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Dissertation/ Thesis
-
2Dissertation/ Thesis
-
3
المؤلفون: 韓秀利, Han, Hsiu-Li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袁保新, Yuan, Bao-Hsin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老子, 皇帝注老, 唐玄宗, 宋徽宗, 明太祖, Lao-Tzu,
Emperor's Explanation over "Lao-Tzu", Tang Emperor Xuanzong, Song Emperor Huizong, Ming Tmperor Taizu Relation: 一、原典文獻:(依照時代先後排序) 【後秦】僧肇:《注維摩詰經》(收入《大正藏》第卅八冊,卷六)。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1月)。 【漢】孔安國、【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周易王韓注》收錄於涂雲清校對:《周易二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魏】王弼等著,彭曉鈺校對:《老子四種‧老子河上公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老子王弼注》(臺北:河洛圖書公司,1974年)。 【魏】王弼注、【唐】陸德明釋文《老子道德經》(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魏】王弼、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晉】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 【隋】智顗:《摩訶止觀》,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六冊,卷六。 【隋】慧遠:《大乘義章》,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四冊。 【唐】圓暉:《俱舍論頌疏論本》,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一冊,卷二。 【唐】賈曾:《俱舍論頌疏論本》,卷二。 【唐】道宣:《集古今佛道論衡》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九冊。 【唐】楊倞、(清)王先謙:《荀子集解‧修身第二》(台北:世界書局,2000年)。 【唐】張九齡:《曲江張先生文集》(台北:中華書局,1964年),卷十五。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卷三十六,中冊。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年),卷五十三〈帝王部˙尚黃老〉。 【宋】宋敏求等編、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宋徽宗:《老子西昇經》(收錄於《正統道藏》第1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鵝湖出版社,2000年3月六刷)。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圖書,1966年),卷十三。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宋】宋綬、宋敏求編纂/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卷二二四》(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胡宏:《知言》(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第一卷。 【宋】真德秀:《大學衍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第十三卷。 【宋】黃震:《黃氏日抄》,《四庫全書》70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據文淵閣本影印),第五十一卷。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卷六〈集古錄跋尾〉。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四庫全書》第6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趙汝愚:《宋名臣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宋史資料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一二五卷。 【宋】魏了翁:《古今考》,《四庫全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第三十八卷。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收入《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一卷。 【元】吳澄:《道德真經注,卷一》(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明】王應麟:《玉海》(台北:大化書局,1977年7月)。 【明】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年12月)。 【明】白雲觀長春真人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0月北京第4印刷)。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市:中華書局,1957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7年10月北京第8次印刷)。 【清】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臺北:新天地書局出版,1972年11月初版)。 【清】焦循撰:《孟子正義》(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3月),冊二,卷廿八。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明實錄》(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二、近人專書:(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6月)。 王淮:《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2月)。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王中江:《視域變化中的中國人文與思想世界》(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王鳳彬:《企業管理組織變革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德有:《老莊意境與現代人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12月)。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6月)。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1月)。 朱謙之釋、任繼愈譯:《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安世鳳:《墨林快事》(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年)。 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呂錫琛:《道家、方士與王朝政治》(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12月)。 林朝成、郭朝順:《佛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3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3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1993修訂八版)。 牟宗三:《周易哲演講錄》(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 牟宗三講述、陶國璋整理:《莊子齊物論義理演析》(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司徒達賢:《管理挑戰新世紀》(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0年)。 司徒達賢:《管理學的新世界》(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05年)。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0月)。 任繼愈:《老子新譯》(台北:谷風出版社,1994年12月)。 任士英:《唐朝二十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杜道堅:《玄經原旨發揮》(台北:藝文出版社,1970年)。 李漢雄:《人力資源策略管理》(台北:揚智文化出版,2000年)。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 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6年)。 吳光:《儒道論述》(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6月初版)。 吳汝鈞:《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6月)。 吳晗:《朱元璋大傳》(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吳晗:《朱元璋傳》(台北:中華書局,2010年)。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初版第十二刷)。 徐友漁、周國平、陳嘉映、尚杰著:《語言與哲學--當代英美與傳統比較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4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93年)。 宮寶利:《清世祖事典》(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許士軍:《管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3年)。 許杭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7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游彪:《宋朝十八帝》(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論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全集校訂版三刷)。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8 年)。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3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初版二刷)。 高專誠:《御注老子》(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柳存仁:《道家與道術--和風堂文集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雷瀚:《謀略家的智慧》(台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黃釗:《道家思想史綱》(湖南:湖南師範大學,1991年)。 黃俊傑:《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4年)。 楊慧林:《聖言人言--神學詮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張松如:《老子說解》(高雄:麗文公司,1993年10月初版)。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釋及評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8月修訂版)。 陳鼓應:《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陳奇猷:《韓非子》(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10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董恩林:《唐代老學:重玄思辨中的理身理國之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發行,2006年)。 董恩林:《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山東:齊魯書社發行,2003年)。 鄧嗣禹:《明朝開國文獻(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6年)。 蒙曼:《唐玄宗》(台北:麥田文化出版社,2010年)。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二卷。 盧國龍:《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年8月)。 盧盛忠、余凱成、徐昶、錢冰鴻等:《組織行為學-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書局,1989年)。 熊鐵基、馬良懷、劉紹軍:《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 熊鐵基:《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二次印刷)。 劉固盛:《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第一版)。 劉韶軍:《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御批點評》(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書局,2009年)。 劉笑敢:《詮釋與定向--中國哲學研究方法之探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一刷)。 劉瑞符:《謀略》(台北:中華書局,1980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3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嚴靈峰:《道家四子新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嚴靈峰:《老子研讀需知》(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 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錢遜:《先秦儒家》(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 鍾泰:《莊子發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年12月初版)。 蕭天石:《道德經名著選輯四》049珍本初稿道家子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蕭天石:《道德經名著選輯七》052珍本初稿道家子部(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三、期刊論文:(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丁亮:〈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中之詮釋模式〉,2010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2010年)。 丁原植:〈老子思想中「聖人」觀念的提出〉《哲學與文化》第十八卷第二期,(1991 年2月)。 王慧茹:〈道家型的管理哲學〉《思想與文化》第七期(2005年2月)。 王邦雄:〈從傳統走向現代的自我轉化之道〉《鵝湖》四三○期(臺北:鵝湖月刊雜誌社,2011年5月)。 尹志華:〈試析北宋《老子》注家對「無為」的詮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五六期(北京:首都師範大學,2004年1月)。 加藤常賢作,劉文獻譯:〈老子書中的「善人」和「聖人」〉《中國古代的文化研究》(東京都:二松學舍大學出版部,昭和55)。 朱鴻:〈明太祖與僧道--兼論太祖的宗教政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八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90年6月)。 江淑君:〈唐玄宗御注《老子》理國論析探--兼論「援儒入《老》的詮釋向度」〉,《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十一期(台北:東吳大學,2004年6月)。 江淑君:〈《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義理宗趣及其詮註取向析論〉《輔仁國文學報》二十六期(台北:輔仁大學,2008年4月)。 江淑君:〈宋代老子學的一個側面—以《易傳》詮解《老子》的觀點〉《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十四期(台北:淡江大學,2003年3月)。 牟宗三主講,盧雪崑記錄:〈老子《道德經》講演錄〔八〕〉《鵝湖月刊》第二九卷第五期(臺北:鵝湖月刊雜誌社,2003年9月)。 葛榮晉:〈道家無為智慧與現代企業管理〉,21世紀中華文化世界論壇第四次會議--中華文化與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台北:輔仁大學,2006年11月11-17日)。 袁保新:〈老子思想在現代文化中的意義--以唐君毅先生有關存在主義之省察為線索〉(香港:唐君毅思想國際會議,1988年12月)。 袁保新:〈秩序與創新--從文化治療學的角度省思道家哲學的現代意涵〉,《鵝湖月刊》314期(臺北:鵝湖月刊雜誌社,2001年8月)。 高柏園:〈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管理藝術之理論與應用〉《鵝湖月刊》二七九期(臺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98年10月)。 高柏園:〈孔子與老子--兩個文化治療學基型之考察〉《應用哲學與文化治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1997年6月)。 卿希泰:〈明太祖朱元璋與道教〉,《江西社會科學》第一期(江西:南昌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1999年)。 麥谷邦夫著、朱越利譯:〈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中的「妙本」〉《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0年)。 麥谷邦夫:〈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撰述與其思想特徵〉《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 程志強:〈明太祖的三教思想、政策及其影響〉《史林》第一期,(2002年)。 陳鼓應:〈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二期(台北:台灣大學,2005年5月)。 陳德和:〈先秦道家哲學的詮釋與發展--以20世紀的台灣為例〉《中國哲學之教學與研究論壇》(台北:淡江大學,2007年1月)。 陳德和:〈試論道的雙重性--《道德經》中的「無」與「有」初探〉《鵝湖月刊》第一八九期(臺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91年3月)。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相關問題〉,《台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四期(台北:台灣大學,1999年12月)。 莊耀郎:〈魏晉玄學家的聖人觀〉,《國文學報》第二二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3年6月)。 莊耀郎:〈王弼道論的義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三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魏晉南北朝(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7年4月)。 劉固聖:〈論宋元老學中的儒道合流思想〉,《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三九卷第一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0年1月)。 蕭璠:〈皇帝的聖人化及其意義試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二本,第一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 蕭天石:〈歷代老子注本簡述〉,《道教文化》,第二卷(中國:道教文化,1979年5月)。 四、海外著作(依照出版時間先後排列) Abrahan H. Maslow,The psychology of Science(South Bend,Indiana:Gateway Edi-tions,1966)。 (日)麥谷邦夫:《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之撰述與其思想特徵》(收於《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 伽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 帕瑪:(Richard E. Palmer)《詮釋學》(Hermeneutics)嚴平譯:(台北:桂冠圖書,1992年)。 彼得˙杜拉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管理篇》(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2003 年6月)。 五、學位論文:(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呂廣明:《明太祖與儒佛道》(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2年)。 張禹鴻:《唐玄宗道德真經注疏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 夏春梅:《道德經舊注初探》(台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2年)。 黃昱章:《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之研究》(台北: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黃源典:《先秦道家之意義治療意蘊研究》(台北:私立淡江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蔡僑宗:《明太祖御製道德真經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00年)。 樊鳳玉:《宋儒解老異同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 U0002-25072011224538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7446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74460/-1/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