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4 نتائج من 4 نتيجة بحث عن '"法秩序一致性"',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35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Dissertation/ Thesis
  2. 2
    Dissertation/ Thesis
  3. 3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劉承翰, Liu, Chen Han

    المساهمون: 姜世明, Chiang, Shih Ming

    وصف الملف: 16778917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中文部分(依筆畫順序)\n(一)書籍(含譯著)\n1.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著,《民事訴訟新論》,2009年7月。\n2.石志泉著、楊建華增訂,《民事訴訟釋義》,1982年10月。\n3.呂太郎,《民事訴訟之基本理論(一)》,2009年5月2版。\n4.李木貴,《民事訴訟(上)》,2007年7月。\n5.李惠宗,《憲要義》,2006年9月3版。\n6.吳明軒,《民事訴訟(上)》,2013年7月修訂10版。\n7.吳明軒,《民事訴訟(中)》,2013年7月修訂10版。\n8.吳金柱,《所得稅之理論與實用(上)》,初版,五南圖書,2008年4月。\n9.吳庚,《憲的解釋與適用》,2004年6月3版。\n10.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講義(一)》,2012年。\n11.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講義(三)》,2012年。\n12.林鈺雄,《刑事訴訟(上冊)》,2007年9月5版。\n13.林輝煌,《論證據排除美國之理論與實務》,2006年4月二版。\n14.周叔厚,《證據論》,三版,1995年。\n15.姚瑞光,《民事訴訟論》,2012年1月。\n16.姜世明,《民事訴訟(上冊)》,2012年11月1版。\n17.姜世明,《民事訴訟(下冊)》,2013年5月1版。\n18.陳計男,《民事訴訟論(上)》,2009年7月修訂5版。\n19.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中)》,2010年1月。\n20.曹偉修,《最新民事訴訟釋論(下) 》,1972年再版。\n21.黃國昌,《民事訴訟教室(I)》,2009年4月初版。\n22.雷萬來,《民事訴訟》,2005年,初版二刷。\n23.雷萬來,《民事證據論》,台北:瑞興書局,初版,1997年。\n24.楊建華著,鄭傑夫修訂,《民事訴訟要論》,2009年10月。\n25.駱永家,《民事訴訟I》,1994年9月修訂6版。\n26.Arthur Best著,蔡秋明、蔡兆誠、郭乃嘉譯,《證據入門─美國證據評釋及實例解說》(Evidence: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12月,初版第1刷。\n\n(二)期刊專論\n1.王甲乙,「自由心證主義」,學專刊第43期,第78-88頁,1966年7月。\n2.王兆鵬,「證據排除則之質與目的」,收錄於黃東熊等13人合著《刑事證據則之新發展-黃東熊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第215-228頁,2003年6月1版。\n3.王兆鵬,「證據排除則的相關問題」,收錄於氏者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權利》,第78-112頁,2001年11月初版二刷。\n4.王兆鵬,「私人違錄音、錄影、監察之證據能力」,收錄於氏者著《搜索扣押與刑事被告的憲權利》,第114-136頁,2001年11月初版二刷。\n5.王朝揚,「私人違取證於民事訴訟程序的可利用探討」,令月刊第54卷第9期,2003年9月,第30-39頁。\n6.李學燈,「證據能力-兼論證據力與排除」,收錄於氏者著《證據比較研究》,五南,1995年,初版,第431-485頁。\n7.李學燈,「宣誓與具結」,收錄於氏者著《證據比較研究》,第489-581頁,五南,1995年初版。\n8.李學燈,「中國上傳聞則」,收錄於氏者著《證據比較研究》,第771-795頁,五南,1995年初版。\n9.李學燈,「三論自由心證」,收錄於氏者著《證據比較研究》,第701-719頁,五南,1995年初版。\n10.李惠宗,「定證據主義的幽靈」,令月刊第61卷第3期,2010年3月,第4-17頁。\n11.沈冠伶,「電子郵件之證據適格、證據調查方及證據力」,收錄於氏者著《民事證據與武器平等原則》,第73-90頁,2007年10月初版。\n12.沈冠伶,「訴訟權保障與民事訴訟-以大官關於「訴訟權」之解釋為中心」,收錄於氏者著《訴訟權保障與裁判外紛爭處理》,第1-61頁,2006年4月初版。\n13.沈冠伶,「竊聽之第三人可否為證人?」,月旦學教室第24期,2004年10月,第12-13頁。\n14.范光群,「論大陸公文書在民事訴訟之證據力」,收錄於氏者著《民事程序之問題及發展》,第291-296頁,2007年3月1版。\n15.林鈺雄,「電話監聽、秘密錄音與日記-刑事中隱私權之侵害與保障」,收錄於氏者著《刑事理論與實踐》,第423-433頁,2001年8月1版。\n16.林鈺雄,「德國證據禁止論之發展與特色」,收錄於氏者著《干預處分與刑事證據》,第303-328頁,2008年1月初版。\n17.林鈺雄,「從基礎案例談證據禁止之理論與發展」,收錄於氏者著《干預處分與刑事證據》,第243-301頁,2008年1月初版。\n18.林鈺雄,「自由心證:真的很「自由」嗎?」,台灣本土學雜誌第27期,2001年10月,第13-38頁。\n19.林競蕪,「電話監聽、秘密錄音與日記─論刑事中隱私權之侵害與保障」,當代雜誌第125期,1998年1月,第130-139頁。\n20.邱聯恭,「民事訴訟學之回顧與展望-為驗收民事訴訟研究會之成果」,收錄於氏者著《程序選擇權論》,第263-293頁,2004年9月初版3刷。\n21.邱聯恭,「值得當事人信賴的真實-基於防止發生突襲裁判之觀點批判形式的及實體的真實主義」,收錄於氏者著《程序制度機能論》,第1-59頁,2002年1月。\n22.邱聯恭,「民事訴訟之目的-以消費者保護訴訟為例」,收錄於氏者著《程序制度機能論》,第147-196頁,2002年1月。\n23.邱聯恭,「司之現代化與律師任務」,收錄於氏者著《司之現代化與程序》,第1-257頁,1995年10月3版。\n24.邱聯恭,「程序保障論之新開展」,收錄於氏者著《程序選擇權論》,第1-21頁,2004年9月初版3刷。\n25.邱聯恭,「爭點整理方論序」,收錄於氏者著《爭點整理方論》,第3-70頁,2011年4月初版4刷。\n26.邱聯恭,「新世紀民事程序建制之基本課題」,收錄於氏者著《程序制度機能論》,第197-246頁,2002年1月。\n27.邱聯恭,《民事訴訟審理集中化之理論與實務》,司院編印,2000年。\n28.吳從周,「淺談經驗則-與談姜世明教授「民事訴訟中自由心證主義之內涵與界限」一文」,收錄於氏者著《特種租賃、使用借貸與訴訟費用:民事學與學方第六冊》,第193-204頁,2013年7月。\n29.吳從周,「律漢字譯語與律繼受-以民事訴訟上「聽審請求權」之形式譯語整合與「突襲裁判禁止」之原始意涵詮釋為例」,收錄於氏者著《民事學與學方第一冊》,2008年3月初版二刷,第233-272頁。\n30.吳從周,「民上之律漏洞、類推適用與目的限縮」,收錄於氏者著《民事學與學方第一冊》,2008年3月初版二刷,第119-172頁。\n31.吳光陸,「實質證據力」,月旦學雜誌第68期,2001年1月,第14-15頁。\n32.吳巡龍,「私人不取證應否排除-兼評最高院九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二六七七號判決」,月旦學雜誌第108期,2004年5月,第223-235頁。\n33.姜世明,「民事程序發展之憲因素考量」,收錄於氏者著《民事程序之發展與憲原則》,第1-51頁,2009年11月2版。\n34.姜世明,「民事程序之武器平等原則」,收錄於氏者著《民事程序之發展與憲原則》,第162-189頁,2009年11月2版。\n35.姜世明,「合聽審權」,收錄於氏者著《民事程序之發展與憲原則》,第53-101頁,2009年11月2版。\n36.姜世明,「舉證責任分配之一般原則」,收錄於氏者著《新民事證據論》,第181-198頁,2009年修訂3版。\n37.姜世明,「舉證責任減輕」,收錄於氏者著《新民事證據論》,第199-245頁,2009年修訂3版。\n38.姜世明,「違取得證據之可利用」,收錄於氏者著《新民事證據論》,第149-180頁,2009年修訂3版。\n39.姜世明,「再論違取得證據之可利用-非禮勿聽?」,收錄於氏者著《民事證據實例研習(一) 》,第45-76頁,2008年6月2版。\n40.姜世明,「證明預斷之禁止」,收錄於氏者著《民事證據實例研習(一) 》,第87-95頁,2008年6月2版。\n41.姜世明,「證據能力及違取得證據之可利用」,收錄於氏者著《證據評價論》,第381-436頁,2014年2月。\n42.姜世明,「自由心證導論」,收錄於氏者著《證據評價論》,第1-86頁,2014年2月。\n43.姜世明,「論經驗則」,收錄於氏者著《證據評價論》,第87-170頁,2014年2月。\n44.姜世明,「間接證明之研究」,收錄於氏者著《證據評價論》,第215-291頁,2014年2月。\n45.姜世明,「蓋然與證據價值」,收錄於氏者著《證據評價論》,第171-214頁,2014年2月。\n46.姜世明,「違取得證據之可利用-簡評臺灣台北地方院九十二年度訴字第三一五九號民事判決」,收錄於氏者著《民事證據實例研習(二)暨判決評釋》,第109-117頁,2011年11月2版。\n47.姜世明,「違取得證據之可利用-棉被下的秘密」,收錄於氏者著《民事證據實例研習(一) 》,第45-64頁,2008年6月2版。\n48.姜世明,「嚴格證明與自由證明」,收錄於氏者著《民事程序實例研習(一)》,第79-86頁,2009年5月初版。\n49.姜世明,「民事訴訟中之傳聞證人之可利用」,台灣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第157-161頁。\n50.姜世明,「民事訴訟學之制高點-進入一個博大精深的美麗殿堂」,月旦學教室第100期,2011年2月,第111-128頁。\n51.姜世明,「再論臺灣部分民事證據學理及實務之新開展」,月旦學雜誌第211期,2012年12月,第148-177頁。\n52.洪家殷,「行政調查與刑事偵查之界限」,東吳律學報第25卷第1期,第1-47頁。\n53.許政賢,「裁判書類文化與官定位(上)-兼談當前減輕官工作負荷的方」,司周刊,第1237期第2-3版,2005年5月26日。\n54.許政賢,「裁判書類文化與官定位(下)-兼談當前減輕官工作負荷的方」,司周刊,第1238期第2-3版,2005年6月2日。\n55.許士宦,「證人之書狀陳述」,收錄於氏者著《證據蒐集與紛爭解決》,第231-263頁,2005年2月1版。\n56.許士宦,「民事訴訟上之公正程序請求權」,收錄於氏者著《程序保障與闡明義務》,第35-61頁,2006年9月1版。\n57.許士宦,「第二審程序新攻擊防禦方之提出」,收錄於氏者著《程序保障與闡明義務》,第378-420頁,2006年9月1版。\n58.許士宦,「民事訴訟之程序權保障-以通常訴訟程序當事人之程序權為中心」,收錄於氏者著《集中審理與審理原則》,第1-46頁,2009年4月1版。\n59.許士宦,「鑑定人之訴訟地位與當事人之程序保障」,收錄於氏者著《證據蒐集與紛爭解決》,第265-325頁,2005年2月1版。\n60.許士宦,「民事訴訟上當事人之自由及平等」,收錄於氏者著《訴訟理論與審判實務》,2011年12月,第65-112頁。\n61.許宗力,「基本權利的第三人效力與國庫效力」,月旦學教室,2003年8月第9期,第64-73頁。\n62.陳運財,「違證據排除則之回顧與展望」,月旦學雜誌第113期,2004年10月,第27-50頁。\n63.黃國昌,「比較民事訴訟下的當事人圖像-由審理基本原則、證據蒐集權及證明度切入」,收錄於氏者著《民事訴訟理論之新開展》,第1-78頁,2005年10月初版。\n64.黃朝義,「論證據排除則」,收錄於《刑事訴訟之運作-黃東熊教授六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第113-150頁,1997年11月。\n65.張文郁,「民事訴訟之自由心證」,台灣學雜誌第196期,2012年3月,第58-61頁。\n66.張羽忻,「民事訴訟證據排除則之研究—論違取證之證據能力排除」,司官訓練所第48 期學員學研究報告 第1013-1030頁。\n67.楊雲驊,「賠了夫人又折兵?私人違取得證據在刑事訴訟的證據能力處理」,台灣本土學雜誌第41期,2002年12月,第1-22頁。\n68.劉邦繡,「我國審判實務對於私人違取證適用證據排除則之猶疑」,台灣本土學雜誌第85期,2006年8月,第24-47頁。\n69.薛智仁,「禁止國家使用私人違取得證據之理論基礎-兼評最高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七三四號判決」,政大學評論,第121期,2011年6月,第53-105頁。\n70.駱永家,「違收集證據之證據能力」,月旦學雜誌第72期,2001年5月,第14-15頁。\n\n(三)研討會資料\n1.邱聯恭,「第一審程序修正草案之析述」,最高院學術研究會編印,民事訴訟修正草案之析述與研討,最高院學術研究會叢書《(三)》。\n2.邱聯恭,「當事人本人供述之功能—著重於闡論其思想背景之變遷—」,民事訴訟研究會第34次研討記錄,收錄於民事訴訟之研討《(三)》,第615-686頁,初版,2001年12月。\n3.曹鴻蘭,「不必要證據之處理程序問題」,民事訴訟研究會第28次研討記錄,收錄於民事訴訟之研討《(十一)》,第197-252頁,初版,2003年12月。\n4.曹鴻蘭,「違背經驗則之研究—以事實認定為中心—」,民事訴訟研究會第38次研討記錄,收於民事訴訟之研討《(四)》,第113-165頁,初版,2001年6月。\n\n(四)學位論文\n1.呂綺珍,《論民事證據上之事實認定與證明責任》,國立臺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駱永家指導,2005年。\n2.於盼盼,《私人不取證之證據使用禁止》,國立台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鈺雄指導,2011年。\n3.郭芳君,《論不取證之證據排除–以私人不取證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輝煌指導,2005年。\n4.陳薇婷,《論私人不取證之證據能力-以我國實務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輝煌指導,2014年。\n5.程克琳,《民事證據上自由心證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梁松雄指導,1998年。\n6.劉玉中,《民事訴訟上證據蒐集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駱永家指導,2005年。\n7.劉奕榔,《自由心證之運作 —以間接證明模組建立作為自由心證運用合理化之基礎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姜世明指導,2012年。\n8.蘇慶良,《私人取得之證據在刑事審判上之效力-以證據排除則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志龍指導,2004年。\n\n二、外文部分(依字母順序)\n\n(一)書籍\n1.Adolf Baumbach/Wolfgang Lauterbach/Jan Albers/Peter Hartmann, Zivilprozessordnung mit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und anderen Nebengesetzen, Bd.Ⅰ, 73. Aufl. , 2013.\n2.Gottfried Baumgärtel, Beweislastpraxis im Privatrecht: Die Schwierigkeiten der Beweislastverteilung und die Möglichkeiten ihrer Überwindung, 1996.\n3.Eberhard Schilken, Zivilprozessrecht, 6. Aufl., 2010.\n4.Georg E.Kodek, Rechtswidrig erlangte Beweismittel im Zivilprozess, 1978.\n5.Hans-Joachim Musielak, Grundkurs ZPO , 10. Aufl. ,2010.\n6.Hermann Fenger, Zivilprozess, Schnell Erfasst, 2001.\n7.Hans-Joachim Musielak/Foerste, Kommentar zur Zivilprozessordnung mit Gerichtsverfassungsgesetz, 8. Aufl. , 2011.\n8.Athanassios Kaissis, Die Verwerbarkeit materiellrechtswidrig erlangter Beweismittel im Zivilprozess, 1978. \n9.Leo Rosenberg/Karl Heinz Schwab/Peter Gottwald, Zivilprozessrecht, 17. Aufl., 2010.\n10.Peter Arens/Wofgang Lüke, Zivilprozessrecht Erkenntnisverfahren, Zwangsvollstreckung, Europäisches Zivilverfahrensrecht, 10. Aufl . ,2011.\n11.Richard Zöller/Greger, Zivilprozessordnung,neubearbeitete 29. Aufl. , 2012.\n12.Peter F. Schlosser, Zivilprozessrecht I, 2. Aufl. , 1991.\n13.Stein/Jonas,Kommentar zur Zivilprozessordnung, 22. Aufl. ,Bd 4.2013.\n14.Wolfgang Grunsky, Zivilprozessrecht, 13. Aufl. ,2008.\n\n(二)期刊文章\n1.Altenburg/Leister, Die Verwerbarkeit mitbestimmungswidrig erlangter Beweismittel im Zivilprozess, NJW 2006, 469ff.\n2.Gottfried Baumgärtel,Treu und Glauben,gute Sitten und Schikaneverbot im Erkenntnisverfahren, ZZP 1969, 89ff. \n3.Stephan Balthasar,Beweisverwertungsverbote im Zivilprozess,JuS 2008, 35ff.\n4.Dieter Leipold,Zur Verwertbarkeit einer Aussage im Zivilprozess, die im Strafprozess mangels Belehrung über das Schweigerecht nicht verwertet werden durfte, JZ 2003, 632ff.\n5.Dauster Braun, Verwendung fremder Daten im zivilprozess und zivilprozessuale Beweisverbote, NJW 2000, 313ff.\n6.Ulrich Foerste, Lauschzeugen im Zivilprozess,NJW 2004, 262ff.\n7.Georg E. Kodek, Die Verwertung rechtswidriger Tonbandaufnahmen und Abhörergebnisse im Zivilverfahren.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Verwertbarkeit rechtswidrig erlangter Beweismittel, ÖJZ 2001, 281ff; 287 ff 334ff.\n8.L. Gamp,Die Ablehnung von rechtswidrig erlangten Beweismitteln im Zivilprozess, DRiZ 1981, 41ff.\n9.H.Roth,DIE Prozeßuale Verwertbarkeit rechtswidrig erlangter Beweisurkunden Eine Entgegnung, JR 1950, 715ff.\n10.Jürgen Helle, Der Telefonzeuge im Zivilprozess, JR 2000, 353ff.\n11.Jürgen Helle, Die heimliche Videoüberwachung-zivilrechtlich betrachtet, JZ 2004, 340ff.\n12.Hans Kellner, Verwertung rechtswidrig erlangter Briefe als Beweisurkunden in Ehesachen, JR 1950, 270ff.\n13.Egbert Peters, Die Verwertbarkeit rechtswidrig erlangter Beweise und Beweismittel im Zivilprozess, ZZP 1963, 145ff.\n14.Walter Zeiss, Die Verwertung rechtswidrig erlangter Beweismittel, ZZP 1976, 377ff.\n\n三、網路資源(依筆畫順序)\n1.司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n2.司院大官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n3.全國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n4.律網:www.lawbank.com.tw\n5.美國Findlaw學資源網:http://www.findlaw.com/casecode/index.html\n6.國家圖書館全球資訊網:http://www.ncl.edu.tw/mp.asp?mp=2\n7.德國貝克出版社線上資料庫(beck-online):http://rsw.beck.de/bib/default.asp\n8.德國聯邦普通院網站:http://www.bundesgerichtshof.de/\n9.德國聯邦憲院網站::http://www.bundesverfassungsgericht.de/\n10.德國Saarbrücken律資源:http://www.jura.uni-sb.de/\n11.德國聯邦司部: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zpo/; G0100651030;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9242;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242/1/103001.pdf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