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9 نتائج من 9 نتيجة بحث عن '"郭章裕"',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50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Dissertation/ Thesis
  2. 2
    Dissertation/ Thesis
  3. 3
    Dissertation/ Thesis
  4. 4
  5. 5
    eBook
  6. 6
    Academic Journal
  7. 7
    Academic Journal
  8. 8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郭章裕, Kuo, Zhang Yu

    المساهمون: 簡宗梧, Chien, Tzung Wu

    Time: 2

    Relation: 一.古典文獻(含今人校釋箋注之作); (一)經、史;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 台北:紅葉出版社 1998;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錧;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 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 台北:藝文印書館;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唐〕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史記》 北京:中華書局 2008;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漢書集注》 台北:世界書局 1978;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宋〕范瞱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梁〕沈約:《宋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唐〕房玄齡等:《晉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唐〕魏徵、令狐德棻:《隋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2;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元〕脫脫等:《宋史》 北京:中華書局 2007;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 不著出版資料; 〔清〕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 台北:廣文書局 1970; (二)子、集; 梁啟雄:《荀子柬釋》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漢〕劉向:《釋名》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注釋》 台北:里仁書局 1998; 〔梁〕劉勰著‧詹鍈義證:《文心雕龍義證》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 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993;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9; 〔晉〕陸機著‧張少康集釋:《文賦集釋》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87;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 台北:文光出版社 1955;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 台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台北:河洛出版社 1974; 〔唐〕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劉禹錫著‧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 長沙:岳麓書社 2003; 〔唐〕駱賓王:《駱賓王文集》 《四部叢刊31》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顏真卿:《顏魯公文集》 《四部叢刊33》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獨孤及:《毘陵集》 《四部叢刊33》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杜牧:《樊川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 《四部叢刊34》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沈亞之:《沈下賢集》 《四部叢刊36》 台北: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四部叢刊36》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 《四部叢刊37》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李觀:《李元賓文編》 《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7》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唐〕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唐〕李世民著‧吳云、冀宇校注:《唐太宗全集》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唐〕李翱:《李文公集》 《四部叢刊35》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79; 〔宋〕洪興祖:《楚辭章句》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5;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 台北:大化書局; 〔宋〕茂倩:《樂府詩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3; 〔宋〕晁說之:《景迂生集》 《文淵閣四庫全書1118》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洪邁:《容齋隨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宋〕吳子良:《林下偶談》 《文淵閣四庫全書1481》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吳訥等:《文體序說三種》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清〕李兆洛:《駢體文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清〕紀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北京:中華書局 1997; 〔清〕章實齋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 1985;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 台北:藝文印書館 1991; 〔清〕劉熙載著,龔鵬程撰述:《藝概》 台北:金楓出版社 1987; 費振剛等校注:《全漢賦校注》 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5; 二.當代論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力 之:《〈楚辭〉與中古文獻考說》 四川: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2005; 于景祥:《中國駢文通史》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方 銘:《經典與傳統:先秦兩漢詩賦考論》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 台北:長安出版社 1982; 王令樾:《歷代連珠評釋》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1; 王更生:《文心雕龍研究》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9; 王更生:《文心雕龍新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 王靜芝:《經學通論》 台北:國立編譯館 1992;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991; 王琳、邢培順:《西漢文章論稿》 濟南:齊魯書社 2006;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6;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王韻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石家宜:《〈文心雕龍〉系統觀》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 牟宗三:《理則學》 台北:正中書局 1959; 行 嚴:《柳文探微》 台北:華正書局 1981; 朱東潤:《八代傳敘文學述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伏俊璉:《俗賦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8; 朱光潛:《詩論》 台北:正中書局 1962; 朱自清:《詩言志辨》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何沛雄編:《賦話六種》 香港:三聯書店 1982; 汪湧豪:《中國文學批評範疇及體系》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呂培成:《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 陝西: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李大明:《漢楚辭學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李澤厚:《美的歷程》 台北:元山書局 1986; 李福標:《皮陸研究》 湖南:岳麓書社 2007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 台北:樂學出版社 2006; 呂武志:《唐末五代散文研究》 台北:台灣學生出版社 1989; 汪小祥、孔慶茂:《科舉文體研究》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吳興人:《中國雜文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邱 淵:《「言」「語」「論」「說」與先秦論說文體》 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9;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 金開誠、葛兆光:《古詩文要籍敘錄》 北京:中華書局 2005; 金千仞、馮書耕:《古文通論》 台北:雲天出版社 1971; 周勛初:《魏晉南朝文學論叢》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周葦風:《楚辭發生學研究》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 周慶華:《文學圖繪》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6; 金春峰:《漢代思想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兩漢思想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胡楚生:《古文正聲》 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91; 〔日〕鈴木虎雄駐‧殷石臞譯:《賦史大要》 台北:正中書局 1966;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5; 柴熙:《哲學邏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8;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 北京:中華書局 2001; 郗文倩:《中國古代文體功能研究─以漢代文體為中心》 上海:三聯書店 2010; 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平平出版社 1974; 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英德:《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預衡:《中國散文史》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建勛:《先唐辭賦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建勛:《辭賦文體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7; 章必功:《文體史話》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6; 許東海:《風景‧夢幻‧困境─辭賦書寫新視界》 台北:里仁書局 2008; 〔日〕清水凱夫著‧韓基國譯:《六朝文學論文集》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9;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 陳祖耀:《理則學》 台北:三民書局 1998; 陳鵬:《六朝駢文研究》 四川:巴蜀書社 2009; 陳書良、鄭憲春:《中國小品文史》 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1; 陳彥輝:《春秋辭令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陶東風:《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 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曹明綱:《賦學概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2; 曹勝高:《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2007; 凌朝棟:《文苑英華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章太炎:《國故論衡》 台北:廣文書局 1975; 張立齋:《文心雕龍注訂》 台北:正中書局 1985; 張思齊:《六朝散文比較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有限公司 1997; 張雙英:《文學概論》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4; 張蜀蕙:《文學觀念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 台北:百花木蘭出版社 2003; 張舜徽:《漢書藝文志通釋》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4;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 傅劍平:《縱橫家與中國文化》 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5;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 台北:花神出版社 2002; 黃霖:《文心雕龍彙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趙俊波:《中晚唐分賦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3; 萬 曼:《唐集敘錄》 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8; 楊 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 台北:洪範書店 1992; 楊慶存:《宋代文學論稿》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7;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97; 廖蔚卿:《漢魏六朝文學論集》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7; 劉 奇:《論理古例》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6;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論文雜記》 台北:華世出版社 1975;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講義》 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7;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1981; 劉成信、李君選編:《中華雜文百年精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台北:華正書局 1990; 〔日〕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 台北:志文出版社 1999; 踪凡:《漢賦研究史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駱鴻凱:《文選學》 台北:華正書局 1987; 錢鍾書:《管錐篇》 蘭陵室書齋 出版資料不詳;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19.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四)》 台北:聯經初版有限公司 1998; 鍾 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 北京:東方出版社 1997; 薛昌鳳:《文體論》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8; 簡宗梧老師:《漢賦史論》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1993; 簡宗梧老師:《賦與駢文》 台北:臺灣書店 1998; 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叢論》 台北:正中書局 1993;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 台北:學海出版社 1980; 羅宗強:《文心雕龍手記》 北京:三聯書店 2007; 羅宗濤:《隋唐五代思想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9; 蘇慧霜:《騷體的發展與衍變─從漢到唐的觀察》 台北:文津出版社 2007;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 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8;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 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3; 三.學位論文與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學位論文:; 王基倫:《韓歐古文比較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1; 白承錫:《初唐賦論研究》 台北:政治大中文所博論 1994; 安秉 :《中國寓言傳記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87; 李錫鎮:《兩漢魏晉論體之形成及演變》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論 1981; 李珠海:《唐代古文家的文體革新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2001; 兵界勇:《唐代散文演變關鍵研究》 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博論 2005; 邱仕冠:《枚乘〈七發〉與七體研究》 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論 1995; 陳 軍:《文類研究》 江蘇:揚州大學文藝學系博論 2007; 陳姿蓉:《漢代散體賦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6;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 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8; 曾守正老師:《先秦兩漢文學言志思想及其文化意義─兼論與六朝文化的對照》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論 1998; 廖棟樑:《古代楚辭學史論》 台北:輔仁大學中文所博論 1997; 諸海星:《中國文體分類學的研究》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 1993; 賴麗蓉:《從思維形式探究六朝文體論》 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論 1987; 賴欣陽:《魏晉六朝文體觀念》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 1995; 盧景商:《六朝文學體裁觀念研究》 桃園:中央大學中文所碩論 1989; (二).單篇論文:; 于桂梅、米文佐:〈中國雜文發展脈絡概述〉 《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6期 2007; 王立淵:〈論盧照鄰騷體八篇〉 《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12; 王夢鷗:〈貴遊文學與六朝文體的演變〉 《中外文學》第8卷第1期 1979.6; 王夢鷗:〈劉勰論文的特殊見解〉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8; 王洪軍、杲元祥:〈李翱復性思想簡論〉 《濟寧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 2008.2; 〔日〕川合康三著‧蔣寅譯:〈遊戲的文學─以韓愈「戲」為中心〉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9卷 2004第3期; 〔日〕甲斐勝二:〈《文心雕龍》論屈原與《楚辭》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0.2; 衣若芬:〈試論《唐文粹》之編纂、體例及其「古文」作品〉 《中國文學研究》第6期 1992; 江源:〈「文質論」與古代雜文〉 《宜賓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95; 江源:〈「意境論」與古代雜文〉 《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1995; 江源:〈「通變論」與古代雜文〉 《宜賓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1995;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賦」臆說〉 《文學遺產》第6期 2002;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行出及頌德」、「雜四夷及兵」賦考〉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4期 2001;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成相雜辭」、「隱書」說〉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 2002.9;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賦」考〉 《文獻季刊》第2期 2003.4;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雜中賢失意賦」考略〉 《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5期 2005.9; 汪卷:〈唐人沈亞之的詩化傳奇〉 《史教資料》2006年1月下旬刊; 李乃龍:〈論《文選》對問體─兼論先秦問對體式的發展歷程〉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 2005.10; 李秀敏:〈晚唐小品文體革新略論〉 《黑龍江社會科學》第119期 2010年第2期; 李福標:〈先秦散文對皮日休的影響〉 《咸陽師專學報(綜合雙月刊)》第12卷 1997第2期; 李福標:〈皮日休散體文管窺〉 《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4期 2000.11; 兵界勇:〈論《唐文粹》「古文」類的文體性質與代表意義〉 《中國文學研究》第14期 2000; 何沛雄:〈略論《唐文粹》的「古文」〉 香港浸會學院主編:《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7; 何玉蘭:〈漢賦的雜文因素及其價值〉 《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 1995; 吳曉青:〈《進學解》與解嘲文學〉 《台北科技大學學報》第32之1期 1991.3; 宋鼎宗:〈韓愈「揚孟抑荀」說〉 《成大中文學報》第4期 1996.5; 沈文凡、彭飛:〈晚唐諷刺文學對柳宗元寓言散文的接受〉 《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 2010.1; 林耘:〈李翱復性說及其思想來源〉 《船山學刊》2002年第1期; 周鳳五:〈由《文心》《辨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8; 徐鵬緒:〈雜文概念的歷史考察與現代雜文的主要特徵〉 《東方論壇》第4期; 1997;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 台大中文系等編:《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里仁書局 2004.11; 洪順隆:〈《文選》雜體詩歌文體性質研究〉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 2000.9; 洪順隆:〈六朝雜詩題材類型論〉 《華岡文藝學報》第24期 2001.3; 姚筱睿:〈淺議唐人沈亞之傳奇小說的四個特色〉 《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4期 2007.10; 莫山洪:〈論中唐駢散相爭與韓愈的「破駢為散」〉 《中國文學研究》2009第1期 2009; 莫山洪:〈論柳宗元的「化駢為散」與古文形式的確立〉 《浙江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 2009.4; 莫順斌:〈略論古代「雜文」之名〉 《傳承》第7期 2007; 陳成文:〈漢唐「答客難」系列作品之依仿與拓新〉 政大中文系主編:《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主編 2005.12; 陳才訓:〈古文風貌與楚調悲歌─論沈亞之的文學素養與其小說創作之關係〉 《中國文學研究》第4期 2009; 郭章裕:〈兩漢七體文類極其文化意涵〉 《東吳中文學報》第17期 2009.5; 郭章裕:〈論《文心雕龍》「約」的文學觀念〉 《世新人文社會學報》第10期2009.7; 許東海:〈山嶽‧帝國‧士臣:論杜甫、楊敬之西嶽賦的封禪書寫及其正、變意涵〉 《文與哲》第12期 2008.6; 曹道衡:〈《文選》和辭賦〉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主編:《文選學新論》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游適宏〈「七」一個文類的考察〉 《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7卷第2期 1998.12;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三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981.12; 賈名黨:〈柳宗元與劉禹錫接受屈賦管窺〉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 2008.1; 趙逵夫:〈《七發》與枚乘生平新探〉 王許林編輯:《辭賦文學論集》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 鄧國光:〈《周禮》六辭初探─中國古代文體原始的探討〉 《漢學研究》第11卷第1期 1993.6; 劉 寧:〈「論」體文與中國思想的闡述形式〉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1期 2010.1; 劉洪仁:〈古代「雜文」與雜文〉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10卷第3期 1994; 劉洪仁:〈賦體雜文的先導─論屈原的《天問》《卜居》《漁父》〉 《社會科學輯刊》第4期(總第159期) 2005; 劉洪仁:〈論漢魏六朝的俳諧體雜文〉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7期; 2006; 鄭毓瑜:〈直諫形式與知識份子─漢晉賦的擬騷、對問系列〉 《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6期 2000.3; 蔡英俊:〈抒情傳精神與抒情統〉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3; 蔡鍾翔:〈劉勰的雜文學觀念和泛文論思想〉 張少康編:《文心雕龍研究》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諶東飈:〈論古代雜文的文體特徵〉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4期 2005; 簡宗梧老師:〈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 2004.5; 簡宗梧老師:〈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 第 11期 2005.12; 簡宗梧老師:〈論王褒的雜體文〉 《廿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假甲紀念論文集》 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7; 簡宗梧老師:〈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 台北:政大文學院主編:《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 簡宗梧老師:〈試論《文心雕龍‧雜文》的對問系列〉 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李爽秋教授八十壽慶祝壽論文集(抽印本)》 2006.4; 簡宗梧老師:〈枚乘《七發》與漢代貴遊文學之發皇〉 輔仁大學中文系編:《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華巖出版社 1995; 簡宗梧老師:〈試論《文苑英華》的唐代賦體雜文〉 《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2期 2008.10;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意及其關係〉 《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9;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 《清華學報》第35卷第2期 2005;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 輔仁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7; 顏崑陽:〈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主編:《漢代學術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10; 顏崑陽:〈從「言意位差」論先秦至六朝「興」義的演變〉 《清華學報》新28卷第2期 1998.6; 顏崑陽:〈論漢代「賦學」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意義〉 《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 1996.12; 顏瑞芳:〈柳宗元《三戒》對後代寓言的影響〉,《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 1999.3; G0094151503;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699

  9. 9

    المؤلفون: 郭章裕, Kuo, Chang-yu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 曾守正, 殷善培

    وصف الملف: 143 bytes; application/octet-stream

    Relation: 參考書目舉要: 本文所列資料凡三類,第一類為「《文心雕龍》」類,依版本、研究專著、期刊論文依序類聚。第二類為「古典文獻」類,含今人校釋箋釋之著作。第三類為「當代論著」類,含今人之專著與期刊論文。又,所有書籍之出版時、地,均已詳載於論文內容之中,故此處僅標明書名、作者與出版社。 一.《文心雕龍》類 (一).版本: 《文心雕龍音註》,(梁)劉勰著(明)楊升庵批點梅慶生音註,天啟六年豫章枚 氏六次校刊本 《文心雕龍》,(梁)劉勰著(明)楊升庵批點曹學佺參評,萬曆四十年吳興凌雲刊五色本 《文心雕龍》,(梁)劉勰著(明)鍾惺批,金閭擁萬堂刊本 《文心雕龍》,(梁)劉勰著(明)汪元一校刻,明嘉靖庚子新安本 《文心雕龍》,(梁)劉勰著,明嘉靖癸卯新安本 《文心雕龍》,(清)黃叔琳注紀昀評,經文書局 (二).研究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文心雕龍〉資料叢書》,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等編,北京學苑出版社 《論劉勰與其〈文心雕龍〉》,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編,北京學苑出版社 《文心雕龍綜論》,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台灣學生書局 《文心雕龍創作論》,王元化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心雕龍研究》,王更生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五十年來〈文心雕龍〉研究論著摘要》,王更生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文心雕龍新論》,王更生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上)》,王更生等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選粹》,王更生編纂,台北育民出版社 《文心雕龍文術語析論》,王金凌著,台灣華正書局 《文心雕龍析論》,王忠林著,台灣三民書局 《〈文心雕龍〉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發微》,王義良著,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文心雕龍與佛教關係之考辨》,方元珍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文心雕龍研究》,牟世金著,北京新華書店 《文心雕龍斟詮(下)》,李曰剛著,台灣國立編譯館 《文心雕龍批評論發微》,沈謙著,台灣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文心雕龍注釋》,周振甫著,台灣里仁書局 《文心雕龍注》,范文瀾著,台灣開明書店 《文心雕龍散論》,馬宏山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文心雕龍術語探析》,陳兆秀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文心雕龍臆論》,陳思苓著,四川巴蜀書社 《文心雕龍通識》,張巖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文心雕龍注訂》,張立齋著,台灣正中書局 《文心雕龍研究史》,張少康等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心雕龍新探》,張少康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文心雕龍研究》,張少康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文心雕龍札記》,黃侃著,台灣花神出版社 《文心雕龍之創作論》,黃春貴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文心雕龍學綜覽》,楊明照主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文心雕龍校注拾遺》,楊明照著,台北嵩高書社 《文心雕龍義証(上)(中)(下)》,詹鍈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心雕龍的風格學》,詹鍈著,台北正中書局 《文心雕龍校釋》,劉永濟著,台北正中書局 《台灣近五十年〈文心雕龍〉學研究》,劉渼著,台北萬卷樓 《文心雕龍探賾》,蔡宗陽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興膳宏〈文心雕龍〉論文集》,興膳宏著,濟南齊魯出版社 《文心雕龍與詩品研究》,台灣莊嚴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含學位論文) 〈文評中的子書‧子書中的文評─讀《文心雕龍》劄記之一〉,王更生著 ,《書評書目》,第33期,1976年 〈論文心雕龍的「氣」〉,王金凌著,《中外文學》,第八卷,第七期,1997年 〈劉勰《文心雕龍》理的古代公文論〉,王娟娟著,《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 學版)》,第22卷第4期,1999年10月 〈劉勰和他的「奉時以騁績」心態──關於《文心雕龍》成書的思考〉,易健賢著,《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6年 〈試論楊、曹、鍾對《文心》的批點〉,祖保全著,《文心雕龍學刊》第四輯, 1986年12月 〈「中」:《文心雕龍文體論》〉,馬英海著,《中山大學學報論叢》,第2期,第21卷,2001年 〈僧祐《釋迦譜》考學論─兼論佛學與《文心雕龍》方法論之關係〉, 陶禮天著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1999年 〈《文心雕龍》公文寫作理論之管窺〉,陳安吉、顏一平著,《南京曉庄學院學報》,第18卷第2期,2002年6月 《〈文心雕龍〉對後世文論之影響》,陳素英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1985年 〈《文心雕龍》論文本於道與文以載道〉,陳問梅著,《中國文化月刊》,第九期, 民國69年 〈《文心雕龍》「風清骨峻」說〉,童慶炳著,《文藝研究》,第六期,1999年 〈《文心雕龍》與佛教成實學〉,普慧著,《文史哲學報》,第五期,1997年 〈《文心雕龍》「樹德建言」的倫理思想〉,張可禮著,《文史哲學報》,第一期,2000年 《〈文心雕龍〉黃注紀評研究》,溫光華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7 年 《劉勰〈文心雕龍〉文體論研究》,劉渼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 ,1997 年 《黃侃及其〈文心雕龍札記〉之研究》,魏素足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文心雕龍》是中國傳統美學體系集大成的標志〉,譚玉良著,《康定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第4卷第12期,1995年6月 二.古典文獻類 《周易正義》,(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毛詩正義》,(漢)毛亨注(唐)孔穎達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明史(七)》,(清)張廷玉等著、楊家駱主編,台灣鼎文書局 《明史(十)》,(清)張廷玉等著,台灣洪氏出版社 《顏氏家訓》,(梁)顏之推,台灣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文選(上)(下)》,(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灣五南圖書出版社 《文體序說三種》(梁)任昉等著,台灣大安出版社 《古今名畫記》,(唐)張彥遠著、王雲五主編,台灣商務印書館 《皮子文藪》,(唐)皮日休著,上海商務印書館 《楚辭補注》,(宋)洪興祖著,台北大安出版社 《宋文憲公全集(二)》,(明)宋濂著,台灣中華書局 《大復集(四)》,(明)何景明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荊川先生文集》,(明)唐順之著,上海商務印書館 《焦氏澹園集(一)》,(明)焦竑著,台灣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大泌山房集》,(明)李維楨著,台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四友齋叢說》,(明)何良俊著,台灣藝文印文印書館 《空同先生集(四)》,(明)李夢陽著,台灣偉文出版社 《詩藪》,(明),胡應麟著,台灣中華書局 《由拳集(四)》,(明)屠隆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清江貝先生文集》,(明)貝瓊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升庵全集(一)(二)》,(明)楊慎著、王雲五主編,台灣商務印書館 《曹學佺集(一)(二)》,(明)曹學佺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目》,(清)紀昀等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池北偶談》,(清)王士禛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靜志居詩話(下)》,(清)朱彝尊著,北京人民出版社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編,台灣藝文印書館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歷代詩人集小傳》,(清)錢謙益著(清)錢陸燦編,台灣明文書局 《歷代書法論文選》,華正人編,台灣華正書局 《中國文學批評資料彙編─明代(下卷)》,葉慶炳、邵紅編,台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 三.其他當代論著類(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研究專著: 《楊慎學譜》,王文才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貳)(伍)》,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文章分類學研究》,朱廣賢著,北京北京民族出版社 《文氣論研究》,朱榮智著,台灣學生書局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台灣學生書局 《國學治學方法》,杜松柏著,台北洙泗出版社 《明詩話全編》,吳文治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楊慎研究資料彙編(上)(下)》,林慶彰、賈順先編,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宋代詩學通論》,周裕鍇著,四川巴蜀書社 《中國文學論集》,徐復觀著,台灣學生書局 《文體演變及其文化意味》,陶東風著,雲南人民出版社 《中國歷代文論選(3)》,紹虞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文學批評史》,紹虞著,台灣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下)》,敏澤著,吉林教育出版社 《中國文學理論史‧明代時期》,黃保貞、陳復旺等著,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中國文學評點研究論集》,張伯偉著 《中國文學史(下)》,葉慶炳著,台灣學生書局 《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上)》,廖可斌著,台灣文津出版社 《楊慎評傳》,豐家驊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蔡英俊著,台灣大安出版社 《中國詩話史》,蔡鎮楚著,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文體論》,薛鳳昌著,台灣商務印書館 《明代文學批評研究》,簡錦松著,台灣學生書局 《六朝文學觀念叢論》,顏崑陽著,台灣正中書局 《文學批評的視野》,龔鵬程著,台北大安出版社 《文學散步》,龔鵬程著,台灣漢光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 (二)期刊論文(含學位論文) 《明代詩學精神與神韻傳統》,黃如焄著,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古代楚辭學史論》,廖棟梁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民國86年 〈雙重旋律:論揚雄《反離騷》〉,廖棟樑著,《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華巖出版社,民國84年5月 〈從典律之辨論明代詩學的分歧〉,蔡瑜著,《臺大中文學報》,第17期,民國91年12月 〈論漢代文人「悲士不遇」的心靈模式〉,顏崑陽著,《第二屆漢代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0年; U0002-22062005001657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34433;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344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