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15 نتائج من 15 نتيجة بحث عن '"警察職權行使法"',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59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2. 2
  3. 3
  4. 4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蔡國喜, Tsai, Kuo-Hsi

    المساهمون: 魏玫娟

    وصف الملف: 4684333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專書\n一、王兆鵬(2001)。路檢、盤查與人權。臺北:翰盧。\n二、王兆鵬(2010〉。刑事訴訟講義。臺北:元照。\n三、王澤鑑(2012)。人格權-釋義學、比較、案例研究。臺北:三民。\n四、朱曾汶(譯)(2019)。自由主義(Leonard Trelawney Hobhouse原著)。臺北市:五南。\n五、吳庚(2017)。行政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五版)。臺北:三民。\n六、李世德、劉佐國(2012)。個人資料保護釋義與實務。高雄:碁峰。\n七、李惠宗(2004)。中華民國憲概要–憲生活的新思維。臺北:元照。\n八、李震山、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2018)。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臺北市:五南。\n九、李震山(2002)。警察論-警察任務篇。新北:正典。\n十、李震山(2007)。警察行政論。臺北:元照。\n十一、李震山(2020)。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臺北:元照。\n十二、周楓(2019)。自由主義的道德處境(初版)。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十三、孟凡禮(譯)(2018)。論自由(John Stuart Mill原著)。臺北市:五南。\n十四、宦盛奎(譯)(2014)。隱私權(Louis D. Brandeis原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n十五、張默雪(譯)(2011)。局外人:越軌的社會學研究(Howard Becker)。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n十六、許文義(2001)。個人資料保護論。臺北:三民。\n十七、許育典(2009)。人權、民主與治–當人民遇到憲。臺北:元照。\n十八、許家豪(譯)(2013)。自由主義與人權:英國觀念論的觀點(David Boucher,Andrew Vincent原著)。新北市:巨流。\n十九、陳新民(2011)。憲學釋論。臺北:三民。\n二十、鈕文英(2021)。研究方與設計-量化、質性與混合方取向。臺北:雙葉。\n二十一、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研究方:步驟化學習指南(Ranjit Kumar)。臺北:學富文化。\n二十二、蔡德輝、楊士隆(2017)。犯罪學(第七版)。臺北:五南。\n二十三、蔡震榮(2004)。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臺北:元照。\n二十四、蘇文賢等(譯)(2014)。當代社會研究:質化與量化取向(W.Lawrence Neuman)。臺北:學富文化。\n\n期刊論文\n一、王兆鵬(1999)。論附帶搜索。月旦學雜誌。第55期,頁123-124。\n二、王鵬程(2016)。孤狼式恐怖主義發展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防雜誌。第31卷第4期。頁19-40。\n三、司院大官釋字第293號解釋(1992),司院公報。第34卷5期。頁1-6。\n四、司院大官釋字第400號解釋(2009),司院大官解釋第8期。頁297-310。\n五、司院大官釋字第535號解釋(2001),司院公報。第44卷1期。頁21-27。\n六、司院大官釋字第585號解釋(2004),司院公報。第47卷1期。頁1-44。\n七、司院大官釋字第603號解釋(2005),司院公報。第47卷12期。頁1-76。\n八、司院大官釋字第631號解釋理由書(2007),司院公報。第49卷10期。頁30-64。\n九、民間司改革基金會(2002)。讓人民與褓姆雙贏-為什麼我們需要一部警察職權行使法?。司改革雜誌。第38期,頁21-22。\n十、何振盛(2005)。個人自由與國家自由-自由主義與民權主義之比較分析。復興崗學報。第85期。頁279-280。\n十一、吳巡龍(2008)。任意偵查的方式。月旦學教室。第65期。頁1-16。\n十二、吳志光(2004)。再社會化與標籤理論-從社會集體防禦心態與「迴力鏢」現象談起。司改革雜誌。第54期,頁30-31。\n十三、李惠宗(2006)。「資訊隱私權與刑事訴訟」議題討論。臺灣本土學。第86期,頁1-100。\n十四、林明鏘(2004)。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臺灣本土學。第56期。頁1-97。\n十五、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第3版第2卷。頁122-136。\n十六、林泰和(2016)。2016年布魯塞爾恐攻對歐盟之影響。戰略安全研析。第132期。頁36-44。\n十七、林泰和(2016)。近期歐洲恐怖主義發展之研析。問題與研究。第55期第4卷,頁113-127。\n十八、林植堅(2016)。霍布士與洛克關於社會契約的論證模式。真理財經學。第17期。頁95-122。\n十九、林裕順(2017)。臨檢盤查 警民邂逅。臺灣學雜誌。第327期。頁14-18。\n二十、林鈺雄(2004)。對第三人之身體檢查處分-立原則之形成,臺大學論叢。第33卷第4期,頁101-143。\n二十一、張明貴(1997)。自由主義評介。哲學與文化。第24卷第11期。頁1027-1040。\n二十二、張陳弘(2016)。已公開個人資料的隱私保護可能-司陽光網引發的隱私保護爭議。令月刊。第67卷第9期。頁143-164。\n二十三、張陳弘(2018)。隱私之合理期待標準於我國司實務的操作-我的期待?你的合理?誰的隱私?。令月刊。第69卷第2期。頁82-109。\n二十四、許炳華(2015)。被遺忘的權利:比較之觀察。東吳律學報。第27卷第1期。頁125-163。\n二十五、陳俊榕(2016)。論刑上之醫師保密義務。臺灣海洋學報。第24期。頁52-67。\n二十六、雷敦龢(2011)。評論文章。台灣人權學刊。第1卷第1期。頁135-142。\n二十七、廖福特(2006)。個人影像隱私與新聞自由之權衡-Von Hannover及Peck判決分析與臺灣借鏡。政大學評論。第91期。頁146-195。\n二十八、臺北高等行政院102年度訴字第36號判決,司院,2014年5月14日。\n二十九、齊力(2015)。自由與自律的扞格:從歐美基督教式微說起。國教新知。第62卷第1期。頁3-11。\n三十、劉佳昊(2016)。倫理國家的開展:格林對古典自由主義的哲學改造及其民主實踐意涵。政治學報。第62期。頁79-101。\n三十一、顏伯儒(2004)。柏林的自由哲學。史學研究。第18期。頁255-303。\n\n博碩士學位論文\n一、甘大空(2003)。公眾人物隱私權與新聞自由。國立臺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二、江明軒(2012)。人格權之保護。國立中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三、吳美文(2000)。論新聞自由與隱私權之保障。東吳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四、林嬃旻(2014)。史諾登事件對美國人權影響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n五、邱珮菁(2015)。警察盤查權限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n六、柳信泰(2010)。由利益衡量角度論偵查制度下的隱私權保障。國立臺北大學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七、莊思神(2018)。國際與臺灣反恐對策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八、陳進忠(2014)。隱私權之研究。國防大學管理學院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九、黃嘉郁(2017)。2011-2017年歐盟因應孤狼恐怖主義威脅之政策分析與成效評估。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外交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n十、董明惠(2012)。論憲價值秩序衡平人格權與新聞自由之衝突。國立中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n十一、蔡志杰(2015)。論警察之「犯罪之預防地抑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n十二、蔡維陽(2015)。911事件後美國反恐政策對臺灣的影響。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n十三、簡陳由(2015)。論附帶搜索與隱私權保障之衝突。中國文化大學律學院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n\n網路資料\n一、吳柏緯、鄭景議(2019)〈穿拖鞋遭攔查 李永得:北市變警察國家?〉。檢索日期2019年2月28日,《自由時報電子報》(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focus/paper/1087329) 。\n二、張文川(2021)〈「新店戰神」被控違盤查搜索 院判員警無罪〉,檢索日期2021年4月18日,《自由時報電子報》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2796312)。\n三、ETtoday新聞雲社會中心(2019)〈員警隨機攔查酒駕 院竟判「違攔停」撤罰〉。檢索日期2019年3月4日,《ETtoday新聞雲》(網址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50921/567499.htm)。\n四、許國楨(2019)〈警員開罰單 竟查個資加LINE把妹〉檢索日期2019年3月2日,《自由時報電子報》 (網址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paper/995039)。; G0105921043;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7081;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7081/1/104301.pdf

  5. 5
    Dissertation/ Thesis
  6. 6
  7. 7
  8. 8
  9. 9
  10. 10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吳爾文, Wu, Erh-Wen

    المساهمون: 林明鏘, 臺灣大學:律學研究所

    Rel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官方資料、研究報告、專書:(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內政部警政署編印,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義,2003年6月編印。 立院公報,第92卷,第34期,民國92年6月18日。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一),作者自版,2002年8月出版。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作者自版,2004年9月初版。 王兆鵬,新刑訴、新思維,作者自版,2004年10月初版。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作者自版,2006年9月二版第1刷。 芦部信喜著╱李鴻禧譯,憲,月旦出版,1995年。 李惠宗,憲要義,元照出版,2006年9月三版第1刷。 李震山,警察任務論,登文書局出版,民國79年10月初版。 李震山主持,司警察行政行為審查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87年8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民國90年11月初版。 李震山,警察論:警察任務編,正典出版,2002年10月初版。 林山田,刑事程序,五南圖書出版,2004年五版。 林明鏘主持,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解釋及其應行注意事項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國立台灣大學研究報告,民國93年4月核定通過。 林明鏘主持,警察職權行使法之基本問題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民國94年7月完成。 林紀東,中華民國憲逐條釋義,三民書局出版,民國82年1月修訂7版。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作者自版,2002年10月初版第3刷。 林鈺雄,刑事訴訟(上冊)-總論編,2006年9月四版第3刷。 林錫堯,行政要義,作者自版,民國87年9月增修版。 吳庚,憲的解釋與適用,作者自版,民國93年6月第三版。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律程序,1998年9月一版一刷。 陳慈陽,憲學,作者自版,2005年11月第二版第1刷。 許志雄、陳銘祥、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合著,現代憲論,元照出版,2002年10月三版1刷。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漢興書局出版,2004年3月初版。 梁添盛,警察專題研究(二),作者自版,2006年8月20日二版。 梁添盛,警察權限,作者自版,2000年11月二版。 蔡茂寅、李建良、林明鏘、周志宏著,行政程序實用,學林文化出版,2001年10月2版。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作者自版,2004年12月初版。 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合著,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圖書出版,2005年2月初版。 鄭厚堃,犯罪偵查學,作者自版,1998年2月再版。 褚劍鴻,刑事訴訟論上冊,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82年7月二次修訂及第三刷。 (二)、博碩士論文:(依撰寫年代排列) 王正嘉,司警察偵查活動之規制初探-以人權保障理念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趙相文,論國家情報活動之治化-以德國之觀察,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2月。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台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文,1999年1月。 吳景欽,從憲上正當程序的觀點檢視行政警察與司警察之區分-警察行為在危險防禦與刑事訴追任務間規範適用上的交錯,輔仁大學律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蘇逸修,行動搜證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6月。 鄭勝元,論警察之犯罪偵查與身分查證,國立臺北大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謝咏庭,合理隱私期待與搜索概念,臺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7月。 黃俊華,警察行政調查權之研究-以臨檢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黃齡慧,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論線民之運用-兼論資料之使用,國立台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4年6月。 林錦鴻,警察運用監視器之律問題分析-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姓名筆劃排列) 王俊雄、林宜隆,警察跟監工作現況分析與建議,警學叢刊,第32卷第3期,90年11月。 李震山,警察與秩序機關電子資料之蒐集,警學叢刊,第24卷第4期,83年6月。 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錄在現代國家與憲-李鴻禧收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1997年3月初版。 李震山,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收錄在行政爭議問題研究,台灣行政學會主編,五南出版,2000年12月初版一刷。 李震山,論憲未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院大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收錄在憲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民國91年。 李震山,人性尊嚴,收錄在學講座,第17期,2003年5月。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307期,2004年4月。 李震山,基因資訊利用與資訊隱私權之保障,收錄在治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 出版,2004年5月。 李錫棟,跟監對基本權利之干預,中央警察大學學論叢,第九期,民國93年3月。 林明鏘,警察臨檢,月旦學雜誌,16期,1996年9月。 林明鏘,警察勤務與警械使用-行政裁量權之限制,臺灣土學雜誌,8期,2000 年3月。 林明鏘,警察臨檢與行政程序,臺灣土學雜誌,35期,2002年6月。 林明鏘,警察臨檢與國家責任,臺灣土學雜誌,48期,2003年7月。 林明鏘,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臺灣土學雜誌,56期,2004年3 月。 林明鏘,大官之憲解釋與憲續造,收錄在林鴻禧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元 照出版,2007年初版。 周志宏主持,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座談會,警察臨檢行為制化,月旦學雜誌81期,2002年2月。 吳秋宏,拍照攝影-評京都府學連遊行示威事件,台灣本土學雜誌,87期,2006年10月。 吳俊毅,由一則德國聯邦院判決談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SP)的使用在刑事訴訟程序上之正當性,令月刊,第53卷第6期,2002年6月。 陳清秀,憲上人性尊嚴,收錄在現代國家與憲,李鴻禧教授六秩華誕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民國86年。 陳運財,偵查之基本原則與任意偵查之界限,東海學研究第9期,1995年9月。 陳運財,監視攝影與正當程序之保障,臺灣本土學雜誌,86期,2006年9月。 陳景發,論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中央警察大學學論集,第3期,民國87年3月,頁142。 陳春生,評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臺灣本土學雜誌,44期,2003年3月。 陳瑞仁,抓賄與移動式蒐證器材之使用,日新警察半年刊,4期,2005年1月。 陳俊宏,警察職權行使法與刑事訴訟交錯地帶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2期,民國94年6月。 陳和通,警察資料蒐集職權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2期,民國94年7月。 陳和通,日、德警察資料蒐集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論叢,第6期,民國95年12月。 陳仲嶙,隱私權概念的理解與充填,收錄在台灣憲之縱剖橫切,元照出版,2002年12月,初版第1刷。 許文義,從比較觀點論警察蒐集個人資料之原則與方,警政學報25期,1994年7月。 梁添盛,行政警察活動與司警察活動,中央警察大學學論集,第9期,93年3月。 二、英文文獻 (一)、專書著作 Yale Kamisar, Wayne R. Lafave, Jerold H. Israel, Nancy King, Modern Criminal Procedure, Casses-Comments-Questions, West publishing Co., 1999. (二)、期刊論文 Clifford S. Fishman, Technologically enhanced visual surveillance and the forth amendment: sophistication, availability and the expectation of privacy.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vol.26 no.2, Fall 1988. Dorothy J. Glancy, Privacy on the open road, 30 Ohio North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95, 2004. Eva Marie Dowdell, You are here!-Mapp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 forth amendment with GPS technology. Rutgers Computer and Technology Law Journal, vol.32, 2005. John S. Ganz, It’s already public: why federal officers should not need warrants to use GPS vehicle tracking devices,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vol 95, Summer 2005. Richard S. Julie, High-tech surveillance tools and the Forth Amendment: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Privacy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 vol.37,no.1 ,winter 2000. 三、日文文獻 (一)專書著作:(按作者姓氏五十音順序排列) 池田修、前田雅英,刑事訴訟講義,東京大學出版會,2006年6月20日,第2版第1刷。 井上正仁,強制搜查と任意搜查,有斐閣出版,2006年4月20日初版第1刷。 井上正仁、長沼範良、酒卷匡、大澤裕、川出敏裕、堀江填司著,ケースブック刑事訴訟,有斐閣出版,2006年11月20日第2版第2刷。 宇藤崇,テレビカメラによる監視,收錄在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刑事訴訟判例百選,有斐閣,1998年8月第七版。 加藤康榮,警察二条を根壉として許される行為,收錄在石川達紘編,刑事裁判實務大系第10卷警察,青林書院,1993年5月10日初版第1刷。 金子仁洋著,警察官の職務執行,令文社,平成元年6月1日改訂新版第5刷。 河上和雄,尾行、張込,刑事裁判實務大系第11卷-犯罪搜查,青林書院,1991年2月25日初版。 白取祐司,刑事訴訟,日本評論社,2005年4月10日第3版第2刷。 田官裕、河上和雄合著,大コンメンタール警察官職務執行,青林書院出版,1993年8月初版。 田村正博,警察行正の基本的な考え方,立花書房,2003年10月初版。 長谷部恭男、中島徹、赤垿正浩、阪口正二郎、本秀紀編著,ケースブック憲[弘文堂ケースブックシリース] ,弘文堂出版,平成16年4月30日初版2刷。 樋口陽一、左藤幸治、中村睦男、浦部穗,注解律學全集1,憲Ⅰ[前文•第1条-第20条],青林書院出版,1994年9月20日初版第1刷。 古谷祥一,注釋警察官職務執行,立花書房,2002年7月初版。 松本時夫、土本武司編著,條解刑事訴訟,弘文堂,平成13年4月30日新版增補版1刷發行。 三井誠,刑事手續(1),有斐閣出版,1997年6月5日新版第1刷。 吉川經夫、小田中聰樹合著,治安と人權,律文化社,1978年6月二版。 渡邊修,搜查と防御,第三章ビヂオ撮影を伴う尾行行為の的限界,三省堂,1995年3月1日第1刷。 渡邊咲子,刑事訴訟講義,不磨書房發行,2006年4月5日第3版第1刷。 (二)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五十音順序排列) 井上正仁,任意搜查と強級搜查の區別,收錄在刑事訴訟の爭點,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有斐閣出版,平成14年4月25日第3版。 大國仁,行政警察活動と犯罪搜查,收錄在刑事訴訟の爭點,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有斐閣出版,平成3年6月5日新版。 河上河雄,再び任意搜查の限界についつ,判例タイムズ,1984年9月15日,第531號。 河上和雄,情報收集活動の限界,收錄在警察學論集第27卷第10號,立花書房,昭和49年10月10日。 種谷良二,尾行の適性,別冊判例タイムズNo.12,判例タイムズ社,1992年2月28日。 中林英二,任意搜查において許容される有形力の限度,別冊判例タイムズNo.11,判例タイムズ社,1990年4月。 判例時報,昭和50年8月11日號,第781號。 判例時報,昭和51年5月11日,第809號。 判例時報,昭和52年8月21日號,第855號。 判例時報,昭和57年5月1日,第1034號。 松代剛枝,写真撮影,收錄在刑事訴訟の爭點,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有斐閣出版,平成14年4月25日第3版。 宮橋一夫,警察活動における尾行,收錄在警察學論集第33卷第10號,立花書房,昭和55年10月10日。 山中俊夫,寫真撮影-京都府學連デモ事件,收錄刑事訴訟判例百選,在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有斐閣出版,1998年8月第七版。 山真道郎、錄音テープ、ビデオテープ,收錄在刑事訴訟の爭點,松尾浩也、井上正仁編,有斐閣出版,平成14年4月25日第3版。 渡邊修,警察官の尾行行為の要件,同志社學29卷6號,昭和53年3月31日。;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590

  11. 11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王俊翔, Wang, Chun-Hsiang

    المساهمون: 林明鏘, 王兆鵬, 臺灣大學:

    وصف الملف: 852224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 中文部分 (一)著作 土本武司著、董璠輿、宋英輝譯,『日本刑事訴訟要義』,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公司,初版,2004年。 王兆鵬,『刑事被告的憲權利』,作者自版,初版,1999年。 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元照出版公司,初版,2004年。 吳庚,『行政之理論與實用』,三民書局,九版,2005年10月。 李建良,『憲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版,1999年7月。 李建良,『憲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版,2000年12月。 李建良,『憲理論與實踐』(三),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版,2004年7月。 李建良、林合民、陳愛娥、林三欽、陳春生、黃啟禎,『行政入門』,元照出版,2004年。 李英生,『警察偵查犯罪程序令實務』,作者自版,二版,2000年10月。 李震山,『行政導論』,三民書局,五版,2003年。 李震山,『警察論-警察任務編』,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初版,2002年。 李震山譯,『德國警察與秩序原理』,登文書局,二版,1995年11月。 孟維德,『警察犯罪控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 林俊益,『刑事訴訟概論(下)』,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版,2003年3月。 林俊益,『刑事訴訟概論(上)』,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二版,2003年3月。 治斌主持,「行政檢查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之研究計畫,1996年1月。 梁添盛,『警察專題研究(二)』,作者自版,初版,2004年9月。 梁添盛,『警察權限』,二版,2000年12月。 陳敏,『行政總論』,二版,1999年12月。 陳敏,『行政總論』,作者自版,三版,2003年1月。 陳清秀,『稅總論』,作者自版,二版,2001年10月。 陳新民,『行政總論』,增訂七版,2000年8月。 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律程序』,月旦出版,一版,1998年9月。 湯德宗,『行政程序論』,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11月。 黃東熊,『刑事訴訟論』,三民,1989年4月。 黃朝義,『犯罪偵查論』,漢興書局有限公司,初版,2004年3月。 鄒文海,『政治學』,三民出版,15版,1970年。 劉宗德,『行政基本原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 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5年2月。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元照出版公司,初版,2004年12月。 羅傳賢,『美國行政程序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二)期刊論文 王兆鵬,「刑事訴訟中被遺忘的權利-緘默權」,月旦學雜誌,145期,2007年6月。 王兆鵬,「重新定義高科技時代下的搜索」,收錄於『新刑訴、新思維』,元照出版公司,初版,2004年10月。 王兆鵬,「從美國論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台灣本土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 王兆鵬,「論新修刑訴之證人不自證己罪」,台大學論叢,34卷1期,2005年1月。 朱朝亮,「緘默權之研究」,收錄於『刑事證據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6月。 李建良,「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憲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版,2000年12月。 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憲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7月。 李建良,「論基本權利的位階次序與司審查標準」,劉孔中、陳新民主編,『憲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2002年9月。 李惠宗,「論比例原則作為刑事立的界限-大官釋字第517號解釋評釋」,台灣本土學雜誌,18期,2001年1月。 李震山,「從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制與實務」,台灣本土學雜誌,33期,2002年4月。 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錄於『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公司,初版,2000年2月。 李震山,「警察作用與基本權利保障(四)」,月旦學教室,51期,2007年1月。 李震山主持,「警察職務執行草案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1999年6月。 李錫棟,「跟監對基本權利之干預」,警大學論集,9期,2004年03月。 林三欽,「論基本權利侵害」,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憲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2000年8月。 林世宗,「隱私權」,全國律師,5卷4期,2001年4月。 林明鏘,「警察臨檢與行政程序」,台灣本土學雜誌,35期,2002年6月。 林明鏘,「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灣本土學雜誌,56期,2004年3月。 林明鏘主持,「警察職權行使法之基本問題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2005年7月。 林明鏘主持,「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解釋及其應行注意事項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2004年4月。 林俊宏,「數位化時代個人資料隱私之問題」,月旦學教室,55期,2007年4月。 林鈺雄,「被告地位之形成」,台灣本土學雜誌,2期,1996年6月。 姜悌文,「行政上之明確性原則」,收錄於城仲模編,『行政一般律原則(二)』,三民書局,1997年7月。 洪文玲,「美國行政調查制之研究」,警學叢刊,25卷4期,1995年6月。 洪文玲,「論行政調查」,收錄於『行政爭議問題研究(上)』,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2000年12月。 洪文玲,「警職通知到場制度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2期,2005年7月。 翁岳生,「論行政處分之概念」,『行政與現代制國家』,月旦出版,1989年。 梁添盛,「如何健全我國警察制」,『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 梁添盛,「行政警察活動與司警察活動」,『警察專題研究(二)』,2004年9月。 許宗力,「比例原則與規違憲審查」,,『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 許宗力,「行政處分」,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作者自版,2000。 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下)」,月旦學教室,14期,2003年12月。 許宗力,「基本權的保障與限制(上)」,月旦學教室,11期,2003年9月。 許宗力,「論律保留原則」,『與國家權力』,元照出版公司,初版,1999年10月。 陳正根,「論警察處分行使律要件與原則」,台北大學學論叢,57期,2005年12月。 陳春生,「評 『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台灣本土學雜誌,44期,2003年3月。 陳清秀,「依行政與律的適用」,翁岳生編『行政』,二版,2000年。 陳景發,「論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中央警察大學學論集,3期,1998年3月。 陳愛娥,「正當律程序與人權之保障-以我國為中心」,憲政時代,29卷3期,2004年1月。 陳新民,「論憲人民基本權利之限制」,『憲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上)』,作者自版,四版,1996年1月。 陳運財,「論緘默權之保障」,收錄於『刑事訴訟與正當之律程序論文集』,元照出版公司,1998年9月。 曾淑英,「警察與一般行政機關危害防止任務分配之研究」,警學叢刊, 30 湯德宗,「行政程序」,翁岳生編『行政』,二版,2000年。 楊富強,「論政府取用私人資訊之方、程序與限制」,學叢刊,139期,1990年。 楊雲驊,「不自證己罪原則的幾個問題」,學講座,15期,2003年3月。 楊雲驊,「被告地位之形成與告知義務」,台灣本土學雜誌,44期,2003年3月。 楊雲驊,「憲上正當程序之保障」,學講座,24期,2003年12月。 楊雲驊,「證人變被告」,學講座,13期,2003年1月。 劉宗德「日本行政調查制之研究」,收錄於『行政基本原理』,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 蔡達智,「警察臨檢之正當律程序」,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期,2000年 蔡震榮,「論警察職權行使法強制措施之律性質與救濟」,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1期,2004年。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評析」,學講座,19期,2003年7月。 蔡震榮、王曰諾,「論警察職權行使與權利救濟」,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2期,2005年。 鄭善印,「日本警察偵查犯罪職權制之探討」,收錄於『各國警察臨檢之比較』,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8月。 鄭善印,「警察在刑事司體系的角色與功能」,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1期,2004年。 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裝設之問題」,收錄於『治與現代行政學-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公司,初版,2004年5月。 (三)學位論文 王士帆,「不自證己罪原則」,國立政治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王珍珠,「警察約談、盤查同行問題之研究」,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江舜明,「刑事偵查監聽容許界限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吳景欽,「從憲上正當程序的觀點檢視行政警察與司警察之區分」,輔仁大學律系碩士論文,2000年5月。 周欣穎,「刑事訴訟上緘默權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律學研究所,2004年6月。 周燕輝,「行政調查制之研究-以警察臨檢規範為核心」,中國文化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式」,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林錦鴻,「警察運用監視器之律問題分析-以警察職權行使法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洪文玲,「行政調查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許家源,「證人刑事免責制度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學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陳信伍,「行政調查之研究-以其與刑事偵查程序之轉換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8月。 陳貞卉,「論侵入性檢查身體處分」,台北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黃俊華,「警察行政調查權之研究-以臨檢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1月。 黃齡慧,「從警察蒐集資料活動論線民之運用-兼論資料之使用」,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楊志國,「警察臨檢制與行政程序配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8月。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劉海倫,「緘默權之理論與實務,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蔡秀卿,「行政調查制之研討」,東吳大學學院律學系研究所公組碩士論文,2006年7月。 蔡琇媛,「行政調查之研究-以公平交易之規定為中心」,台北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鄭勝元,「論警察之犯罪偵查與身分查證」,國立台北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二、日文文獻 田村正博,警察行政解說,4版,平成十三年。 室井力,新現代行政入門(1),律文化社,初版,2001年11月。 宮田三郎,警察,信山社,一版,2002年7月。 神長勳,「行政調查」,原部逸夫、塩野宏、雄川一郎編,『現代行政大系第二卷行政過程』,1984年3月。 神長勳,行政過程總說,現代行政大系第二卷行政過程,有斐閣,1984年。 曾合俊文,行政調查,收錄於ジュリスト增刊、行政の爭点(新版)成田賴明編 律學の爭点シリーズ9,有斐閣。 塩野宏,行政Ⅰ,四版,有斐閣,2005年。 三、英文文獻 Anne Adams, Basic Administrative Law For Paralegals, Aspen Law & Business (2003). Akhil Reed Amar, The Constitution and Criminal Procedure First Principles, Yale Uni Press (1997). Rita F. Aronov, Privacy in A Public Setting: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Street Surveillance, 22 Q. L. Rev. (2004). Kenneth S. Broun, George E. Dix, Edward J. Imwinkelried, D. H. Kaye, Robert P. Mosteller, E. F. Roberts, McCormick on Evidence, West Group (1999). Rolando V. del Carmen, Criminal Procedure Law and Practice, Thomson Learning (2006). Carl J.Franklin, Constitutional Law for the Criminal Justice Professional, C R C press (1999). A. Michael Froomkin, The Death of Privacy, 52 Stan. L. Rev. (2000). Gellhorn & Boyer,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rocess (1981) Joshus Herman, Identifying Privacy: An Introduction, 54 DePaul. L. Rev. (2005). William L. Prosser, Privacy, 48 Calif. L. Rev(1960). Schwartz, Administrative Law (1977). Cann, Steven J., Administrative Law , 2nd ed., Sage Publication, Inc.(1998) Samuel L. Warren & Lois D. Brandet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 L. Rev. (1890).;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509;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2509/1/ntu-96-R92a21020-1.pdf

  12. 12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林永瀚, Lin,Yung Han

    المساهمون: 何賴傑

    وصف الملف: 43001 bytes; 146635 bytes; 70387 bytes; 55805 bytes; 87955 bytes; 143125 bytes; 291987 bytes; 211250 bytes; 427767 bytes; 492838 bytes; 133313 bytes; 235108 bytes; 132905 bytes; 66245 bytes; 78184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參考文獻; 以姓名筆畫排列; 中文文獻部分; 研究報告、論文集及專著:;  Fred E.Inbau/John E.Reid/Joseph P.Buckley, Criminal Interrogation and Confessions, 高忠義譯,刑事偵訊與自白,二000年二月,一版。;  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學方論,二00一年,初版三刷。; 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二00五年九月,初版。;  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一),二00三年四月,初版。;  王兆鵬,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權力,二000年,初版。;  王兆鵬,路檢、盤查與人權,二00一年,初版。;  王兆鵬,新刑訴、新思維,二00四年九月,初版。;  王兆鵬,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二00二年,初版。;  邱俊銘,美國行政調查權之研究—兼論我國行政調查權運作之現況,一九九九年,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邱智宏,論我國檢察官與司警察之關係—以行政與司在偵查中的交錯領域為中心,二00四年,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余凌雲,對警察行政調查權的律控制,2005年第七屆兩岸行政學術研討會。;  吳庚,行政之理論與實用,二00三年,第八版。;  吳啟玄,稅捐稽徵上限制出境制度合憲性之研究—從釋字三四五號解釋談起,二00二年,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李震山,警察案例評釋,一九八八年,初版。;  李震山,警察論—警察任務篇,二00二年,一版。;  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二00一年。;  何賴傑、林鈺雄、陳運財、黃朝義合著,刑事訴訟—實例研習,二000年六月,一版。;  治斌主持,行政檢查之研究,一九九六年一月。; 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合著,憲-權利分立,二00三年十月,初版。;  林山田,刑各罪論(下冊),二00五年九月,修訂五版。;  林東茂,臥底警探的程序上問題,刑事系列研討會(一)--如何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刑事訴訟制度,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初版。;  林俊益,刑事訴訟,二00五年,第三版。;  林鈺雄,我國檢察官之律地位—以指令權極其限制之探討為中心,台灣大學碩士論文,一九九0年。; 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二00一年九月,初版。;  林鈺雄,刑事訴訟(上),二00四年,第四版。;  林鈺雄,刑事訴訟(下),二00四年,第四版。;  林榮耀、蔡佩芬,刑事訴訟逐條釋論(三)--告訴、公訴、自訴(第二百二十八條—第三百四十三條),二00四年三月,初版。;  林錫堯,行政程序上職權調查主義,當代公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一九九七年五月。;  吳從周,論學上之「類型」思維,理學論叢—紀念楊日然教授,一九九七年六月。;  吳庚,行政之理論與實用,二00五年十月,增訂九版。;  周燕輝,行政調查制之研究—以警察臨檢規範為核心,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00三年。;  洪文玲,行政調查制度—以警察、工商管理、水土保護領域為例,二00五年第七屆兩岸行政學術研討會。;  洪文玲,論行政調查,台灣行政學會主編,行政爭議問題研究(下),二00一年七月。;  梁世樺,誘捕偵查之研究—以刑事程序為中心,國立台北大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二00四年。;  陳良良,警察規中行政檢查與刑事偵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二00三年。;  陳信伍,行政調查之研究—以其與刑事偵查程序之轉換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律研究所碩士論文,二00二年。;  陳通和,警察情報蒐集活動律建制之研究—從基本權保障及實質治主義之觀點以論,中央警察大學律學系碩士論文,二00一年。;  陳敏,行政總論,二00三年,第三版。;  陳景發,行政調查之研究—以其在警察領域之展開為中心,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四年。;  陳樸生,刑事訴訟實務,一九九九年,再訂二版。;  許宗力,與國家權力,二00四年,二版一刷。; 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卷一)--憲結構與動態平衡,二00五年四月,一版。;  湯德宗,權力分立新論(卷二)--違憲審查與動態平衡,二00五年四月,一版。;  楊峋,搜索與盤查的正當性基礎及適性界限,中央警察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00二年。;  褚劍鴻,刑事訴訟論(上),二00一年九月。;  褚建鴻,刑事訴訟論(下),二00一年九月。;  蔡秀卿,台灣之行政檢察—以食品藥品管制及消費者保護行政為檢討對象,2005年兩岸行政學術研討會。;  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二00五年二月,初版。;  鄭余豪,從美國聯邦調查局之組織探討我國政治偵防與犯罪偵查之劃分,私立文化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00三年。;  鄭勝元,論警察之犯罪偵查與身份查證,國立台北大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二00四年。;  鐘國瑞,行政與刑事交錯—以處理酒醉駕車行為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二00二年。; 期刊:;  B. Schwartz 著羅傳賢 譯,美國行政調查制之一般原則,學叢刊第三十四卷第四期,一九八九年十月。;  王士帆、李瑞敏,監聽陷阱案之相關律問題(上)--從我國最高院九三年度台上字二九四九號判決談起,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七十期,二00五年五月。;  王立達,我國行政調查制度之制化,憲政時代第二十四卷第四期,一九九九年四月。;  王兆鵬,警察盤查之權限,刑事雜誌第四十五卷第一期,二00一年二月。;  王兆鵬,從美國論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二期, 二00二年四月。;  王兆鵬,起訴審查—與美國相關制度之比較,月旦學雜誌第八十八期,二00二年九月。;  吳景芳,臨檢制之探討,令月刊第五十三卷第一期,二00二年一月。;  吳冠霆、陳貞卉,我國交付審判制度之檢討,刑事雜誌第四十八卷第一期,二00四年二月。;  李建良等,「從釋字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制與實務」研討會,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三期,二00二年四月。;  李震山,從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制與實務,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二期,二00二年三月。;  李震山,檢肅流氓條例與留置處分—「不具刑事被告身分者」之人身自由保障—,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五十二期,二00三年十一月。;  李震山,「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之回顧與前瞻,中正學集刊第十四期,二00四年一月。;  李震山,從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東吳大學律學報第十六卷第二期,二00四年十二月。;  李震山,資訊時代下「資訊權」入憲之芻議,律師雜誌第三0七期,二00五年四月。;  李震山,「正當律程序」被當真嗎 ? 月旦學教室第三十四期,二00五年八月。;  李震山,來者猶可追,正視個人資料保護問題—司院大官釋字第六0三號解釋評析,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七十六期,二00五年十一月。;  李震山,監視錄影器設置的合性—對「電眼」的恐懼vs.還好老天有「眼」,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七十八期,二00六年一月。;  李震山,德國抗制恐怖主義制與基本權利保障,月旦學雜誌第一百三十一期,二00六年四月。;  何賴傑,檢察官不起訴職權修之總檢討—交付審判制度,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七期,二00二年八月。;  何賴傑,共犯不利其他共犯之陳述與共同被告地位,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五十五期,二00四年二月。;  治斌,憲、行政雙響炮下之警察臨檢,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二期,二00二年三月。;  林山田,論刑事程序原則,臺大學論叢第二十八卷第二期,一九九九年一月。;  林明鏘,警察臨檢,月旦學教室公學篇,二00二年二月。;  林明鏘,警察臨檢與行政程序,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五期,二00二年六月。;  林明鏘,警察臨檢與國家責任,台灣本土學雜誌第四十八期,二00三年七月。;  林明鏘,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五十六期,二00四年三月。;  林俊益,臨檢與搜索,月旦學雜誌第八十一期,二00二年二月。;  林家祺,偵查中之辯護權現況,全國律師第四卷第十一期,二000年十一月。;  林裕順,談警察風格之展現,警光雜誌第五百五十四期,二00二年九月。;  林鈺雄,檢察官在訴訟上之任務與義務,令月刊第四十九卷第十期,一九九八年十月。;  林鈺雄,被告地位之形成,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二期,一九九九年六月。;  林鈺雄,淺介德國制檢察官的訴訟監督模式,軍專刊第四十五卷第一期,一九九九年一月。;  林鈺雄,論刑事訴訟之目的,政大學評論第六十一期,一九九九年六月。;  林鈺雄,論罪疑唯輕原則,律師雜誌第二五五期,二000年十二月。;  林鈺雄,線民檢舉與搜索票之核發,司周刊第一0四二期,二00一年八月。;  林鈺雄,交付審判之起訴審查與撤回公訴,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四期,二00二年五月。;  林鈺雄,論中間程序—德國起訴審查制的目的、運作及立論,月旦學雜誌第八十八期,二00二年九月。;  林鈺雄,對被告/犯罪嫌疑人之身體檢查處分,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五十五期,二00四年二月。;  林鈺雄,從基本權體系論身體檢查處分,台大學論叢第三十三卷第三期,二00四年五月。;  林鈺雄,對第三人之身體檢查處分—立原則之形成,收錄於台大學論叢第三十三卷第四期,二00四年七月。;  林鈺雄,國家挑唆犯罪之認定與證明—評三則最高院九十二年度之陷害教唆判決,月旦學雜誌第一百十一期,二00四年八月。;  林鈺雄,論鑑定留置制度,月旦學雜誌第一百十三期,二00四年十月。;  林輝煌,論限制出境,月旦學雜誌第一百二十期,二00五年五月。;  吳俊毅,辯護人與其當事人的關係—以德國為中心的探討,令月刊第五十四卷第一期,二00三年一月。;  黃惠婷,警察詢問中犯罪嫌疑人之權利,警學叢刊第三十一卷第二期,二000年九月。;  黃瑞明,歐陸系下律師社會角色之探討,收錄於學叢刊第一百三十六期,一九八九年十月。;  陳宏毅,論我國中間審查制度與被告地位,刑事雜誌第四十七卷第 五期,二00三年十月,。;  陳志龍,辯護人→刑事司機關→治國家原則(上),律師雜誌第二百0九期,一九九七年二月。;  陳春生,評「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台灣本土學雜誌第四十四期,二00三年三月。;  相關警察執行職務律草案是否以提供警察明月且有效的執權限規範?--評論「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與「警察職務執行條例此案」,台灣本土學雜誌第四十四期,二00三年三月。;  陳運財,起訴審查制之研究,月旦學雜誌第八十八期,二00二年九月。;  陳景發,論行政調查之的統制,警大學論集創刊號,一九九六年三月。;  陳景發,論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警大學論集第三期,一九九八年三月。;  許文義,德國警察資料保護職權精緻化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論集第四期,一九九九年三月。;  許文義,警察預防犯罪任務之分析與探討,警學叢刊第29卷第5期,一九九九年三月。;  許宗力,基本權力的限制與保障(下),月旦學教室第十四期,二00三年十二月。;  曹大誠,論刑事被告之辯護人,刑事雜誌第十三卷第三期,一九七九年六月。;  湯德宗,憲解釋與訴訟權保障—以公務員保障與懲戒為中心,憲政時代第三十卷第三期,二00五年一月。;  曾和俊文著,周宗憲譯,日本行政調查權之行使律評論第六十三卷第七—九期合刊,一九九七年九月。;  董保城,德國行政檢查制—以工商業為例並兼論我國工商業檢查,政大學評論第五十三期,一九九五年六月。;  黃東熊,英美刑事辯護權發展沿革之研究,政大學評論第十九期,一九七九年二月。;  程明修,資訊自決權—遺傳基因訊息,學講座第十九期,二00三年七月。;  彭國能,辯護人律地位之確立(上),司周刊第一0八三期,二00二年五月。;  彭國能,偵查程序中辯護人在場權之研究,全國律師第六卷第二期,二00二年二月。;  詹德恩,略論刑事訴訟程序之變革對司警察機關的衝擊,刑事雜誌第四七卷第六期,二00三年十二月。;  楊雲驊,秘密證人與公正審判程序―我國大官會議解釋與德國聯邦憲院裁判的比較分析,刑事雜誌第四四卷第三期,二000年六月。;  楊雲驊,正當的律程序對偵查行為的控制-以可歸責於國家的誘使犯罪(Tatprovokation)為例,台灣本土學雜誌第十七期,二000年十二月。;  楊雲驊,證據使用禁止在個案上的判斷過程―以電話分機聆聽案為例,東吳大學律學報第十三卷第二期,二00二年二月。;  楊雲驊,刑事訴訟起訴審查制度若干疑義之檢討,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六期,二00二年七月。;  楊雲驊,不自證己罪原則的幾個基本問題,學講座第十五期,二00三年三月。;  楊雲驊,被告地位之形成與告知義務,台灣本土學雜誌第四十四期,二00三年三月。;  楊雲驊,罪疑唯輕原則,學講座第二十期,二00三年八月。;  楊雲驊,憲上正當律程序之保障,學講座第二十四期,二00三年十二月。;  楊雲驊,逮捕現行犯與比例原則,學講座第二十六期,二00四年三月。;  楊雲驊,證據保全的規定與實務—以偵查階段為中心,月旦學雜誌第一百一十四期,二00四年十一月。;  楊雲驊,偵查程序中證據保全制度之檢討,東吳大學律學報第十六卷第二期,二00四年十二月。;  楊雲驊,準備程序之訊問證人,月旦學教室第三十四期,二00五年八月。;  鄭善印,日本警察偵查犯罪職權制之探討,刑事雜誌第四十五卷第六期,二00一年十二月。;  鄭善印,警察臨檢制問題之研究,刑事雜誌第四十六卷第五期,二00二年十月。;  鄭善印,警察臨檢制問題之研究,警察學創刊號,二00三年一月。;  鄭善印,陷害教唆及釣魚偵查,刑事學新趨勢—Lothar Philipps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二00四年四月。;  劉宗德,日本行政調查制度之研究,政大學評論第五十二期,一九九四年十二月。;  蔡秀卿,日本警察臨檢制與實務—兼論大官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三期,二00二年四月。;  蔡庭榕,論警察臨檢之發動門檻—合理懷疑與相當理由,警察學創刊號,二00三年一月。;  蔡墩銘,偵查中被告與辯護人之防禦權,全國律師第一卷第一期,一九九七年一月。;  蔡震榮,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之探討,台灣本土學雜誌第四十四期,二00三年三月。; 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評析,學講座第十九期,二00三年七月。;  蔡聰明,海上行政檢查與刑事搜索,台灣海洋學報第一卷第二期,二00二年十二月。;  謝秉錡,論我國身體檢查之缺失,收錄於軍專刊第四十七卷第十二期,二00一年十二月。;  魏早炳,律師於調查局及警察局處理案件之經驗,全國律師第四卷第十一期,二000年十一月。;  顧立雄、孫迺翊,偵查中選任辯護人之地位―本公會訪問琉球律師公會專題之二,律師通訊第一九七期,一九九六年二月。;  顧立雄、劉豐州,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受辯護人協助的權利,全國律師第一卷第三期,一九九七年三月。; 外文文獻部分;  Amelung, Knut: Anmerkung zu BGH, Beschl. V. 16.12.1977 in NJW 1978, 1013, in: NJW 1978, 1013 f.;  Amelung, Knut: Problem des Rechtsschutzes gegen strafprozessuale Grundrechtseingriffe, in: NJW 1978, 1678 ff.;  Arndt, Adolf: 1.Schutz(z.B. des Arztgeheimnisse) vor dem Ermittlungsentschluß der Staatsanwaltschaft (§ 152 StPO)?- 2. „Makel“ der unehelichen Mutterschaft trotz Art. 6 Abs. 5 GG? -3. Ein evangelischer theologe zu § 175 StGB, in: NJW 1962, 2000 ff.;  ---Gesetzesrecht und Richterrecht, Festvortrag auf dem 32. eutschen Anwaltstag 1963 in Goslar am 30 Mai 1963, in: NJW 1963. 1273 ff.;  Beisel, Daniel: Straf- und verfassungsrechtliche Problematiken des finalen Rettungsschusses, in: JA 1998, 721 ff.;  Benfer, Jost: Anmerkung zu VG Freiburg, Urt. V. 3.4.1979 in NJW 1980, 901 f., in: NJW 1980, 902;  Beulke, Werner ,Strafprozeßrecht, 5., neubearb. Aufl., 2001;  Bornkamm, Joachim: Die Berichterstattung Über schwebende Strafverfahren und das Persönlichkeitsrecht des Beschuldigten, in: NStZ 1983, 102 ff.;  Bottke, Wilfried: Grundlagen des polizeilichen Legalitätsprinzips, in: JuS 1990, 81 ff.;  Degenhart, Christoph: staatsrecht I. Staatszielbestimmungen, Staatsorgane, Staatsfunktionen, 14. Auflage, Heidelberg 1998;  Drews, Bill/Wacke, Gerhard/Vogel, Klaus/Martens, Wolfgang, Gefahrenabwehr︰Allgemeines Polizeirecht(Ordnungsrecht)des Bunds und der Länder, 9. Auflage, Köln, Berlin, Bonn, München 1986;  Duden: Der Duden in 12 Bänden, Das Standardwerk zur deutschen Sprache, hrsg.vom Wissenschaftlichen Rat der Dudenredaktion, Band 2: Stilwö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 7. Auflage, Mannheim, Wien, Zürich 1988; Band 8: Sinn-und sachverwandte Wörter und Wendungen, Neudruck der 2. Auflage, Mannheim, Leipzig, Wien, Zürich 1997; Band 10: Bedeutungswörterbuch, 2. Auflage, Mannheim, Wien, Zürich 1985;  Eisenberg, Ulrich: Persönliche Beweismittel in der StPO: eine kommentierende Erläuterung der Vorschriften zum Beschuldigten, Zeugen und Sachverständigen, München 1993;  Eisenberg, Ulrich/ Conen, Stefen: Geerds,Friedrich,Leichensachen und Leichenschau aus juristischer Sicht, in: MedR 1984;  ---§ 152II StPO: Legalitätsprinzip im gerichtsfreien Raum?, in: NJW 1998, 2241 ff.;  Erdsiek: persönlichkeitsrecht und behördliche Auskunftspflicht, in: NJW 1960, 616 ff.;  Fincke, Martin: Verwerbarkeit von Aussagen des nicht belehrten Beschuldigten, in: NJW 1969, 1014 ff.;  ---Darf sich eine Privatperson bei der Festnahme nach §127 StPO irren?, in: GA 1971, 41 ff.;  ---Zum Begriff des Beschuldigten und den Verdachtsgraden, in: ZStW 95 (1983), 918ff.;  Geerds, Friedrich: Über strafprozessuale Maßnahmen, insbesondere Entnahme von Blutproben bei Verdacht der Trunkenheit am Steuer, in: GA 1965, 321 ff.;  Geisler, Werner: Stellung und Funktion der Staatsanwaltschaft im heutigen deutschen Strafverfahren, in: ZStW 93 (1981), 1109 ff.;  Geißer, Hans: Das Anklagemonopol der Staatsanwaltschaft und die Gewährsperson als Aufklärungsmittel im Ermittlungs- und als Beweismittel im strafverfahren, in: GA 1983, 385 ff.;  Gerlach, Jürgen von: Die Begründung der Beschuldigteneigenschaft im Ermittlungsverfahren, in: NJW 1969, 776 ff.;  Görke, Hans-Helmuth: Weisungsgebundenheit und Grundgesetz (Ein Beitrag zur Neuordnung des Staatsanwaltsrechts), in: ZStW 73 (1961), 561 ff.;  Gössel, Karl-Heinz: Überlegungen über die Stellung der Staatsanwaltschaft im rechtsstaatlichen Strafverfahren und über ihr Verhältnis zur Polizei, in: GA 1980, 325 ff.;  Gundlach, Rainer: Anmerkung zu BGH, Urt. V. 25.3.1980 in NJW 1980, 1533, in: NJW 1980, 2142 f.;  Hassemer, Winfried: Vorverurteilung durch die Medien ?, in: NJW 1985, 1921 ff.;  Heidelberg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ßordnung: hrsg. Von Michael Lemke, KarlPeter Julius, Christoph Krehl, Hans-Joachim Kurth, Eduardo Christoforo Rautenberg und Dieter Temming, 2. Auflage, Heidelberg 1999 (zitiert: HK-Verfasser);  Hinrich, Rüping: Das Strafverfahren,3. Aufl., München, 1997;  Hübschmann / Hepp / Spitaler:Abgabenordnung-Finanzgerichtsordnung, Kommentar, 10. Auflage, Band V §§193-232 AO, Band Ⅷ §§372-415 AO, Losebl.-Ausg., Köln, Stand: Dezember 1998 (zitiert: Hübschmann / Hepp / Spitaler-Verfasser);  Kaiser, Eberhard: Tatverdacht und Verantwortung des Staatsanwalts, in: NJW 1965, 2380 ff.;  Karl, Peters: Strfprozeß, 4. Aufl., Heidelberg,1985; 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ßordnung und zum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mit Einführungsgesetz: hrsg. Von Gerd Pfeiffer, 4. Aufl., München 1999 (zitiert: KK-Verfasser, StPO);  Karlsruher Kommentar zur Strafprozeßordnung und zum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mit Einführungsgesetz: hrsg. Von Gerd Pfeiffer, 5. neu bearb. Aufl., München 2003 (zitiert: KK-Verfasser, StPO);  Keller, Rainer: Zur gerichtlichen Kontrolle prozessualer Ermessensentscheidungen der Staatsanwaltschaft, in: GA 1983, 497 ff.;  Keller, Rolf / Griesbaum, Rainer: Das Phänomen der vorbeugenden Bekämpfung von Straftaten, in: NStZ 1990, 416 ff.;  Klaus, Volk:Criminalia, Band 4., 1994;  Kramer,Bernhard︰Grundbegriffe des Strafverfahrensrechts︰Ermittlung und Verfahren, 4. Aufl., Stuttgart, Berlin, Köln 1999;  König, Stefan: Vom Dienst am Recht : Rechtsanwälte als Strafverteidiger im Nationalsozialismus, Berlin; New York : de Gruyter, 1987;  Kohlhaas, Max: Vom ersten Zugriff zum Schlußgehör, in: NJW 1965, 1254 ff.;  Krause, Friedrich-Wilhelm: Verfolgungspflicht bei privater Kenntnis und Strafvereitelung im Amt, in: JZ 1984, 548 ff.;  Krüger, Ralf: Verfassungsrechtliche Grundlagen polizeilicher V-Mann-Arbeit, in: NJW 1982, 855 ff.;  Kühl, Kristian: Unschuldsvermutung, Freispruch und Einstellung, Köln, Berlin, Bonn, München, 1983;  Kühne, Hans-Heiner: Die Definition des Verdachts als Voraussetzung strafprozessualer Zwangsmaßnahmen, in: NJW 1979, 617 ff.;  ---Strafprozeßlehre: eine systematische Darstellung für Prüfung und Praxis, 4. Auflage, Heidelberg 1993;  Kuhlmann, Götz-Joachim: Anmerkung zu OLG Zweibrücken, Beschl. V. 5.2.1980 in NStZ 1981, 193, in: NStZ 1981, 193 f.;  ---Anmerkung zu BverfG, Beschl. V. 23.7.1982 in NStZ 1983, 130, in: NStZ 1983, 130 f.;  Lange, Nicole , Vorermittlungen—Die Behandlung des staatsanwaltschaftlichen Vorermittlungsverfahrens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von Abgeordneten, Politikern und Prominenten, Frankfurt am Main; Berlin; Bern; Bruxelles; New York; Wien: Lang, 1999;  Peters, Karl: Strafprozeß: ein Lehrbuch, 4. Auflage, Heidelberg 1985;  Lesch, Heiko H.: Der Beschuldigte im Strafverfahren-über den Begriff und die Konsequenzen der unterlassenen Belehrung, in: JA 1955, 157 ff.;  Löwe, Ewald / Rosenberg, Werner: Die Strafprozeßordnung und das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Großkommentar, 25. Auflage, hrsg. von Peter Rieß, Erster Band: Einleitung; §§1 bis 71, Berlin, New York 1999, 2. Lieferung: §§112-136a, Berlin, New York 1997; 5. Lieferung: §§359-373a, Berlin, New York 1997, 10. Lieferung: §§1-38 EGGVG; §§1-21 GVGVO, Berlin, New York 1999 (zitiert: LR-Verfasser, StPO/ EGGVG);  Lohner, Erwin︰Der Tatverdacht im Ermittlungsverfahren︰ Begriff, rechtliche Ausgestaltung, praktische Handhabung und Kontrolle am Beispiel der polizeilichen Verdachtsfeststellung, Dissertation, Frankfurt am Main, Berlin, Bern, New York, Paris, Wien, 1994;  Meyer-Goßner, Lutz: Strafprozessordnung, 47. Aufl., München , 2004;  Maiwald, Manfred: Zur Ermittlungspflicht des Staatsanwalts in Todesfällen, in: NJW 1978, 561 ff.;  Makrutzki, Patric: Verdeckte Ermittlungen im Strafprozeß: Rechtswissenschaftliche Analyse – Rechtsvergleichende Studie mit dem U.S. – amerikanischen Prozeßrecht, Berlin : Duncker und Humblot, 2000;  Meyer-Goßner, Lutz: Strafprozeßordnung,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Nebengesetze und ergänzende Bestimmungen, 47. Auflage, München 1999;  Müller-Dietz, Heinz: Die Stellung des Beschuldigten im Strafprozeß, in: ZStW 93 (1981), 1177 ff.;  Ranft, Otfried: Strafprozeßrecht: systematische Lehrdarstellung für Studium und Praxis, 2. Auflage, Stuttgart, München, Hannover, Berlin, Weimar, Dresden 1995;  Rebmann, Kurt: Der Einsatz verdeckt ermittelnder Polizeibeamter im Bereich der Strafverfolgung, in: NJW 1985, 1 ff.;  Rieß, Peter: Die Vernehmung des Beschuldigten im Strafprozeß, in: JA 1980, 293 ff.;  ---Die Zukunft des Legalitätsprinzips, in: NStZ 1981, 2 ff.;  ---Anmerkung zu OLG Karlsruhe, Beschl. V. 30.4.1982 in NStZ 1982, 434 f., in: NStZ 1982, 435 f.;  ---Alte und neue aktuelle Fragen im Klageerzwingungsverfahren- Notanwalt, Ermittlungserzwingung-, in: NStZ 1986, 433 ff.;  Rogall, Klaus︰Der“Verdächtige”als selbständige Auskunftsperson im Strafprozeß,in︰NJW 1978,2535 ff.;  ---Strafprozessuale Grundlagen und legislative Probleme des Einsatzes Verdeckter Ermittler im Strafverfahren, in: JZ 1987, 847 ff.;  ---Informationseingriff und Gesetzesvorbehalt im Strafprozeßrecht, in: ZStW 103 (1991), 907 ff.;  Roxin, Claus︰Nemo teneur: die Rechtsprechung am Scheidweg, in: NStZ 1995, 469 ff.;  ---Zum Hörfallen-Beschluß des Großen Sanats für Strafsachen, NStZ 1997, 19 ff.;  ---Strafverfahrensrecht︰ein Studienbuch, 25. Aufl. München 1998;  Rüping, Hinrich: Das Strafverfahren, 3. Auflage, München 1997;  Scheu, Udo: Anzeigepflicht von Verwaltungsbediensteten bei Umweltverstößen, in: NJW 1983, 1707 f.;  Schlüchter, Ellen: Strafprozeßrecht, 2. überarb. Aufl., Thüngersheim, Nürnberg, 1995;  Schmidt-Jortzig, Edzard: Möglichkeiten einer Aussetzung des strafverfolgerischen Legalitätsprinzips bei der Polizei, in: NJW 1989, 129 ff.;  Schnapp, Friedrich E. / Düring, Ruth: Anzeigepflicht der Krankenkassen und Kassenärtlichen Vereinigungen beim Verdacht auf sogennannten Abrehnungsbetrug?;  Ulrich, Eisenbergm, Beweisrecht der StPO, 4., überarb. Aufl., 2002; G0916510331;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2840;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1/51033101.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2/51033102.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3/51033103.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4/51033104.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5/51033105.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6/51033106.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7/51033107.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8/51033108.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9/51033109.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10/51033110.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11/51033111.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12/51033112.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13/51033113.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14/51033114.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2840/15/51033115.pdf

  13. 13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黃俊華, Huang, Chun-Hua

    المساهمون: 林明鏘, 臺灣大學:律學研究所

    وصف الملف: 2548822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參考文獻 一、 本國文獻 (一) 專書及期刊論文 Daniel Bell原著,財團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編譯,〈資訊社會的社會架構〉,收錄於資策會所編,《問題與衝擊—資訊社會面面觀》,民國七十六年十月初版,頁40。 立院公報處印行,《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立院內政委員會編(一二二),律案專輯第三百三十五輯,民國九十三年七月初版。 內政部委託學者研究「警察職權行使法涉有侵犯人權顧慮條文」之研處意見。 內政部警政署編印,《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義》,民國九十二年八月。 《日本國憲判例譯本第一集》,第一五0頁以下,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八月再版,司院秘書處發行。) 月旦學雜誌出版,2002學界回顧—警察,李震山主筆;同雜誌社出版,2003學界回顧,行政各論,警察,李震山、郝鳳鳴、蕭文生、黃俊杰、鄭津津、李仁淼、林明昕等合著。 王兆鵬,〈附帶搜索〉,收錄於《刑事訴訟講義(一)》,漢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8月。 王兆鵬,〈從美國論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刊載於《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2年4月。 王兆鵬,〈附帶扣押、另案扣與一目瞭然則〉,《路檢、盤查與人權》,國立台灣大學學叢書第(128)號,2001年6月。 王兆鵬,〈緊急搜索〉,《路檢、盤查與人權》,國立台灣大學學叢書第(128)號,2001年6月。 王兆鵬,〈警察盤查之權限〉,《路檢、盤查與人權》,國立台灣大學學叢書第(128)號,2001年6月。 王兆鵬,〈路檢與國界檢查〉,《路檢、盤查與人權》,國立台灣大學學叢書第(128)號,2001年6月。 王兆鵬,〈私人違錄音、錄影、監察之證據能力〉,收錄於氏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權利》,台大學叢書124, 2001年十一月二刷。 王兆鵬,〈臨檢制—從美國論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收錄於氏著《當事人進行主義之刑事訴訟》,元照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王兆鵬,「從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制與實務」研討會之發言,台灣本土學雜誌社主辦,收於台灣本土學雜誌第33期,2002年4月。 王兆鵬著,〈汽車及容器之搜索〉,收錄於氏著,《刑事訴訟講義(一)》,2003年3月二版第一刷。 王兆鵬,〈臨檢與行政搜索〉,月旦學雜誌85期,2002年6月。 王幸男,〈酒醉駕車非犯罪行為之迷思〉,警光雜誌第522期,民國89年1月。 王寬弘,《警察機關國家賠償責任之理論與實務》,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吳庚,《行政之理論與實用》,自印,增訂八版2003年8月。 吳庚,《行政救濟論》,中華民國八十八年三月初版。 吳信華,〈治國家原則(二)—權利分立原則〉,收錄於月旦學雜誌第四十九期。 李建良,月旦學教室(1)公學篇,2000.1,初版一刷 李建良,《憲要義》,1998年1月二版。 李建聰,《警察職權行使法》,初版,92年9月,頁83。 李震山,〈從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治與實務〉,刊載於《台灣本土學》第三十三期,2002年四月。 李震山,《警察論-警察任務編》,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1 0月一版。 李震山,〈人性尊嚴之憲意義〉,載於中國比較學會學報,第十三輯,1992年11月。 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2001年11月修訂再版。 李震山,《警察任務論》,1998年版,頁448。 李震山,〈行政組織與行政作用之區別及其實益〉,刊載於《月旦學雜誌》第八十五期,2002年6月。 李震山、李錫棟〈論治安顧慮人口之查訪—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五條評釋〉,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4-85。 李震山主持,警察職務執行草案之研究,警政署委託研究案,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李震山節譯,〈西德聯邦警察資料處理系統之介紹〉,Dieter Küster/原著,收錄於新知譯粹第四卷第三期(21)08/10/77頁25。 李震山,〈檢肅流氓條例與留置處分〉—「不具刑事被告身分者」之人身自由保障,台灣本土學雜誌第52期,2003年11月。 李震山,〈論警察盤查權限與人身自由之保障〉,警察學創刊號,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暨內政部警政署出版,九十二年一月。 李震山等著,《與義—Heinrich Scholler教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2000.5。 李鴻禧,〈資訊、憲、隱私權〉,收錄於氏著《憲與人權》。一九九五三月八版。 官政哲,〈新世紀之警察職權制—警察職權行使法〉,收錄於日新POLICE雜誌第二期,2004.1。 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編著,《憲—權利分立》,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0月一版。 林山田,〈動員戡亂時期檢肅流氓條例評議〉,收錄於氏著,刑事論叢(一)。 林山田〈公權不彰,保姆難為〉,台灣春秋第一卷第九期。 林明鏘,〈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台灣本土學雜誌(2004.3月號56期)。 林明鏘,〈警察臨檢〉,月旦學教室(1)公學篇,2001.1,初版一刷,。 林明鏘,〈警察臨檢與國家責任〉,收錄於台灣本土學雜誌,四十八期,20030701。 林明鏘,〈警察臨檢與行政程序〉,收錄於台灣本土學雜誌,三十五期,20020601。 林明鏘,〈憲與行政程序〉,發表於李鴻禧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台灣憲之縱剖橫切》,2002.12。 林明鏘,〈警察勤務與警械使用—行政裁量權之限制〉,收錄於台灣本土學,8期、2000.3。 林明鏘、黃齡慧〈線民制度與警察職權行使法〉,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林俊益,〈臨檢與搜索〉,月旦學雜誌,第81期,2002年2月。 林鈺雄,〈論告知義務─兼評台北地院八十八年度訴字第八二六號刑事判決〉,收於氏著《刑事理論與實踐》,90年8月,頁196。 林鈺雄,《刑事訴訟》,初版,89年9月,上冊。 林鈺雄,《搜索扣押註釋書》,90年9月。 治斌,〈憲、行政雙響炮下之警察臨檢〉,刊載於《台灣本土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2年4月。 治斌、董保城,《憲新論》,三民書局,2003.09初版,157頁。 治斌主持,《行政檢查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六月。 務通訊,第二一三0期,第一版,民國九十二年四月十日。 邱俊誠、呂倩茹,〈以美國憲第四修正案相關判例探討我國臨檢盤查之執行〉,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三十三卷,第六期,九十二年五月。 邱華君著,警察學通論1991.8一版。 城仲模主編,《行政之一般律原則(二)》,三民書局,民國八十六年七月。 洪文玲,《行政調查與之制約》。學知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初版。 洪文玲〈通知到場制度之研究〉,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美國聯邦最高院憲判例選譯第一輯》,司院印行,民國九十年八月。 《美國聯邦最高院憲判例選譯第二輯》,司院印行,民國九十年十二月。 《美國聯邦最高院憲判例選譯第三輯》,司院印行,民國九十一年十一月。 《美國聯邦最高院憲判例選譯第四輯》,司院印行,民國九十二年九月。 洪文玲,〈535之後的臨檢制度—本土之分析〉,執與人權學術研討會,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民國91年4月19日 張甘妹,《犯罪學原論》,民國八十八年十月修訂十三版。 曹昌棋,〈日本警察保有電子計算機處理個人資料使用規則〉,日本月刊警察(月刊警察第八十五期,一九九0年十月一日,頁十九-二十五)/原著,曹昌棋節譯,收錄於新知譯粹第八卷第四期,(46)10/10/81。 梁添盛,〈論警察官之盤查權限—以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規定為中心〉,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梁添盛,《整建我國警察權限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律研究所博士論文,一九九九年五月三十一日。 許文義,〈從比較觀點論警察蒐集個人資料之原則與方〉,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警政學報第二十五期,民83。 許志雄,〈憲上之個人尊嚴原理〉,收於氏著,《憲之基礎理論》,1993年10月,初版二刷,頁45以下。 許志雄等著,《現代憲論》,元照出版,2002年10月3版第一刷。 許宗力,〈職權命令是否還有明天〉一文,收於台灣行政學會主編《行政爭議問題研究(2000)》,五南出版社。 許宗力,〈淺談立怠惰〉,收錄於《憲治國行政》,1999。 許宗力,《與國家權力》,1996.12。 許義寶〈論公共場所監視器設置之律程序〉,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志忠,《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頁二十三,私立東海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一月。 陳俊宏〈警察職權行使法與刑事訴訟交錯地帶之探討〉,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春生,〈評「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台灣本土學第44期,92年3月,頁75。 陳春生〈評『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陳愛娥〈相關警察執行職務律草案是否以提供警察明確且有效的執權限規範—評論『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與『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及蔡震榮〈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之探討〉等文。2003年1月台灣本土學雜誌。 陳通和〈警察資料蒐集之探討〉,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景發,〈論警察關權限行使與犯罪偵查〉,收錄於科學警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八十五年五月。 陳新民,《中華民國憲釋論》,民國九十年一月修訂四版。 陳樸生《刑事訴訟實務》,1999再訂版。 章光明〈警察工作特性與警察臨檢制〉,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章光明節譯,〈美國警察盤查相關令〉,中央警官學校新知譯粹三」卷六期,民國七十七年二月十日。 湯德宗《行政程序論》,元照出版公司,2003年10月二版。 黃東熊,《刑事訴訟論》,三民書局出版,一九九一年。 黃朝義,〈警察之緊急搜索〉,月旦學教室,第13期,2003年11月。 楊清江,〈戶警合一制度的概念〉,收錄於警學叢刊第九卷第一期(總三十四期),中華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出版。 楊富強,〈論政府取用私人資訊之方、程序與限制〉,學叢刊第一三九期,1989。 葉百修,〈國家賠償〉。收於翁岳生編,《行政1998》。 葉俊榮,《面對行政程序:轉型台灣的程序建制》,2002年3月初版第一刷。 葉俊榮,〈行政命令〉,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1998上冊》。 葉俊榮《環境行政的正當律程序》(1997年11月再版)。 劉嘉發〈論警察取締交通違規之職權—以酒醉駕車為例〉,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志方,《行政救濟新論》,2000.1,元照出版社,元照初版第一刷。 蔡志方,〈訴願制度〉翁岳生等著,行政,2000.3,二版。 蔡茂寅,〈行政執行與行政救濟之關係〉,收於《黃宗樂教授六秩祝賀─公學篇﹝二﹞》,91年5月,頁202。 蔡庭榕,〈論警察攔停與檢查之職權行使〉,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庭榕,〈論警察攔檢之規範─以美國警察對行人及汽車攔停為例〉,中央警察大學學論集,第六期,九十年八月。 蔡庭榕,〈論警察暫時拘束人身自由—以「警職規定將人民帶往勤務處所查證身分」為中心〉,收於吳庚教授紀念論文集《公與政治理論》,2003年10月。 蔡庭榕,〈論警察職權行使規範〉,收錄於《各國警察臨檢制度比較》,2002.8。 蔡震榮,〈花蓮路檢查賄問題之探討〉,收於月旦學雜誌102期,2003Nov. 蔡震榮,〈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之探討〉,台灣本土學雜誌第44期,2003年3月。 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評析〉,警察學第二期,頁26,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蔡震榮、王曰諾〈警察職權行使之權利救濟〉,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蔡震榮主編,〈警察臨檢規〉,收錄於台北市政府規委員會編印,《市民權利簡明解說8,警政及消防篇》。 蔡震榮著,《警察職權行使法概論》。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204年12月初版第一刷。 鄭善印,〈日本制上警察之行政質問與司偵查權之糾葛〉,收於《與義—Heinrich Scholler教授七十大壽祝賀論文集》,五南圖書出版公司,89年5月。 鄭善印,〈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解釋架構〉,警察學第二期,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 鄭善印,〈警察職權行使法總論~以職權行使律性質為焦點〉,2003.12.12,收錄於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中華警政研究學會主辦,「刑事訴訟(交互詰問制)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論文集,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裝設之問題〉,收於《治與現代行政學—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05初版一刷。 蕭文生,〈關於「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之判決〉,收錄於《西德聯邦憲院裁判選輯(一)》,司週刊雜誌社印行,七十九年十月 薛清蓮〈從實務剖析警察臨檢面臨之狀況與檢討〉,內政部警察學研究中心、內政部警政署、中央警察大學行政學系於同年12月22日舉行「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二) 報紙 2003-02-22/民生報/A4版/生活新聞 2003-02-21/民生報/A3版/今日話題 2001-12-20/民生報/A2版/新聞前線。 2003-12-18/聯合報/A12版/國際。 2001-12-15/聯合報/20版/北部綜合新聞 企業。 2001-12-15/聯合報/3版/焦點。 2001-12-16/聯合報/2版/要聞 2001-12-18/聯合報/20版/高屏東綜合新聞。 2001-12-18/聯合報/8版/社會。 2002-1-16/聯合報/36版/繽紛 2002-01-10/聯合報/20版/高雄綜合新聞。 2003-04-06/聯合報/A8版/社會 2001-12-15/聯合晚報/3版/話題新聞。 二、 中國文獻 古福生等主編,《辦理治安案件程序規範與文書製作要題三百問》, 2001.9,北京群眾出版社。 三、 日文文獻 山田 洋「程序性瑕疵的效果」,成田頼明編,ジュリスト増刊、行政の争点(新版),律学の争点シリーズ9有斐閣(1990.05)。 山村;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496;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2496/1/ntu-94-R88a21013-1.pdf

  14. 14
  15. 15
    Dissertation/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