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20 نتائج من 33 نتيجة بحث عن '"边塞诗"',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46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Academic Journal
  2. 2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瞿梅, QU MEI

    المساهمون: CHINESE STUDIES, 苏瑞隆, SU JUI-LUNG

    Relation: 瞿梅, QU MEI (2022-11-03). 南朝边塞诗类型研究 = A STUDY OF THE TYPES OF FRONTIER POETRY IN THE SOUTHERN DYNASTIES. ScholarBank@NUS Repository.; https://scholarbank.nus.edu.sg/handle/10635/243985

  3. 3
    Conference

    المؤلفون: 梁海燕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乐府与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832093;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20865

  4. 4
    Academic Journal
  5. 5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梁海燕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乐府学.2008,(00),295-318.; 837837;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20874

  6. 6
    Conference

    المؤلفون: 陈先明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乐府与歌国际学术研讨会.; 832101;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20866

  7. 7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王邦维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文史知识.2014,(11),110-116.; 844241;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3481

  8. 8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钱志熙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古典文学知识.2011,(03),53-61.; 821577;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3022

  9. 9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马宁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鲍照, 李益, 边塞诗

    Relation: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01-103; CCDX201002030; 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16221

  10. 10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马宁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鲍照, 边塞诗, 生命意识

    Relation: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13-214+235; NMLX201003081; 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16183

  11. 11
    Academic Journal
  12. 12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ساهمو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学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石河子大学, 北京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 《西部》杂志,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昌吉学院, 塔里木大学,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 新疆教育学院, 喀什师范学院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75-80.; 986484;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6165

  13. 13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刘伟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青春.2010,(05),30-31.; 96395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5144

  14. 14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赵长征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文史知识.2008,(03),54-63.; 795760;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27135

  15. 15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陈先明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乐府学.2008,(00),319-325.; 837844;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20875

  16. 16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穆治锟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法学博士教授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世界知识.2006,(05),12.; 76309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26853

  17. 17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梁評貴, Liang, Ping-Gui

    المساهمون: 黃奕珍, Huang, Yi-Zhen

    وصف الملف: 5285498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古籍\n﹝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9年2月。\n﹝漢﹞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臺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n﹝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會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2月。\n﹝漢﹞伶玄著:《趙飛燕外傳》: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n﹝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禮記注疏》: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55年。\n﹝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2月。\n﹝北齊﹞魏收等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n﹝晉﹞杜預集解:《春秋經傳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8月。\n﹝晉﹞崔豹:《古今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n﹝晉﹞葛洪:《西京雜記》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年。\n﹝唐﹞楊炯、祝尚書箋注:《楊炯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3月。\n﹝唐﹞李白撰、安旗等箋注:《李白全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10月。\n﹝唐﹞高適著、孫善欽校注:《高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9月。\n﹝唐﹞孔穎達撰、楊忠、安平秋主編:《影印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書局,2014年。\n﹝唐﹞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n﹝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0年。\n﹝唐﹞樊綽著、趙呂甫校釋:《雲南志校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7月。\n﹝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n﹝五代﹞李珣著:《海藥本草》‧《回族典藏全書》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n﹝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n﹝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n﹝宋﹞田況撰:《儒林公議》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月。\n﹝宋﹞薛居正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年8月。\n﹝宋﹞歐陽脩撰:《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年8月。\n﹝宋﹞黃朝英撰、吳企明校點:《靖康緗素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n﹝宋﹞洪興祖編註:《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n﹝宋﹞趙如愚輯:《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n﹝宋﹞王溥撰:《五代會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n﹝宋﹞梅堯臣著、朱東潤編年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n﹝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n﹝宋﹞陶岳撰、顧薇薇校點:《五代史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n﹝宋﹞司馬光撰:《涑水記聞》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10月。\n﹝宋﹞歐陽脩、宋祁、范鎮、呂夏卿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1月。\n﹝宋﹞李昉:《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n﹝宋﹞余靖:《武溪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n﹝宋﹞文彥博撰:《潞公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n﹝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n﹝宋﹞阮閱:《詩話總龜》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n﹝宋﹞王溥撰:《唐會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n﹝宋﹞葉隆禮撰、掃葉山房校刊:《契丹國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n﹝宋﹞陸游:《南唐書》臺北:臺灣藝文印書館,1966年。\n﹝宋﹞司馬光撰、胡三省注:《新校資治通鑑注》臺北:世界書局,1900年1月。\n﹝元﹞脫脫等撰:《遼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年4月。\n﹝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n﹝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6月。\n﹝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5年7月。\n﹝明﹞蔣一葵:《堯山堂外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5年9月。\n﹝清﹞李調元編:《全五代詩》臺北:宏業書局,1968年。\n﹝清﹞孫詒讓撰:《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n﹝清﹞嵇璜:《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n﹝清﹞李調元編:《全五代詩》臺北:宏業書局,1968年。\n﹝清﹞徐松等輯:《宋會要輯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7月。\n﹝清﹞吳任臣撰、徐敏霞校點:《十國春秋》杭州市:杭州出版社,2004年。\n\n二、專書\n王小甫:《隋唐五代史》臺北:三民出版社,2008年6月。\n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6月。\n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2月。\n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1997年3月。\n史金波、聶鴻音、白濱等譯注:《天盛改舊新定律令》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n史金波:《西夏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n田中玉:《臨榆縣誌》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n田曉菲:《烽火與流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書版社,2009年8月。\n朱紹侯:《軍功爵制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9月。\n何寄澎:《總是玉關情──唐代邊塞詩初探》臺北:聯經出版社,1978年,6月。\n吳文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鳳凰出版社,1998年12月。\n李天鳴:《中國疆域的變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7年5月。\n李貴:《中唐至北宋的典範選擇與詩歌因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n金瀅坤:《中晚唐五代科舉與社會變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n胡大浚:《貫休歌詩繫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n啟良:《中國文明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2010年12月。\n張正明:《契丹史略》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n張旭主編:《南詔‧大理史論文集》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6月。\n張亮采:《補遼史交聘表》臺北:文海出版社,1943年。\n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4年,11月。\n張興武:《五代藝文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9月。\n許倬雲:《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臺北:時報出版社,2009年10月。\n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臺北:天下文化,2015年3月。\n傅璇琮:《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12月。\n馮藝超:《唐詩中和親主題研究》臺北:天山出版社,1994年4月。\n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3月。\n葛兆光:《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年6月。\n詹全友著、李精益校閱:《南詔大理國文化》臺北:世潮出版社,2003年1月。\n漆緒邦:《盛唐邊塞詩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n劉建麗:《宋代西北吐蕃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8年4月。\n閻福玲:《漢唐邊塞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8月。\n魏國忠、朱國忱、郝慶雲著:《渤海國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8月。\n羅婉薇:《五代詩人與詩風》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n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香港:三聯書店,1991年10月。\n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1月。\n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2004年6月。\n顧頡剛:《中國疆域沿革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7月。\n\n三、期刊論文\n﹝日﹞內藤湖南著‧黃約瑟譯:〈概括性的唐宋時代觀〉《歴史と地理》第九卷‧第五號,1922年5月。\n內山精也著,朱剛譯:〈長淮詩境(南宋篇)──愛國、憂國的意識形態〉《東華漢學》第十七期,2013年6月,頁105-135。\n尤學工、翟士航:〈中國古代社會對儒將認識的演變〉《軍事歷史研究》總第一百一十八期‧第二十九卷,2015年5月,頁73-83。\n尤學工、翟士航〈文武之間:宋代儒將觀念的演變〉《鄭州大學學報》第四十九卷‧第三期,2016年5月,頁105-112。\n方健:〈《全宋詩》誤例舉證〉《學術界》第110期‧2005年1月,頁142-159。\n王水照:〈論北宋使遼詩的兩個問題〉《山西大學學報》卷十九,第二期,1992年4月,頁37-43。\n王金偉:〈宋代邊塞詩詞文獻及其研究評述〉《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第三十一卷‧第三期,2015年5月,頁101-105。\n田道英:〈齊己行年考述〉《天津大學學報》第三卷‧第三期,2001年9月,頁221-226。\n朱騰雲:〈《全宋詩》誤收唐詩考辨〉《河南大學學報》第52期‧2012年3月,頁92-101。\n何冠環:〈敗軍之將劉平(973-1040後)──兼論宋代的儒將〉《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第八期,1999年,頁103-137。\n吳挺誌:〈北宋士人對「文臣統兵」的合理化論述〉《清華學報》新第四十四卷‧第四期,2012年12月,頁589-628。\n李迪:〈唐代與北宋邊塞詩比較〉《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一期,2001年3月,頁57-59。\n李浚植:〈邊塞詩概念小考〉《中國韻文學刊》第二十七卷‧第一期‧2013年1月,頁20-38。\n李陽初:〈試論岑參詩中表現的功名思想〉《吉安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6年6月,頁40-44。\n李嘉瑜:〈上京紀行詩的「邊塞」書寫──以長城、居庸關為論述主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十四期,2008年7月,頁1-28。\n杜文玉:〈五代俸祿制度初探〉《人文雜誌》2003年第6期,頁105-114。\n杜瑩:〈儒將范仲淹〉《群文天地》2012年第10期,2012年,12月,頁285-286。\n林煌達:〈宋初對南方諸降國地區苛捐雜稅處理之探討〉《淡江史學》第二十六期‧2014年9月,頁65-83。\n祁立峰:〈經驗匱乏者的遊戲──再探南朝邊塞詩成因〉《漢學研究》第二十九卷‧第一期,2011年3月,頁281-312。\n侯迺慧:〈唐代邊塞詩黃昏回歸主題的情感結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期,1999年6月,頁39-57。\n胡可先:〈《全宋詩》辨證輯補舉例〉《宋代文哲研究集刊》第1期‧2011年6月,頁25-64。\n孫植:〈岑參的功名理想與詩歌創作〉《石家莊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13年3月,頁69-74。\n涂美雲:〈五代至宋初四朝之士行與學風試論〉《東吳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7年5月,頁109-143。\n高明士:〈「天聖令學」與唐宋變革〉《漢學研究》第三十一卷‧第一期,2013年3月,頁69-99。\n張廷杰:〈論梅堯臣的邊塞詩〉《寧夏大學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總期第七十八期,1998年,頁57-62。\n張梅雅〈試論晚唐至宋初的敦煌僧尼與社邑的互助關係:中古佛教僧尼參與社會慈善活動的動機與意義〉《輔仁社會研究》第五期‧2015年1月,頁27-64。\n張廣達:〈碎葉城今地考〉《北京大學學報》,1979年5月,頁70-82。\n張曉明:〈20世紀邊塞詩研究評述〉《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二卷‧第四期,2005年12月,頁76-84。\n陳大遠:〈兩宋出使遼金詩闡論〉《北方論叢》總期第二三六期‧2012年6月,頁23-26。\n陳偉強:〈尋源屢鑿空:初唐四傑的邊塞書寫〉《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五十七期,2013年7月,頁23-48。\n陳健:〈試論中唐邊塞詩在唐宋邊塞詩風演變中的意義〉《呼倫貝爾學院學報》第十二卷‧第一期,2004年2月,頁58-60。\n陳鴻秀:〈試論北宋邊塞詩的特色〉《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一期,2003年1月,頁13-15。\n賀中復〈五代十國詩壇概說〉《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4月,頁87-94。\n傅硯農:〈唐人尚武之風盛衰與功名觀念嬗移的聯繫〉《體育文史》1994年第四期,頁3-5。\n楊玉鋒:〈2005年以來《全宋詩》輯佚成果文獻綜述〉《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第6期‧2017年12月,頁97-107。\n楊柏芳:〈簡論唐五代小說中的士人功名觀〉《教書育人》2007年5月,頁19-20。\n葛兆光:〈「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文史哲》2014年‧第一期,頁41-65。\n董連祥:〈盛唐高岑詩派的功名觀〉《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3月,頁25-28。\n趙飛、郭豔華:〈唐宋邊塞詩風格成因比較〉《文學研究》2012年7月,頁20-21。\n趙望秦、張煥玲:〈《全宋詩》及《全宋詩訂補》辨正補佚〉《嘉大中文學報》第7期‧2012年3月,頁77-95。\n趙瑞陽、郭豔華:〈宋夏戰爭對北宋邊塞詞創作的影響〉《諤州大學學報》第二十一卷‧第二期,2014年2月,頁47-49。\n樊易宇:〈功名看取寶刀雄──淺析古代軍旅詩戰鬥精神的血性基因〉《軍事記者》2015年6月,頁66-67。\n鮑同:〈受降城和滿夷谷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2年,第一期,1992年1月,頁191-200,頁191-200。\n羅家欣:〈論貫休詩歌中的少年意象〉《文學前瞻》第九期,2009年7月,頁87-98。\n譚浩燁:〈唐宋邊塞詩詞羌笛悲涼意象成因〉《文學教育》卷一,2011年1月,頁111-113。\n\n四、學位論文\n何金蘭:《五代詩人及其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6月。\n吳彤英:《宋代樂府題邊塞詩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4月。\n李妮庭:《閑樂:宋初白居易接受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6月。\n陳秀端:《岑參邊塞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n黃奕珍:《李益及其詩研究──符號學式之詮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n楊靜:《北宋使遼詩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n翟士航:《中國古代儒將觀念演變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n劉怡茗:《唐代邊塞詩中的功名意識與憂患意識》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5月。\n蔡嵐婷:《兩宋邊塞詞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n賴柏霖:《鮑照邊塞詩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7月。\n簡醇瑋《南宋舊題邊塞樂府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7月。\n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11月。; G0104151508;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6;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1576/1/150801.pdf

  18. 18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王潤農, Wang, Juen-Nung

    المساهمون: 廖棟樑, Liao, Dong-Liang

    وصف الملف: 4893357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古籍文獻(依時代先後)\n﹝漢﹞司馬遷撰:《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0。\n﹝漢﹞劉安等撰,張雙隸校釋:《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n﹝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n﹝漢﹞班固撰:《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n﹝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n﹝南朝宋﹞劉義慶編,余嘉錫注:《世說新語箋疏》,臺北:仁愛書局,1984。\n﹝唐﹞令狐德棻等撰:《周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n﹝唐﹞王維撰,楊文生編:《王維詩集箋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n﹝唐﹞李白撰,瞿蛻園等編校:《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n﹝唐﹞杜甫撰,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n﹝唐﹞高適撰,孫欽善校注:《高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n﹝唐﹞高適撰,劉開揚箋注:《高適詩集編年箋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n司,1983。\n﹝唐﹞岑參撰,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發行,1995。\n﹝唐﹞岑參撰,劉開揚校注:《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四川:巴蜀書社,1995。\n﹝唐﹞元稹撰,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n﹝唐﹞韓愈撰,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n﹝唐﹞薛用弱:《集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n﹝唐﹞司空圖撰;祖保泉,陶禮天箋校:《司空表聖詩文集箋校》,合肥:安徽大\n學出版社,2002。\n﹝後晉﹞劉昫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n﹝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臺北:大化書局,1985。\n﹝宋﹞姚鉉編:《唐文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n﹝宋﹞郭熙撰,郭思編:《林泉高志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812冊,\n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n﹝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n﹝宋﹞王安石選,黃永年、陳楓校點:《王荊公唐百家詩選》,瀋陽:遼寧教育出\n版社,2000。\n﹝宋﹞王質:《紹陶錄》,收錄於王雲五主持:《四庫全書珍本九集》,臺北:臺灣\n商務印書館,1979。\n﹝宋﹞王若欽編:《冊府元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7。\n﹝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n﹝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n﹝宋﹞嚴羽撰,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n﹝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n﹝宋﹞劉克莊撰;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n﹝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83。\n﹝宋﹞王應麟:《玉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n﹝宋﹞扈仲榮等編:《成都文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n﹝元﹞方回選評,李慶甲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n﹝元﹞范德機撰:《吟法玄微》,收入張健編《元代詩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學\n出版社,2001。\n﹝元﹞辛文房撰,周本淳校正:《唐才子傳校正》,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n﹝元﹞楊士弘編選,陶文鵬、魏祖欽點校:《唐音評注》,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n2006。\n﹝明﹞楊士奇撰,劉伯涵、朱海點校:《東里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n﹝明﹞高棅編,葛春華、胡永傑點校:《唐詩品彙》,北京:中華書局,2015。\n﹝明﹞胡應麟:《詩藪》,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n﹝明﹞唐汝詢選釋,王振漢點校:《唐詩解》,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n﹝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續修四庫全書》集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n社,2002。\n﹝明﹞陸時雍選評,任文經、趙東風點校:《詩鏡》,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n年。\n﹝明﹞許學夷撰,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n﹝明﹞卓人月編,古輝之校點:《古今詞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n﹝清﹞錢謙益撰,錢曾箋注:《錢牧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n﹝清﹞王夫之撰,任慧校點:《唐詩評選》,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n﹝清﹞王士禛撰,《帶經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n﹝清﹞王士禛編,聞人倓箋:《古詩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n﹝清﹞曹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n﹝清﹞蒲起龍:《讀杜心解》,臺北:中央輿地出版社,1970。\n﹝清﹞沈德潛選注:《唐詩別裁集》,上海:上海古輯出版社,2013。\n﹝清﹞紀昀等編:《四庫全書總目》卷186,臺北:藝文印書館,1987。\n﹝清﹞董浩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n﹝清﹞蘅塘退士編,章燮注疏,吳紹烈、周藝校點:《唐詩三百首注疏》,安徽:\n安徽文藝出版社,1983。\n﹝清﹞蘅塘退士編,陳婉俊補注:《唐詩三百首》,北京:中華書局,2017。\n﹝清﹞方東樹撰:《昭昧詹言》,臺北:廣文書局,1962。\n﹝清﹞陳沆:《詩比興箋》,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n﹝清﹞趙之謙:《江西通志》,臺北:臺灣華文書局,1967。\n﹝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97。\n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n傅璇琮、陳尚君、徐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4。\n李修生主編:《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n丁福保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n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n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n丁福保輯:《清詩話》,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n郭紹虞編,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n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n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n龔兆吉、王偉勇編:《歷代詞論新編》,臺北:祺齡出版社,1994。\n唐圭璋:《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n\n二、近人論著(依姓氏筆畫)\n(一)專著\n王士菁:《唐代文學史略》,湖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n王文進:《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n王文進:《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2008。\n王宇:《劉克莊與南宋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7。\n王明輝:《胡應麟詩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n王忠林主編:《增訂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85。\n王錫九:《劉克莊詩學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7年。\n方錫球:《許學夷詩學思想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6。\n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n石樹芳:《唐人選唐詩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n白振奎:《陶淵明謝靈運詩歌比較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n申東城:《唐詩品彙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8。\n史墨卿:《岑參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1。\n吳宏一:《清代詩學初探》,臺北:牧童出版社:1977。\n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5。\n李辰冬:《杜甫作品繫年》,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n李劍峰:《元前陶淵明接受史》,山東:齊魯書社,2002。\n宋海屏:《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n佘正松:《高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n周勛初:《周勛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n金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n林傳甲:《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科學書局,1910。\n邵文實:《敦煌邊塞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n孟瑤:《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峰印刷公司,1980。\n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詩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4。\n胡雲翼:《唐詩研究》,香港:商務印書館,1970。\n胡適:《白話文學史》,香港:香港啟明書局,1962。\n胡懷琛:《中國文學史略》,上海:新文化書社,1935。\n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n查清華:《明代唐詩接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n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n袁曉薇:《王維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2。\n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隋唐五代》,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8。\n孫之梅:《錢謙益與明末清初文學》,山東:齊魯書社,1996。\n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n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n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n陳玉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合肥:黃山書社,1986。\n陳伯海:《唐詩學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n陳坤祥:《唐人論唐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n陳廣宏:《竟陵派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n陳國球:《胡應麟詩論研究》,香港:華風書局有限公司,1986。\n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n陳斌:《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n陳岸峰:《沈德潛詩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1。\n許建崑:《李攀龍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n許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n張炯:《中華文學發展史》,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n張健:《清代詩話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1993。\n張健:《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n張蜀蕙:《文學關係的因襲與轉變─從《文苑英華》到《唐文粹》》,新北:花木\n蘭文化出版社,2007。\n張震英、白愛平:《唐韻的闡揚:姚賈的理論內涵及傳承影響研究》,北京:人民\n出版社,2017。\n崔海峰:《王夫之詩學思想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n郭豫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隨唐五代卷)》,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n1993。\n程千帆:《古詩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n程小平:《滄浪詩話的詩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n黃人撰,楊旭輝點校:《中國文學史》,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n黃景進:《王漁洋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n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n黃繼立:《「神韻」詩學譜系研究 ─ 以王漁洋為基點的後設考察》,新北:花木\n蘭出版社,2008。\n傅璇琮:《唐詩論學叢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n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0。\n楊松年:《王夫之詩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n楊經華:《宋代杜詩闡釋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n楊蔭深:《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華正書局,1976。\n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6。\n曾毅:《中國文學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n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n鄒云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n董乃斌、陳伯海、劉楊忠主編:《中國文學史學史》,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n2003。\n廖立:《岑參評傳》,北京:人民文學書版社,1990。\n廖立:《岑參事跡著作考》,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7。\n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北京:中華書局,2016。\n趙義山、李修生:《中國分體文學史‧詩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n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臺北:華正書局,1974。\n趙景深:《中國文學小史》,臺北:碧山岩出版社,1980。\n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n蔡英俊:《游觀、想像與走向山水之路 ─ 自然審美感受史的考察》,臺北:政大\n出版社,2018。\n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2。\n蔡振念:《高適詩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n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4。\n劉少雄:《會通與適變─東坡以詩為詞論題新詮》,臺北:里仁書局,2006。\n鄧新躍:《明代前中期辨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n蔣原倫:《20世紀中國文學史研究觀念的演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n蔣寅:《王漁洋與康熙詩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n薛宗正:《歷代西陲邊塞詩研究》,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3。\n鍾優民:《陶學史話》,臺北:允晨文化,1996。\n韓勝:《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n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n謝无量:《中國大文學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n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n魏景波:《宋代杜詩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n譚正璧:《中國文學史》,臺北:華正書局,1974。\n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新北:新潮社,2011。\n蘇珊玉:《盛唐邊塞詩的審美特質》,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n顧實:《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n\n(二)學位論文\n王兵:《清人選清詩與清代詩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n2009。\n田金霞:《方回《瀛奎律髓》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3。\n白旭:《唐宋作家並稱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n2009。\n朱澐:《高適交游詩研究》,臺北:世新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n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保定:河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n2004。\n何水英:《《文苑英華》詩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n2007。\n何寄澎:《唐代邊塞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74。\n佘正松:《唐代邊塞詩史論(先秦至隋唐)》,四川: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n論文,2005。\n李奇珊:《溫李並稱研究》,浙江:浙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n李嘉瑜:《元代唐詩學》,臺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n肖佩蕊:《韓愈李翱並稱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n2016。\n林斌:《論岑參其人其詩在唐代的接受與傳播》,福建:閩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n學系碩士論文,2017。\n周雪瓴:《高適詩歌在明代的接受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n士論文,2015。\n范義財:《「屈宋」並稱問題批評史論》,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n士論文,2013。\n施淑婷:《敦煌寫本高適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學系碩士論文,\n1987。\n洪雅惠:《高適七言古詩語言風格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n系碩士論文,2003。\n徐義龍:《高適及其詩歌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n孫植:《岑參及其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n2007。\n徐熙蕓:《明代岑參接受研究》,山東: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n陳文鐸:《岑參七言邊塞古詩之音韻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學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2014。\n陳秀端:《岑參邊塞詩研究》,臺北: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3。\n陳英傑:《宋元明詩學發展中的「盛唐」觀念析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n學系博士論文,2011。\n曹戰強:《唐詩三百首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n黃有彣:《施補華《峴傭說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n彭飛:《隋唐東北邊塞詩研究》,長春:長春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n2014。\n楊士瑩:《南朝到初唐邊塞詩中時空結構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n系碩士論文,2006。\n趙淑琴:《盛唐邊塞詩考論》,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n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0。\n應曉琴:《盛唐邊塞詩考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n2007。\n謝明陽:《許學夷《詩源辯體》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n羅雲鋒:《現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歷史建構─從清末至抗戰前的一個歷史考察》,\n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5。\n\n(三)單篇論文\n王振漢、范海玉:〈唐汝洵及其唐詩解〉,《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n24卷期4,1999。\n王兆鵬、孫凱云:〈尋找經典 ─ 唐詩百首名篇的定量分析〉,《文學遺產》期2,\n2008。\n李友芝:〈關於高適《燕歌行》所刺辨〉,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期1,\n1983。\n李福標:〈古代文人合稱現象及其相關問題〉,《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n卷32期1,2002。\n杜若:〈岑參和邊塞詩〉,《臺肥月刊》卷18期2,1977。\n吳振華、丁麗莉:〈論王孟差異及王孟並稱的文化意蘊〉,《廣西技術師範學院學\n報》期8,2012。\n吳戩:〈顧王並稱之歷史建構及其文化意義〉,《衡陽師範學院學報》期1,2017。\n杜松梅:〈溫李並稱原因探析〉,《中國韻文學刊》期1,2018。\n江艷華:〈論樂府歌行《燕歌行》的發展演變〉,《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n科學版),期4,1997。\n孟憲華〈高適《燕歌行》諷刺對象爭議述評與新解〉,《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n期10,2016。\n胡大浚:〈邊塞詩之涵義與唐代邊塞詩的繁榮〉,收錄於《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n粹》,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n柳苞:〈文學史並稱芻論〉,《汕頭大學學報》期2,1993。\n孫如陵:〈邊塞詩人高適〉,《中外雜誌》卷1期3,1967。\n孫映逵:〈岑參邊塞經歷考〉,《徐州師範學院學報》期2,1984。\n陳秀清:〈高適評傳集其詩〉,《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藝術學報》期4,1969。\n陳秀清:〈岑參評傳及其詩〉,《臺北藝術學報》期4,1969。\n陳曉紅:〈岑參在唐「非邊塞」詩人析論〉,《蘭州學刊》期7,2008。\n張珊:〈並稱探源 ─ 語言、文學、文化的多重考察〉,《中國社會科學》期5,\n2009。\n張滌華:〈關於《唐文粹》〉《安慶師範學院學報》期1,1982。\n張震英:〈唐詩人並稱現象論析〉,《學術論壇》期218,2009。\n郭自虎:〈從作家並稱的接受分寫看文學接受史中的道德評價因素〉,《東方叢刊》\n期10,2008。\n郭英德:〈論文學史敘述的原則、對象和方法〉,收錄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n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 ─ 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n阮廷瑜:〈高適年譜〉,《學術季刊》5卷期3,1957。\n阮廷瑜:〈高適交遊考(上)〉,《大陸雜誌》,30卷期7,1965。\n阮廷瑜:〈高適交遊考(下)〉,《大陸雜誌》,30卷期8,1965。\n阮廷瑜:〈高常侍岑嘉州其人與詩之評語〉,《大陸雜誌》卷37期10,1968。\n阮廷瑜:〈重訂高常侍集傳本述要〉,《書目季刊》卷11期3,1977。\n楊松年:〈李攀龍《古今詩刪》研究〉,《中外文學》9卷9期,1981。\n雷恩海、薛寶生:〈《唐詩解》之成書與《唐詩品彙》的淵源關係〉,《江西師範大\n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卷44期5,2011。\n聞一多:〈岑嘉州繫年考證〉,《清華學報》卷8期2,1993。\n趙敏俐:〈論七言詩的起源及其在漢代的發展〉,《文史哲》,期3,2010。\n蔡瑜:〈《唐音》析論〉,《漢學研究》12卷2期,1994。\n劉城:〈歐陽修與「韓柳」「韓李」並稱〉,《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期5,\n2018。\n鞏本棟:〈《文苑英華》的文體分類及意義〉,《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n卷55期6,2015。\n鞏本棟:〈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 ─ 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新論〉,《中華文史\n論叢》期2,2019。\n蕭澄宇:〈關於邊塞詩評價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n甘肅: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n盧葦:〈岑參西域之行及其邊塞詩中對唐代西域情況的反映〉,《蘭州大學學報》\n期1,1980。\n魏景波:〈李杜並稱源起〉,《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卷23期2,2006。\n繆文傑:〈試用原始類型的文學批評方法 ─ 論唐代邊塞詩〉,收錄於臺靜農等\n著:《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2,臺北:皇冠印刷有限公司,1976。\n譚優學:〈邊塞詩泛論〉,收錄於《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甘肅:甘肅教育\n出版社,1988。\n羅時進:〈唐代作家並稱的語言符號與文學評論意義〉,《文藝理論研究》期2,\n2013。。\n龔鵬程,〈文學史的研究〉,收錄於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 ─ 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G0102151506;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71;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1571/1/150601.pdf

  19. 19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葛晓音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古典文学知识.1994,(04),43-49.; 1014293;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6371

  20. 20
    Dissertation/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