戲曲服裝美學與功能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碩士論文。 游宗蓉(2007)。 戲曲「科諢」義界之探討。 東華人文學報,(11),173-205。 https://doi.org/10.6420/DHJHS.200707.0173。 游宗蓉(2009)。關漢卿雜劇科諢探究。興大中文學報,(26),65-93。https://doi.org/10.30091/JCDNCHU.200912.0003。 程季華(1963)。《中國電影發展史 第一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黃天驥(1999)。論參軍戲和儺——兼談中國戲曲形態發展的主脈。戲劇藝術, (6), 71-79。 黃克保(2014)。《戲曲表演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楊遠櫻(2010)。《電影概論》。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廖金鳳譯 (1999)。電影百年發展史:前半世紀(上)。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原書Kristin Thompson & David Bordwell(1994). 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McGraw Hill.) 蒲鋒(2019)。大鑼大鼓─從歌唱片到戲曲片的分界線。吳君玉(編),《光影中的虎度門——香港粵劇電影研究》(pp22-33)。 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趙忻儀 (2018) 。《倒鴛鴦》傳奇的兩性扮裝心理研究。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35-54。 趙建新(2008)。《中國戲劇簡史》。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趙衛防(2007)。《香港電影藝術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鳳凰娛樂(2016)。梁家輝:我替香港新生代演員感到可惜。取自:https://ent.ifeng.com/idolnews/daxierenwu/special/dxrw055/。 劉智鵬、劉蜀永(2019)。《香港史: 從遠古到九七》。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劉暢(2013)。經典再生產及其文化症候——以 「三笑」 故事的電影改編為中心. 電影藝術, (2), 101-106。 範忠信(2017)。公堂文化, 公正觀念與傳統中國司法禮儀. 中國法律評論, (1), 105-121。 蔡昌哲(2007)。《愛上史提芬周-迷的詮釋與媒體消費》。佛光大學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蔡振家(2019年6月25日)。蔡振家觀點:老酒新釀─金庸小說中的戲曲元素。取自 https://www.storm.mg/article/1427456。 蔡晏榕(2020)。《臺灣當代戲曲鑼鼓之研究》。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寧恩(2018)。香港摩登:五十年代都市發展與香港粵劇發展脈絡。民俗曲藝,(199),213-26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10251383-201803-201803220010-201803220010-213-262。 餘勇(2006)。《明清時期粵劇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暨南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 餘勇(2017)。南國紅豆 粵劇源流。中國社會科學報人文嶺南(第70期),2017年5月31日。https://www.cssn.cn/ztzl/jzz/rwln/whzt/lb/202209/t20220923_5540983.shtml 餘勇(2019)。從歷史沿革看新時代粵劇的傳承發展。文化遺產(06),37-43。doi:CNKI:SUN:WHYA.0.2019-06-008。 盧非易(1997)。《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時英出版社。 盧偉力(2019)。談粵劇電影研究的幾個方向。吳君玉(編),《光影中的虎度門——香港粵劇電影研究》(pp62-79)。 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賴伯疆、黃鏡明(1988)。《粵劇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2017)。09_光影歲月[專題展覽]。香港: 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 鍾寶賢(2004)。《香港影視業百年》。香港:三聯書店(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闕靜君(2006)。《權力意義的翻轉與重構:周星馳電影的無厘頭語言解構策略》。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羅卡(2019)。香港戰前粵劇和電影的互動轉變並談其美學上的問題。吳君玉(編),《光影中的虎度門——香港粵劇電影研究》(pp10-21)。 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龔鵬程(2021)。中國戲劇史留下了《西遊記》的水印。取自 https://medium.com/龔鵬程大學堂/中國戲劇史留下了-西遊記-的水印-b217a1c2ab6。 龔豔 & 余志為(2016)。粵影星疏: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粵劇與粵劇電影。當代電影(07),89-93。doi:CNKI:SUN:DDDY.0.2016-07-021。; G0111464066;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412;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53412/1/406601.pdf
-
3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
المصدر: 專題展覽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香港電影的起點, 早期香港電影業, 戰前電影業的低潮, 抗戰期間的香港電影, 戰後電影百花齊放, 1960年代 — 粵語片與國語片的角力, 1970年代 — 粵語片的復興, 1980年代 —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新浪潮電影, 回歸前後的電影業發展, Asian History
وصف الملف: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https://commons.ln.edu.hk/jchkhlp_exhibitions/9; https://commons.ln.edu.hk/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09&context=jchkhlp_exhibitions
-
4
المؤلفون: 李, 茗鋭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王家卫, 一代宗师, 叶问, 香港电影,
"北上"策略, 王家衛(ウォン・カーウァイ), グランド・マスター, 葉問(イップ・マン), 香港映画, 「北上」戦略 上」戦略 وصف الملف: application/pdf
-
5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倪炎元, Ni, Yen-Yuan
المساهمون: 新聞學研究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再現, 香港電影, 臺灣政治, representation, Hong Kong cinema, Taiwan politics, hisphilso, art
Relation: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24074/1/980.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074
-
6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道新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المصدر: 万方 ; 知网 ;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spl201707012.aspx
Relation: 艺术评论. 2017, 91-95.; 189929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65689
-
7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宝蓝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万方 ; 知网 ;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ypj201710003.aspx
Relation: 电影评介. 2017, 12-16.; 1900397;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66730
-
8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蔡炜浩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المصدر: 万方 ; 知网 ;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njz201631023.aspx
Relation: 青年记者. 2016, 55-56.; 1940789;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85978
-
9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薛静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戏剧与影视评论. 2016, 43-47.; 1940765;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85959
-
10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宁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المصدر: 万方 ; 知网 ;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ycz201608013.aspx
Relation: 创作与评论.2016,(8),71-75.; 1495785;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52416
-
11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张颐武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中关村.2016,102-103.; 1474748;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48666
-
12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金慧妍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المصدر: 万方 ; 知网 ;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llycz201520019.aspx
Relation: 创作与评论.2015,103-107.; 1508125;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55432
-
13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道新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المصدر: CSSCI ; 知网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赵卫防, 香港电影史(1897-2006), 香港电影史研究
Relation: 电影艺术.2008,(5).; 692354;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7729
-
14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张隽隽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
المصدر: CSSCI ; 知网
Relation: 当代电影.2014,(10),136-138.; 681268;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7484
-
15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顾春芳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المصدر: CSSCI
Relation: 当代电影.2013,(1),87-92.; 68401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7527
-
16Conference
المؤلفون: 陈旭光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939895;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01470
-
17Academic Journal
المساهمو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المصدر: CSSCI
Relation: 当代电影.2012,(1),129-131.; 68655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202202
-
18Academic Journal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万方 ; CSSCI ;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bjdyxyxb201103001.aspx
Rel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3),1-6.; 688966;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0371
-
19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戴锦华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文艺争鸣.2010,(18),1.; 985964;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181337
-
20Academic Journal
المساهمون: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艺术广角.2010,(02),51-54.; 92317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