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20 نتائج من 74 نتيجة بحث عن '"網路空間"',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64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Academic Journal
  2. 2
    Dissertation/ Thesis
  3. 3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許昭仁, Hsu, Chao-Jen

    المساهمون: 王文杰, Wang, Wen-Chieh

    وصف الملف: 8476115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 書籍\n1. 王文杰,嬗變中之中國大陸法制,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第5版,2017年12月。\n2. 王永全、廖根為,空間安全法律法規解讀,西安電子大學科技出版社,2018年12月。\n3. 王春暉,維護空間安全-中國絡安全法解讀,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1月。\n4. 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歐盟個人資料保護規則,金融與徵信叢書 NO.77,2017年7月。\n5. 洪德欽,歐盟法的淵源,歐盟法之基礎原則與實務發展(上),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7月。\n6. 夏冰,絡安全法和絡安全等級保護2.0,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1月。\n7. 陳文生譯,治理概論,國家資訊基本建設產業發展協進會,7版,2017年5月。\n8. 陳斌等譯,美國絡安全法,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7年1月。\n9. 黃春林,與數據法律實務,人民法院出版社,2020年5月。\n10. 楊合慶,中華人民共和國絡安全法解讀,中國法制出版社,2017年4月。\n11. 藍元駿譯,美國法制概述,五南出版社,2019年4月。\n12. 龍衛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釋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21年9月。\n13. 龍衛球,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釋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21年10月第2次印刷。\n\n二、 期刊論文\n1. 王子旗,台灣地區資通安全體系建設及產業發展研究,台海研究雜誌,2020年04期,頁85-95,2020年4月。\n2. 王文杰,一九九五年大陸立法綜覽,月旦法學雜誌,第11期,頁130-131,1996年3月。\n3. 王世偉,論信息安全、安全。路空間安全,中國圖書館學報,2015年第2期,頁72-84,2015年2月。\n4. 司文文,《塔林手冊》,中國投資期刊,2018年13期,頁88-89,2018年7月。\n5. 左曉棟,由《產品和服務安全審查辦法》看安全審查工作思,保密科學技術期刋,2017年第2期,頁8-10,2017年2月。\n6. 皮勇,論絡服務提供者的管理義務及刑事責任,法商研究,2017年第5期,頁14-25。\n7. 朱雪忠、代志在,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數據安全法》的價值與體系定位,電子政務期刊,2020年第8期,頁82-92,2020年8月。\n8. 吳兆琰,新興路犯罪法制議題分析及因應—以歐洲理事會「路犯罪公約」為中心,科技法律透析,第15卷第10期,頁30-48,2003年10月。\n9. 呂堯、李東格,《密碼法》解讀及影響分析,路空間安全,2019年11期,頁74-78,2019年11。\n10. 李后卿、樊津妍、印翠群,中國大數据戰略發展狀況探析,中南大学圖書期刊,2019年12期,頁30-32,2019年12月。\n11. 李健偉,美國安全監控戰略與法制變遷及其啟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第33卷第3期,頁26-27,2020年5月。\n12. 李婉萍、陳宏志,2021年中國大陸數據安全法新制及其對臺商的影響,兩岸經貿月刊第357期,頁10-12,2021年9月。\n13. 汪恭政,論我國絡領域規范治理的法治化進程—以《絡安全法》的演變為視角,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7卷第4期,頁73-83,2017年12月。\n14. 汪瓊欣,數據要素市場化背景下數據產權界定研究,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報,2021年02期,頁89-95,2021年2月。\n15. 沈有忠,中國大陸對信息安全的發展過程與分析,展望與探索期刋,第16卷第1期,頁35-53,2018年1月。\n16. 赤東陽、劉權,從路空間國際合作戰略看我國維護路空間主權的思路空間安全期刋,2017年Z1期,第11-16頁,2017年2-3月。\n17. 周愫嫻、張耀中,國際組織與台灣犯罪相關法規之比較,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第10期,頁139-158,2007年12月。\n18. 周麗娜、陳晴,國外安全治理體系現狀及啟示,社會治理期刊,2020年第9期,頁71-78,2020年9月。\n19. 季華,《塔林手冊》中有關戰爭的武力使用問題—從國際法角度展開,江漢學術,第35卷第3期,頁28-30,2016年6月。\n20. 柯雨瑞等,我國公務機關資通安全管理機制的現況、問題與對策之初探-以中國大陸的華為案為中心,危機管理學刋,第16卷第2期,P101-114,2019年9月。\n21. 洪延青,美國快速通過CLOUD法案明确數据主權戰略,中國信息安全期刊,2018年04期,頁33-35,2018年4月。\n22. 徐震,數據安全法有那些重點,保密工作期刊,2021年第9期,頁9-12,2021年9月。\n23. 唐旺、寧華,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概念研究,信息技術與標準化期刊,2016年第4期,頁26-29,2016年4月。\n24. 姬昱昕、任園園,路空間國家主權問題探究,決策探索期刋,2021年01期,頁19-20,2021年1月。\n25. 孫國祥,《塔林手冊》的介紹與初步評析,全球政治評論,第51期第5卷,頁167-173,2015年7月。\n26. 孫煒,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的國家安全體系的發展與完善,重慶理工大學學報, 2021年第35卷第3期,頁40-42,2021年3月。\n27. 馬民虎、馬寧,國家安全審查制度的法律困惑與中國策略,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47卷第5期,頁43-44,2015年09月。\n28. 馬民虎,越光,等級保護與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的競合及解決徑,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第38卷第1期,頁19-22,2018年07月。\n29. 馬海群、張濤,從《數據安全法(草案)》解讀我國數據安全保護體系建設,數字圖書館論壇,2020年第10期,頁47-48,2020年10月。\n30. 張天舒,從《塔林手冊》看絡戰爭對國際法的挑戰,西安政治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頁87-92,2014年2月。\n31. 張素倫,絡安全法及其與相關立法的銜接—我國絡安全法(草案)介評,財金法學期刊,2016年3期,頁26-33,2016年3月。\n32. 陸勰、 張曼君、王姍姍、 謝澤鋮,5G供應鏈安全風險與應對策略研究,信息安全研究期刊,第7卷第5期,頁423-426,2021年5月。\n33. 梁正清,中國大陸路傳播的發展與政治控制,資訊社會研究期刋,第4期,頁211-252,2003年1月。\n34. 郭巍,關興卓,淺談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在《安全法》作用下的發展,安全技術與應用期刊,2019年第5期,頁18-20 ,2019年5月。\n35. 陳銘聰,中國大陸安全法對資訊安全的研究,展望與探索期刋,第16卷第19期,頁106-125,2018年9月。\n36. 陳銘聰,中國大陸安全審查制度,前曕科技與管理期刋,第8卷第2期,頁59-80,2018年11月。\n37. 陳國慶、韓耀元,依法打擊利用互聯犯罪—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安全的決定》刑法適用有關問題研究,絡安全技術與應用期刊,2001年第2期,頁46-48,2001年2月。\n38. 覃慶玲,謝俐倞,車聯數據安全風險分析及相關建議,信息通信技術與政策期刊,2020年第8期,頁37-40,2020年8月。\n39. 越力,論安全法的基本原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第15卷第4期,頁38-40,2019年8月。\n40. 黃太云,有關危害互聯安全犯罪的刑法適用問題,人民檢察,2001年第4期,頁24-26,2001年4月。\n41. 黃天紅,聯邦與州協同治理:美國防治青少年絡欺凌的立法實踐,世界教育信息期刊,2021年第7期,頁73-77,2021年7月。\n42. 黃志雄,《塔林手冊2.0版》:影響與啟示,中國信息安全期刋,2018年第3期,頁84-85,2018年3月。\n43. 黃道麗,全球安全立法態勢與趨勢展望,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8年3期,頁56-58,2018年3月。\n44. 黃道麗、何治樂,歐美數據跨境流動監管立法的大數據現象及中國策略,情報雜誌,第36卷第4期,頁47-53,2017年4月。\n45. 黃道麗、胡文華,中國數據安全立法形勢困境與對策兼評數據安全法草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第33卷第6期,頁9-17,2020年11月。\n46. 閔婉,《絡安全法》中的個人信息保護規則評析,法制博覽期刊,2018年2期,頁69-70,2018年2月。\n47. 楊輝,安全審查的立法研究,法制與社會期刊,2020年第8期,頁30-35,2020年3月。\n48. 楊福忠,論我國規制言論法律之完善,北方法學期刊,2013年第2期,頁73-82,2013年2月。\n49. 壽步,安全法若干基本概念辨析,科技與法律,2017年第4期,頁1-4,2017年4月。\n50. 齊愛民、盤佳,數據權、數據主權的確立與大數據保護的基本原則,蘇州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頁64-70,2015年1月。\n51. 劉平,計算機軟件的版權保護—《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引發的法律思考,陽山學刊,第16卷第1期,頁90-94,2003年1月。\n52. 劉守芬、孫曉芳,論犯罪,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年第3期,頁114-122,2001年1月。\n53. 劉向東,新刑法對計算機信息系統犯罪的立法規定及特徵,華東科技期刊,1997年8期,頁36,1997年8月。\n54. 劉宇軒,巢乃鵬,我國路空間治理的邏輯意義,電子政務期刊,2017年第2期,頁16-19,2017年2月。\n55. 劉金瑞,我國關鍵基礎設施立法的基本思和制度建構,環球法論評論期刊,2016年第5期,頁116-133,2016年5月。\n56. 劉金瑞,美國安全的政策戰略演進及當前的立法重點,北航法律評論,2013年第1輯,頁205-227,2013年1月。\n57. 劉桂鋒、阮冰穎、劉瓊,加強數據安全防護,提升數據治理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解讀,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1年第33卷第4期,頁4-13,2021年4月。\n58. 劉崇瑞、孫寶云,《歐盟安全法案》解讀與評述,保密科學技術,2019年12期,頁51-54,2019年12月。\n59. 劉楊鉞、楊一心,《路空間再主權化與國際治理的未來》,國際論壇,2013年第6期,頁1-7月,2013年6月。\n60. 劉靜怡、徐彪豪,行政院資通安全管理法草案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72期,頁111-132,2017年12月。\n61. 劉權,政府數據開放的立法徑,暨南學報,2021年第01期,92-102,2021年1月。\n62. 樊國楨、黃健誠、林樹國,完備我國資訊安全管理法初論,前曕科技與管理,第3卷1期,頁97–147,2013年5月。\n63. 鄭善光,國家安全共同體及其構建徑-以「一帶一」戰略和《國家安全法》為背景的探討,第十一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頁343-344,2015年12月12日。\n64. 謝永江,論絡安全法的基本原則,暨南學報,2018年第6期,頁41-52,2018年6月。\n65. 謝永江,論絡運營者的絡信息安全義務,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7期,頁79-84,2017年7月。\n66. 謝清俊,謝瀛春,一個通用的資訊(信息)定義,《信息科學交叉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稿,頁4-5,2005年11月4-5日。\n67. 謝俊、王元昇,《絡安全法》有效促進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法制博覽期刊,2020年29期,頁130-131,2020年10月。\n68. 韓偉,安全與自由的平衡-數據安全立法的宗旨與探析,科技與法律期刊,2019年第6期,頁41-43,2019年6月。\n69. 魏波、周榮增,美國信息安全立法及其啟示與分析,路空間安全期刊,第10卷第5期,頁1-3,2019年5月。\n70. 龐遠福,論《國家安全法》制定背景、意義及特徵,決策與信息期刊,2019年09期,頁47-48,2019年9月。\n\n三、 博(碩)士論文\n1. 王占璽,90年代中國大陸路的發展及其管制的困境,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n2. 王亞東,中國歐洲關鍵信息基礎設施法律保護比較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凱源法學院,2018年5月。\n3. 王真,數據分級分類研究-從中國數據安全法出發,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21年3月。\n4. 余聖琪,數據權利保護的模式與機制研究,華東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21年6月。\n5. 吳東陽,中國信息安全法制發展-以絡安全法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學院中國大陸法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年6月。\n6. 吳瑤,論我國絡安全審查制度的完善,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碩士論文,2018年5月。\n7. 宋文龍,歐盟安全治理的研究,中國外交學院博士論文,2017年5月。\n8. 胡培禹,美國空間法律規制之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國際法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6月。\n9. 張微波,我國產品國家安全審查法律制度研究,西南大學民商法學碩士論文,2018年5月27日。\n10. 陳仕弘,我國資通安全管理法之探討-以規範對象為核心,嶺東科技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6月。\n11. 陳玟樺,信息安全權研究,南昌大學法行院碩士論文,2015年6月。\n12. 楊宇璇,路空間主權的法理基礎與建構,華東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6月。\n13. 萬幼筠,我國資訊安全管理法律之探討: 以關鍵資訊基礎建設保護為核心,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2019年7月。\n14. 鄭祺耀,資訊安全法制趨勢研析–論建立國家層級資通訊安全標準與認驗證制度,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2021年9月。\n15. 劉天慧,中美俄歐安全立法比較,哈爾濱工業大學法學碩士論文,2018年6月。\n16. 鍾文魁,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法制面建構與分析,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8年8月。\n\n四、 資料\n1. 互聯科技觀點,阿里雲通過的「安全審查(增強級)」到底有什麼來頭?,科技新聞,\nhttps://kknews.cc/zh-tw/tech/nlm3lq.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9日。\n2. 王春暉,《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十大法律要點解析,法治http://www.legaldaily.com.cn/IT/content/2021-09/01/content_8593595.htm,最後瀏覽日期:2022年1月7日。\n3. 王洋,總體佈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建設強國,於中國絡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站,http://www.gov.cn/ldhd/2014-02/27/content_2625036.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10日。\n4. 左曉棟,治理安全應更確精準, https://read01.com/P44n6B.html#.YKompqgzY2w,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3日。\n5. 白陽,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四部門負責人就《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答記者問,新浪https://news.sina.com.tw/article/20210817/3962558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2年1月20日。\n6. 朱茜,預見2021:《2020年中國雲計算行業全景圖譜》,前瞻產業研究院,http://finance.eastmoney.com/a/202011261715717857.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6月5日。\n7. 朱翊瑄,美國《雲端法》(CLOUD Act),資策會科技法律透析, 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7&tp=5&d=8291,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3日。\n8. 朱莉欣,聚焦《塔林手冊》透視絡戰規則,中國人民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5/1130/c386965-27870836.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10日。\n9. 李秉芳,不等於立場軟化,美國允許企業和華為合作制定的「5G標準」是什麼?,關鍵評論報導,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6501,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23日。\n10. 汪玉凱,中央安與信息化領導小組的由來及其影響,人民-理論頻道,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303/c40531-24510897-2.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7月11日。\n11. 知遠,揭秘2007年愛沙尼亞遭大規模絡攻擊事件始末,中國焦點新聞,http://www.china.com.cn/military/txt/2009-11/20/content_18927324.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8月10日。\n12. 奕之華,什麼是美國的Prism(稜鏡計畫)?,Cool3c媒體,https://www.cool3c.com/article/68788,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6月18日。\n13. 科技新報編輯部,烏克蘭電力系統遭駭原因是釣魚,如何加強資安防護引討論,T客邦新聞,https://www.techbang.com/posts/42951-ukraines-power-system-has-been-hit-by-phishing-and-discussions-about-how-to-strengthen-security,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2月19日。\n14. 郎勝,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法(草案)》的說明,於第12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5次會議,中國人大http://www.npc.gov.cn/zgrdw/npc/zfjc/zfjcelys/2017-02/20/content_2034944.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8月20日。\n15. 風傳媒主筆室,2021年1月23日,風評:看見中國貨像見到鬼,與其盤點不如斷絶,風傳媒新聞https://www.storm.mg/article/3413803?mode=whole,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11日。\n16. 殷泓、王逸吟,立法正當時—解讀加强信息保護决定草案,中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jrzg/2012-12/25/content_2297773.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1月11日。\n17. 馬娟,中國互聯狀況,中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zhengce/2010-06/08/content_2615774.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1月9日。\n18. 高紅靜,探討《安全法》出台的重大意義,中國人大http://www.npc.gov.cn/zgrdw/npc/lfzt/rlyw/2016-11/09/content_2002311.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1月5日。\n19. 國家信辦公室,我國將出台安全審查制度,中國http://www.cac.gov.cn/2014-05/22/c_126534290.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1月20日。\n20. 國際瞭望,國際法處理攻擊的展望與難題,台灣認證中心部落格,2020年12月15日,https://blog.twnic.tw/2020/12/15/16283/,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17日。\n21. 曹昆、李鐳,國家信辦公室就《安全法》實施答記者問題,回覆說明,人民時政頻道,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531/c1001-2930972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1月30日。\n22. 陳姝,美國眾議院指控華為中興對美國家安全構成威脅,深圳商報,http://www.cac.gov.cn/2012-10/09/c_1114991387.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1月30日。\n23. 陳曉莉,報導:美國政府涉及開發與散布Stuxnet蠕蟲,iThome新聞,https://www.ithome.com.tw/node/74131,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2月19日。\n24. 資訊科技編輯部,臺灣史上第一次券商集體遭DDoS攻擊勒索事件,iThome新聞,https://www.ithome.com.tw/news/111875,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2月19日。\n25. 資通安全處,108國家資通安全情勢報告 https://nicst.ey.gov.tw/Page/7AB45EB4470FE0B9/143d5289-6de4-4d81-a9a1-5611b01be72d,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3月19日。\n26. 載雙興 ,數據要素市場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光明日報,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20/0512/c40531-31705196.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2月19日。\n27. 遠洋,工信部:培育大數據交易市場,探索多種形式的數據交易模,https://www.ithome.com/0/589/583.htm,最後瀏覽日期:2022年1月7日。\n28. 劉俊臣,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的說明,於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0次會議,中國人大http://www.npc.gov.cn/npc/c30834/202106/2ecfc806d9f1419ebb03921ae72f217a.s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14日。\n29. 劉笑廸,眾多上支持關注立法加強信息保護,中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jrzg/2012-12/21/content_2295851.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1月11日。\n30. 劉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計劃要》,新華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_7.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2日。\n31. 潘潔,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現代關係研院及武漢大學等12個單位聯名發表:《主權:理論與實踐》,第5屆世界互聯大會官https://2019.wicwuzhen.cn/web19/release/201910/t20191021_11229796.s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14日。\n32. 蔣曜宇,WannaCry全球攻滿兩週年:全球百萬台設備仍陷風險,台灣成重災區,數位時代資訊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3267/wannacry-cybersecurity-twoyears,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7日。\n33. 謝永江,《安全法》解讀,中國http://www.cac.gov.cn/2016-11/07/c_1119866583.htm,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14日。\n34. 羅正漢,捐款個資外洩引發詐騙事件漫延一個月,軟初期未能反應,引發朝野立委關注,iTheome新聞,https://www.ithome.com.tw/news/146427,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2日。\n35. DIRECTIVE 2013/40/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2 August 2013 on attacks against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replacing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 2005/222/JHA,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ALL/?uri=celex%3A32013L0040,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0月10日。\n36. Directive 97/6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15 December 1997 concerning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and the protection of privac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sector, https://www.eumonitor.eu/9353000/1/j9vvik7m1c3gyxp/vitgbgi19mzt,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37. Donald J. Trump,https://trumpwhitehouse.archives.gov/wp-content/uploads/2018/09/National-Cyber-Strategy.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0月20日。\n38. Executive Order 13010 of July 15,1996,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 Federal Register Vol. 61, No. 138, pp37347-37350, 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FR-1996-07-17/pdf/96-1835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39. FEDERAL COMPUTER SYSTEMS PROTECTION ACT OF 1978 (S-1766) ,https://www.gao.gov/assets/106293.pdf,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20日。\n40. H.R.2368 - Data Privacy Act of 1997,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05th-congress/house-bill/2368,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2日。\n41. H.R.4718 - 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 of 1986, https://www.congress.gov/bill/99th-congress/house-bill/4718,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42.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 7: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Prioritization, and Protection, https://www.cisa.gov/homeland-security-presidential-directive-7,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30日。\n43.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 7: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Prioritization, and Protection, https://www.cisa.gov/homeland-security-presidential-directive-7,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30日。.\n44. Public Law 107–347 Information security, https://www.govinfo.gov/content/pkg/PLAW-107publ347/pdf/PLAW-107publ347.pdf,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30日。\n45. ITU,GLOBAL CYBERSECURITY INDEX 2020, https://www.itu.int/en/ITU-D/Cybersecurity/Pages/global-cybersecurity-index.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0月20日。\n46. John Perry Barlow,A Declaration of the Independence of Cyberspace, https://www.eff.org/cyberspace-independence,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47. JOINT COMMUNICAT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 Cyber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 Open, Safe and Secure Cyberspace,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52013JC0001,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0月12日。\n48. Presidential Decision directive 63:Critical Infrastructure Protection,https://fas.org/irp/offdocs/pdd/pdd-63.htm ,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49. Presidential Policy Directive 21: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Security and Resilience,https://fas.org/irp/offdocs/ppd/ppd-21.pdf,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1日。\n50. Privacy Act of 1974-Department of Justice,https://www.justice.gov/opcl/privacy-act-1974,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9月20日。\n51. Promoting Private Sector Cybersecurity Information Sharing, https://irp.fas.org/offdocs/eo/eo-13691.htm,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52. REGULATION (EU) 2019/881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of 17 April 2019 on ENISA (the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Cybersecurity) and 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ybersecurity certification, 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uriserv:OJ.L_.2019.151.01.0015.01.ENG,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0月15日。.\n53. S.1407-Critical Infrastructures Protection Act of 2001,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07th-congress/senate-bill/1407,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54. S.909 - Secure Public Networks Act,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05th-congress/senate-bill/909/text,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55. Secretary of Statey Hillary Clinton, Remark on the Release of President Obama Administration`s 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 http://wwwstate.gov/secretary/rm/2011/05/163523.htm,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56. Th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Individuals with Regard to Automatic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https://eur-lex.europa.eu/legal-content/EN/TXT/?uri=CELEX%3A31996G1104,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5月20日。\n57. United Nations A/RES/55/63,Combating the criminal mis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ttps://digitallibrary.un.org/record/428861/files/?ln=zh_CN, 最後瀏覽日期:2021年1月25日。; G0107961008;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70;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41670/1/100801.pdf

  4. 4
    Conference

    المؤلفون: 吳筱玫

    المساهمون: 輔仁大學,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路空間, 時間文化, MUD

    Relation: 第四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0249

  5. 5
    Academic Journal
  6. 6
  7. 7
  8. 8
    Report
  9. 9
  10. 10
  11. 11
    Dissertation/ Thesis
  12. 12
    Dissertation/ Thesis
  13. 13

    المؤلفون: 黃綾杰, Huang, Ling-Chiech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趙春山

    وصف الملف: 144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一、專書 王啟明、陳鋒主編,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軍官必讀手冊(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88年8月)。 王緝思、李侃如著,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北京: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2012年)。 何建良,前所未有的較量:信息化戰爭(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 宋鎮照等合著,當代中國的東亞外交策略與關係:區域霸權興起?(臺北:五南圖書,2011年)。 李江勝,美國對華軍事戰略(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年)。 李輝光,美軍信息作戰與信息化建設(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沈旭輝著,解構中國夢:中國民族主義與中美關係的互動(1999-2014)(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5年)。 沈偉光,2010信息災害-發展中國家生存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年)。 東鳥,鍵盤狙擊手(臺北:上奇資訊,2015年)。 翁明賢主編,新戰略論(臺北:五南圖書,2007年)。 曹雄源,戰略解碼: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布局(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許斌編譯,先發制人與美國的戰爭方式: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獎獲獎論文集(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 陳勇、姚有志主編,面向信息化戰爭的軍事理論與創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論與政策應用(臺北:結構群文化,2009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2012年12月)。 董子峰,信息化戰爭形態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 蔡翠紅,美國國家資訊安全戰略(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年)。 戴清民,求道無形之境(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年)。 戴清民,直面信息戰(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2年)。 戴清民,戰爭新視點(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 戴清民等編著,信息作戰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年)。 二、翻譯書籍 Aaron L. Friedberg著,溫洽溢譯,美國回得了亞洲嗎?(臺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 Ashley J. Tellis、Travis Tanner編,李永悌譯,戰略亞洲2012-2013:中共軍事發展(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05月)。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李永悌譯,2014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06月)。 James Steinberg、Michael E.O’Hanlon著,蔡曉卉譯,中美新型戰略關係(臺北:如果出版社,2015年)。 Jeseph S. Nye著,林添貴譯,美國世紀的終結?(臺北:麥田出版社,2015年12月)。 Joshua Kurlantzick著,湯錦台譯,民主在退潮:民主還會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嗎?(臺北:如果出版社,2015年)。 Larry K.Wentz、Charles L.Barry、Stuart H.Starr著,李健譯,絡戰─美軍稱霸全球的第五戰場(香港:新點出版,2010年)。 Leigh Armistead著,高一中譯,資訊作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12年)。 Martin.C.Libiki著,薄建祿譯,蘭德報告-美國如何打贏戰爭(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 Richard A. Clarke、Robert K.Knake著,王文勇譯,戰爭-下一個國安威脅及因應之道(臺北:國防部政務辦公室,2014年)。 三、期刊 王佩陸,「中共戰威脅我應有之戰略思維」,空軍學術雙月刊(臺北),643期,2014年12月,頁15-35。 吳任傑,「中共軍發展研究」,陸軍後勤季刊(臺北),102卷,4期,2013年11月,頁101-116。 吳孟軒,「權力之爭-美中攻擊與戰爭初探」,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2卷,第7期,2014年7月,頁56-73。 吳怡靜,「世界變這麼快,都怪3個M」,天下雜誌(臺北), 563期,2014年12月24日,頁24-26。 吳嘉龍,「建立國防資電優勢與戰攻防理論技術發展分析研究」,空軍軍官(臺北),176期,2014年06月,頁75-88。 吳嘉龍,「現代科技發展與資通安全管理研究探討」,空軍軍官(臺北),174期,2014年02月,頁14-25。 吳嘉龍,「攻防理論策略發展與資訊安全研究分析探討」,空軍軍官(臺北),182期,2015年06月,頁74-84。 宋連海,「美國海空整體戰對亞太區域安全之影響」,海軍學術雙月刊(臺北),48卷,5期,2014年10月,頁44-58。 李承禹,「中共作戰之戰略邏輯分析:戰與中心戰的區隔與應用」,復興崗學報(臺北),90期,2007年12月,頁245-264。 林宗達,「論中共『信息戰』之不對稱作戰」,東亞研究(臺北),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275-343。 林穎佑,「大陸軍與APT攻擊」,展望與探索(臺北),11卷,3期,2013年03月,頁95-110。 金登富,「共軍的戰略思維」,中共研究(臺北),第48卷,第7期,2014年7月,頁151-156。 洪銘德,「美國重返亞洲政策之研究」,全球政治評論(臺北),第51期,2015年,頁147-165。 胡瑞舟,「中國大陸在路空間的戰略布局─軍崛起」,中共研究(臺北),第48卷,第7期,2014年7月,頁123-131。 唐仁俊,「中共信息戰之發展與限制」,空軍學術雙月刊(臺北),619期,2010年12月,頁26-40。 孫國祥,「《塔林手冊》的介紹與初步評析」,全球政治評論(臺北),51期,2015年07月,頁167-173。 馬立德,「中共作戰之研究」,海軍學術雙月刊(臺北),43卷,6期,2009年12月,頁52-64。 國安民,「一場沒有硝煙的兩岸戰爭」,展望與探索(臺北),12卷,9期,2014年09月,頁20-24。 梁華傑,「戰資訊安全探討與省思」,國防雜誌(臺北),23卷,2期,2008年04月,頁103-120。 梁華傑,「論資訊時代戰爭戰場管理新概念」,陸軍通資半年刊(臺北),第 115 期,100年4月,頁60-79。 梁德昭、朱志平、林凱薰,「國家主權延伸至路空間之討論」,前瞻科技與管理(臺北),2卷,2期,2012年11月,頁1-14。 陳永佳,「資訊戰發展趨勢」,新新季刊(臺北),38卷,4期,2010年10月,頁19-29。 陳立函、葉怡群、陳世仁、許富皓,「近年攻擊與中國駭客活動」,前瞻科技與管理(臺北),特刊,2010年11月,頁137-147。 陳佑全,「駭客技術與戰戰力結構研究」,新新科技年刊(臺北),11期,2015年01月,頁258-272。 陳良駒、傅振華、楊誌瑋,「詞彙共現分析在中國大陸信息作戰領域發展之實證研究」,中國大陸研究(臺北),53卷2期,2010年6月,頁111-145。 陳炳炫,「以資安角度談國軍面對戰的防範作為」,國防雜誌(臺北),22卷,6期,2007年12月,頁107-118。 陳嘉宏,「新型態戰爭及資安防護策略探討」,新新季刊(臺北),42卷1期,2014年01月,頁226-232。 黃秋龍,「中國大陸經濟犯罪中的安全因素」,展望與探索(臺北),7卷,6期,2009年06月,頁89-103。 黃秋龍,「中國大陸犯罪及其衝擊」,展望與探索(臺北),6卷,12期,2008年12月,頁90-106。 楊仕樂,「美國新型大國關係的理論解析」,全球政治評論(臺北),第50期,2015年,頁103-114。 瑞士國際部隊雙月刊編輯,「因應攻擊」,國防譯粹月刊(臺北),36卷,9期,2009年09月,頁62-67。 廖文中,「中國軍:國安、公安與解放軍」,全球防衛雜誌(臺北),總第271期,2007年3月,頁59-62。 劉得民,「中國大陸軍外圍組織現況研究」,中共研究(臺北),第48卷,第7期,2014年7月,頁131-139。 劉寶文,「軍實體隔離政策對總體戰力之影響暨精進之道」,海軍學術雙月刊(臺北),47卷,4期,2013年08月,頁62-66。 蔡明彥,「美中新型大國關係推動簡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臺北),2014年2月,頁18-21。 蔡明彥、張凱明,「『避險』戰略下大國互動模式之研究: 以美中亞太戰略競合為例」,遠景基金會季刊(臺北),第16卷,第3期,2015年7月,頁1-68。 蔡翠紅,「空間的中美關係:競爭、衝突與合作」,美國研究(北京),2012年,第3期,頁5-6。 鄭大誠,「中共軍的發展與評估」,空軍學術雙月刊(臺北),603期,2008年04月,頁3-15。 黎健文,「資訊安全對國軍影響之探討」,海軍學術雙月刋(臺北),2014 年4 月, 頁17-32 。 遲永,「戰略再保證是中美關係的穩定機制?」,國際政治科學(北京),2015 年第1 期,頁100-116。 謝之鵬,「高技術條件局部戰爭下中共戰役與理論指導研析」,空軍學術雙月刊(臺 北),619 期,頁41-60。 羅福全,「影響亞太區域安全的關鍵」,臺灣思想坦克(臺北),2013 年6 月,頁4-6。 Alexander, Keith B.,李育慈譯,「空間作戰之道」,國防譯粹月刊(臺北),38 卷,8 期,2011 年08 月,頁37-42。 Bumgarner, John,周敦彥譯,「確保安全:重新思考新防禦時代之軍事準則」, 國防譯粹月刊(臺北),39 卷,8 期,2012 年08 月,頁33-35。 Gjelten Tom,歐冠宇譯,「和平抑或自由--探究限武之爭」,國防譯 粹月刊(臺北),38 卷,8 期,2011 年08 月,頁43-50。 Hamidi, Ahmad Zahid,梁正綱譯,「新戰爭型態:結合無人飛行載具與新興 威脅」,國防譯粹月刊(臺北),40 卷,11 期,2013 年11 月,頁42-45。 James Stavridis 著、章昌文譯,「建置美國軍:組織改造正逢其時」,國防譯粹(臺北),第41 卷,第7 期,2014 年7 月,頁29-35。 Kris E. Barcomb 著,高一中譯,「從海權到權:以史為鑑勾勒未來的戰略」,國 防譯粹(臺北),第41 卷第2 期,2014 年2 月,頁29-37。 Miller, Robert A.;Kuehl, Daniel T.;Lachow, Irving,李勇悌譯,「戰的攻防議題」, 國防譯粹月刊(臺北),38 卷,8 期,2011 年08 月,頁18-28。 Olson, Soren,高一中譯,「檯面下較勁:戰與戰略經濟攻擊」,國防譯粹月刊 (臺北),39 卷,12 期,2012 年12 月,頁42-51。 Oppenheimer, Andy,余忠勇譯,「戰--對抗無聲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國防 譯粹月刊(臺北),39 卷,8 期,2012 年08 月,頁26-32。 Philips, Kyle Genaro,章昌文譯,「武裝衝突法足以適用戰爭」,國防譯粹月 刊(臺北),41 卷,1 期,2014 年01 月,頁21-28。 Scott Jasper 著,童光復譯,「美國與中共的之爭」,國防譯粹(臺北),第40 卷,第12 期,2013 年12 月,頁76-81。 Stavridis, James;Weinstein, David,章昌文譯,「建置美國軍:組織改造正逢其 時」,國防譯粹月刊(臺北),41 卷,7 期,2014 年07 月,頁29-35。 Wright, Austin,「無形的戰爭」,國防譯粹月刊(臺北),37 卷,5 期,2010 年 05 月,頁4-9。 四、資料 「Blue Coat 最新資安研究報告發現,行動攻擊變得更激烈」,科技新報,2015 年 12 月 07 日,http://technews.tw/2015/12/07/blue-coat-report-2015/(瀏覽 日期:2015 年12 月15 日)。 「大國形象:威脅已過時,責任領風騷」,文匯報,2011 年12 月21 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1/12/21/ED1112210016.htm(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7 日)。 「不只稜鏡 美還有3 項監控計畫」,中央社,2013 年06 月18 日,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06180001-1.aspx(瀏覽日期: 2015 年10 月15 日)。 「中國v.s.美國,強權大國的比較」, 臺灣電腦危機處理暨協調中心,2013年2 月, http://www.cert.org.tw/assets/pdf/201302.pdf(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中國最新武器Great Cannon」,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技術服務中心, 2015 年4 月 22 日,http://www.icst.org.tw/NewsRSSDetail.aspx?seq=15116 (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布希訪華(二)中美關係的新起點」, 亞洲時報,2002 年2 月15 日, 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VOL/108618.htm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7 日)。 「犯罪預防寶典(第七篇-非傳統犯罪之預防)」,刑事警察局, https://www.cib.gov.tw/Crime/Detail/981,(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27 日)。 「多國軍方就南海交鋒 中國女將軍向美連發三問」,中國評論新聞,2015 年 10 月23 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39/7/5/1/103975163_4.html?coluid =91&kindid=2710&docid=103975163&mdate=1023095211(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15 日)。 「美中新關係: 建設性戰略夥伴」,中時晚報,1997 年10 月30 日,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meeting/news/30epfs01.htm(瀏覽日期: 2015 年10 月27 日)。 「美防長警告提防"珍珠港"事件 措辭空前嚴厲」,中國,2012 年10 月13 日,http://big5.china.com.cn/military/2012-10/13/content_26781269.htm(瀏 覽日期:2016 年1 月5 日)。 「美國防部發布2015 年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技 術服務中心,2015 年5 月20 日, https://www.icst.org.tw/NewsRSSDetail.aspx?lang=zh&RSSType=news&se q=15152(瀏覽日期:2015 年11 月15 日)。 「美國首次正式起訴5 名大陸軍 中方:賊喊捉賊」,東森新聞雲,2014 年5 月20 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520/359006.htm(瀏覽日期: 2016 年1 月15 日)。 「美國會委員會警告,美對中國戰缺乏凖備」,蘋果日報,2015 年11 月18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1118/734976/ (瀏覽日期:2015 年11 月28 日)。 「美媒:原總參二部納編戰略支援部隊 強化整體戰、太空安全和間諜能 力」,博聞社,2016 年1 月30 日, http://bowenpress.com/news/bowen_62645.html(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 15 日)。 「美戰司令:中俄能發動“珍珠港”襲擊」,華夏經緯, 2015 年02 月27 日, http://big5.huaxia.com/thjq/jsxw/gj/2015/02/4290207.html(瀏覽日期: 2015 年12 月15 日)。 「國家資通訊安全發展方案(102-105 年)」,行政院國家資通安全會報,2015 年01 月30 日, http://www.nicst.ey.gov.tw/Upload/RelFile/2692/713652/16b2b137-3942-41f 1-9e10-57284354f976.pdf(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歐胡會後中美關係可望鬥而不破」,中國時報,2011 年01 月24 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50405436/112011012400182.html(瀏覽 日期:2015 年10 月29 日)。 「壓蘋果解密手機? FBI 局長訪北京『深化安全』」,東森新聞雲,2016 年 03 月18 日,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318/665049.htm(瀏覽日期: 2016 年4 月15 日)。 Louise Shelley,「犯罪與恐怖主義的全球化」,美國在臺協會, http://www.ait.org.tw/infousa/zhtw/E-JOURNAL/EJ_Globalization/shelley.ht m(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29 日)。 Sean Duca,「2016 安全趨勢預測 共享威脅情資迎戰攻擊」,管人,2016 年1 月13 日, http://www.netadmin.com.tw/article_content.aspx?sn=1601110019(瀏覽日 期:2016 年2 月5 日)。 Shih Yuan,「增強管制?習近平籲尊重中國主權、勿干涉內政」,The News Lens,2015 年12 月17 日,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59619/ (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中國青年報,「中美安全合作互動頻繁勢頭積極」,國際日報,2015 年12 月 06 日,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1066743(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15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4 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中華人民 共和國國防部,2011 年1 月6 日, http://www.mod.gov.cn/regulatory/2011-01/06/content_4617807.htm(瀏覽日 期:2015 年10 月15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 國國防部,2015 年05 月26 日, http://www.mod.gov.cn/regulatory/2015-05/26/content_4617812.htm(瀏覽 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中廣新聞,「 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 難防範只能強化資安」,鉅亨,2015 年12 月09 日, http://news.cnyes.com/20151209/20151209181740508175210.shtml(瀏覽 日期:2015 年12 月25 日)。 尹俊傑,「戰 漢和:共軍駭客部隊增加」,中央社,2016 年1 月4 日, https://tw.news.yahoo.com/%E7%B6%B2%E8%B7%AF%E6%88%B0-%E6 %BC%A2%E5%92%8C-%E5%85%B1%E8%BB%8D%E9%A7%AD%E5% AE%A2%E9%83%A8%E9%9A%8A%E5%A2%9E%E5%8A%A0-0932599 18.html(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尹德瀚,「歐巴馬:干預利比亞 是『最糟錯誤』」,中時電子報,2016 年4 月12 日, https://tw.news.yahoo.com/%E6%AD%90%E5%B7%B4%E9%A6%AC-%E 5%B9%B2%E9%A0%90%E5%88%A9%E6%AF%94%E4%BA%9E-%E6% 98%AF-%E6%9C%80%E7%B3%9F%E9%8C%AF%E8%AA%A4-2150051 54.html(瀏覽日期:2016 年4 月15 日)。 尹慧中,「資安拉警報 萬物互聯高風險」,聯合新聞,2015 年12 月09 日, http://udn.com/news/story/9121/1365682-%E8%B3%87%E5%AE%89%E6%8B%89%E8%AD%A6%E5%A0%B1-%E8%90%AC%E7%89%A9%E4% BA%92%E8%81%AF%E9%AB%98%E9%A2%A8%E9%9A%AA(瀏覽日期: 2015 年12 月18 日)。 文清,「英國建反威脅中心」,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臺,2013 年03 月28 日, 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322946(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5 日)。 王山,「谷歌全球提供免費Wifi 大陸防火牆將倒」,蘋果電子報,2016 年04 月03 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403/831053/ (瀏覽日期:2016 年4 月5 日)。 王怡然,「德國政府將成立國家防禦中心,抵禦攻擊」,科技日報,2011 年2 月25 日, http://220.181.41.22/xwzx/Technology/201102/t20110225_1763752.htm(瀏 覽日期:2015 年10 月25 日)。 王保存,「美國開始制定戰戰略 布希密令創建駭客部隊」,解放軍報,2003 年2 月17 日, http://big5.eastday.com:82/gate/big5/news.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 48/20030217/class014800004/hwz885741.htm(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 19 日)。 王信力,「美國新國防戰略指導,重返亞太反制中共」,青年日報,2012 年3 月4 日, 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026dTHGgTRNpmRFEgxcbfcCS N9Fhd8KFbqLRgMWauV9MlhHfhNasUFYgUh2q5OYxxK3rQx8fooz8e8NU %2bkWvbC9TpSpPhgZDp1a1CyUizXs%3d(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9 日)。 王逸芯,「趨勢科技Q3 資安總評:危險迫在眉睫」,中時電子報,2015 年12 月 08 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1208004511-260410 (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25 日)。 王瑞芳,「路空間已成美軍新戰場 10 萬駭客部隊世界最強」,北京日報,2013年03 月06 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3/03/06/882s4040421_3.htm (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王闖,「美國發佈新戰略,中國應該如何應對?」,智庫中國,2015 年06 月 05 日, http://big5.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5-06/05/content_35746698.htm (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石之瑜,「美中『戰略再保證』可信乎?」,海峽評論,2010 年2 月, http://www.haixiainfo.com.tw/230-7792.html(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7 日)。 伍凡,「【伍凡評論】監視門事件是中美戰的升級」,希望之聲, 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368209/print(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安寧,「被批安全防護系統能力不足 美國土安全部辯護」,希望之聲,2016 年1 月3 日,http://big5.soundofhope.org/node/688870(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26 日)。 朱巍,「【治理】習近平系列重要論述構建中國發展重要思想體系」, 中國,2016 年01 月15 日, http://big5.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6-01/15/content_37582658.htm?f =pad(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15 日)。 何曼,「英媒:中國主權觀大勢所趨 美難永遠主導」,中國新聞, 2016 年04 月05 日,http://big5.chinanews.com/gj/2016/04-05/7823370.shtml (瀏覽日期:2016 年4 月10 日)。 何漢理(Harry Harding),「美國對華政策失敗了嗎?」,縱覽中國,2016 年2 月1 日,http://www.chinainperspective.com/ArtShow.aspx?AID=83287(瀏覽日 期:2016 年6 月15 日)。 吳逸駿,「柯林頓政府勾勒防範攻擊計劃」,iThome,1998 年5 月25 日, http://www.ithome.com.tw/node/6494(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8 日)。 呂紹玉,「視駭客為國家威脅!歐巴馬宣布 190 億美元的資安計畫」,科技新報, 2016 年02 月12 日, http://technews.tw/2016/02/12/obama-unveils-19-billion-cybersecurity-plan/ (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25 日)。 宋興國,「中國安全產業規模已超700 億元」,新浪,2016 年1 月14 日, http://m.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114/15957732.html (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15 日)。 李京,「安全議題 歐巴馬、習近平也關注」,聯合新聞,2015 年12 月09 日, http://udn.com/news/story/9121/1365680-%E7%B6%B2%E8%B7%AF%E5 %AE%89%E5%85%A8%E8%AD%B0%E9%A1%8C-%E6%AD%90%E5% B7%B4%E9%A6%AC%E3%80%81%E7%BF%92%E8%BF%91%E5%B9 %B3%E4%B9%9F%E9%97%9C%E6%B3%A8(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 25 日)。 李忠謙, 「中美達成處理間諜共識?紐時:這比處理美蘇核武還難」,風傳媒, 2015 年09 月26 日,http://www.storm.mg/article/66456(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15 日)。 李建興 ,「虛擬攻防成戰爭前哨戰,美海軍打造戰爭支援決策系統」, iThome, 2014 年11 月23 日,http://www.ithome.com.tw/news/92453(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6 日)。 李洋,「因應絡攻擊 美國即將部署先進絡武器」,大紀元,2016 年01 月22 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6/1/22/n4622979.htm(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15 日)。 李雪,「21 世紀美國無法遏制中國的八大原因」,國際在線,2015 年07 月14 日, http://gb.cri.cn/42071/2015/07/14/8211s5030333.htm(瀏覽日期:2016 年6 月15 日)。 李曉喻,「魯煒:要讓中國安全標準佔世界一席之地」,北京新浪,2016 年 1 月14 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0114/15963172.html(瀏覽 日期:2016 年2 月5 日)。 沈大偉,「華爾街日報:即將到來的中共垮台」,阿波羅新聞,2015 年03 月08 日,http://tw.aboluowang.com/2015/0308/524768.html(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0 日)。 沈偉光,「信息戰:對思想和精神的攻擊」,中國國防報,2004 年06 月01 日, http://www.people.com.cn/BIG5/junshi/1078/2536549.html(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18 日)。 沈湜,「日本將在警察總部設特搜隊應對攻擊」,中國日報站,2013 年03 月29 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13/03/29/5190s4069045. htm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7 日)。 周力行 ,「資訊時代的非傳統性軍事衝突」,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2 年5 月8 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IA/091/IA-R-091-041.htm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5 日)。 林克倫,「陸通過反恐法 明確安全管制」,聯合報,2015 年12 月28 日, http://www.udn.com/news/story/7331/1405275-%E9%99%B8%E9%80%9A %E9%81%8E%E5%8F%8D%E6%81%90%E6%B3%95-%E6%98%8E%E 7%A2%BA%E7%B6%B2%E8%B7%AF%E5%AE%89%E5%85%A8%E7% AE%A1%E5%88%B6(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林妍,「美軍改造EC-130H 飛機 成空中攻平台」,大紀元,2015 年11 月05 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5/11/5/n4567029.htm(瀏覽日期:2015 年 12 月15 日)。 林翠儀,「全面防駭,日組防衛隊」,自由時報,2014 年03 月27 日,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paper/765507(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 27 日)。 花俊雄,「以建設性現實主義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海峽評論,298 期,2015 年10 月,http://www.haixia-info.com/articles/7347.html(瀏覽日期:2016 年 1 月15 日)。 花俊雄,「從斯坦伯格訪華論戰略再保證」,海峽評論,232 期,2010 年4 月, http://www.haixiainfo.com.tw/232-7834.html(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9 日)。 金燦榮,「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責任論" 中國如何應對?」,中國,2010 年8月23 日, http://big5.china.com.cn/military/txt/2010-08/23/content_20767934.htm(瀏 覽日期:2015 年10 月29 日)。 姜瑩,「國外安全立法對我國的啟示」,人民郵電報,2015 年07 月13 日, http://big5.chinanews.com/it/2015/07-13/7401168.shtml(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5 日)。 美國之音,「中共安全法草案在歐美引擔憂」,阿波羅新聞, 2015 年07 月 09 日,http://tw.aboluowang.com/2015/0709/582341.html(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8 日)。 胡光曲,「美《路空間行動戰略》報告:愈來愈具火藥味」,華夏經緯, 2011 年08 月18 日,http://big5.huaxia.com/thjq/jswz/2011/08/2548375.html(瀏 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胡光曲,「美軍司令部開始正式運行 兩萬人爭奪制權」,華夏經緯, 2010 年05 月26 日, http://big5.china.com.cn/military/txt/2010-05/26/content_20117227.htm(瀏 覽日期:2015 年10 月24 日)。 唐嵐,「恐怖主義安全威脅不容忽視」,國際在線,2014 年07 月21 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42071/2014/07/21/2225s4623600.htm (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27 日)。 孫芸,「美媒:美國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對中共的大戰略」,大紀元, 2015 年04 月 15 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15/4/15/n4411840.htm(瀏覽日期: 2016 年4 月16 日)。 徐俊勇、崔在華、元芳,「美國空間軍事力量發展情況分析」,人民,2014 年07 月22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22/c386965-25316669.html (瀏覽日期: 2015 年10 月22 日)。 徐龍第,「美國“先發制人”打擊政策: 背景、條件與挑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 院, 2013 年07 月30 日, 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3-07/30/content_6165479.htm(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殷亮,「美國公佈安全評估報告」,國際線上,2009 年05 月30 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27824/2009/05/30/2225s2522703.htm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2 日)。 秦安,「美國完成發動戰爭準備 或已在伊朗北韓實戰」,中國資訊安全,2015 年04 月17 日,http://big5.huaxia.com/thjq/jswz/2015/04/4363198.html(瀏 覽日期:2015 年12 月13 日)。 袁虹兒,「習近平訪美成績單:9 大成果10 大紅包」,文匯,2015 年09 月29 日, http://news.wenweipo.com/2015/09/29/IN1509290025.htm(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袁藝,「淺析空間威懾的特征、類型和運用要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 院,2016 年01 月04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6/0104/c386965-28010082.html (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15 日)。 郝葉力,「美國如何迎戰絡戰時代」,中國國防報,2016 年02 月17 日, http://www.81.cn/rd/2016-02/17/content_6913677.htm(瀏覽日期:2016 年 3 月15 日)。 國際交流暨研究組,「美國資深官員亞洲行兌現『戰略再保證』專題報告」,遠景 基金會,2015 年4 月7 日, http://www.pf.org.tw/Pages/ResearchManage/ResearchDetail.aspx?id=263 49(瀏覽日期:2016 年6 月15 日)。 張天宇,「中共出新規 大陸將脫離全球絡」,新唐人,2016-03-31,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03/31/a1260168.html(瀏覽日期:2016 年 4 月5 日)。 張國威,「中美協商 盼推動公海安全準則」,中時電子報,2014 年08 月29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829000974-260309(瀏覽日 期:2015 年10 月15 日)。 張國威,「陸戰略支援部隊 太空、爭雄」,旺報,2016 年01 月05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05000893-260301 (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張莉,「美國保護關鍵基礎設施法律分析及啟示」,人民,2015 年7 月24 日, http://finance.takungpao.com.hk/q/2015/0724/3077988_print.html (瀏覽日期: 2015 年10 月19 日)。 梁華傑,「資訊與決策 狀化作戰關鍵」,青年日報,2010 年02 月08 日, http://blog.xuite.net/formosarunner/twblog/128269819-%E8%B3%87%E8% A8%8A%E8%88%87%E6%B1%BA%E7%AD%96+%E7%B6%B2%E7%8 B%80%E5%8C%96%E4%BD%9C%E6%88%B0%E9%97%9C%E9%8D% B5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陳一新,「美國2015 安全戰略 繞不開中國」,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5 年2 月 12 日, http://www.npf.org.tw/1/14755(瀏覽日期:2016 年6 月15 日)。 陳一新,「奧習會中的交換與無法交換」,端傳媒,2015 年9 月29 日,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50929-opinion-taiwan-chenyixin-03/(瀏覽 日期:2016 年6 月15 日)。 陳一新,「歐胡會對美中台三邊關係的影響」,兩岸公評, 2011 年2 月, http://www.kpwan.com/news/viewNewsPost.do?id=164(瀏覽日期:2015 年 10 月29 日)。 陳友武,「護好國家關鍵基礎建設,才能安心去拼經濟」,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03 年1 月28 日, 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TE/092/TE-R-092-002.htm(瀏覽日期: 2015 年11 月15 日)。 陳文義,「美官員警告,針對工控系統的攻擊正在增加」,iThome, 2016 年1 月15 日,http://www.ithome.com.tw/news/103252(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 28 日)。 陳光文,「第五空間爭奪日趨激烈,安全事關國家安全」,中國,2015 年8 月9 日,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opinion.china.com.cn/opinion_52_13515 2.html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陳曉莉 ,「美國人事管理局再傳2150 萬筆個資外洩,局長下台」,iThome,2015年07 月13 日,http://www.ithome.com.tw/news/97350(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30 日)。 陳曉莉,「美國參議院通過CISA 安全法案:賦予政府監控權」,iThome, 2015 年10 月28 日,http://www.ithome.com.tw/news/99584(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陳曉莉,「美國發表路空間國際策略」,iThome,2011 年05 月17 日, http://www.ithome.com.tw/node/67635(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0 日)。 陳錫藩、謝傳志,「中國威脅論面面觀」,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2 年8 月31 日, http://www.npf.org.tw/tag?query=%E4%B8%AD%E5%9C%8B%E5%A8%8 1%E8%84%85%E8%AB%96(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9 日)。 彭慧鸞,「安全治理的新紀元─從美國國際戰略談起」,政治大學國際 關係研究中心, http://iiro.nccu.edu.tw/attachments/journal/add/5/2011-1-09.pdf(瀏覽日期: 2015 年12 月15 日)。 斯洋,「年終報導:美中能否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美國之音,2015 年11 月 13 日, http://www.voacantonese.com/content/year-ender-us-china-20131224/1817 718.html(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0 日)。 曾偉,「習近平“中美關系”戰略定位:互敬、互信、合作」,人民,2014 年7 月 11 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4/0711/c1001-25271373.html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9 日)。 曾復生,「中美新冷戰開打」,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 年6 月20 日, http://www.npf.org.tw/3/12385(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曾復生,「美『中』間諜戰最新情勢研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4 年6 月9 日,http://www.npf.org.tw/2/13698(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曾復生,「美中戰略七大高地」,中時電子報,2014 年3 月5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05001106-260310(瀏覽日 期:2015 年10 月15 日)。 曾復生,「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發展前景研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年8 月29 日,http://www.npf.org.tw/2/12643(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9日)。 曾復生,「國際安全競合情勢剖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 年 5 月24 日,http://www.npf.org.tw/2/12290(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曾復生,「安全威脅,考驗中美競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13 年5 月20 日,http://www.npf.org.tw/3/12267(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童振源,「評柯林頓中國政策演說及中美關係」,世界日報,1998 年6 月18 日, www3.nccu.edu.tw/~ctung/Documents/a42.do(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_______29 日)。 華天,「美《空間作戰》聯合條令正式頒布」,人民,2015 年2 月26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26/c387081-26601019.html (瀏覽日期: 2015 年12 月15 日)。 黃彥棻 ,「一場好的資安國際競賽,將對臺灣帶來善的循環」,iThome,2015 年 12 月12 日,http://www.ithome.com.tw/news/101377(瀏覽日期:2015 年 12 月25 日)。 黃彥棻,「攻數位軍火外洩,APT 風險拉警報」,iThome, 2016 年1 月9 日, http://www.ithome.com.tw/news/102424(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18 日)。 黃彥棻,「調查:95%的APT 攻擊源起社交站」,iThome,2015 年11 月01 日, http://www.ithome.com.tw/news/99566(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10 日)。 黃捷,「南北韓開戰! 國防軍捍資安」,臺灣醒報,2015 年11 月29 日, https://anntw.com/articles/20151129-5LzL(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15 日)。 新京報,「美英情報部門造神秘惡意軟件 全球十國遭惡意攻擊」,人民,2014 年 11 月26 日,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4/1126/c40606-26093689.html (瀏覽 日期:2015 年10 月26 日)。 新華社,「習近平訪美中方成果清單發布」,人民,2015 年09 月26 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5/0926/c1001-27637282.html(瀏覽日期:2015 年11 月15 日)。 楊志誠,「後冷戰時期美國的中國政策」,海峽評論,60 期,1995 年12 月, http://www.haixia-info.com/articles/1489.html(瀏覽日期:2015 年11 月22 日)。 葉靖斯,「亞信峰會:習近平倡議亞洲新安全秩序」,BBC 中文,2014 年 5 月 21日, 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5/140521_china_russia_s ummit(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董春嶺,「戰略再保證和決心: 21 世紀的中美關係」,北緯40 度,2014 年11 月 5 日,http://www.bw40.net/1164.html(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0 日)。 達巍,「中共如何看待美國『戰略再保證』政策」,遠景基金會,2009 年11 月20 日, http://www.pf.org.tw/Pages/ResearchManage/ResearchDetail.aspx?id=237 72(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7 日)。 趙申,「路空間治理的權力轉移--軍崛起」,第五屆發展研究年會論文集-發展: 危機與安全,2013 年11 月,頁1157-1194, http://tao.wordpedia.com/detail_j.aspx?database_id=1&content_id=1489&v olumn_id=298502&chapter_id=501109(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劉季清,「匿名者破獲 5500 個 IS Twitter 帳戶,公布恐怖份子個資!」,自由時 報,2015 年11 月18 日,http://3c.ltn.com.tw/news/215302015-11-18(瀏覽 日期:2015 年12 月15 日)。 劉致廷,「習近平訪美》蘭德報告:中國戰能力遭過度誇大」, 風傳媒, 2015 年9 月24 日, https://tw.news.yahoo.com/%E7%BF%92%E8%BF%91%E5%B9%B3 %E8%A8%AA%E7%BE%8E-%E8%98%AD%E5%BE%B7%E5%A0%B1% E5%91%8A-%E4%B8%AD%E5%9C%8B%E7%B6%B2%E8%B7%AF%E6 %88%B0%E8%83%BD%E5%8A%9B%E9%81%AD%E9%81%8E%E5%B A%A6%E8%AA%87%E5%A4%A7-150123596.html(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劉重才,「高層力推國家安全戰略 安全法將加速出台」,北京新浪,2015 年11 月18 日,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51118/15558902.html(瀏 覽日期:2015 年11 月28 日)。 劉惠瓊,「中美達成打擊絡犯罪及相關事項指導原則」,香港新聞,2015 年12月03日,http://www.hkcna.hk/content/2015/1203/416315.shtm(l 瀏覽日期: 2015 年12 月15 日)。 劉銳,「IS 的戰令其他恐怖組織自愧不如」,中時電子報,2015 年11 月18 日, http://photo.chinatimes.com/20151118002348-260813 (瀏覽日期:2015 年 12 月15 日)。 潘蕊,「俄羅斯新版信息安全學說即將發布列舉五大威脅」,中國新聞,2015 年10 月18 日,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n/2015/1018/c1057-27711038.html(瀏覽 日期:2015 年10 月25 日)。 蔡東杰,「美國戰略轉型與戰發展趨勢」,青年日報,2007 年5 月20 日,第3 版,http://www.youth.com.tw/db/epaper/es001001/eb0039.htm(瀏覽日期: 2015 年10 月25 日)。 蔡翠紅,「空間中美關係之邏輯與態勢」,人民,2015 年9 月22 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5/0922/c386965-27618183.html(瀏 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鄭永年,「中美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觀察者,2012 年9 月4 日, http://www.guancha.cn/zheng-yong-nian/2012_09_04_95260.shtml(瀏覽日 期:2015 年10 月29 日)。 鄭怡雯,「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何漢理:中美需要新的“戰略再保證”」, 澎湃新聞, 2016 年03 月02 日, http://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38424(瀏 覽日期:2016 年6 月15 日)。 鄭勇,「信息戰之父沈偉光」,新華,2003 年06 月12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3-06/12/co ntent_916870.htm(瀏覽日期:2015 年12 月18 日)。 盧業中,「中美處於非敵非友不情願合作狀態」,中國評論新聞,2015 年03 月14 日, http://hk.crntt.com/doc/1036/6/4/0/103664029.html?coluid=229&kindid=119 79&docid=103664029&mdate=0314003717(瀏覽日期:2016 年6 月15 日)。 盧業中,「美中能建立新型反恐關係嗎?」,兩岸公評,2014 年10 月, http://www.kpwan.com/news/viewNewsPost.do?id=1000(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30 日)。 賴昭穎,「華府觀察/『亞洲再平衡』是雙面刃」,聯合新聞,2014 年03 月11 日, http://udn.com/NEWS/WORLD/WOR3/8539480.shtml#ixzz2vfaYAdqg (瀏 覽日期:2015 年10 月29 日)。 錢逢水,「解讀資訊戰、戰、絡中心戰」,中國國防報, 2004 年07 月22 日,http://big5.china.com.cn/military/txt/2004-07/22/content_5616534.htm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15 日)。 鍾志恆,「大企業安全 歐盟管定了」,中時電子報,2015 年12 月09 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209000079-260203(瀏覽日 期:2015 年12 月25 日)。 韓基韜, 「路空間安全戰略思考與啟示」,中國,2015 年6 月1 日, http://www.cac.gov.cn/2015-06/01/c_1115472703.htm(瀏覽日期:2015 年 12 月15 日)。 韓基韜,「解放軍路空間戰略情報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國際線上,2014 年6 月27 日, 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42071/2014/06/27/5311s4592644.htm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0 日)。 藍建中,「日本政府制定安全新戰略」,國際日報 ,2015 年05 月25 日, http://www.chinesetoday.com/big/article/1002998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7 日)。 羅之盈,「3 大勝利方程式 讓企業笑傲數位戰場者」, 天下雜誌,579 期,2015 年08 月18 日,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Login.action?id=5070165 (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8 日)。 羅世宏,「大陸『絡安全法(草案)』簡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59231424390.pdf(瀏覽日期:2016 年2 月15 日)。 羅曉媛,「美靠『震』蠕蟲 成功阻擾伊核」,聯合新聞,2015 年02 月17 日, http://udn.com/news/story/6812/714396-%E7%BE%8E%E9%9D%A0%E3 %80%8C%E9%9C%87%E7%B6%B2%E3%80%8D%E8%A0%95%E8%9 F%B2-%E6%88%90%E5%8A%9F%E9%98%BB%E6%93%BE%E4%BC% 8A%E6%A0%B8(瀏覽日期:2015 年10 月25 日)。 顧濟韋,「兩年後再啟討論 歐盟籲庇護史諾登」,數位時代,2015 年10 月31 日,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37837(瀏覽日期:2016 年1 月15 日)。; U0002-13072016144656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11515;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11515/1/index.html

  14. 14
    Dissertation/ Thesis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Dissertation/ Thesis
  20. 20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黃甯婉, Huang, Ning Wan

    المساهمون: 朱斌妤, Chu, Pin Yu

    Time: 45

    Relation: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台北市,行政院法務部。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46 行政院內政部(2010)。內政部統計年報─身心障礙者人數按年齡與障礙等級分。台北市,行政院內政部。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list.htm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3)。92年度無障礙路空間推動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36287&ctNode=14438&mp=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a)。九十四年身心障礙民眾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b)。政府站無障礙化作業規定。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f1243499897045.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5c)。94年度無障礙路空間推動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36287&ctNode=14438&mp=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95年度無障礙路空間推動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36287&ctNode=14438&mp=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a)。九十六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7b)。96年度無障礙路空間推動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36287&ctNode=14438&mp=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a)。97年度無障礙路空間推動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36287&ctNode=14438&mp=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b)。97 年身心障礙者數位落差與數位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8c)。性別數位落差研究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a)。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接續規劃事宜。 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blog.www.gov.tw/blog/554a1bef-f9cd-4a76-b500-827d48785f83/post.aspx?id=74ff3ef0-c7c2-4f03-823e-5e0339f8d591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0b)。歷年數位落差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rdec.gov.tw/ct.asp?xItem=4024389&ctNode=12062&mp=100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a)。101-105第四階段電子化政府計畫-核定本。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rdec.gov.tw/public/Data/162118244471.pdf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1b)。100 年無障礙站補助計畫。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npo.nat.gov.tw/project/index.php 吳博翰(2008)。我國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無障礙頁設置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欣怡(2004)。大學圖書館站無障礙頁設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洛維(2010)電子採購影響評估因果模型之建構與驗證。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杜順榮(2006)。資訊無障礙推動策略研究報告。取自: http://mail3.batol.net/~bill/love2.txt 林信宏(2006)。臺灣中央及地方政府站無障礙空間之評估。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家如(2004)。政府站的無障礙空間-行政院部會站視覺障礙評估。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純伶(2010)。以WCAG2.0探討國內無障礙頁之差異分析。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皓政(2011)。當PLS遇上SEM:議題與對話。αβγ量化研究學刊,3(1),20-53。 侯曉君(2010)。台灣地區圖書館頁無障礙設計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政府站營運交流平台(2008a)。14條規範。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36230&ctNode=14410&mp=1 政府站營運交流平台(2008b)。優先等級。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36233&ctNode=14413&mp=1 政府站營運交流平台(2008c)。站設計規範。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np?ctNode=14419&mp=1&idPath=14382_14419 政府站營運交流平台(2009)。標章申請步驟。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取自: http://www.webguide.nat.gov.tw/wSite/ct?xItem=36227&ctNode=14417&mp=1 施能傑(2010)。電子化政府計畫的績效評估架構:平衡計分卡觀點。《服務科學與政府公共服務績效》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紀成達(2009)。無障礙頁選單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凱勛(2008)。無障礙頁開發之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瑞哲(2007)。從頁設計者的觀點探討無障礙頁設計。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陳家錡(2011)。無障礙頁之互動文字研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陳詠暄(2008)。我國大專院校校園無障礙站之可及性評估。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嬿伃(2005)。無障礙站推動成效及其發展相關因素探討。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淑芬、吳齊殷(2002)。台灣地區數位落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090-006)。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項靖(2009)。透明化電子治理:以站落實政府資訊公開。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0972461343)。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元鶴(2007)。圖書資訊領域期刊引用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4(3),259-273。 黃東益(2009)。電子化政府的影響評估:內部顧客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1(3),25-53。 黃東益、朱斌妤、蕭乃沂(2009)。電子治理成效指標與評估:G2C與G2B。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0972461343)。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朝盟(2004)。二○○三台灣地區無障礙空間評估。研考雙月刊,28(1),69-80。 黃朝盟、朱斌妤、黃東益(2008)。電子治理成效調查評估與分析報告。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09640D002503)。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朝盟、吳濟安(2007)。電子化政府影響評估。研考雙月刊,257,76-85。 葉耀明(2006)。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無障礙實驗室:各國推動策略。取自: http://o2utown.org/yym001/modules/tinyd1/index.php?id=6 葉耀明(2010)。無障礙頁議題簡介。頁內容可及性指引WCAG 2.0推動策略說明會,台北市。 劉竹昀(2008)。台灣地區政府頁之使用性與內容可及性探討。. 碩士, 亞洲大學資訊與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潘瑛如、方崇雄(2010)。部分最小平方徑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研習資訊,27(5),95-107。 蕭乃沂、朱斌妤、黃東益(2010)。電子治理成效指標與評估:G2A與G2D。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0992460052)。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蕭乃沂、羅晉(2010)。電子化政府的價值鏈評估觀點:以數位台灣e 化政府計畫為例。公共行政學報,36,1-37。 Ajzen, I. (1991).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50, 179-211.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2006). ACSI government model. Ann Arbor: 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Retrieved from: http://www.theacsi.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0&Itemid=150 Australia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fice. (2009). Australians' Use of and Satisfaction with e-Government Services. Parkes: Australia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fice. Retrieved from: http://www.finance.gov.au/publications/use-of-e-government-services-2005/ 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2010). World Wide Web access: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 advisory notes. Sydney: Australian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Retrived from: http://www.hreoc.gov.au/disability_rights/standards/www_3/www_3.html Barnes, S. J., & Vidgen, R. (2000a). WebQual: An exploration of web-site qu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Eigh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Vienna. Barnes, S. J., & Vidgen, R. (2000b).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quality: Evaluating Internet bookshop web sites with WebQua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Thirteenth Bled Electronic Commerce Conference, Slovenia. Barnes, S. J., & Vidgen, R. (2001a).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auction web si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s, Hawaii. Barnes, S. J., & Vidgen, R. (2001b). Evaluating WAP news sites: the WebQual/M approach.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Nin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Slovenia. Barnes, S. J., & Vidgen, R. (2002).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e-commerce quality.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3(3), 114-127. Barnes, S. J., & Vidgen, R. (2003a). Measuring web site quality improvements: A case study of the forum on strategic management knowledge exchange.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Data Systems, 103(5), 297-309. Barnes, S. J., & Vidgen, R. (2003b). Interactive e-government: Evaluating the web site of the UK inland revenue.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 2(1), 42-63. Barnes, S. J., & Vidgen, R. (2005). Data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Using comment analysis to refine web quality metr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13 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Germany. Bauer, H. H., Falk, T., & Hammerschmidt, M. (2006). eTransQual: A transaction process-based approach for capturing service quality in online shopping.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59(7), 866-875. Boyer, K. K., Hallowell, R., & Roth, A. V. (2002). E-services: Operating strategy - a case study and a method for analyzing operational benefits.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2), 175-188. Chin, W. (2004). Multi-group analysis with PLS. Retrived from: http://disc-nt.cba.uh.edu/chin/plsfaq/multigroup.htm Collier, J. E., & Bienstock, C. C. (2006).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 in E-Retailing.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8(3), 260-275. Cristobal, E., Flavián, C., & Guinalíu, M. (2007). Perceived e-service quality (PeSQ): Measurement validation and effects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web site loyalty.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7(3), 317-340. Curran, K., Walters, N., & Robinson, D. (2007). Investigating the problems faced by older adults and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in online environments. Behaviou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6(6), 447-453. D’ Ambra, J. & Rice, R. E. (2001). Emerging factors in user evaluation of the World Wide Web.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6), 373-384. DeLone, W. H., & Mclean, E. R. (1992).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3(1), 60-95. DeLone, W. H., &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9(4), 9-30. Disabled People's Association. (2010). Annual Report 2010-2011. Singapore: Disabled People's Association. Retrived from: http://www.dpa.org.sg/PDF/Annual%20report%20for%20year%20ended%2031%20Mar%202011.pdf European Commission. (2000). eEurope 2002: action plan.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Retrived from: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eeurope/2002/action_plan/pdf/actionplan_en.pdf European Commission. (2007a). European i2010 initiative on e-Inclusion: To b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Retrived from: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activities/einclusion/policy/i2010_initiative/index_en.htm European Commission. (2007b). 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eAccessibility in Europe.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Retrived from: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activities/einclusion/docs/meac_study/meac_report_exec_sum_05_11.pdf European Commission. (2008a). Towards an accessible information society.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Retrived from: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activities/einclusion/policy/accessibility/com_2008/index_en.htm European Commission. (2008b).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eGoverment user satisfaction and impact.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Retrived from: http://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activities/egovernment/studies/docs/user_satisfaction_final_report.pdf Fornell, C. & Larcker, F. D.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8(2), 39-50. Heeks, R. (2006). Benchmarking e-government: Improving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measurement, evaluation and comparison of e-government. IDPM i-Government Working Papers, 18, 1-33. Hsu, F. M., Chen, T. Y., & Wang, S. (2009). Efficiency and satisfaction of electronic records management systems in e-government in Taiwan. The Electronic Library, 27(3), 461-473.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2007). Impact assessment study of e-government projects in India. Ahmedabad: Indian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iimahd.ernet.in/egov/documents/impact-assessment-study-dit.pdf 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2006). Singapore iN2015 Masterplan Offers a Digital Future for Everyone. Singapore: 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Retrived from: http://www.ida.gov.sg/News%20and%20Events/20050703161451.aspx?getPagetype=20 IT Strategic Headquarters. (2000). Basic law on the formation of an advanced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society. Tokyo: IT Strategic Headquart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kantei.go.jp/foreign/it/it_basiclaw/it_basiclaw.html IT Strategic Headquarters. (2001). e-Japan priority policy program. Tokyo: IT Strategic Headquart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kantei.go.jp/foreign/it/network/priority-all/index.html IT Strategic Headquarters. (2006). New IT reform strategy: Realizing ubiquitous and universal network society where everyone can enjoy the benefits of IT. Tokyo: IT Strategic Headquart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kantei.go.jp/foreign/policy/it/ITstrategy2006.pdf Jaeger, P., & Matteson, M. (2009). e-Government and technology acceptance: The ca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ction 508 guidelines for websites. Electronic Journal of e-Government, 7(1), 87-98. Jaeger, P. T. (2004). The social impact of an accessible e-democracy: The importance of disability rights law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deral e-government.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15(1), 19-26. Jaeger, P. T. (2006). Assessing Section 508 compliance on federal e-government Web sites: A multi-method, user-centered evaluation of accessibility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3(2), 169-190. Jaeger, P. T. (2008). User-centered policy evaluations of Section 508 of the Rehabilitation Act: Evaluating e-government web sites for accessibility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19(1), 24-33. Jansen, A., & Ølnes, S. (2004). Quality assessment and benchmarking of Norwegian public web sit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E-Government, Dublin. Janssen, D., Rotthier, S., & Snijkers, K. (2004). If you measure it they will score: An assessment of international eGovernment benchmarking. Information Polity, 9(3-4), 121-130.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Committee. (2010). Guidelines for older persons an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software and services-Part 3: Web content. Tokyo: 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 Committee. Retrived from: http://www.jisc.go.jp/app/pager?id=74800 Jarvis, C. B., Mackenzie, S. B., & Podsakoff, P. M. (2003).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struct indicators and measurement model misspecification in marketing and consumer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0(2), 199-218. Kelly, B., Sloan, D., Brown, S., Seale, J., Lauke, P., Ball, S., & Smith, S. (2009). Accessibility 2.0: Next steps for web accessibility. Journal of Access Services, 6(1-2 ), 265-294. Kim J., Lee J., Han K., & Lee M. (2002). Business as buildings: Metrics for the architectural quality of internet businesse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3), 239-254. Kim, T. H., Im, K. H., & Park, S. C. (2005). Intelligent measuring and improving model for customer satisfaction level in e-government. EGOV 2005, LNCS 3591, 38-48. Kotler, P., & Lee, N. (2007). Marketing in the Public Sector: A roadmap for improved performance.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Education. Kunstelj, M., & Vintar, M. (2004). Evaluating the progress of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A critical analysis. Information Polity, 9(3-4), 131-148. Ladhari, R. (2010). Developing e-service quality scales: 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 17(66), 464-477. Loiacono, E. T., Watson, R. T., & Goodhue, D. L. (2000). WebQual: A web site quality instru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WPI Computer Science Colloquium, Worcester, Massachusetts. Loiacono, E. T., Watson, R. T., & Goodhue, D. L. (2002). WebQual: A measure of web site quali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2002 Marketing educators' conference: Market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hicago, American. Loiacono, E. T., Watson, R. T., & Goodhue, D. L. (2007). WebQual: An instrument for consumer evaluation of web si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1(3), 51-87.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2006). u-Japan policy. Tokyo: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nd Communications. Retrived from: http://www.soumu.go.jp/menu_seisaku/ict/u-japan_en/index.html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1995). Falling Through the Net: A Survey of the "Have Nots" in Rural and Urban America. Washington DC: 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Retrived from: http://www.ntia.doc.gov/ntiahome/fallingthru.html OECD (2001).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Divide 2000. Pari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trived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38/57/1888451.pdf Office of the e-Envoy. (2003). Guidelines for UK government websites: Illustrated handbook for web management teams. London: Office of the e-Envoy. Retrived from: http://www.eppingforestdc.gov.uk/Library/files/Supporting_People/WebsiteGuidelines.pdf Palmer, J. (2002). Web site usability, design and performance metric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1), 151-167.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49, 41-50.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Berry, L. L. (1988). SERV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64(1), 12-37.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 Malhotra, A. (2005). E-S-QUAL: A multiple-item scale for assessing electronic service quality. Journal of Service Research, 7(3), 213-233. Petter, S., DeLone, W., & Mclean, E. (2008). Measu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models, dimensions, measure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7(3), 236-263. Public Sector Commission. (2010). Website standards, guidelines and checklists. Perth: Public Sector Commission. Retrived from: http://www.publicsector.wa.gov.au/AgencyResponsibilities/WebStandards/Pages/WGFStandardsAndGuidelines.aspx Rossiter, J. R. (2002). The C-OAR-SE procedure for scale development in marke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 19, 305-335. Rowley, J. (2006). An analysis of the e-service literature: towards a research. Internet Research, 16(3), 339-359. Rubaii-Barrett, N., & Wise, L. R. (2008). Disability access and e-govern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tate practices.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19(1), 52-64. Sabherwal, R., Jeyaraj, A., & Chowa, C. (2006). Information system success: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Management Science, 52(12), 1849-1864. Santos, J. (2003). E-service quality: a model of virtual service quality dimensions.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3(3), 233-246. Schellong, A. R. M. (2010). Benchmarking EU e-government at the crossroads: A framework for e-government benchmark design and improvement.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People, Process and Policy, 4(4), 365-385. Seddon, P. B. (1997). A respecif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S succes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8(3), 240-253. Servon, L. J. (2002). Bridging the digital divide: Technology,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Malde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 Shih, H. P. (2004).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of internet utilization behavior.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1(6), 719-729. Stowers, G. N. L. (2002). The state of federal websites: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Arlington, Virginia: PricewaterhouseCoopers Endowment for the Business of Government. Tung, L. L., & Rieck, O. (2005). Adoption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services among business organization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14. United Nations. (2006a).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disabilities/default.asp?id=150 United Nations. (2006b). International day of disabled persons 2006.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un.org/esa/socdev/enable/iddp2006.htm Wang, Y. S., & Liao, Y. W. (2008). Assessing eGovernment systems success: A validation of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5(4), 717-733. Waseda University Institutte of e-Government. (2011). The 2011 Waseda University world e-government ranking. Journal of E-Governance, 34(2), 56-63. 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 (2005).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web accessibility. Massachusetts: 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 Retrieved from: http://www.w3.org/WAI/intro/components.php West, D. M. (2001). WMRC global e-government survey, October, 2001.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Brown University. West, D. M. (2002). State and federal e-govern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2.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Brown University. West, D. M. (2005). Equity and accessibility in e-government. Journal of E-Government, 1(2), 31-43. Wolfinbarger, M., & Gilly, M. C. (2003). eTailQ: Dimensionalizing, measuring and predicting etail quality. Journal of Retailing, 79(3), 183-198.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2008).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WCAG) 2.0. Retrived from: http://www.w3.org/TR/2008/REC-WCAG20-20081211/ Yoo, B., & Donthu, N. (2001). Developing a scale to measure perceived quality of an internet shopping site (SITEQUAL). Quarterly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2(1), 31-47. Zeithaml, V. A., Parasuraman, A., & Malhotra, A. (2002). Service quality delivery through web sites: A critical review of extant knowled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30(4), 362-375. Zhu, K., & Kraemer, K. L. (2005). Post-adoption variations in usage and value of e-business by organizations: Cross-country evidence from the retail industry.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6(1), 61-84.; G0096256011;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