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17 نتائج من 17 نتيجة بحث عن '"概括條款"',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46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2. 2
  3. 3
    Academic Journal
  4. 4
    Academic Journal
  5. 5
  6. 6
  7. 7
    Academic Journal
  8. 8
    Report
  9. 9
    Report
  10. 10
    Report
  11. 11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楊益昌, Yang, Yi Chang

    المساهمون: 許政賢, Syu, Jheng Sian

    وصف الملف: 1581743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壹、中文部分\n一、書籍(按姓氏筆畫排序)\n1、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17年3月增訂新版。\n2、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自版,2011年8月。\n3、毛慶生、朱敬一、林全、許松根、陳昭南、陳添枝、黃朝熙合著,經濟學,華泰,2004年四版。\n4、吳庚,憲法的解釋與適用,自版,2004年6月三版。\n5、吳家麟主編,林文雄校訂,法律邏輯學,五南,1993年1月初版。\n6、吳從周,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二冊,元照,2007年6月初版。\n7、何躍青,拆穿凱莉包的誘惑:107招破解消費陷阱的聰明shopping術,好優,2012年11月初版。\n8、邱錦添、胡勝益、林克憲著,金融消費者保護法與案例解析,元照,2014年9月二版。\n9、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元照,2004年9月初版。\n10、施啓揚,民法總則,自版,2009年8月八版。\n11、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冊,自版,2014年10月修訂版。\n12、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自版,2009年8月增訂六版。\n13、黃建輝,法律闡釋論,學林,2000年1月初版。\n14、陳清秀,現代財稅法原理,元照,2016年8月初版。\n15、陳銘祥,法政策學,元照,2011年9月初版。\n16、張青波,理性實踐法律-當代德國的法之適用理論,法律,2012年10月初版。\n17、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翰蘆,1995年8月三版。\n18、楊仁壽,法學方法論,自版,2010年5月二版。\n19、楊日然,法理學,三民,2005年10月初版。\n20、詹偉雄,美學的經濟:對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風格者,2005年7月初版。\n21、鄭玉波著,陳榮隆修訂,民法債編總論,三民,2002年6月修訂二版。\n22、劉維公,風格社會,天下雜誌,2006年8月初版。\n23、簡資修,經濟推理與法律,元照,2006年11月二版。\n\n二、期刊及專書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n1、王鵬翔,論涵攝的邏輯結構-兼評Larenz的類型理論,載:成大法學,第9期,頁1-45,2005年6月。\n2、王鵬翔,基本權作為最佳化命令與框架秩序—從原則理論初探立法餘地(gesetzgeberische Spielräume)問題,載:東吳法律學報,第18卷第3期,頁1-40,2007年4月。\n3、吳從周,初探法感(Rechtsgefühl)—以民事案例出發思考其在法官判決中之地位,載: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92期,頁1-46,2014年12月。\n4、吳從周,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最高法院相關民事判決判例綜合整理分析,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一冊,頁1-117,自版,2007年2月初版。\n5、吳從周,當代德國法學上具體化之理念及其方法︰以誠信原則為例,載:民法與法學方法,第三冊,頁1-29,一品,2007年10月初版。\n6、林大洋,法官造法與法理-以高院暨所屬法院96年度法律座談會民事類第3號提案法律問題為例,載:民事實務法律問題研究,頁18-39,世一,2009年7月初版。\n7、林佳和,法的規範性與現實變遷—法學研究的新興或困局?,載:邁向科際整合的法學研究,頁296-336,元照,2013年6月初版。\n8、林端,德國歷史法學派-兼論其與法律信實論、法律史和法律社會學的關係,載:臺大法學論叢,第22卷第2期,頁39-71,1993年6月。\n9、許政賢,契約結果導向的司法控制,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教育,頁3-79,元照,2014年5月初版。\n10、許政賢,定型化契約條內容控制的問題導向論證,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教育,頁81-130,元照,2014年5月初版。\n11、許政賢,民法解釋學方法論的不確定性—以概括具體化為例,載:月旦民商法雜誌,第47期,頁23-37,2015年3月。\n12、許政賢,比較法視野下之契約解釋法理—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713號判決之評析,載:民事法學之比較與會通,頁107-129,元照,2017年5月初版。\n13、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頁5-22,2005年10月。\n14、黃茂榮,法律解釋學基本問題(I),載:台大法學論叢,第5卷第2期,頁49-79,1976年4月。\n15、黃茂榮,法律解釋學基本問題(II),載:台大法學論叢,第6卷第2期,頁7-62,1977年6月。\n16、黃茂榮,法律體系之存在基礎及其定義,載:台大法學論叢,第12卷第1期,頁163-203,1982年12月。\n17、黃舒芃,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載:中原財經法學,第13期,頁1-45,2004年12月。\n18、黃舒芃,法律拘束與個案正義-自由法運動對德國法治國傳統下立法與司法權限分際問題的反思,載:變遷社會中的法學方法,頁7-38,元照,2009年9月初版。\n19、黃舒芃,正確之法或框架秩序?—一個對「法官受法拘束」意義的方法論反省,載:變遷社會中的法學方法,頁39-81,元照,2009年9月初版。\n20、黃舒芃,法律授權與法律拘束:Hans Kelsen的規範理論對德國行政法上「不確定法律概念」拘束功能的啟示,載:框架秩序下的國家權力–公法學術論文集,頁3-48,新學林,2013年9月初版。\n21、黃舒芃,純粹法學如何看待規範與現實的關係?—以司法院釋字第728號解釋之檢討為例,載:框架秩序下的國家權力(二)—公法學術論文集,頁5-45,新學林,2016年11月初版。\n22、黃瑞明,納粹時期的拉倫茲:德國法學界的一頁黑暗史,載:台大法學論叢,第32卷第5期,頁1-53,2003年9月。\n23、黃維幸,法學方法與科學哲學的匯流—事實與法律的統一,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70期,頁75-97,2009年7月。\n24、陳自強,卡債協商機制與卡債,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34期,頁68-81,2006年7月。\n25、陳竹上、蔡天助,法學典範下社會政策評估困境之初探:以菸品標示、計程車駕駛及性剝削言論等三項管制性立法之大法官解釋為例,載:高雄師大學報,第31期,頁51-69,2011年12月。\n26、陳妙芬,Rechtsdogmatik-法律釋義學,還是法律信條論?,載:月旦法學雜誌,第58期,頁183-186,2000年3月。\n27、陳妙芬,Rechtsfindung:「法律發現」的正確性與真實性(二),載:月旦法學雜誌,65期,頁194-196,2000年10月。\n28、陳清秀譯,超越制定法的法律漏洞補充—介紹德國法律學者Karl Larenz的理論,載:植根雜誌,10卷9期,頁1-7,1994年9月。\n29、陳聰富,契約自由與定型化契約的管制,載: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頁51-62,2002年12月。\n30、陳聰富,契約自由之限制:國家政策或契約正義?,載:臺大學法學論叢,32卷1期,頁119-164,2003年1月。\n31、陳聰富,誠信原則的理論與實踐,載:政大法學評論,第104期,頁1-60,2008年8月。\n32、張鈺光,法律論證與法律解釋方法,載:軍法專刊,第49卷第8期,頁22-35,2003年8月。\n33、張嘉尹,憲法解釋、憲法理論與「結果考量」-憲法解釋方法論的問題,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上冊,頁1-32,中央研究院,2002年9月初版。\n34、張嘉尹,法律原則、法律體系與法概念論—Robert Alexy法律原則理論初探,載:輔仁法學,第24期,頁1-48,2002年12月。\n35、張嘉尹,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一個方法論的反思,載:世新法學,第3卷第2號,頁1-47,2010年6月。\n36、張嘉尹,台灣法學典範的反思-從德國當代法科學理論的興起談起,載:世新法學,第6卷第1期,頁1-38,2012年12月。\n37、張嘉尹,法釋義學與法學的多元化:從《思與言》五十年所反映的臺灣法學研究發展談起,載:思與言,第51卷第4期,頁199-231,2013年12月。\n38、馮卓慧,殊途同歸—從兩大法系契約法理論的發展演進看契約法的發展,載:法令月刊,第59卷第5期,頁62-87,2008年5月。\n39、舒國瀅,法學的論題學立場,載:論題學與法學,頁1-38,法律,2012年3月初版。\n40、焦寶乾,邏輯、修辭與對話:法律論證的方法,載:廈門大學法律評論,第9輯,頁1-36,2005年9月。\n41、楊日然,民法第一條之研究,載:法理學論文集,頁465-480,元照,1997年1月初版。\n42、楊日然,判決之形式妥當性與實質妥當性,載:法理學論文集,頁515-557,元照,1997年1月初版。\n43、楊宏暉,誠信原則與契約締結相關說明義務的合理性,載:法學叢刊,第215期,頁111-163,2009年7月。\n44、楊淑文,消費者借債務(雙卡債務)之清償不能,載:政大法學評論,第98期,頁143-182,2007年8月。\n45、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德國與我國法制發展之比較分析,載:消保法與民法之分與合,頁55-100,元照,2013年8月初版。\n46、楊淑文,信用卡使用契約之性質與回溯計息條—相關判決評析,載:民事法之思想啟蒙與立論薪傳—孫森焱前大法官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737-758,新學林,2013年11月初版。\n47、楊蓁海,我國銀行存放利差減少原因剖析與因應對策,載:中央銀行季刊,第29卷第2期,頁45-82,2007年6月。\n48、詹森林,定型化約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載: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頁29-86,元照,2003年8月初版。\n49、詹森林,信用卡利息問題,載: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頁261-278,,元照,2003年8月初版。\n50、詹森林,信用卡定型化契約與卡債風暴,載:月旦法學雜誌,第135期,頁29-45,2006年8月。\n51、劉幸義,概念、命題與推論概述(上)–以刑法為例,載:台灣法學,第172期,頁43-48,2011年3月。\n52、劉幸義,概念、命題與推論概述(下)-以刑法為例,載:台灣法學,第173期,頁39-44,2011年4月。\n53、蔡明誠,外國立法例在立法及法律適用上之運用-以智慧權法為例,載:司法新聲,第99期,頁5-11,2011年7月。\n54、謝哲勝,契約自治與管制,載:財產法專題研究(五),頁223-242,翰蘆,2006年5月初版。\n55、顏厥安,法、理性與論證—Robert Alexy的法論證理論,載:政大法學評論,第52期,頁33-58,1994年12月。\n56、顏厥安,法、理性與論證-Robert Alexy的法論證理論(下),載:政大法學評論,第53期,頁1-44,1995年6月。\n57、顏厥安,法與道德—由一個法哲學的核心問題檢討德國戰後法思想的轉變,載:法與實踐理性,頁31-76,允晨,1998年7月初版。\n58、顏厥安,法體系的統一性與多元社會,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頁173-211,元照,2004年12月初版。\n59、顏厥安,規範建構與論證—對法學科學性之檢討,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頁3-35,元照,2004年12月初版。\n60、顏厥安,論證、客觀性與融貫性-由幾篇文獻檢討法律論證的基本問題,載: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頁73-100,元照,2004年12月初版。\n61、顏雅倫,我國結合管制之檢討與前瞻—以金融產業之結合為例,載:公平交易季刊,第11卷第3期,頁77-132,2003年7月。\n62、蘇永欽,試論判決的法源性,載:民法經濟法論文集(一),頁1-60,自版,1988年10月初版。\n63、蘇永欽,民法第一條的規範意義-從比較法、立法史與方法論角度解析-,載:民法總則爭議問題研究,頁1-40,五南,1999年9月二版。\n64、蘇永欽,民事財產法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載: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頁59-90,元照,2002年5月初版。\n\n三、研究計劃(按姓氏筆畫排序)\n1、沈中華、黃台心,卡債問題對民間消費之影響評估,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2006年12月。\n2、周林毅、戴肇洋、沈大白、周大慶,提升我國銀行競爭力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研究報告,2013年4月。\n\n四、碩博士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n1、王效文,法、論證與修辭學-Chaïm Perelman新修辭學法理論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n2、李佩娟,司法裁判中法律論證的理性基礎與評價論證的正確性,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n3、何佳昇,法律論證中的結果考量,臺北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n4、宋恩同,結果取向的憲法解釋與適用,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5、林金龍,國內當前雙卡債問題分析與探討—市場經濟下政府應發揮的職能,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n6、洪千惠,民法上誠信原則之研究-以權利失效理論為中心,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n7、秦季芳,概括之研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n8、徐金雲,亞里斯多德《修辭學》中的「語用空缺」問題研究-一個當代非形式邏輯的考察,東海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n9、郭千瑄,卡債之法律分析,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10、張鈺光,「法律論證」構造與程序之研究,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n11、張鈺光,法律解釋『客觀性』之論證-從科學方法論出發,輔仁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n12、蔡介文,2006年台灣卡債風暴之紛爭解決機制,臺灣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n13、鄭智維,消費社會中時尚的拜物教性質,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n\n五、翻譯書籍(按姓氏字母排序)\n1、George A. Akerlof, Robert J. Shiller著,廖月娟譯,釣愚:操縱與欺騙的經濟學,天下,2016年6月初版。\n2、Robert Alexy著,舒國瀅譯,法律論證理論-作為法律證立理論的理性論辯理論,頁2-3,中國法制,2002年12月初版。\n3、Dan Ariely著,周宜芳、林麗冠、郭貞伶譯,誰說人是理性的!—聰明消費者與行銷高手必讀的行為經濟學,天下,2008年5月初版。\n4、Benjamin N. Cardozo著,勞東燕譯,法律科學的悖論,北京大學,2016年9月初版。\n5、Irving M. Copi Late, Carl Cohen, Daniel Flage Ph.D.著,胡澤洪、趙藝譯,邏輯要義,五南,2016年11月初版。\n6、Peter Corrigan著,王宏仁譯,消費社會學,群學,2010年6月初版。\n7、Pamela N. Danziger著,馬志工譯,M型社會新奢華行銷學:征服消費者的11堂必修課,臉譜,2007年1月初版。\n8、Karl Engisch著,鄭永流譯,法律思維導論,法律,2004年4月初版。\n9、Gordon Foxall、Ronald Goldsmith、Stephen Brown著,姜定宇、虞邦祥、陳至芸譯,消費心理學,桂冠,2004年8月初版。\n10、Arthur Kaufmann著,吳從周譯,類推與「事物本質」-兼論類型理論-,學林,1999年11月初版。\n11、Arthur Kaufmann著,劉幸義等譯,法律哲學,五南,2000年7月初版。\n12、Jean Kilbourne著,陳美岑譯,經研究證明,廣告會控制妳的欲望,貓頭鷹,2008年3月初版。\n13、Thomas Kuhn著,王道還編譯,科學革命的結構,遠流,1989年7月增訂新版。\n14、Viktor Mayer-Schönberger、Kenneth Cukier著,林俊宏譯,大數據,天下,2013年5月初版。\n15、Karl Larenz著,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五南,1996年12月初版。\n16、Martin Lindstrom著,溫力秦、戴至中譯,小數據獵人,日月,2017年2月初版。\n17、Ulfrid Neumann著,張青波譯,法律論證學,法律,2014年8月初版。\n18、George Ritzer著,林祐聖、葉欣怡譯,社會的麥當勞化,弘智,2002年1月初版。\n19、Michael Silverstein、Neil Fiske & John Butman著,陳正芬譯,奢華,正在流行,商智,2004年初版。\n20、Paco Underhill著,阮大宏譯,花錢有理—新時代消費行為大預測,時報,1999年10月初版。\n21、Theodor Viehweg著,舒國瀅譯,論題學與法學—論法學的基礎研究,法律,2012年3月初版。\n\n六、翻譯專書論文(按姓氏字母排序)\n1、Fikentscher著,蘇永欽譯,判決先例在德國私法中的意義,載:民法經濟法論文集(一),頁61-74,自版,1988年10月初版。\n2、Philipp Heck著,吳從周譯,利益法學,載︰民事法學與法學方法,第二冊,頁633-664,元照,2007年6月初版。\n\n七、網際網路及新聞報章(按出現先後排序)\n1、《信用卡債免繳息 司法首例引爭議》,華視新聞網,網站:http://news.cts.com.tw/cts/general/200906/200906110267923.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2、陳傑豪,《行銷4P理論要改寫了?大數據這樣顛覆消費市場!》,網站: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2246,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3、陳怡慈,《卡債協商等嘸人 銀行消金收傘 肥了地下錢莊》,中國時報,2006年3月27日。\n4、周皇君,《雙卡風暴,一場沒有贏家的遊戲》,天下雜誌340期,網站: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10047,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5、《信用卡利率10/1起調降》,蘋果日報,網站: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40930/36115356/,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6、《銀行法信用卡及現金卡利率上限調降之說明》,金管會新聞稿,網址:http://www.fsc.gov.tw/ch/home.jsp?id=96&parentpath=0,2&mcustomize=news_view.jsp&dataserno=201508310003&toolsflag=Y&dtable=News,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6月19日。\n\n八、政府文書(依年代排序)\n1、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311號。\n2、立法院公報,第74卷第94期,院會紀錄。\n3、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15期,委員會紀錄。\n4、立法院公報,第103卷第4期,委員會紀錄。\n5、立法院公報,第104卷第12期,委員會紀錄。\n\n九、司法判決(依判例、判決之法院及年份先後排序)\n1、最高法院70年台上字第104號判例。\n2、最高法院84年台上字第1967號判例。\n3、最高法院85年台上字第2065號判例。\n4、最高法院59年度台上字第1005號判決。\n5、最高法院61年度台上字第2400號判決。\n6、最高法院71年度台上字第4428號判決。\n7、最高法院75年度台上字第1215號判決。\n8、最高法院84年度台上字第1854號判決。\n9、最高法院85年度台上字第339號判決。\n10、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1489號判決。\n11、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2185號判決。\n12、最高法院89年度台上字第1628號判決。\n13、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835號判決。\n14、最高法院92年度台上字第2744號判決。\n15、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710號判決。\n16、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856號判決。\n17、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948號判決。\n18、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215號判決。\n19、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4464號判決。\n20、最高法院97年度台再字第2號判決。\n21、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713號判決。\n22、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號判決。\n23、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433號判決。\n24、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重上字第191號判決。\n25、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上易字第1008號判決。\n26、臺灣高等法院93年度上易字第1149號判決。\n27、臺灣高等法院94年度上字第815號判決。\n28、臺灣高等法院95年度上易字第279號判決。\n29、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易字第716號判決。\n30、臺灣高等法院98年度上易字第904號判決。\n31、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易字第7號判決。\n3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簡字第27號判決。\n3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265號判決。\n34、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2500號判決。\n3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89年度訴字第5559號判決。\n36、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0年度簡上字第496號判決。\n37、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0年度訴字第655號判決。\n38、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0年度訴字第4540號判決。\n39、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簡上字第440號判決。\n40、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北簡字第31414號判決。\n41、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北簡字第31666號判決。\n42、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北簡字第33647號判決。\n43、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簡上字第149號判決。\n44、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844號判決。\n45、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5年度訴字第1055號判決。\n46、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訴字第3802號判決。\n47、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1年度訴字第3522號判決。\n48、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2年度店簡字第666號判決。\n49、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4年度湖小字第481號判決。\n50、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小字第99號判決。\n51、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簡字第220號判決。\n52、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小字第472號判決。\n53、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簡字第1297號判決。\n54、臺灣士林地方法院105年度湖簡字第1398號判決。\n55、臺灣板橋地方法院90年訴字第2057號判決。\n56、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6年度小上字第17號判決。\n57、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6年度竹小字第67號判決。\n58、臺灣嘉義地方法院101年度嘉小字第466號判決。\n59、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4年度營簡字第318號判決。\n60、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4年度訴字第194號判決。\n61、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7年度簡上字第214號判決。\n62、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8年度簡上字第27號判決。\n63、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8年度簡上字第335號判決。\n64、臺灣高雄地方法院103年度訴字第705號判決。\n65、臺灣屏東地方法院96年度簡上字第39號判決。\n\n貳、外文及翻譯部分\n書籍\n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 Law and Economics (4th ed. 2003).; G010065100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86;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12686/1/100401.pdf

  12. 12
    Dissertation/ Thesis
  13. 13
  14. 14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吳博聰, Wu, Po Tsung

    المساهمون: 劉連煜, Liu, Len Yu

    وصف الملف: 2382918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中文資料\n(一)書籍\n1.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自版,1992 年9 月再版。\n2.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0年11月。\n3.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3年4月。\n4.吳光明,證券交易法論,三民書局,2006年7月。\n5.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五南圖書,2006年第四版。\n6.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元照出版公司, 2000年9月。\n7.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 ,1998年1月增訂6版。\n8.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元照出版公司,2001 年9 月修訂二版。\n9.姚志明,證券交易法導讀,三民書局,2008 年9 月初版一刷。\n10.許玉秀,主觀與客觀之間,新學林出版社,1997年9月。\n11.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圖書,2009年9月。\n12.陳峰富,關係企業與證券交易,五南圖書,2005年初版。\n13.陳維曾,「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元照出版公司,2000 年7 月。\n14.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Karl Larenz著,五南圖書,2008年6月。\n15.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自版,2001 年8 月增一版。\n16.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3月。\n17.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作者自版,2008年9月五版。\n18.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6年2月。\n19.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7年2月,增訂5版。\n20.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2008年9月。\n21.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一),三民書局經銷,1997年11月。\n22.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二),三民書局、瑞興書局經銷,1998年4月。\n23.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三),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2年5月。\n24.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四),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6年4月。\n25.廖大穎,證券市場與企業法制論,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6月。\n26.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書局,2006年5月。\n27.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作者自版,2006.02初版。\n28.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作者自版,2009.10再版。\n29.賴英照,證券交易法解析簡明版,作者自版,2011年2月初版。\n30.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二、三、四冊,三民書局,1991年8月,再版。\n31.賴源河,證券法規,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0月。\n32.蘇俊雄,「刑法總論Ⅰ」,自版,1998 年12 月修正版。\n33.蘇俊雄,「刑法總論Ⅱ」,自版,1998 年12 月修正版。\n(二)期刊、專論\n1.王志誠,沖洗買賣之認定基準,法令月刊第59卷3期, 2008年3月。\n2.王志誠,連續交易之認定基準及實務爭議,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2008年3月。\n3.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96期。\n4.伍思吟,證券交易法第155條及第157條之1有關市場操縱及內線交易規範之修正重點,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2期 2006年2月。\n5.余雪明、蘇秀玲,歐盟內線交易與操市場指令研析,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98年12月。\n6.何曜琛,護盤與操縱行為-簡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318號刑事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107期,2008年6月。\n7.何曜琛,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認定與要件-簡評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第1044號刑事判決,臺灣本土法學第97期,2007年8月。\n8.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 項第4 處罰股價操縱行為─「不法炒作」刑事責任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2 期,2004年6月。\n9.李開遠,從證券交易法之修正論刪除第一五五條第一項第二有關處罰股價操縱行為─『沖洗買賣』刑事責任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創刊號,2003年11月。\n10.吳克昌,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之研析(上) (下),證交資料,2002年7月、8月。\n11.吳克昌、溫祖德,我國集中交易市場股價操縱案例研究及查核業務之改進,台灣證券交易所91年度業務研究報告。\n12.吳俊毅,竊盜罪不法所有意圖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43 卷第2 期,1999年4月。\n13.吳元曜,「論經濟刑法概括之規範模式」,軍法專刊第51卷第10期,2005年10月。\n14.吳元曜,「論經濟刑法之解釋方法」,刑事法雜誌第94卷第5期,2005年10月。\n15.吳元曜,論沖洗買賣條之立法形式及適用基準,法令月刊,第53卷第1期,2004年1月。\n16.許祥洙,韓國市場操縱行為監管制度芻論,正義與法, 2009 年第4 期,http://202.202.80.1/zlg/News_View.asp?NewsID=3249。\n17.林國全、戴明昇,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構成要件實務認定之研析,2011年12月。\n18.林國全,操縱行為之案例分析,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12期,2004年12月。\n19.林國全,從日本法之規定檢視我國證券交易法一五五條反操縱條,收於氏著,證券交易法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9月。\n20.林國全,以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方法操縱價格--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二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九號判決評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7期,2005年3月。\n21.林孟皇,論沖洗買賣之構成要件、法律適用與罪數問題,法令月刊第60卷9期,2009年9月。\n22.林麗香,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成立--最高法院九六年臺上字第二六○號民事判決之簡評,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0期,2007年11月。\n23.林鈺雄,主觀不法構成要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5 期,2004 年1 月。\n24.林建智、黃邦超,出席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2012 年亞太區域委員會會議報告,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102 年1 月。\n25.唐洪敏,歐盟關於市場操縱的定義及其特點,證券市場導報,2005年8月號。\n26.郭土木,證券暨期貨交易操縱行為之比較,收錄於賴源河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五南出版,1997年8月。\n27.許雅華,護盤與操縱行為之認定--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5上更(一)165號判決評析,證交資料,第548卷,2007年12月。\n28.莊永丞,論證券價格操縱行為之規範理論基礎--從行為人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之操縱行為開展,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1期,2008年7月。\n29.陳文禹,「操縱股價犯罪之構成要件--簡評最高法院九六年台上字第一零四四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第104期,2008年3月。\n30.陳惟龍、林仁光(共同主持人),陳茵琦、蘇秀玲(研究人員),各國關於操縱股價之損害賠償責任範圍及實踐研究,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委託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專案研究,2013年12月。\n31.曾宛如,操縱市場之禁止,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年7月。\n32.曾冠,評歐盟證券法的最新發展,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7年3月。\n33.張文毅譯,“Investigating and Prosecuting Market Manipulation”,「市場操縱行為的調查與起訴」,證交資料,2006年8月。\n34.張益輔、黃韻禎,證券交易市場操縱行為態樣之探討,證交所99年度專題研究報告,2010年12月。\n35.廖大穎,論析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五條第一項第四的構成要件與嘉義地院九二年金訴字第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2期,2007 年3月。\n36.蔡墩銘、吳光明、陳春山,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規定之檢討與建議,台北市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研究計畫,1997 年11 月。\n37.劉連煜,違約不交割與間接正犯,月旦法學教室,第5 期,2003 年5月。\n38.劉連煜,沖洗買賣行為之合法性,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 年10月。\n39.劉連煜,連續交易與炒股,月旦法學雜誌,第69 期,2001 年2 月。\n40.賴英照,法學為體 金融為用:論證券交易不履行交割之刑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2003年9月。\n41.賴源河,Regulation of Security Market Manipulation,載於氏著,公司法問題研究(一),政治大學法學叢書(十四) ,自印,1982年2月。\n42.戴銘昇,論財務預測制度及其虛偽、隱匿(上),集保結算所月刊第170期,2008年1月。\n43.戴銘昇,論財務預測制度及其虛偽、隱匿(下),集保結算所月刊第171期,2008年2月。\n44.戴銘昇,2006 年證券交易法修正之重點評析,法令月刊第57卷3期,2006年3月。\n45.羅贊興、吳翰明、吳博聰、林宏錦,「證券市場人頭戶之探討-從市場監視觀點評析(上)」,證交資料第539期 ,2007年3月出版。\n46.羅贊興、吳翰明、吳博聰、林宏錦,「證券市場人頭戶之探討-從市場監視觀點評析(下)」,證交資料第540期,2007年4月出版。\n(三)學位論文\n1.吳勇毅,論意向犯,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n2.林育生,證券市場操縱之除罪化問題,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n3.洪國誌,證券交易市場不法操縱行為之研究-以相對委託為中心,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4.洪憲明,證交法第一百五十五條反操縱行為條之研究(以刑事責任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n5.施東亮,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反操縱條之實務運作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刑事責任為中心,高雄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n6.梁宏哲,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操縱行為刑事責任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n7.陳宏杰,證券集中市場操縱行為認定基準之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n8.陳照世,從歐盟與英國市場濫用防治計畫反思我國對內線交易與操縱市場之制度設計,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9.張秉心,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規範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n10.羅誌輝,「護盤與市場操縱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n二、網路資源\n(一)中文網站\n1.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n2.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n3.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n4.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http://www.sfb.gov.tw.\n5.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index.php.\n6.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http://www.gretai.org.tw/ch/index.php.\n7.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http://www.sfipc.org.\n8.臺灣證券交易所:http://www.twse.com.tw/ch/index.php.\n9.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http://www.tdcc.com.tw/default.htm.\n10.證券暨期貨法令判解查詢系統:http://www.selaw.com.tw/new.asp.\n1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csrc.gov.cn.\n12.北大法律信息網:http://www.chinalawinfo.com/index.asp.\n13.深圳證券交易所:http://www.szse.cn.\n14.香港交易所:http://www.hkex.com.hk/index_c.htm.\n15.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http://www.sfc.hk/sfc/html/TC.\n(二)英文網站\n1.European Commission:http://ec.europa.eu/index_en.htm.\n2.IOSC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http://www.iosco.org.\n3.Japan Ministry of Finance:www.mof.go.jp.\n4.KOREA Exchange:http://eng.krx.co.kr/.\n5.London Stock Exchange:www.londonstockexchange.com.\n6.New York Stock Exchange:www.nyse.com.\n7.NASDAQ:www.nasdaq.com.\n8.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http://www.oecd.org.\n9.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insider trad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 (market abuse ), Brussels,30.5.2001 COM (2001) 281 final;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01:0281:FIN:EN 網站。\n10.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美國證管會):http://www.sec.gov/about/laws.shtml#secexact1934 .\n11.Tokyo Stock Exchange:www.tse.or.jp.\n12.U.S.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http://www.sec.gov.\n13.UK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http://www.fsa.gov.uk.\n14.Westlaw: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n15.WFE(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www.world-exchanges.org.\n16.http://www.deltwn.ec.europa.eu/.歐洲經貿辦事處網頁。\n17.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網站。\n18.http://europa.eu/pol/justice/index_en.htm.\n19.http://www.singaporelaw.sg/content/CorporateFinanceChi.html#section4,公司融資與證券監管(17.6.9),新加坡法律參考文章,Singapore Academy of Law.\n三、外文資料\n1.Commission Directive 2004/72/EC of 29 April 2004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as regards accepted market practices, the definition of insider information in relation to derivatives on commodities, the drawing up of lists of insiders , the notification of managers’ transactions and the notification of suspicious transactions. OJL 162, 30/4/2004.\n2.Commission Directive 2003/124/EC of 22 December 2003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as regards the definition and public disclosure of inside inform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market manipulation, OJL 339, 24/12/2003.\n3.Commission Directive 2003/125/EC of 22 December 2003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as regards the fair presentation of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and the disclosure of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 OJL 339, 24/12/2003.\n4.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2273/2003 of 22 December 2003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as regards exemptions for buy-back programmes and stabilisation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OJL 339,23/12/2003.\n5.Directive 2003/6/EC of 28 January 2003 on insider deal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 (market abuse) OJL96/16.\n6.DIRECTIVE 2003/6/EC on insider deal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Market Abuse Directive),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28 January 2003.\n7.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 llp, European market abuse news, winter2012, Pub. February 2013.\n8.IOSCO , Investigating and Prosecuting Market Manipulation,2000.\n9.IOSCO ,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1998.\n10.Kidder, Peabody & Co., 18 SEC 559, 568(1945).;Louis Loss,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t 992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3).\n11.Louis Loss and 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t 1131-1132 (2004, 5th ed).\n12.Market Abuse Directive, Level3-first set of CESR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on the common operation of the Directive, CESR/04-505b,2004.\n13.Niamh Moloney, EC Securities Regu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n14.The AMF Publishes its General Regulation: Toward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French, Securities Laws, Baker & McKenzie, Client Alert, January 2005.\n15.Thomas Lee Hazen,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t 456 (2005, 5th ed,Thomson/West).\n16.Stavros Gadinis and Howell E. Jackson, Markets as Regulators: A Survey , 80 S. Cal. L. Rev. 1239 (2006).; G0096961119;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445;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7445/1/111901.pdf

  15. 15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黃齡慧, Huang, Lin-hui

    المساهمون: 林明鏘,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وصف الملف: 1319814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一)官方資料、研究報告、專書 1、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警察法規(下)》第五編,民國30年。 2、內政部警政署編印,《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義》,民國92年8月。 3、法院內政委員會編,《警察職權行使法案》,法律案專輯第三百三十五輯,立法院公報處印行,93年7月。 4、李震山主持,《警察職務執行法草案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民國88年6月10日。 5、林明鏘主持,《警察職權行使碼之解釋及其應行注意事項》,內政部警政署委託,民國93年12月。 6、林燦璋、林信雄合著,《偵查管理-以重大刑案為例》,五南出版,2004年3月初版一刷。 7、翁岳生主持,《資訊立法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民國74年11月。 8、翁岳生主持《行政程序法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健全經社法規工作小組委託,民國79年12月。 9、翁岳生,《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台大法律叢書,1989年2月第八版。 10、湯德宗/簡資修主持,《美國公共契約法制之研究—我國政府採購及委辦制度興革建議》,行政院研考會委託研究報告,民國八十二年。 11、王兆鵬,《路檢、盤查與人權》,2001年6月,台大法學叢書(128)。 12、王兆鵬,《美國刑事訴訟法》,元照出版,2004年9月初版一刷。 13、王兆鵬,《刑事訴訟講義(一)》,2003年3月二版一刷。 14、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2001年7月初版一刷。 15、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1999年7月一版。 16、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一版。 17、李建良,《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學林文化,2004年7月一版。 18、李建良、陳愛娥、陳春生、林三欽、林合民及黃啟禎合著,《行政法入門》,2004年5月修訂版。 19、Scholler/Schloer合著,李震山譯,《德國警察與秩序法原理》,登文書局,1995年11月中譯二版。 20、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元照出版,2000年初版。 21、李震山,《行政法導論》,三民書局,2001年9月修訂四版。 22、李震山,《警察法論─警察任務編》,正典出版,2002年10月。 23、周志宏,《學術自由與大學法》,蔚理出版社,民國78年。 24、周悅儀,《美國保護隱私權法制之研究》,法務部編印,民國82年6月。 25、吳庚,《憲法解釋與適用》,作者自版,2004年6月第三版。 26、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2004年9月四版第一刷。 27、洪文玲,《行政調查與法之制約》,學知出版,1998年3月。 28、陳敏,《行政法總論》,民國92年1月三版,作者自版。 29、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民國80年。 30、陳運財,《刑事訴訟與正當之法律程序》,元照出版,1998年9月一版。 31、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書局,民國90年1月。 32、許宗力,《法與國家權力》,1994年10月二版一刷。 33、許育典,《法治國與教育行政》,2002年5月初版。 34、傅美惠,《臥底偵查之刑事法與公法問題研究》,元照出版,2001年5月初版第一刷。 35、葛克昌,《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翰蘆出版,2002年10月。 36、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叢書(三二),1982年十月增定再版。 37、蔡茂寅、李建良、林明鏘、周志宏合著,《行政程序法實用》,2001年第二版。 38、Scholler/李震山合著,《警察法案例評析》,登文書局,民國77年7月初版。 39、蔡庭榕、簡建章、李錫棟、許義寶合著《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五南出版,2005年2月初版一刷。 40、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概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國93年11月初版一刷。 41、蕭文生,《自程序、組織與救濟觀點論基本權利之保障》,民國89年12月。 (二)碩博士論文(按年代先後) 1、盛子龍,《比例原則作為規範違憲審查之準則》,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6月。 2、洪榮彬,《資訊時代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6月。 3、林佳和,《德國基本法基本權剝奪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論文碩士,民國82年9月。 4、趙相文,《論國家情報活動之法制化-德國法之觀察》,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民國83年6月。 5、陳正根,《警察行政處分之研究─以干預性行政處分為重心》,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6、李崇僖,《日本時代台灣警察制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7、王正嘉,《司法警察偵察活動之法規制初探-以人權保障理念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8、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7月。 9、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式》,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10、陳志忠,《個人資訊自決權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1月。 11、吳景欽,《從憲法上正當法律程序之觀點檢視行政警察與司法警察》,私立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民國89年5月。 12、楊峋,《搜索與盤查的正當性基礎及適法性界限》,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3、陳信伍,《行政調查之研究-以其與刑事偵查程序之轉換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4、周燕輝,《行政調查法制之研究--以警察臨檢法規範為核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5、謝宜雯,《隱藏身份與人權保障-以美國法為借鏡》,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2002年7月。 16、鄭勝元,《論警察之犯罪偵查與身分查證》,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17、邱智宏,《論我國檢察官與司法警察之關係 以行政與司法在偵查中的交錯領域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18、黃俊華,《警察行政調查權之研究-以臨檢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1月。 (三)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畫) 1、王士帆,〈隱密探話之發展-從德國法院到歐洲人權法院〉,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9期,2005年4月。 2、王兆鵬,〈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評析〉,刊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一期,民國87年10月。 3、王兆鵬,〈臨檢與行政搜索〉,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民國91年6月。 4、王兆鵬,〈警察盤查之權限〉,《路檢、盤查與人權》,2001年6月,台大法學叢書(128)。 5、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 (上)〉,刊載於《司法週刊》第1150期,民國92年9月10日。 6、王兆鵬,〈證據排除法則 (下)〉,刊載於《司法週刊》第1151期,民國92年9月17日。 7、王郁琦,〈網路上的隱私權問題〉,刊載於《資務法務透析》,1996年10月。 8、尤英夫,〈新聞媒體與隱私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旦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 9、李建良,〈因執行違規車輛拖吊及保管所生損害之國家賠償責任〉,刊載於《中興法學》第三十九期,民國84年7月。 10、李建良,〈基本權利理論體系之構成及其思考層次〉,《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學林文化,1999年七月一版。 11、李建良,〈自由、人權與市民社會-國家與社會二元論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意義〉,《憲法理論與實踐(二)》,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12月一版。12、李建良,〈基本權利與國家保護義務〉,《憲法理論與實務(二)》,2002年12月一版。 13、李建良,〈基本權利的理念變遷與功能體系-從耶林內克「身份理論」談起〉,《憲法理論與實踐(三)》,學林文化,2004年7月一版。 14、李惠宗,《憲法要義》,敦煌書局,1997年9月,頁62以下;陳清秀,〈憲法上人性尊嚴〉,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旦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 15、李震山,〈論行政管束與人身自由保障〉,《警察任務法論》,登文書局,民國87年3月增定四版。 16、李震山,〈論資訊自決權〉,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旦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 17、李震山,〈論憲法意義下之「資訊權」〉,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上)》,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18、李震山,〈論憲法為列舉之自由權利之保障-司法院大法官相關解釋之評析〉,收錄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三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專書(52),民國91年9月。 19、李震山、李錫棟,《論治安顧慮人口之查訪-警察職權行使法第十五條之評析》,發表於〈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民國93年12月22日。 20、李震山,〈從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談警察臨檢的法制與實務〉,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2年4月。 21、李震山,〈行政組織法與行政作用法之區別及其實益〉,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五期,2002年6月。 22、李震山,〈檢肅流氓條例與留置處分-「不具刑事被告身份者」之人身自由保障〉,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2期,2003年11月。 23、李震山,〈從釋字第五七O號解釋談大法官釋憲闡明之責-兼論以職權命令或組織法作為限制基本權利依據之合憲性〉,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十九期,2004年6月。 24、李震山,〈從公共場所或公眾得出入之場所普設監視錄影器論個人資料之保護〉,刊載於《東吳法律學報》第12卷第6期,民國93年12月。 25、李錫棟,〈跟監對基本權之干預〉,刊載於《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九期,民國93年3月。 26、林明鏘,〈論行政委託私人-其基本概念、法律關係及限制監督〉,刊載於《憲政時代》第十九期第二卷,民國82年10月。 27、林明鏘,〈警察臨檢〉,刊載自《月旦法學雜誌》第十六期,1996年8月。 28、林明鏘,〈論基本國策〉,收錄於《現代國家與憲法》,《現代國家與憲法》李鴻禧教授六秩華旦祝賀論文集,月旦出版社,1997年3月。 29、林明鏘,〈警察勤務與警械使用-行政裁量權之限制〉,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八期,2000年3月。 30、林明鏘,〈公權力委託與行政程序〉,發表於「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相關法制問題」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2月。 31、林明鏘,《公權力委託與行政程序-以委託執行違規停車拖吊為例》,發表於「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相關法制問題」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4月。 32、林明鏘,〈資訊公開與行政程序〉,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62期,2000年7月。 33、林明鏘,〈評「行政法人法」草案--以行政院九十二年二月草案為中心 (上)〉,刊載於《人事行政》第143期,民國92年3月。 34、林明鏘,〈評「行政法人法」草案--以行政院九十二年二月草案為中心 (上)〉刊載於《人事行政》第144期,民國92年6月。 35、林明鏘,〈全民健保特約醫事合約問題之研究〉,發表於第三屆行政法理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2001年11月11日。 36、林明鏘,〈行政契約與私法契約〉,收錄於《黃宗樂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02年5月,頁147以下。 37、林明鏘,〈行政契約與行政處分--評最高行政法院八十八年度判字第三八三七號判決〉,刊載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律論叢》第33卷第1期,民國93年1月。 38、林明鏘,〈警察職權行使法基本問題之研究〉,刊載於《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十六期,民國93年3月。 39、林明鏘,〈行政契約與開發契約〉,收錄於《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2004年10月初版一刷。 40、林明鏘,〈警察法上之行政救濟-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及社會秩序維護法為中心〉,刊載於《警察法學》第三期,民國93年12月。 41、林明鏘、黃齡慧,〈線民制度與警察職權行使法〉,發表於〈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民國93年12月22日。 42、林東茂,〈德國的組織犯罪及其法律上的對抗措施〉,刊載於《刑事法雜誌》第三十七卷第三期,1993年6月。 43、林鈺雄,〈被告地位之形成〉,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期,1996年6月。 44、林鈺雄,〈論告知義務〉,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2000年5月。 45、林鈺雄於〈釋字第五三五號座談會-警察臨檢行為法制化〉中之發言,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一期,2002年2月。 46、林鈺雄,〈歐式米蘭達-歐洲人權法院Allan裁判及其劃時代意義之評析〉,發表於《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研討會》,2005年3月19日。 47、林錫堯,〈行政程序上職權調查主義〉,收錄於《當代公法理論─翁岳生教授六秩誕辰祝壽論文集》,月旦出版公司,民國82年。 48、吳庚,〈基本權之三重性質〉,《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輯》,司法院秘書處,民國88年。 49、吳庚,〈二OO二年公法學在實務上之發展〉,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十一期,2003年10月。 50、洪文彬,〈資訊時代之資料處理與資料保護-以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為中心〉,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五期,1995年9月。 51、洪文玲,《通知到場制度之研究》,發表於〈警察職權行使法實施週年之理論與實務探討學術研討會〉,民國93年12月22日。 52、翁岳生,〈憲法解釋與人民自由權利之保障〉,收錄於李建良、簡資修編《憲法之解釋與實務》第二輯,民國89年8月版。 53、許文義,〈警察預防任務之分析與探討〉,刊載於《警學叢刊》第29卷第5期,民國88年3月。 54、許文義,〈從比較法觀點論警察蒐集個人資料之原則與方法〉,刊載於《警政學報》第二十五期,民國83年7月。 55、許志雄,〈憲法上之個人尊嚴原理〉,《憲法之基礎理論》,稻禾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二刷。 56、許宗力,〈民主法治國家的情報活動〉,《法與國家權力》,1994年10月二版一刷。 57、許宗力,〈從大法官解釋看平等原則與違憲審查〉,《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二輯,李建良、簡資修主編,民國89年8月出版。 58、許宗力,〈基本權的功能與司法審查〉,《憲法與法治國行政》,1999年3月。 59、許宗力,〈論行政任務之民營化〉,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60、許宗力,〈基本權主體〉,刊載於《月旦法學教室》第四期,2003年2月。 61、許宗力,〈基本權之保障與限制(下)〉,刊載於《月旦法學教室》第十四期,2003年11月。 62、梁添盛,〈如何健全我國警察制度〉,收錄於《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月初版一刷。 63、梁添盛,〈行政警察活動與司法警察活動〉,刊載於《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第九期,民國93年3月。 64、陳春生,〈評「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與「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刊載自《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十四期,民國92年3月。 65、陳景發,〈論行政調查與犯罪偵查〉,刊載於《警大法學論集》第三期,民國87年3月。 66、陳連禎,〈淺談線民〉,刊載於《警光雜誌》第五五五期,民國91年10月。 67、陳連禎,〈偵查犯罪的利器-談線民定義、類型及脫困之道〉,刊載於《警光雜誌》第五五七期,民國91年12月。 68、陳愛娥,〈公營事業民營化之合法性與合理性〉,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三十六期,民國87年5月。 69、陳愛娥,〈「有效權利保障」與「行政決定空間」對行政訴訟制度之影響〉,收錄於司法院編《行政訴訟論文彙編》,1998年5月。 70、陳愛娥,〈國家角色變遷下的行政任務〉,刊載於《月旦法學教室》第三期,2003年3月。 71、陳愛娥,〈相關警察執行職務法律草案是否已提供警察明確且有效的執法權限規範?--評論「警察職權行使法草案」與「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刊載於《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十四期,民國92年3月。 72、陳愛娥,〈社會國的憲法委託與基本權保障〉,《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0月。 73、葛克昌,〈論稅務案件的和解〉,《行政程序與納稅人基本權》,翰蘆出版,2002年10月。 74、張文郁,〈行政委託(公權力之委託行使)〉,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1期, 民國91年12月。 75、程明修,《國家透過公共場所的監視器對人民基本權利的干預》,〈法學講座〉第三期,2002年3月號。 76、黃錦堂,〈行政組織法之基本問題〉,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冊)》,2000年3月二版。 77、黃錦堂,〈「行政機關」、「委託」、「委任」、「委辦」、「受委託執行公權力」之意義〉,收錄於《行政法實務與理論〈一〉》,2003年3月初版一刷。 78、黃錦堂,〈行政任務民營化之研究〉,《公法學與政治理論》,吳庚大法官榮退論文集,元照出版,2004年10月。 79、楊雲驊,〈被告地位之形成與告知義務〉,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4期,2003年3月。 80、詹震榮,〈國家任務〉,刊載於《月旦法學教室》第三期,2003年3月。 81、董保城,〈行政助手與委外辦理國家賠償案例之研究〉,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五十一期,2003年10月。 82、蔡宗珍,〈人性尊嚴之保障作為憲法基本原則〉,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四十五期,1999年2月。 83、蔡宗珍,〈公法上之比例原則初論-以德國法的發展為中心〉,刊載於《政大法學評論》第六十二期,民國88年2月。 84、蔡秀卿,〈日本警察臨檢法制與實務-兼論大法官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三十三期,2002年4月。 85、蔡茂寅,〈比例原則之界線與問題性〉,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九、期,民國89年4月。 86、蔡茂寅,〈行政委託與法律保留原則〉,刊載自《月旦法學雜誌》第83期,民國91年4月。 87、蔡茂寅,《行政委託與自治法規》,發表於「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相關法制問題」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4月。 88、葛克昌,《公權力委託之行政救濟》,發表於「政府業務委託民間辦理相關法制問題」學術研討會,民國91年4月。 89、蔡茂寅,〈行政委託相關問題之研究〉,收錄於《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2002年7月。 90、蔡震榮,〈管轄權之意義〉,收錄自《行政法爭議問題研究(上)》,2000年12月出版一刷。 91、蔡震榮,〈警察職務執行條例草案之探討〉,刊載於《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十四期,民國九十二年三月。 92、蔡震榮,〈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評析〉,刊載於《法學講座》第十九期,民國92年7月。 93、蔡震榮,〈交通執法與警察職權行使之探討〉,《警察職權行使法逐條概論》,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民國93年11月初版一刷 94、鄭善印,〈日本警察偵查犯罪職權法制之探討〉,收錄於《各國警察臨檢之比較》,五南出版,2002年8月。 95、鄭善印,〈警察職權行使法之解釋架構〉,刊載於《警察法學》第二期,民國92年12月。 96、蕭文生,〈關於「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法」之判決〉,收錄於《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週刊雜誌社印行,民國79年10月。 97、蕭文生,〈自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街頭監視錄影設備裝設之問題〉,收錄於《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2004年5月初版一刷,元照出版。 98、蕭龍吉、吳芳富,〈警察職權行使法之犯罪偵防功能評析〉,刊載於《警察法學》第二期,民國92年12月。 99、錢建榮,〈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案例檢討(上)-以舉發通知單為中心〉,刊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8期,2005年3月。 100、劉宗德,〈行政不作為之國家賠償責任〉,《行政法基本原理》,學林出版,1998年8月。 二、外文文獻 (一)德文文獻 1、Marion Albers,Die Determination polizeier Tätigkeit in den Bereichen der Straftatenverhütung und der Verfolgungsvorsorge,Berlin 2001. 2、R.Belz/E.Mußman,Polizeigesetz für Baden-Württemberg,5.Aufl.,1995. 3、Benfer , Rechtseingriff von Polizei und Staatsanwaltschaft, 2. Aufl.,2000, 4、Albert Bleckmann,StaatsrechtⅡ-Die Grundrechte,3.Aufl.1989. 5、Beulke ,Strafprozeßrecht, 7. Aufl.,2004. 6、Markus Deutsch, Die heimliche Erhebung von Informationen und deren Aufbewahrung durch die Polizei.1992 Aufl. 7、Drews/Wacke/Vogel/Martens,Gefahrenabwehr,9.Aufl,1986 8、G.Dürig, in:Maunz/ Dürig,GG-Komm. 9、Schmitt Gläser,Schutz der Privatspähre,in:Isensee/ Kirchhof,Handbuch des Staatrecht,Bd.Ⅵ. 10、Girtler,Polizei-Alltag.Strategien.Ziele und Strukturen polizeilichen Handelns, Düsseldorf 1980. 11、V.Götz,Allgemeines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12.Aufl.,1995. 12、Knemeyer, Polizei- und Ordnungsrecht , 7Aufl, 1998. 13、Christoph Gusy , Polizeirecht , 2.Aufl.,1994. 14、Christoph Gusy,Der Schutz gegen rechtswidrige Iformationsermittelung durch die Nachrichtendienste,DÖV1980. 15、J.Isensee,§57 Gemeinwhol und Staatsaufgaben im Verfassungsstaat , in:J.Isensee/Paul Kirchhof(Hg.),Handbuch des Staatsrechts,BandⅢ,1988. 16、Hans D.Jarass,Das allgemeine Persönlichkeitsrecht im Grundgesetz , NJW1989. 17、Theo Jochum/Dietrich G. Rühle,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2Aufl. 2000 . 18、Kühne, Strafprozessrecht,6.Aufl.,2003. 19、Mauer,Allgemeines Verwaltungsrecht,10 Aufl.1994. 20、Manfred Möller/ Jürgen Wilhelm,Allgemeines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4 Aufl.,1994. 21、Stefan Naas, Die Entstehung des Preußischen Polizeiverwaltungsgesetzes von 1931,2003. 22、Ordemann/Schomerus/Gola,Bundesdatenschutzgesetz mit Erläuterungen,5 Aufl.1992. 23、Rachor,Polizeiliche Einezellmaßnahmen,in:Handbuch des Polizeirechts, Hrsg.Lisken/Denninger,2.Aufl.1996. 24、R.Riegel,Zulässigkeit und Grenzen informationeller Zusammmenarbeit von Verfassungsschutz- und Polizeibehörden aus datenschutzrechtlicher Sichtm DP1981. 25、Hans Peter Bull,Die staatsaufgaben nach dem Grundgesetz,2.Aufl.,1977. 26、Kant,Metaphysik der Sitten,Weischedel-Werkausgabe BdⅦ. 27、Bobo Pieroth/ Berrnhard Schlink/ Michael Kniesel,Polizei-und Ordnungsrecht, 1Aufl. 2004. 28、Pieroth/ Schlink, Grundrechte, Staatsrecht Ⅱ.3. Aufl., 2003. 29、Günter Püttner, Verwaltungslehre,2.Aufl.1989. 30、Klaus F. Röhl,Rechtssoziologie,1987. 31、Schenke,Polizei-und Ordnungrecht,in:Schmidt/Aßmann(Hrsg),Besonderes Verwaltungsrecht, 3 Aufl.,1995. 32、Spiros Simitis,Die informationelle Selbstbestimmunggrundbedingung einer verfassungskonformen Informationsordnung, NJW 1989. 33、Kay Wächter, Polizei-und Ordnungsrecht,1Aufl, 2000. 34、Tomas Würtenberger ,Polizei-und Ordnungrecht,in:Norbert Achterberg / Güter Püttner/Tomas Würtenberger(Hrsg.), Besonderer Verwaltungrecht . Band.Ⅱ ,2Aufl.2000. 35、Stefan Zeitler,Allgemeines und Besonderes Polizeirecht für Baden - Württemberg , 1998. (二)英文文獻 1、Penelope R. Glover,Re-Defining Friendship:Employment of Informants by Police,72 U.Colo.L.Rev.749,754(2001) 2、Schwartz ,Bernard.1994.Administrative Law. (三)日文文獻 1、井上正仁,〈捜査手段としての通信・会話の傍受(5)〉,ジョリスト1111號。 2、公橋一夫,「警察活動における尾行」,警察學論文集33卷10號。;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595;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2595/1/ntu-94-R91A21019-1.pdf

  16. 16
  17.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