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张敏
Relation: http://repository.ust.hk/ir/Record/1783.1-102758; 世界漢語教學=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v. 33, (2), April 2019, article number 2, p. 166-188; https://doi.org/10.13724/j.cnki.ctiw.2019.02.002; http://lbdiscover.ust.hk/uresolver?url_ver=Z39.88-2004&rft_val_fmt=info:ofi/fmt:kev:mtx:journal&rfr_id=info:sid/HKUST:SPI&rft.genre=article&rft.issn=&rft.volume=33&rft.issue=2&rft.date=2019&rft.spage=166&rft.aulast=Zhang&rft.aufirst=Min&rft.atitle=%E6%99%82%E9%96%93%E9%A0%86%E5%BA%8F%E5%8E%9F%E5%89%87%E8%88%87%E5%83%8F%E4%BC%BC%E6%80%A7%E7%9A%84+%E2%80%9C%E6%89%80%E6%8C%87%E5%9B%B0%E6%83%91%E2%80%9D+%28The+Principle+of+Temporal+Sequence+and+the+signified+dilemma+of+iconicity%29&rft.title=%E4%B8%96%E7%95%8C%E6%BC%A2%E8%AA%9E%E6%95%99%E5%AD%B8+%28Chinese+Teaching+in+the+World+%29
الاتاحة: http://repository.ust.hk/ir/Record/1783.1-102758
https://doi.org/10.13724/j.cnki.ctiw.2019.02.002
http://lbdiscover.ust.hk/uresolver?url_ver=Z39.88-2004&rft_val_fmt=info:ofi/fmt:kev:mtx:journal&rfr_id=info:sid/HKUST:SPI&rft.genre=article&rft.issn=&rft.volume=33&rft.issue=2&rft.date=2019&rft.spage=166&rft.aulast=Zhang&rft.aufirst=Min&rft.atitle=%E6%99%82%E9%96%93%E9%A0%86%E5%BA%8F%E5%8E%9F%E5%89%87%E8%88%87%E5%83%8F%E4%BC%BC%E6%80%A7%E7%9A%84+%E2%80%9C%E6%89%80%E6%8C%87%E5%9B%B0%E6%83%91%E2%80%9D+%28The+Principle+of+Temporal+Sequence+and+the+signified+dilemma+of+iconicity%29&rft.title=%E4%B8%96%E7%95%8C%E6%BC%A2%E8%AA%9E%E6%95%99%E5%AD%B8+%28Chinese+Teaching+in+the+World+%29 -
2Conference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语法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汉语语法系列专题研讨会.; 78367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20826
-
3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郑慧仁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100085
Relation: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2011,(10),92-94.; 1151000;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5909
-
4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陆俭明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汉语学习.2010,(04),104-105.; 969579;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5191
-
5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徐通锵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知网 ; CSSCI
Relation: 语文研究.1999,(4),1-13.; 709321;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1728
-
6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李千慧
المساهمون: 竺家寧
Relation: 一、專書; 丁椿壽:《彝語通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王 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_______《同源字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年)。; _______《漢語音韻》(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_______《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第1版)。; 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王均等:《壯侗語族語言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年7月)。; 王輔世主編《苗瑤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 王輔世、毛宗武:《苗瑤語古音擬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本尼迪克特(Paul K. Benedict,又譯作白保羅):《漢藏語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語言室,1984年)。; 包智名、侍建國、許德寶:《生成音系學理論及其應用》第二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 包擬古(Bodman N.C.):《原始漢語與漢藏語》(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重印)。; 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二刷)。; 江 荻:《漢藏語演化的歷史音變模型──歷史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探索》(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_______《漢藏語語音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何大安:《規律與方向:變遷中的音韻結構》(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7景印一版)。;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李佐豐:《古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 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三次印刷)。; 沙加爾(Sagart, L)著,龔群虎譯:《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孟蓬生:《上古漢語同源詞語音關系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金理新:《上古漢語音系》(安徽:黃山書社,2002年6月)。; ______ 《上古漢語形態研究》(安徽:黃山書社,2006年4月)。; 周及徐:《漢語印歐語詞彙比較》(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三十九,1994年景印2版)。; 竺師家寧:《音韻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95年)。; _________《古音之旅》(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_________《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二版九刷)。;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施向東:《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年)。; 姚師榮松:《古代漢語詞源研究論衡》(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高本漢著、聶鴻音譯:《中上古漢語音韻學綱要》(齊魯書社,1987年)。; 馬蒂索夫(James A. Matisoff)著,林英津譯:《再論彝語支的聲調衍變》(台北: 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2002年); 馬學良主編:《藏緬語新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 ___________《漢藏語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10月第2版)。; 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7月)。; 孫宏開編《藏緬語語音和詞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張均如《水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11月)。; 陸志韋:《古音說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 _______《陸志韋語言學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梁敏、張均如:《侗台語族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黃樹先:《漢緬語比較研究》(武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蒲立本:《上古漢語的輔音系統》(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裴 文:《梵語通論》(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裴特生:《十九世紀歐洲語言歷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 董同龢:《上古音韻表稿》(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44年)。; _______《漢語音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68年)。; 劉儀芬編著:《法語語音》(台北:漢威出版社,1993年5月)。; 蓋興之編著《基諾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8月)。; 趙元任:《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 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 潘悟云:《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鄭方貴〈現代瑤語濁聲母的來源〉,《民族語文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 戴維.克里斯特爾編:《現代語言學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顏其香、周植志:《中國孟高棉語言與南亞語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第1版)。; 瞿靄堂:《漢藏語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羅常培《臨川音系》,(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0年)。; 釋惠敏、釋齋因編著《梵語初階》(台北:法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龔煌城:《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二、期刊論文; 白一平:〈上古漢語*sr的發展〉,《語言研究》1983年第1期。; _______〈關於上古音的四個假設〉,第二屆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1991年。; 包擬古(Bodman N.C.):〈釋名複聲母研究〉,原為《釋名研究》第三章,哈佛大學出版;竺師家寧譯,收入《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頁90-114)。; 何九盈:〈關於複輔音問題〉,《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出版社,1998年)。; _______〈*sr新證〉,《中國語文》2007年第6期(總321期)。; 何大安:〈古漢語聲母演變的年代學〉,《林炯楊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沙加爾(Laurent Sagart)著:〈關於漢語祖先的若干評論〉,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_______〈沙加爾的評論〉,王士元主編,李葆嘉主譯《漢語的祖先》(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_______〈中古漢語發音方法類型來源──透過苗瑤語與漢藏語看上古漢語的鼻冠音聲母〉,《南開語言學刊》2006第2期(總第8期)。; 汪大年:〈藏緬語*a-詞頭探源〉,《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李方桂〈藏文前綴音對聲母的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第4本第2分。; 李永燧、陳克炯、陳其光:〈苗語聲母和聲調的幾個問題〉,《語言研究》1959年第4期。; ________ 〈漢語古有小舌音〉,《中國語文》1990年第3期。; 李民、呷呷《梁山彝語鼻冠音的音變現象》,四川西昌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1991年。; 吳安其:〈與親屬語相近的上古漢語的使動形態〉,《民族語文》1996年第6期。; ________〈漢藏語的使動和完成體前綴的殘存與同源的動詞詞根〉,《民族語文》1997年第6期。; _______〈不同歷史層次的侗台語複輔音聲母〉,《民族語文》2008第2期。; 吳世畯:〈李方桂諧聲說商榷〉,《聲韻論叢》6輯(台北:學生書局)。; 林語堂:〈古有複輔音說〉,《語言學論叢》(民文出版社,1982年2月,臺二版)。; 林燕慧:〈漢語詞綴音韻學:一些分析和理論上的討論〉,《語言暨語言學》2004年10月。; 金理新:〈構詞前綴*m-與苗瑤語的鼻冠音〉,《語言研究》2003年9月第23卷第3期。; ¬¬¬¬¬_______〈上古漢語*m-前綴的意義〉,《語言研究》2005年3月第25卷第1期。; _______〈上古漢語聲母清濁交替和動詞的體〉,《語文研究》2005年第4期(總第97期)。; 金慶淑:〈試論*s-詞頭的語音變化〉,《第二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竺師家寧:〈上古漢語帶喉塞音的複聲母〉,《漢城檀國大學論文集》,1983年。; 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塞音的複聲母〉,《中國學術年刊》第6期(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84年)。; _________〈評劉又辛兼論嚴學宭的複聲母系統〉,《第五屆全國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系,1987年。; _________〈大陸地區複聲母研究評述〉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中山大學,1992年。; ___________〈上古漢語帶舌尖流音的複聲母〉,收入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 _________ 〈論上古的流音聲母〉,《第十八屆聲韻學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0年。; 徐世璇〈緬彝語言塞擦音聲母初探〉,《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孫宏開:〈原始漢藏語的複輔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一〉,《民族語文》1999年第6期。; _______〈原始漢藏語輔音系統中的一些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二〉,《民族語文》2001年第1期。; _______〈原始漢藏語中的介音問題──關於原始漢藏語音節結構構擬的理念思考之三〉,《漢藏語言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3月)。; 耿振生:〈論諧聲原則──兼評潘悟云教授的「形態相關說」〉,《語言科學》2卷5期。; 時建國:〈上古漢語複聲母研究中材料問題〉,《古漢語研究》2002年第2期(總第55期。); 倪大白:〈侗台語複輔音聲母的來源及演變〉,《民族語文》1996年第3期。; 麥 耘:〈潘悟云上古漢語複輔音聲母研究述評〉,《南開大學語言學刊》2003年第2期。; 陳其光:〈古苗瑤語鼻冠閉塞音聲母在現代方言中反映形式的類型〉,《民族語文》,1984年第5期。; _______〈苗瑤語鼻閉塞音聲母的構擬問題〉,《民族語文》,1998年第3期。; _______〈漢語苗瑤語比較研究〉,《漢語同源詞研究──漢藏、苗瑤同源詞專題研究》(二),(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年)。; 陳 康:〈彝語鼻冠濁複輔音聲母考〉,《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梅祖麟:〈上古漢語*s-前綴的構詞功能〉,《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6年)。; _______〈上古漢語動詞濁清別義的來源-再論原始漢藏語*s-前綴的使動化構詞功用〉,《民族語文》2008第3期。; _______〈甲骨文裡的幾個複輔音聲母〉,《中國語文》2008第3期(總第324期)。; 張 琨:〈The Tibetan Role in Sino-Tibet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8本第1分(1977)。; 張濟川〈藏語拉薩話聲調分化的條件〉,《民族語文》1981年第3期。; 游汝杰:〈中國語言系屬評述〉,《雲夢學刊》1996年第3期。; 黃樹先:〈古文獻中的漢藏語前綴*a-〉,《民族語文》2003年第2期。; _______〈試論古代漢語動物詞前綴〉,《語言研究》1993年第2期。; 馮 蒸:〈漢語音韻研究方法論〉,《漢語音韻學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趙元任:〈音位論〉,《語言問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 潘悟云:〈諧聲現象的重新解釋〉,《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 _______〈漢語歷史比較中的幾個聲母問題〉,《語言研究集刊》(上海,復旦大學,; 1987年)。; _______〈上古漢語使動詞的屈折形式〉,《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91年第2期。; _______〈喉音考〉,《民族語文》1997年第5期。; _______〈上古漢語的流音與清流音〉,《漢藏語研究:龔煌城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2004年。; 鄭張尚芳:〈上古韻母系統和四等、介音、聲調的發源問題〉,《溫州師範學院學; 報》1987年04期。; ________〈上古漢語的s-頭〉,趙秉璇、竺師家寧編:《古漢語複聲母論文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年)。; ________〈上古音研究的新進動態〉,《溫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8月,第21卷第4期。; ________〈中古三等專有聲母非組章組日喻邪等母的來源〉,《語言研究》2003年6月,第23卷第2期。; ________〈上古漢語的音節與聲母的構成〉,《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2期(總第10期)。; 薛才德:〈藏文前加字*ɦ和上古漢語的鼻音前置輔音〉,《民族語文》2001年第1期。; 羅美珍:〈從語音演變看壯-侗語言和漢、藏-緬、苗-瑤語言的關係〉,《國際彝緬語學術會議論文選》(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 嚴學宭、尉遲治平〈漢語“鼻-塞”複輔音聲母的模式與流變〉,《音韻研究》第 二輯(北京:中華書局)。; 龔煌城:〈李方桂先生的上古音系統〉,《上古音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2002年。; _______〈The First Palatalization of Velars in Late Old Chinese〉,《漢藏語研究論; 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_______〈上古漢語與原始漢藏語帶r與l的復聲母構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_______〈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詞頭的問題〉,《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 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_______〈從漢藏語的比較看上古漢語若干聲母的擬測〉,《漢藏語研究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_______〈漢語與苗瑤語同源關係的檢討〉,《中國語言學集刊》創刊號︰第一卷‧第一期(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 三、學位論文; 丘彥遂:《論上古漢語的詞綴形態及其語法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博士論文。2008; 林美岑:《漢代複聲母的演化與發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竺師家寧:《古漢語複聲母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1; 四、外文資料; Burling﹐Robbins(柏林)﹐1967《原始彝緬語(Proto-Lolo-Burmese)》,國際美; 洲語言學報33卷2期第二分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a 33﹐No.2﹐Part II﹐同時是印第安那大學考古學及語; 言學出版品之43,The Hague:Mouton and Co),頁6-8。; 李方桂(Li Faug-Kuei)﹐1959 ﹐Tibetan glo ba‘drings ﹐Studia Serica Bernhald; karlgren endedicata﹐Copenhagen:Munksgaard﹒; James A. Matisoff(馬蒂索夫)﹐2003﹐Handbook of Tibeto-Burrman ﹐U . C. Press; Marspéro. H(馬伯樂)1930 “ Préfixes et dérivation en chinois archaïqye”; 〈上古漢語的詞頭與衍生〉Mem. Soc. Ling. de Paris 23:313-327 .; Pulleyblank, E.G.(蒲立本)﹐1973“Some New Hypotheses Concerning Word; Families in Chinese”﹐Jourm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111-125﹒; Stuart N. Wolfenden(沃爾芬登)﹐1929“Outline of Tibet-Burman linguistic; Morphology”﹐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五、工具書; 沈兼士主編《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三次印刷)。; 段玉裁《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10月)。; 黃布凡編《藏緬語族語言詞彙》(北京:中央民族社學院出版社,1992年)。; G009615101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259;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51259/-1/101401.pdf
-
7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李千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