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田富美, Tien, Fu-Mei
المساهمون: 政大中文學報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李紱, 《朱子晚年全論》, 朱陸異同, 陸王心學, 清代理學, Li Fu,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Master Zhu’s Late Work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Zhu and Lu, Idealism of Lu-Wang, Neo-Confucianism of Qing
وصف الملف: 140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政大中文學報, 38, 95-13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361;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43361/1/index.html
-
2
المصدر: 中国哲学論集. 41:65-85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並木栗水, 中国哲学, Chinese Philosophy, Namiki Rissui, Zhuzixue, Shuriku-Taikyokumondo-Gappen, 朱陸太極問答合編, 朱子学
وصف الملف: application/pdf
-
3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陈林
Relation: 求索,2015,(4):152-156; QSZZ201504030; 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18286
-
4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志峰
Relation: 兰台世界,2015,(6):125-126; SHIJ201506082; 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18169
-
5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蔡龍九, Tsai, Lung-Chiu
المساهمون: 哲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學蔀通辨, 道一編, 朱子晚年定論, 朱陸異同, 朱陸調和,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Veiled Theories Hsueh-Pu-Tung-Pien, The Later Chu Hsi: The Conclusion Chu-Tzu-Wan-Nien-Ting-Lun, The Way Is One Tao-I-Pie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Chu and Lu, reconcili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Chu and Lu
وصف الملف: 111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 36期 (2008 / 10 / 01) , P149 - 191; http://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0956; http://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30956/2/index.html
-
6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蔡龍九, Tsai, Lung-Chiu
المساهمون: 哲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朱子晚年全論》, 朱陸異同, 朱熹, 陸象山, 李紱,
"Zhu Zi Wan Nian Quan Lun" ("The Later Zhu Zi"),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Zhu and Liu, Zhu Zi, Liu Xiang Shan, Li Fu وصف الملف: 172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東吳哲學學報 ; 27期 (2013 / 02 / 01) , P1 - 31; http://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0952; http://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30952/2/index.html
-
7Academic Journal
المساهمون: 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杜保瑞, Duh, B.R.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王陽明、朱熹、大學、格物致知、朱陸之爭, Wang, Yang-Ming, Chu, Xi, Dah Xue, investigating things to know, debates between Cheng Chu and Lu Wang, phil, relig
Time: 59
Relation: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281873/1/0044_201210_2.pdf;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281873
-
8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蔡龍九, tsia, Lung-Chiu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述朱質疑》, 朱陸異同, 朱子早年, Sort Some Questions of Zhu Xi (Shu Zhu Zhi Yi),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Zhu and Liu, the young Zhu Xi
وصف الملف: 586640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27, 75-116; 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philosophical;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0129;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00129/1/27-75-116.pdf
-
9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蔡龍九, Tsai, Lung-Chiu
المساهمون: 哲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述朱質疑》, 朱陸異同, 朱子早年,
"Sort Some Questions of Zhu Xi" ("Shu Zhu Zhi Yi"),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Zhu and Liu, the young Zhu Xi وصف الملف: 174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 27期 (2011 / 01 / 01) , P75 - 115; http://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0954; http://ir.lib.pc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30954/2/index.html
-
10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张之楠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المصدر: 万方 ; 知网 ;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flt201004003.aspx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宋濂 朱熹 陆九渊 合会朱陆
Relation: 东方论坛.2010,(4),13-18,24.; 97248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250733
-
11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謝幸芬, Hsieh, Hsin-Fen
المساهمون: 陳逢源
وصف الملف: 5249243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參考書目\n一、古籍\n〔漢〕鄭玄等注:《古注十三經》第一冊,影印「四部集要,經部,相臺岳氏本,永懷堂本」,臺北市:新興書局,1966 年\n〔唐〕韓愈撰,〔清〕馬其昶校注、〔民國〕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 年\n〔唐〕韓愈著,屈守元、長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市: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 年\n〔宋〕周敦頤著《周敦頤集》,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 年\n〔宋〕程顥、程頤著《二程遺書》,北京市:中華書局,2011 年\n〔宋〕朱熹撰,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年\n〔宋〕朱熹章句、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6 年\n〔宋〕朱熹集註:《四書集註》,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9 年\n〔宋〕張栻撰:《張栻集》一,鄧洪波校點,湖湘文庫編輯出版委員會,長沙市:岳麓書社,2010 年\n〔宋〕張栻撰:《南軒先生文集》上,〔日〕岡田武彥、荒木見悟主編《和刻影印近世漢籍叢刊》,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臺北市:廣文書局,1975 年\n〔宋〕黃榦:《勉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68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元〕脫脫編撰:《宋史》《二十六史》第10 冊,臺北市:啟明書局,1964 年\n〔元〕程鉅夫:《雪樓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02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元〕胡炳文:《四書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203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元〕史伯璿撰:《四書管窺》8 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204 冊,臺北市 : 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元〕景星撰:《學庸集說啟蒙大學》1 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203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元〕許謙撰:《讀四書叢說》,《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第202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元〕倪士毅:《四書輯釋》43 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莊嚴文化,1997 年\n〔元〕倪士毅撰《四書輯釋大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主持編纂:《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日本版漢籍善本萃編》第4-7 冊,日本文化九年(1812)影印志正二年日新書堂刻本,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年\n〔元〕朱公遷撰,《四書通旨》1 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204 冊四書類,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元〕倪士毅撰,程復心章圖,王原善通考:《四書輯釋》2 冊43 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155、156 冊,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1997 年\n〔明〕宋濂編撰:《元史》,《二十六史》第12 冊,臺北市:啟明書局,1964 年\n〔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大學古本序〉,台北市:古新書局,1978 年\n〔明〕程瞳輯撰,王國良、張健點校:《新安學系錄》,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n〔明〕錢士升編:《南宋書》,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31 冊史部別史類,臺南縣:莊嚴文化,1996 年\n〔明〕林庭㭿、周廣等修,劉繹纂《江西通志》,明嘉靖四年刊本影印,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9 年\n〔明〕胡廣等奉敕撰:《四書大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05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年\n〔清〕黃宗羲原本,清•黃百家纂輯,清•全祖望修訂:《宋元學案》,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黃宗羲全集》增訂版第5、6 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n〔清〕黃宗羲著作,清•全祖望續修,清•王梓材校補:《宋元學案》,上中下3冊,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 年\n〔清〕王梓材,清•馮雲濠撰,張壽鏞校補:《宋元學案補遺》第7 冊,臺北市: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 年\n〔清〕王朝榘輯:《饒雙峯講義》,《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83年\n〔清〕張廷玉編撰:《明史》,《二十六史》第16 冊,臺北市:啟明書局,1964年\n〔清〕陸心源輯撰:《宋史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n〔清〕厲鶚輯:《宋詩紀事》100 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85 冊,臺北市: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n〔清〕陸心源輯:《宋詩紀事補遺》100 卷,《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1709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n〔清〕紀昀奉敕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89 年\n〔清〕曹溶輯、陶越增訂:《學海類編》第三冊,臺北:文源書局,1964 年\n〔清〕呂瑋等修,胡思藻等纂:《餘干縣志》,清康熙二十三年刊本影印,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9 年\n〔清〕項珂、劉馥桂修:《萬年縣志》,清同治十年刊本影印,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75 年\n\n二、專書\n陳逢源師:《「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市:政大出版社,2013 年\n陳逢源師:《朱熹與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 年\n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 年\n錢穆著:《宋代理學三書隨劄》,台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n王更生:《韓愈散文研讀》,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3 年\n侯外廬,邱漢生,張凱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年\n陳榮捷著:《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n陳榮捷著:《朱學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2 年\n程兆熊:《高山行與億鵝湖》,臺北市:大林出版社,1975 年\n史甄陶:《家學、經學和朱子學,以元代徽州學者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年\n周春健:《宋元明清四書學編年》,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n顧宏義,戴揚本主編:《歷代四書序跋題記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n李才棟、曹濤主編:《中國文化世家‧江右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n楊鑫輝、李才棟主編:《江西古代教育家評傳》,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n解光宇:《朱子與徽學》,長沙市:嶽麓出版社,2010 年\n杜保瑞著:《南宋儒學》,臺北市:臺灣商務,2010 年\n季蒙、程漢著:《宋明思想史稿》,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9 年\n魏義霞:《理学與啟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硏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9 年\n向世陵著:《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年\n蔡方鹿著:《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 年\n馮秉奎等著:《宋明理學研究論集》,臺北市:黎明出版社,1983 年\n沈善洪主編,吳光執行主編:《王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n張清華、陳飛主編:《韓愈與中原文化》,北京市:學苑出版社,2005 年\n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年\n林繼平著:《宋學探微》,臺北市:蘭臺出版社,2002 年\n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鼎文書局,2001 年\n方彥壽:《朱熹書院門人考》,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n周春健:《元代四書學研究》,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年\n蒙培元著:《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年\n黃公偉著:《宋明清理學體系論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0 年\n程發軔撰:《理學概要》,臺北市:正中書局,1970 年\n史廣超著:《《永樂大典》輯佚述稿》,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年\n張昇編:《《永樂大典》研究資料輯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年\n吳楓、宋一夫主編:《中華儒學通典》,吉林省:南海出版公司,1992 年\n〔日〕佐野公治著,章文朝、莊兵譯,林慶彰校訂:《四書學史的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n〔日〕今關壽磨編撰:《宋元明清儒學年表》,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2 年\n\n三、期刊論文\n陳逢源師撰:〈納心於性,《四書大全》中雙峯一系的四書學〉,《孔孟學報》94期,2016 年9 月\n陳逢源師:〈從《四書集注》到《四書大全》,朱熹後學之學術系譜考察〉,《成大中文學報》49,2015 年6 月\n陳逢源師:〈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吳中文學報》20 期,2010 年11 月\n陳逢源師:〈「其味深長,最宜潛玩」――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叮嚀之分析〉,《長庚科技學刊》19 期,2006 年\n陳逢源師:《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 期,2005 年5 月\n廖雲仙:〈元代《四書》學的繼承與開創――以元儒許謙為例〉,《東海中文學報》,21 期67-88 頁,2009 年7 月\n廖雲仙:〈「朱注猶經」,元代《四書》類著作疏釋風尚〉,《經學研究集刊》特刊,2009 年12 月\n廖雲仙:〈金華四先生《論語》學述評〉,《勤益學報》22 卷2 期,2004 年12 月\n廖雲仙:〈《新集四書註解群書提要》、《古今四書總目》補正 ――宋末元代之部〉,《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1 卷4 期,2001 年\n廖雲仙:〈《四庫全書總目》元代《四書》類提要疏證〉,《勤益學報》21 卷2 期,2000 年12 月\n廖雲仙:〈新集四書註解群書提要》,《古今四書總目》補正〉,《中國文哲研究11 卷4 期\n廖雲仙:〈朱子《四書集注》興盛於元代的原因》,《勤益學報》16,1998 年11\n廖雲仙:〈從饒魯到吳澄,宋元之際與朱子學說牴牾的學者〉,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GRB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n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2102666,2011 年10 月28 日\n許家星:〈饒魯對朱子《孟子集注》的批判性詮釋及意義〉,《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年第1 期55 卷12 月\n許家星:〈饒魯《中庸》學的工夫論詮釋及其對朱子的突破〉,《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 期,2015 年7 月\n許家星:〈再論饒魯的《中庸》章句學及其對朱子的超越〉,《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 卷第4 期2014 年7 月\n許家星:〈朱子的內在演變與朱陸合流――以饒魯《大學》詮釋對朱子學的突破為中心〉,《哲學研究》2013 年12 月\n許家星:〈饒魯《中庸》學的道論及其思想史意義〉,南昌大學《哲學動態》2013年第10 期\n史甄陶:〈論饒魯與朱熹對《中庸》解釋的異同〉,《思辨集》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 年4 月\n李才棟:〈饒魯解「時習」,含實踐之意 孔子斥樊遲,乃明智之舉〉,江西教育學院,《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综合),2003 年\n胡青:〈宋元之際江西理學和會朱陸之思潮〉,《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5 期,1995年\n\n四、學位論文\n史甄陶:《元代前期徽州朱子學——以胡一桂、胡炳文和陳櫟為中心》,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年\n沈威廷:《論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的理氣分析》,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n\n五、網路資料\n萬年羽人主編:《萬年羽人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wnsfly,2021 年6 月8 日\n《福建饒氏網》: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會饒氏委員會\nhttp://www.fjraoshi.cn/rs/content/?404.html,2021 年6 月8 日; G0102912009;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50;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6950/1/200901.pdf
-
12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姜義泰
المساهمون: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李紱, Li Muh Tarng, 躬行實踐, 朱陸早異晚同, 陸王學術, Practice personally what one preaches, Luh Jeou-yuan and Wang Yang-ming's learning
Relation: #PLACEHOLDER_PARENT_METADATA_VALUE#; 興大中文學報, Volume 22, Page(s) 339-370.; http://hdl.handle.net/11455/72019
الاتاحة: http://hdl.handle.net/11455/72019
-
13
المصدر: 大東文化大学紀要. 人文科学. 53:162(37)-144(55)
وصف الملف: application/pdf
-
14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莊士杰
المساهمون: 陳逢源
وصف الملف: 2081600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古籍(依時代排序)\n(一)經部\n﹝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n﹝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n﹝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n﹝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n﹝魏﹞何晏集解;﹝宋﹞刑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阮元刻:《十三經注疏》本\n﹝宋﹞朱熹撰;廖名春點校:《周易本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n﹝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宋﹞朱熹撰;黃珅校點:《四書或問》,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n﹝宋﹞朱熹撰;黃珅、張祝平校點:《論孟精義》,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n﹝宋﹞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n﹝明﹞胡廣等纂修:《四書大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n﹝明﹞胡廣等纂修:《性理大全》,收入《孔子文化大全》,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9年\n﹝清﹞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1974年\n﹝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n﹝清﹞皮錫瑞:《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n(二)史部\n﹝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宋﹞邵博撰;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n﹝宋﹞呂祖謙:《東萊博議》;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6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n﹝宋﹞呂祖謙:《大事記》;黃靈庚、吳戰壘主編:《呂祖謙全集》第8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n﹝宋﹞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n﹝宋﹞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1997年\n﹝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縮印本﹞\n﹝明﹞朱衡:《道南源委》,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n﹝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n﹝明﹞宋端儀:《考亭淵源錄》,京都:中文出版社,1977年\n﹝明﹞李清馥撰;徐公喜、管正平、周明華點校:《閩中理學淵源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n﹝明﹞凌迪知輯:《萬姓統譜》,臺北:正光出版社,1971年\n﹝清﹞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n﹝清﹞王夫之:《宋論》,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n﹝清﹞永瑢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n﹝清﹞王梓材、馮雲濠:《宋元學案補遺》,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n﹝清﹞王懋竑撰:《朱子年譜》,臺北:世界書局,1959年\n﹝清﹞王懋竑撰;何忠禮點校:《朱子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n﹝清﹞胡亦堂等修,謝元鍾等纂:《臨川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44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康熙19年刊本\n﹝清﹞潘士瑞等修,詹兆泰等纂:《鉛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0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康熙22年刊本\n﹝清﹞孫世昌等纂修:《廣信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18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康熙22年刊本\n﹝清﹞徐景熹修,魯曾煜等撰:《福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景印乾隆19年刻本\n﹝清﹞連柱等纂修:《廣信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1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乾隆48年刊本\n﹝清﹞連柱等纂修:《鉛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1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乾隆49年刊本\n﹝清﹞徐松原輯,陳援庵等編:《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出版社,1964年\n﹝清﹞童範儼等修,陳慶齡等纂:《臨川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4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同治9年刊本\n﹝清﹞張廷珩等修,華祝三等纂:《鉛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第911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清同治9年刊本\n﹝清﹞孫爾準修,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景印同治10年重刊本\n﹝清﹞蔣繼洙等修,李樹藩等纂:《廣信府志》,《中國方志叢書》(第106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清同治12年刊本\n﹝清﹞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等撰:《泉州府誌》,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景印光緒8年刊本\n杜海軍:《呂祖謙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n胡宗楙編,李春海校點:《張宣公年譜》卷上;吳洪澤、尹波主編:《宋人年譜叢刊》第10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n陳連生主編,鄭富金副編:《鵝湖書院志》,合肥:黃山書社,出版年不詳\n\n(三)子部\n﹝宋﹞朱熹編;陸建華、嚴佐之校點:《延平答問》;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n﹝宋﹞朱熹編:《伊洛淵源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n﹝宋﹞朱熹編;﹝清﹞張伯行集解:《近思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n﹝宋﹞張洪、齊頤輯:《朱子讀書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n﹝宋﹞黃震:《黃氏日抄》,臺北:臺灣商物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n﹝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n﹝元﹞劉壎:《隱居通議》,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n﹝明﹞程敏政:《道一編》;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n﹝明﹞王守仁:《朱子晚年定論》;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n﹝明﹞陳建:《學蔀通辨》;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n﹝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欒保羣、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n﹝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n﹝清﹞黃宗羲著:沈芝盈點校:《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清﹞李 紱:《朱子晚年全論》;吳長庚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n﹝清﹞陳夢雷編:《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出版社,1977年\n﹝清﹞章學誠撰;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n﹝朝鮮﹞韓元震:《朱子言論同異攷》,首爾大學:奎章閣叢書\n\n(四)集部\n﹝宋﹞周敦頤著;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n﹝宋﹞張載著;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n﹝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n﹝宋﹞李侗撰,朱熹編;﹝清﹞張伯行訂:《李延平先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n﹝宋﹞朱熹撰;陳俊民校編:《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n﹝宋﹞張栻撰,朱熹輯錄:《南軒先生文集》;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外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n﹝宋﹞呂祖謙:《東萊太史文集》;黃靈庚、吳戰壘編:《呂祖謙全集》第1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n﹝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n﹝宋﹞陳亮:《陳亮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n﹝宋﹞陳傅良:《止齋先生文集》;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268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n﹝宋﹞陳淳:《北溪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n﹝宋﹞黃榦:《黃勉齋先生文集》,臺北:青山書屋,1957年\n﹝宋﹞袁甫:《蒙齋集》;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第324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n﹝元﹞方回:《桐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n﹝明﹞王守仁撰;吳光等編校:《新編本王陽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n﹝明﹞王守仁撰,施邦曜輯評:《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n﹝清﹞全祖望撰;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n﹝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臺北:新興書局,1956年\n祝尚書撰:《宋人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n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n\n二、近人著作\n(一)專著\n丁為祥:《學術性格與思想譜系──朱子的哲學視野及其歷史影響的發生學考察》,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n王國猛:《朱熹理學與陸九淵心學》,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n王大德:《朱陸異同新論──以「心與理、心與物」為向度之新綜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9年\n孔東:《宋代東萊呂氏之族望及其貢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n石訓:《中國宋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n孔令宏:《儒道關係視野中的朱熹哲學》,臺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n───:《宋代理學與道家、道教》,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n方彥壽:《朱熹書院與門人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n甲凱:《宋明心學評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n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n───:《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n───:《中國哲學史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n───:《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n朱漢民、肖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n朱漢民:《宋明理學通論──一種文化學的詮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n───:《玄學與理學的學術思想理路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任劍濤:《複調儒學──從古典解釋到現代性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n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n───:《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1996年\n───:《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2003年\n───:《中國文化通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年\n───:《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n吳長庚:《朱熹與江西理學》,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7\n吳萬居:《宋代書院與宋代學術之關係》,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n李邦國:《朱熹和白鹿洞書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n李承貴:《儒士視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觀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n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李紀祥:《兩宋以來大學改本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n束景南:《朱熹佚文輯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n───:《朱子大傳》,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n───:《朱子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n───:《朱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n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n杜保瑞:《南宋儒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n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n邢舒緒:《陸九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n祁潤興:《陸九淵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n金中樞:《宋代學術思想研究》,臺北:幼獅出版社,1989年\n───:《宋代的學術和制度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2009年\n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1998年\n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臺北:書林出版社,1994年\n林繼平:《陸象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n林維杰:《朱熹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n范立舟:《宋代理學與中國傳統歷史概念》,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n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n姜廣輝:《義理與考據──思想史研究中的價值關懷與實證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n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唐君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唐君毅全集》卷12,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n───:《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唐君毅全集》卷13,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n───:《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全集編輯委員會編:《唐君毅全集》卷17,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n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n徐梵澄:《陸王學述:一系精神哲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n徐儒宗:《婺學之宗──呂祖謙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n高令印:《朱熹事蹟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n高全喜:《理心之間 朱熹和陸九淵的理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n馬空群:《中國文化之傳統道德精神:宋代理學對儒學精神之振興》,臺北:海獅出版社,2001年\n姚榮松:《呂祖謙》;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第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n陸玉林:《陸九淵評傳:本心的震盪》,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n崔大華:《南宋陸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n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n───:《朱熹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n───:《走向心學之路──陸象山思想的足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n───:《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演化》,臺北:萬卷樓,1993年\n───:《朱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n張亨:《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1997年\n張豈之:《新中國思想史》,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n張錫勤、霍方雷:《陸王心學初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n張志強:《朱陸‧孔佛‧現代思想──晚明與晚明以來中國思想的現代轉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n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n陳榮捷:《朱子新探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n───:《新儒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5年\n───:《朱子門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n───:《朱熹》,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n───:《近思錄詳注集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n───:《宋明理學之概念與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n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n───:《宋明儒學論》,香港:三聯書店,2008年\n───:《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增訂版﹞\n陳志信:《朱熹經學志業的形成與實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n陳德仁:《象山心學之比較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n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n陳鐘凡:《兩宋思想評述》,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n陳立勝:《「身體」與「詮釋」──宋明儒學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郭曉東:《經學、道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黃彰健:《經學理學文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n黃俊傑:《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年\n───:《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n───:《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n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n曾春海:《陸象山》,臺北:東大圖書,1988年\n───:《儒家哲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n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999年\n彭永捷:《朱陸之辨──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中國哲學青年哲學文庫」人民出版社,2002年\n董金裕:《宋儒風範》,臺北:東大圖書,1979年\n───:《朱熹學術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n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n賈順先:《宋明理學新探》,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n趙峰:《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n趙偉:《陸九淵門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n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n熊 琬:《宋代理學與佛教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n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派之排佛反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n───:《宋儒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1997年\n鄧克銘:《張九成思想之研究》,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年\n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7年\n劉宗賢:《陸王心學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n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增訂三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n───:《論儒家哲學的三個大時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n───:《儒家哲學的典範重構與詮釋》,臺北:萬卷樓,2010年\n潘富恩、徐餘慶合著:《呂祖謙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n蔡仁厚:《宋明理學 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n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n───:《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n───:《中國經學與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n錢穆:《宋明理學三書隨劄》、《陽明學述要》,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0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n───:《朱子新學案》,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1-15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n───:《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16-17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n───:《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0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n───:《學籥》,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4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n───:《中國學術通義》,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5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n───:《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7-28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n───:《中國文化史導論》,錢賓四先生全集編輯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9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n───:《中國史學名著》,錢賓四先生全集委員會編:《錢賓四先生全集》,第33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n戴君仁:《梅學論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0年\n戴景賢:《明清學術思想史論叢》,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年\n羅炳良:《南宋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n羅瑩:《宋代呂氏家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n\n(二)編著\n﹝美﹞田浩(Hoyt Tillman)編:《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n王蓉貴、沈治宏編撰:《中國地方志宋代人物資料索引續編》,成都:四川辭書,2002年\n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n朱貽庭編:《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n朱維錚編校:《周予同經學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n江西省鉛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鵝湖書院志》,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n束景南編:《朱熹軼文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n宋志英選編:《宋元方志人物傳記資料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年\n吳展良編:《朱子研究書目新編(1900-200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n───編:《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的基本特性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n李國玲編纂:《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補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n李明輝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二):儒學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n李國鈞主編:《中國書院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n昌彼得等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2001年\n林建甫編:《海峽兩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49-200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唐宋學術思想論集》,2012年\n侯外廬編:《宋明理學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87年\n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編:《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2000年\n黃俊傑編譯:《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楊儒賓編:《朱子學的開展──東亞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n鄒永賢編:《朱子思想論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n鄭曉江編:《六經注我──象山學術及江右思想家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n蔡振豐編:《東亞朱子學的詮釋與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n鄧洪波編:《東亞歷史年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n鍾彩鈞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n───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n﹝日﹞荒木見悟:《佛教與儒教》,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年\n﹝日﹞藤井倫明:《朱熹思想結構探索:以理為考察中心》,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日﹞土田健次郎著,朱剛譯:《道學之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n﹝美﹞田浩(Hoyt Tillman):《朱熹的思維世界》(增訂版),臺北:允晨文化,2008年\n───:《旁觀朱子學──略論宋代與現代的經濟、教育、文化、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n﹝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王昌偉譯:《歷史上的理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n﹝英﹞卜道成著,謝曉東譯:《朱熹和他的前輩們:朱熹與宋代新儒學導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n﹝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修訂譯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n\n(三)單篇論文\n王偉民:〈朱陸哲學異同的幾個方面〉,《孔孟月刊》第39卷第6期,\n文碧方:〈宋明理學中理學與心學的同異及其互動〉,《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8卷第4期,2005年4月\n牟宗三:〈綜論朱子三十七歲前之大體傾向以及此後其成熟之義理系統之型態〉,《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10期,1968年9月\n成中英:〈論宋明理學中的兩個「知」的觀點:「致知」與「致良知」〉,「廈門朱子學國際學術會議」論文,廈門:廈門大學主辦,1987年12月\n朱漢民:〈《太極圖說》與宋學〉,《中國文化月刊》第223期,1998年10月\n江乾益:〈宋儒項安世之生平交遊及其學術〉,《興大人文學報》第16期,2004年6月\n李弘祺:〈朱熹、書院與私人講學的傳統〉,《國立編譯館刊》第18卷第2期,1990年\n何澤恆:〈《大學》格物別解〉,《漢學研究》18卷2期,2000年12月\n束景南:〈朱陸呂鵝湖之會正誤〉,《中國哲學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2期\n───:〈陸九淵詩文輯補〉,《文獻》1994年1期\n───:〈陸氏兄弟佚札〉,《撫州師專學報》1998年1期\n吳有能:〈朱陸鵝湖之會唱和三詩新釋〉,《鵝湖》第13卷第3期,1987年9月\n吳長庚:〈朱熹在江西的理學活動〉,《朱子學刊》2007年第1輯\n───:〈朱子學與江西之學〉,《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9年8月\n吳展良:〈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臺大歷史學報》第33期,2004年6月\n吳略余:〈論朱熹哲學的理之活動義與心之道德義〉,《漢學研究》29卷1期, 2011年3月\n杜保瑞:〈朱陸鵝「湖之會」的倫理學議題〉,《「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2008年\n邱黃海:〈儒學理論與具體實踐之關聯初探──以象山學朱子學為例〉,《鵝湖》第13卷第9期,1988年3月\n祝平次:〈自我、文本與傳統:陸九淵與南宋道學的發展〉,《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6月\n───:〈朱子門人與道學的發展──孫應時、曹彥約與度正〉,嘉義大學中文系編:《鵝湖之會:第一屆宋代學術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年\n胡昌智:〈呂祖謙的史學〉,《書目季刊》第10卷2期,1976年9月\n范立舟:〈乾道、淳熙年間朝野對立理學的批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0年7月\n───:〈南宋乾道、淳熙年間理學傳衍述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4期,2006年7月\n───:〈論兩宋理學家的聖人史觀〉,浙江大學宋學研究中心編:《宋學研究集刊》第二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n唐君毅:〈陽明學與朱陸異同重辨(上、下),《新亞學報》第8卷第2期,1968、1969年\n───:〈朱子與陸王思想中之一現代學術意義〉,《東西文化》第17期,1968年9月\n郭翠麗:〈宋代理學學派交融與碰撞之特點〉,《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1卷第4期,2010年7月\n高建立:〈朱陸兩次論爭及其歷史影響〉,《徐州教育學院學報》(出版年不詳)\n孫效智:〈論朱陸異同與會通〉,《哲學與文化》第14卷第5期,1987年6月\n孫齊魯:〈「朱陸之辨」中的告子與禪宗──對宋明理學史一段誤會的考究〉,《中國哲學史》2010年3期,北京:中國哲學史學會,2010年\n唐宇元:〈元代的朱陸合流與元代理學〉,《文史哲》1982年第3期\n黃彰健:〈象山思想臨終同於朱子──孫應時與朱子及象山往來書信繫年〉,《大陸雜誌》第69卷第1期,1984年7月\n張永儁:〈從程朱理氣說析論朱熹心性論之要義〉,《臺大哲學評論》第12期,1989年1月\n───:〈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文史哲學報》(臺灣大學文學院)第38期,1990年12月\n───:〈從北宋理學之思想脈絡略論程朱理學之「方法」〉,《臺大哲學評論》第14期,1991年1月\n───:〈略述理學之價值根原論〉,《臺大哲學評論》第15期,1992年1月\n張俊相:〈朱陸太極圖說之辯的文化誤區〉,《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91期,1994年3月\n張 璉:〈從自得之學論朱陸異同〉,《漢學研究》13卷2期,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12月\n張恭銘:〈南宋至元的朱陸和會思想〉,《孔孟月刊》第35卷第9期,1997年5月\n曾春海:〈朱熹理學與佛學之交涉〉,《哲學與文化》第26卷第9期,1999年9月\n陶躍生:〈關於鵝湖之爭的年代小考〉,《上饒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n梅 彥:〈朱陸晚年之異初探〉,《中州學刊》(鄭州)1988年第3期\n許懷林:〈朱陸「去短集長」,共匡時弊──兼及江西朱為朱子學說園地〉,《徽州社會科學》(黃山)1996年第6期\n郭齊家:〈評朱陸之爭〉,《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1990年第6期\n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n───、黃瀚儀:〈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徵引書目輯考〉,《政大中文學報》第3期,2005年6月\n───:〈朱熹注四書之轉折──以《學庸章句》、《或問》為比對範圍〉,《東吳中文學報》第15期,2008年5月\n───:〈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中央人文學報》第41期,2010年1月\n───:〈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n───:〈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吳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11月\n───:〈由分而合──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徵引二程語錄之分析〉,《儒學研究論叢》第3輯,2010年12月\n───:〈道南與湖湘──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義理進程分析〉,《東華漢學》第15期,2012年6月\n馮耀明:〈朱熹對儒佛之分判〉,《漢學研究》6卷2期, 1988年,月不詳\n彭永捷:〈論理學人性論的兩個方向──以朱子和陸象山為中心〉,《東方論壇》(青島)2000年第4期\n游騰達:〈論朱澤澐《朱子聖學考略》對「朱陸異同論」的文獻探析〉,《東華漢學》第14期,2011年12月\n楊金鑫:〈「鵝湖之會」新述──兼論呂祖謙的哲學思想〉,《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8年第5期\n楊祖漢:〈朱陸論爭的主要問題及其會通〉,《歷史月刊》第138期,1999年\n楊儒賓:〈戰後臺灣的朱子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19:4, 2000年11月\n───:〈《易經》與理學的分派〉,洪漢鼎主編:《中國詮釋學》第二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n蔡仁厚:〈朱陸門人及其後學〉,《孔孟學報》第39期,1980年4月\n───:〈朱陸異同與象山實學〉,《朱子學刊》第11輯,合肥:黃山書社,2001年10月\n蔡方鹿:〈朱陸經學之別〉,《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3期,2007年9月\n蔡龍九:〈論陳建《學蔀通辨》之貢獻與失誤〉,《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36期,民2008年10月\n───:〈「朱陸異同爭論史」中的保守調和模式──李紱《朱子晚年全論》評析〉,《東吳哲學學報》第27期,2013年2月\n黎建球:〈朱熹的倫理思想〉,收入鍾彩鈞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n劉宗賢:〈鵝湖之會〉,孔範今、桑思奮、孔祥林主編:《孔子文化大典》之「孔學卷‧詞語‧宋元」,北京:新華書店,1994年\n劉述先:〈朱子早年的教育環境與思想發展轉變的痕跡〉,《幼獅學誌》第15卷第3期,1979年6月\n劉又銘:〈《近思錄》的編纂〉,《中華學苑》第43期,1993年3月\n謝大寧:〈從「朱陸異同」一個方法論看歷史研究中的主客觀問題〉,《中國學術年刊》第五期,1983年6月\n戴君仁:〈朱子與陸象山的交誼及辯學的經過〉,宋史研究學會編:《宋史研究》第一輯,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6月\n鍾彩均:〈朱子學派尊德性道問學問題研究〉,鍾彩均主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3年\n﹝日﹞志賀一郎:〈朱陸的異同與對後世的影響〉,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朱子學新論──紀念朱子誕辰86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n\n(四)學位論文\n王志瑋:《黃榦、陳淳對朱學的繼承與發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9年\n方蕙玲:《鵝湖爭議真諦之研究──由朱陸對認知的主張看鵝湖爭議之真諦》,臺中:私立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n白百伶:《宋元之際朱陸異同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n吳展良:《朱子理學與史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1987年\n李星系:《陸九淵書信編年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n陳志遠:《宋元朱陸思想之傳承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n張兵:《鵝湖之會:朱陸分歧的實質與其哲學意義》,長春:吉林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甯惠如:《南宋儒者的入仕與教學──特別關注道學家的雙重實踐》,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2005年\n鄒挺超:《朱熹的交往關係研究》,廈門: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趙申:《試析朱熹陸九淵工夫論及其異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n劉儀秀:《南宋陸門學者的教化理念與實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6年\n蔡龍九:《《朱子晚年定論》之相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9年; G009815101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8963;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58963/1/101401.pdf
-
15
المصدر: 中国哲学論集. :23-40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陸学, Zhao Dongshan, 中国哲学, 朱熹, 程敏政, Zhuzi xue, Zhu Xi, Lu Xiangshan, 朱子学, Zheng Shishan, Chinese Philosophy, Lu xue, 朱陸折衷, 趙東山, 陸象山, 道一編, 鄭師山, Daoyibian, 心学, Cheng Minzheng, Xin xue
وصف الملف: application/pdf
-
16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志遠
المساهمون: 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17
المؤلفون: 杜保瑞, Duh, Bau-ruei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方法論, 朱陸之爭, 牟宗三, 覺悟, 頓悟, Methodology, The dispute between Chu Hsi and Lu Xiang-Shan, Mou, Zong-Sang, Intuitivism, an insight model, phil, hist
-
18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蔡龍九, Tsai, Lung-Chiu
المساهمون: 杜保瑞,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朱子晚年定論》, 「朱王異同」, 「朱陸異同」, 「工夫心」, The Later Chu Hsi: The Conclusion (chu tzu wan nien ting lu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Chu and Wa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between Chu and Lu, gong-fu-xin, phil, hisphilso
Relation: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79116/1/ntu-98-D93124001-1.pdf;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179116
-
19
المؤلفون: 陳嚴坤, Chen, Yen-kun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班, 周志文, Zhou, Zhi-wen, 高柏園, Kao, Po-yuan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明清之際, 北方, 儒學, 夏峰, 二曲, 習齋, 調和朱陸, 悔過自新, 程朱, 孔孟, Ming & Qing Dynasty, Northern Region, School of Ru, Xia-Feng, Er-Qu, Xi-Zhai, Tiao-He-Zhu-Mu, Self Redemption, Cheng-Zhu, Confucius (Kong-zi) Mencius (Meng-zi)
وصف الملف: 143 bytes; application/octet-stream
Relation: 參考書目(依作者姓氏筆畫順序) 一. 史料: 四書集註甲種本 世界書局 1989年9月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 1993年9月 史記(二十四史)1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1月 漢書(二十四史)2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1月 梁書(二十四史)???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1月 宋史(二十四史)14、16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1月 明史(二十四史)19、20 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1 孫奇逢集 上、中、下 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王陽明全集 上、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年4月 明太祖實錄 台北中央研究院 1962年6月 王夫之 讀通鑑論 里仁書局 1985年2月 王夫之 船山遺書全集 自由出版社 1972年1月 王陽明 傳習錄附大學問 正中書局 1980年5月 王陽明 王文成公全集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5年6月 方東樹 漢學商兌 廣文書局 1977年7月 司馬遷 史記 啟業書局 1978年 全祖望 全祖望集彙校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年12月 江藩 國朝漢學師承記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8年3月 李顒 二曲集 北京中華書店 1996年5月 李顒 李二曲全集 廣文書局 1978年7月 李顒 二曲全集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3年 李塨 明末顏習齋先生(元)年譜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3月 吳兢 貞觀治要 台北:名江書局 1978年 孫奇逢 理學宗傳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年 徐世昌 清儒學案(一、二) 世界書局 1979年4月 湯斌 孫夏峰先生年譜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3月 顏元、李塨顏李叢書 廣文書局 1965年10月 顏元 四存編 世界書局 1984年3月 趙翼 廿二史劄記 仁愛書局 1984年9月 劉勰 文心雕龍 臺灣開明書店 1981年1月 馮辰 清李恕谷先生(塨)年譜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3月 馮從吾 馮少墟集 蘭州古籍書店 1990年 黃宗羲 宋元學案 河洛出版社 1975年3月 黃宗羲 明儒學案 里仁書局 1987年4月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 臺灣中華書局 1988年3月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56年4月 戴望 顏氏學記 世界書局 1980年10月 顧炎武 原抄本日知錄 明倫出版社 1979年 顧炎武 天下郡國利病書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6年6月 顧炎武 顧亭林詩文集 漢京文化公司 1984年3月 譚嗣同 仁學 臺灣學生書局 1998年11月 二. 一般論著: 王船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輔仁大學出版社 1993年10月 晚清「中體西用」思想論(1861-1900) —官定意識型態的西化理論 稻鄉出版社 1990年 近代中國經世思想研討會論文集 中央研究院 1984年4月 王邦雄等中國哲學史 國立空中大學 1999年4月 王茂等 清代哲學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年1月 王國良 明清時期儒學核心價值的轉換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5年6月 王爾敏 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華世書局 1978年 王劍英 明中都研究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年7月 王壽南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五)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6月 王壽南主編 中國歷代思想家(李顒)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年8月 王壽南主編 中國歷代思想家(顏元…李塨)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年8月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等著 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年1月 方克立 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 人民出版社 1997年10月 江日新譯,張君勱原著 王陽明 東大書局 1991年 左東岭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年4月 田培棟等編 明清人物論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3年3月 古清美 明代理學論文集 大安出版社 1990年5月 牟宗三 心體與性體 正中書局 1979年12月 牟宗三 政道與治道 臺灣學生書局 1996年4月 牟宗三 中國哲學十九講 臺灣學生書局 1997年1月 牟宗三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臺灣學生書局 1979年8月 牟宗三 道德的理想主義 臺灣學生書局 2000年9月 牟宗三 歷史哲學 臺灣學生書局 2000年9月 牟宗三 中國哲學的特質 臺灣學生書局 1982年5月 杜維運 清代史學與史家 東大圖書 1984年 余書麟 中國儒家心理思想史 上、下冊 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4年8月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6年9月 余英時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聯經出版社 1987年1月 呂妙芬 陽明學士人社群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 2003年4月 何佑森 明清之際學術風氣的轉變及其發展 國科會補助研究 1973年 李紀祥 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 文津出版社 1992年12月 李文治 晚明流寇 食貨出版社 1983年8月 李焯然 明史散論 允晨文化公司 1978年10月 李申 儒學與儒教 四川大學出版社 2005年8月 李興彬編孔子‧儒學研究文叢 齊魯書社 2001年6月 邵志蜂 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4年1月 辛冠潔、陳鼓應、葛榮晉(編) 明清實學思潮史 山東齊魯書社 1989年7月 周志文 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 台北大安出版社 1999年3月 吳鎮 王陽明著述選評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4月 林仁川徐曉望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衝突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9年10月 林尹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1月 林安梧 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 學生書局 1995年 林存陽 清初三禮學 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2年12月 林語堂 蘇東坡傳 聯經書局 1967年10月 林繼平 明學探微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4年12月 林繼平 王學探微十講 蘭臺出版社 2001年7月 林繼平 李二曲研究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9年9月 林慶彰 清初的群經辯偽學 文津出版社 1990年3月 林慶彰 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 聯經出版社 1981年12月 林毓生 思想與人物 聯經出版社 1985年7月 孟森 明清史講義 里仁書局 1982年9月 孟森 明清史論著集刊 南天書局 1987年5月 韋政通 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 上、下 東大書局 1991年 韋政通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 水牛出版社 1973年9月 韋政通 中國思想史 大林出版社 1979年11月 胡楚生 清代學術史研究 臺灣學生書局 1988年3月 侯外廬主編 中國思想通史 北京人民出板社 1969年 苗潤田 中國儒學史(明清卷) 廣東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 徐復觀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 時報出版公司 1985年11月 徐洪興 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年12月 徐海松 清初人士與西學 東方出版社 2000年12月 范金民 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8年8月 侯仰軍編儒學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 齊魯書社 2004年1月 許總 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000年11月 容肇祖 明代思想史 臺灣開明書店 1975年3月 馬積高 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 湖南出版社 1996年1月 徐震堮 世說新語校箋 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9月 孫尚揚 明末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流和衝突 文津出版社 1992年 孫廣德 明清政治思想論集 上、下冊 桂冠出版社 1999年 麥仲貴 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 臺灣學生書局 1977年9月 陳山榜 顏元評傳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 陳登原 顏習齋哲學思想述 東方出版中心 1996年2月 陳俊民 中國哲學研究論集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4年1月 陳榮捷 王陽明與禪 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 陳榮捷 中國哲學文獻選編 上、下 巨流圖書公司 1995年6月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5年4月 陳耀文譯,溝口雄三原著 中國前近代思想之曲折與展開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 麥仲貴 明清儒學家著述生卒年表 學生書局 1997年 勞思光 中國哲學史(一、二、三) 三民書局 1981年 黃節箋譯 漢魏樂府詩風 學生書局 1971年3月 黃琬 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 文津出版社 1985年4月 湯志鈞 近代經學與政治 中華書局 2000年 曾昭旭 王船山哲學 遠景出版社 1996年5月 陶清 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 洪葉文化事業 1997年6月 淡江中文系(編)晚明思潮與社會變動 弘化文化事業公司 1987年12月 崔大華 儒學引論 人民出版社 2001年9月 雷紹鋒 中國學術流變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7月 黃仁宇 萬曆十五年 食貨出版社 1978年2月 黃秀政 顧炎武與清初經世學風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12月 黃俊傑 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 東大圖書公司 1982年11月 嵇文甫 左派王學 開明書店 1934年 嵇文甫 晚明思想史論 上海商務印書館 1944年9月 嵇文甫 王船山學術論叢 谷風出版社 1987年1月 傅偉勳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 東大圖司公司 1986年6月 馮天瑜 明清文化史散論 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張立文 宋明理學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2年11月 張立文 王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 人民出版社 2001年12月 張京華 燕趙文化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張西堂 顏習齋學譜 明文書局 1994年3月 張廷榮 清初四大師生命之學 法嚴出版社 2000年1月 張 灝 烈士精神與批判意識:譚嗣同思想的分析 聯經出版社 1988年 溫功義 明末三案 谷風出版社 1986年9月 張豈之主編 精編中國思想史(上、下) 水牛出版社 2000年7月 樊樹志 晚明史 上、下 上海復旦出版社 2005年1月 陸寶千 清代思想史 廣文書局 1978年3月 楊向奎 清儒學案新編 齊魯書社 1994年3月 楊祖漢 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 文津出版社 1987年3月 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9年5月 梁啟超 清代學術論叢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7年2月 梁啟超 飲冰室全集 同光出版社 1990年7月 梁燕城 中國哲學的重構 宇宙光 2004年7月 勞思光 中國哲學史 三民書局 1981年2月 趙 剛譯,Benjamin A. Elman原著 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趙園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蔡仁厚 宋明理學 臺灣學生書局 1991年9月 蔡仁厚 王陽明哲學 三民書局 1994年9月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 華正書局 1983年5月 劉蔚華 儒學與未來 齊魯書社 2002年3月 劉蔚華、趙宗正主編 中國儒家學術思想史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6年12月 劉九洲注譯 新譯顧亭林文集 三民書局 2000年5月 劉述先 黃宗羲心學的定位 允晨文化 1986年 葉慶炳 中國文學史 上、下 臺灣學生書局 1984年9月 蒙培元 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 文津出版社 1990年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0年1月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七) 東大圖書公司 錢穆 中國思想史 臺灣學生書局 1983年9月 錢穆 國史大綱 上、下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5年5月 錢穆 莊子纂箋 三民書局 1981年3月 錢穆 中國學術思想大綱 臺灣學生書局 1983年9月 楊晉龍主編 與社會—學術思想篇 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4年3月 蕭公權 中國政治思想史 上、下冊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5年7月 謝國楨 明末清初的學風 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5年1月 謝國楨 晚明史籍考 藝文印書館 1968年4月 謝國楨 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8年2月 鄺士元 中國學術思想史 里仁書局 1995年2月 潘星輝 明代文官銓選制度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鄭世興 顏習齋教育思想 中央文物供應社 1995年9月 瀧川龜太郎 史記會注考証 洪氏出版社 1983年10月 羅炳綿 清代學術論集 食貨出版社 1978年4月 羅家倫 新人生觀 重光書店 1968年1月 謝幼偉 哲學講話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2年9月 龔鵬程 晚明思潮 里仁書局 1994年11月 三.單篇論文: 力濤 論明清史學的基本特徵 船山學報總七期 1987年5月 方東美 宋明清哲學第二講 哲學與文化第八卷 第十期 1981年10月 王杰 論明清之際的經世實學思潮 文史哲第265期 2001年第4期 王成勉 明末士人之抉擇 食貨復刊第十五 卷九期 1986年4月 王家儉 晚明的實學思想 國際明清史研討會 1985年 王爾敏 經世思想之義界問題 中研院近史所集刊 第十三期 1984年6月 王煜 李顒與儒學知識論 哲學雜誌第二十期 1997年5月 王新春 顏習齋所挺顯的實學進路 孔孟學報第六十八期 1994年9月古清美 清初經世思想與東林學派的關係 孔孟月刊第廿四卷三期1985年3月古清美 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 台大文史叢刊 1978年2月古偉瀛 顧炎武經世思想的特色 台大歷史學報第十四期1988年7月 朱康有 李二曲心性實體範疇論 中國哲學史2001年第2期 胡適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 年譜叢刊 1935年 何佑森 清初的學風 中國史新論 1985年8月 何佑森 明清之際學術風氣的轉變及其發展 國科會 1973年 何佑森 清初三大儒的思想 故宮文獻第四卷三期 1973年6月辛冠潔 漫說明清實學思潮(上、中、下) 國文天地第四卷三期 1988年8月 、四期、五期 、9月、10月 李清榮 顏元之文學觀 中國國學第18期 李貴榮 顏習齋之師承與交遊 中國國學第20期 步近智 晚明時期儒學的變遷與影響 中國史研究 1989年1期 林保淳 舊命題的全新架構 幼獅學誌 ~明清之際的經世思想 第十九卷四期 1987年10月林保淳 論習齋所存之學 孔孟月刊第廿四卷五期 1985年5月 林晉士 顏習齋之人性論述評 孔孟月刊第卅三卷第一期1994年9月 林晉士 淺析顏學中衰之原因 鵝湖月刊第236卷 林樂昌 李二曲的經世觀念與講學實踐 中國哲學史 2000年1期 林慶彰 毛奇齡、李塨與清初的經書辯偽活動 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 2001年10月 林慶彰 晚明經學的復興運動 書目季刊 1984年12月林慶彰 明末清初經學研究的回歸原典運動 國際孔學會議論文集 1988年6月林麗月 明末東林派的幾個政治觀念 師大歷史學報第十一期1973年6月苗潤田 明清儒學散論 中國儒學史研究 2004年12月 韋政通 顏習齋思想述評 中國哲學思想批判 1992年5月胡楚生 朱一新論言學之基本缺失 清代學術史研究 1988年2月胡適 顏李學派的程廷祚 北大國學季刊第五卷三期 1935年 姜廣輝 試論理學與反理學的界限 哲學研 1982年11期 高莉芬 論顏習齋先生之存學 孔孟月刊第廿五卷四期 1986年4月 許鶴齡 釋析李二曲之修養論 輔仁大學哲學論集(卅五) 陶清 關中大儒:李顒哲學思想的 -歷史地位和理論意義 哲學與文化 2004年11月陳祖武 論清初學術 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 2001年10月 陳祖武 李二曲思想研究 淡江史學5卷 1993年6月 陳擎虹 論孔子所講的君子 哲學與文化第 八卷第九期 1981年9月 陸冠洲 論顏習齋之闢佛 孔孟月刊第廿九卷十期 1990年10月 張顯清 晚明心學的衰落與實學思潮的興起 明史研究論叢第一集 1982年4月 張麗珠 理學在清初的沒落過程 國文學誌 2000年12月葉守桓 從治療學觀點論李二曲的成聖之道 興大人文學報 2005年6月葉守桓 李二曲學髓一說之探究 興大中文學報 2005年6月葉守桓 李二曲四書反身錄中關於孟子一書 -之詮釋 輔仁國文學報 2005年7月 馮天瑜 試論儒學的經世傳統 孔子研究第三期 1986年9月 馮榮輝 顏習齋先生言行錄讀後 孔孟月刊第十卷一期 黃克武 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 中國近代史研究通訊第二期1986年9月 黃克武 明清經世思想與歷史觀 第二屆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討論集1987年 黃順益 顏習齋的儒者本質論 孔孟月刊第卅三卷八期 1995年4月 黃書光 論明末清初實學思想家對理學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改造(上)(下) 鵝湖月刊第228卷、230卷 項退結 中國哲學對人的思考 哲學與文化第八卷第十期 1981年10月 項退結 中國哲學對人的思考(二) 哲學與文化第八卷第十一期 1981年11月 項退結 中國哲學對人的思考(三) 哲學與文化第八卷第十二期 1981年12月 曾素貞 顏元的鄉三物和六府三事試析 哲學與文化廿四卷第二期1997年2月 楊國榮 儒家價值觀的歷史轉換-明清之際的儒學 孔孟學報第六十八期 楊衛中 顏習齋研究 台北工專學報第八期 1975年 路新生 梁任公、錢賓四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合論 孔孟學報第六十八期 趙吉惠 李二曲四書反身錄對傳統儒學的反省與闡釋 中國哲學史1998年第1期 趙宗正 清初經世致用思潮簡論 哲學研究 1983年7期 劉振維 由顏李之學初探清初學術思想風格 哲學雜誌第二十二期 1997年11月 之丕變暨其歷史因緣(上)(下) 哲學雜誌第二十三期 1998年2月 鮑國順 顏習齋孔孟程朱判然兩途論述 清代學術論叢第一輯 2001年10月 賴文華 顏元復古思想初探(上) 哲學與文化第廿三卷第五期 1996年5月 賴文華 顏元復古思想初探(下) 哲學與文化第廿三卷第六期 1996年6月 羅光 明朝初葉哲學思想 哲學與文化第八期第一期 1981年1月 羅光 顏元的哲學思想 哲學與文化第八期第五期 1981年5月 駱新生 王學學風的再認識 孔孟學報第六十五期 1993年3月 三.學位論文; 古清美 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 台大中文博士論文 1979年6月 林麗月 明末東林運動新探 師大歷史博士論文 1984年7月 林聰舜 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變遷與發展 師大國文博士論文 1984年7月 高柏園 中庸形上思想之研究 文化哲學博士論文 1985年6月 許鶴齡 李二曲體用全學之研究 輔仁哲學博士論文 2003年6月 葉守桓 李二曲思想研究 東海中文博士論文 2004年7月 尹文廷 孫夏峰四書近指研究 彰師大國文碩士論文 2000年6月 周志文 泰州學派對晚明文學風氣的影響 台大中文碩士論文 1975年7月 楊冬生 顏習齋的思想 台大中文碩士論文 1973年7月 曾素貞 顏元的四書學研究 政大中文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黃順益 顏習齋對儒學的反省與批判 高師大中文碩士論文 1988年6月 劉莞莞 復社與晚明學風 政大中文碩士論文 1985年6月; U0002-10072008194359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34381;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34381/1/
-
20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袁中翠
المساهمون: 祝平次 林啟屏
Time: 103
وصف الملف: 44560 bytes; 71321 bytes; 89967 bytes; 484932 bytes; 707701 bytes; 632514 bytes; 572591 bytes; 232764 bytes; 257094 bytes; 76088 bytes; 68746 bytes; 221994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原典; 宋.周敦頤,清.董榕輯,《周子全書》(臺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 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1983)。; 宋.程頤、程顥,《二程集》(台灣:中華書局,1981)。; 宋.劉子翬,《屏山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四集,v.263,台灣商務書局,1973)。; 宋.朱熹,《四書集注甲種本》(臺灣:世界書局,1983)。; 宋.朱熹,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宋.朱熹,陸建華、朱傑人校點,《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台灣:里仁書局,1981)。; 元.袁桷,《青容居士集》(臺北:中華書局,1966)。; 元.虞集、民國.王有立主編,《元蜀郡虞文靖公道園學古錄》(台灣:京華書局,1968)。; 元.鄭玉,《師山集》(四庫全書珍本四集,v.300,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元.鄭玉,《春秋闕疑》(四庫全書珍本三集,v.84-89,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元.余闕著,《青陽先生集》(收於清.潘錫恩編《乾坤正氣集》,台北:環球書局,1966)。; 元.危素,《說學齋稿》(四庫全書珍本三集,v.293,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元.汪克寬,《環谷集》(四庫全書珍本七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元.趙汸,《東山存稿》(四庫全書珍本二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元.唐元,《筠軒集》(《四庫全書珍本三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 。; 元.吳萊,《淵穎吳先生文集》,收於明.宋濂編《續金華叢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 。; 元.吳城,《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台灣:文海出版社印行,1964)。; 元.劉壎,《水雲村稿》(《四庫全書珍本四集》台灣商務書局,1973)。; 明.程曈,《新安學繫錄》,《安徽叢書》第二函,嚴一萍主編,《叢書集成三編》(台灣: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明.宋濂,《元史》(臺北:中華書局,1966出版,1997.7,第六刷)。; 明.宋濂,《宋文憲公全集》(台北:中華書局,1970)。; 明.黃宗羲著/清.全祖望補本,《宋元學案》(台北:中華書局,1984)。; 明.程敏政,《新安文獻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15(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明.程敏政著,何慶善、于石點校,《新安文獻志》(安徽:黃山書社,2004)。; 明.彭澤修,汪舜民纂,《徽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第七輯,(臺北:新文豐,出版年不詳)。; 明.何東序、汪尚寧[嘉靖]《徽州府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明.程敏政,《道一編》,吳長庚主編《朱陸學術考辨五種》(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明.凌迪知,《萬姓統譜》(據汲古閣藏板,台北:正光書局,1971)。; 明.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台灣:三民書局,1968.4)。; 清.全祖望著,詹海雲校注,《鮚埼亭集》(台灣國立編譯館,2003)。; 清.孫承澤,《元朝典故編年考》,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二集》,v.140,台灣商務,1971)。;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雠通義校注》(臺北縣:漢京文化,1986)。; 清.李詩等編纂,《湻安縣志》(據清光緒十年刊本,台灣:成文出版社印行,1975)。; 清.王讓等編纂《祁門縣志》,(據清光緒七年刊本,台灣:成文出版社印行,1985);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台灣:漢京文化,1983.9月)。; 二、近人論著(以下先依姓名筆畫,再依出版年作排序); Alan T. Wood ,《Limit to Autocracy》,(Honolulu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c1995); 丁崑健,〈元世祖時代的儒學教育〉,《華學月刊》,第136期,1983.4,頁48-59。; 中國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七輯》(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王德毅、李榮村、潘柏澄編,《元人傳記資料索引》,(台灣:新文豐出版,1979); 王德毅、昌彼得、程元敏、侯俊德編,《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台灣:鼎文出版社,1980); 王明蓀,〈元代的儒吏之論與儒術緣飾吏治〉,《華學月刊》,第139期,1983.7,頁9-19。;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台灣:學生書局,1992)。; 王風雷,〈元代的經筵〉,《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板),第2期,1993年,頁26-33。; 王風雷,〈元代書院考遺〉,《內蒙古社會科學》,第4期,1994年,頁72-78。; 王曉清,〈元代關學試探〉,《孔子研究》,第31卷,第9期,1995.1,頁65-69。; 王忠閣,〈理學統治地位的確立與元中期學風的轉變〉,《殷都學刊》,總第77期,2000第3期,頁57-60。; 王中江,〈中國哲學中的「公私之辨」〉,《哲學與文化》,第27卷第5期,2000.5,頁467-478。; 史仲林、胡曉林,《中國元代政治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上),《大陸雜誌》,第5卷,第4期,1952.8,頁113-116。; 牟潤孫,〈兩宋春秋學之主流〉(下),《大陸雜誌》,第5卷,第5期,1952.9,頁170-172。; 何佑森,〈元代學術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第2期,1956.2,頁305-366。; 何佑森,〈元代書院之地理分布〉,《新亞學報》,2卷第1期,1956.2),頁361-408。; 李則芬,〈漢蒙思想衝突對元代政治的影響〉,《東方雜誌》,復刊第7卷第3期,1973.9,頁33-51。; 李修生等編,《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狄百瑞,〈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侯健譯,《中外文學》,8卷第3期,1979.8,頁66-76。; 汪惠敏,〈《四庫全書提要》對宋儒春秋學評騭之態度〉,侯健譯,《書目季刊》,22卷第3期,1988.12),頁71-77。; 束景南,《朱子大傳》(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呂宗力主編,《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北京市:北京出版,新華經銷,1994)。; 沈起緯、徐光烈,《中國歷代職官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 周祖謨,〈宋亡後仕元之儒學教授〉,《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4卷第1、2期合刊,1946.12,頁191-214。; 周曉光,〈宋元明清時期的新安理學家〉,《中國哲學史》(1993.4),頁93-98。; 周曉光,〈論元末明初新安理學家朱升與鄭玉〉,《中國哲學史》(1994.2,第11期),頁83-92。; 林登昱,〈論元代經學著述的發展趨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8卷第2期),1998.6,頁75-95。; 胡青,〈宋元之際江西理學界和會朱陸之思潮〉,《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總第64期,1995第5期,頁47-51,下轉頁38。;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臺北:八方文化,1996,初版)。;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灣:華世出版社,1976,台一版)。; 柏陽,《中國歷史年表》下冊(台灣:星光出版社,1984,五版)。;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大陸:人民出版社,1997第二版)。;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1993)。; 查洪德,《理學背景下的元代文論與詩文》(北京:中華書局,2005)。; 孫克寬,《元初儒學》(台北:撰者,1953)。; 孫克寬,〈元代北方之儒〉,《孔孟學報》,第8期,1964.9月,頁125-144。; 孫克寬,〈元代南方之儒試論〉,《孔孟月刊》,4卷第12期,1966.8,頁11-16。; 孫克寬,〈元代南宋遺民初述──不和蒙古人合作的南方儒士〉,《東海學報》,15卷,1974.7,頁13-33。; 袁冀,《元史研究論集》(台北商務,1974.9)。; 張興唐,〈元代政治得失的研究〉,《輔仁大學人文學報》,第1期,1970.9,總頁107-152。; 唐宇元,〈元代的朱陸合流與元代的理學〉,《文史哲》,總第150期,1982.5,頁3-12。; 張帆,〈元代翰林國史院與漢族儒士〉,《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第5期,1988,頁75-83。; 張恭銘,〈南宋至元的朱陸和會思想〉,《孔孟月刊》,第35卷第9期,1997.5,頁15-21。; 張恭銘,〈朱陸論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6卷第2期,1997.12,頁191-214。; 張良才,〈和會朱陸:元代理學教育哲學的特點〉,《齊魯學刊》,第5期,1999,頁45-51。; 查洪德,〈虞集的學術淵源與文學主張〉,《殷都學刊》,1999,第4期,頁44-49。; 查洪德,〈元代學術流變與詩文流派〉,《殷都學刊》,2000,第1期,頁61-71。; 徐連達主編,《中國歷代官制辭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徐遠和,《理學與元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張廣愛,〈論元朝對儒學的崇尚──兼談當時知識份子的地位〉,《文史知識》,第7期,1993.7,頁122-124。; 秦志勇,《中國元代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徐梓,《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陳榮捷,〈元代之朱子學〉,萬先法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4卷第4期,1981.4,頁9-19。; 陳正夫,〈論許衡的自然觀及其折衷朱陸傾向〉,《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第2期,頁30-35。; 陳志信,〈從文以載道到文道合一〉,《鵝湖月刊》,第3卷第5期,總第281,1998.7,頁33-47。; 黃孝光,〈元代四書考〉,《木鐸》,第7卷期,1978.3,頁223-272。; 黃俊傑,〈儒學價值系統中的兩難式──元代朱熹正統思想之興起讀後〉,《中外文學》,8卷第9期,1980.2,頁100-106。; 黃進興,〈「學案」體裁產生的思想背景──從李紱的「陸子學譜」談起〉,《漢學研究》,第2卷第1期,1984.6,頁201-219。; 黃端陽,〈論元代虞集理學思想之傳承與轉折〉,《孔孟月刊》,31卷第9期,1993.5,頁26-35。; 黃兆強,《清人元史學探研──清初至清中葉》(台北:稻香出版,2000)。; 黃書光,〈論元代理學教育思想的特點〉,《孔孟月刊》,43卷第11、12期,2005.8,頁40-45。; 彭永捷,《朱陸之辨──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葛榮晉主編,《中國實學思想史》(首都師範大學出版,1994)。; 雷家聖,〈從經學到理學──略論北宋儒學學術取向之轉變〉,《史耘》,第9期,2003.9,頁29-48。;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0); 趙華富,〈元代的新安理學家〉,《學術界》,第3期,1999.3,頁66-71。; 趙華富,〈元代新安理學家弘揚朱子學的學術活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6期,2000.11,頁8-12。; 趙琦,《金元之際的儒士與漢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劉祥皓、劉宗賢,《中國儒學》(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95)。; 鄧洪波,〈元代書院及其發展特色〉,《文史》第4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72-76。; 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劄》(臺北:東大圖書,1983)。;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1991,初刷二版)。; 錢穆,《朱子學提綱》(台北市 素書樓基金會出版,2001)。; 韓儒林著,南京大學元史研究室主編,《韓儒林文集》(江西古籍出版,1985)。;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論文集》(台北市 新文豐出版,2003)。; 歐陽周,《中國元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劉桂林,〈鄭玉教育思想新探〉,(《孔孟月刊》,31卷第9期,1993.5),頁36-38。; 劉明宗,〈元代《春秋》學撰著分類考述〉,《書目季刊》第27卷,第1期,1993,頁53。; 劉祥光,〈從徽州文人的隱與仕看元末明初的忠節與隱逸〉,(《大陸雜誌》,94卷第8期,1997.1),頁32-43。; 劉怡君,〈吳澄《道德真經註》研究──兼論理學與老學的交涉〉,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蕭天石等人選輯,《性理學彙函──理學類編.性學篇.性理選粹》(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 蕭啟慶,〈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東方文化》,(1978),頁151-178。; 蕭啟慶,〈元代蒙古人的漢學〉,《國際中國邊疆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1985), 頁377。; 蕭啟慶,〈元朝科舉與江南士大夫之延續〉,《元史論叢第七輯》,中國元史研究會編,江西教育出版社發行,1999.4),頁1-19。; 韓志遠,〈元代著名學者鄭玉考〉,《文史》第4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9,頁125-137。; 羅依果、樓占梅等編,《元朝人名錄》(Repertory of proper names in Yuan literary sources),臺北市:南天書局,1988-1996。; 魏崇武,〈20世紀大陸地區元代理學研究評述〉,《殷都學刊》,2004年3月,卷期3,頁47-55。; 烏蘭察夫(段文明),〈理學在元代的傳播與發展〉,《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第2期,1991.3,頁12-19。; G0929120151;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