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20 نتائج من 110 نتيجة بحث عن '"教學評量"',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54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2. 2
    Academic Journal
  3. 3
    Report
  4. 4
  5. 5
    Conference
  6. 6
    Academic Journal
  7. 7
  8. 8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坤崇

    المساهمون: 生死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學科教學, 紙筆測驗

    Relation: 教育研究月刊; 199期; pp.103-116;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3849

  9. 9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王瑞邦, Wang, Jui-Pang

    المساهمون: 顏學誠,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وصف الملف: 884276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人本基金會 2003 「保守勢力風起雲湧,升學歪風死灰復燃」。新聞稿, 10月23日。 方南芳 2003 淺析小班教學之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50:50-3。 毛高文 1988 毛部長在國家建設研究會教育建設組致詞。教育部公報165:17-8。 1992 部長專題報告:促進國民教育發展,培育優秀健全國民。教育部公報207:19-22 王如哲 1996 教育的功能。刊在教育導論,黃光雄主編,頁39-63。台北:師大書苑。 王為國 2002 多元智能取向之教學。國教天地148:94-104。 王素芸 1993 適性的的理論與實施:專訪政大文理學院林院長邦傑。教育研究30:9-11。 王淑萍 2003 利用多元探討國小低年級科學學習成效。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震武、林文瑛 1999 另眼看教育改革。台北:桂冠。 石文南 2004 國小英語學習今年試測。中國時報,地方新聞版,1月10日。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2 台北新教育,領航新世紀:台北市教育白皮書。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3a 台北市92學年度特殊教育班及學生人數統計表。 2003b 與世界接軌,從國小扎根:臺北市學童英語教學之實施。新聞稿,4月10日。 2004a 九十一學年度台北市國民小學校務鑑報告。 2004b 臺北市國民小學英語學習試辦實施計畫。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4c 北市規劃國小英語學習對象為二、四、六年段。新聞稿,1月30日。 2004d台北市國民小學編班實施要點。網路資源,http://www.edunet.tcg.gov.tw/edu2/2-3/class.doc,2月19日。 2004e 台北市國民小學九十三學年度編班原則。網路資源,http://www.edunet.taipei.gov.tw/edu2/2-3/臺北市國民小學九十三學年度編班原則(930330).doc,6月27日。 田耐青 1999 由多元智慧理論的觀點談教學:一些台灣的實例。教師天地99:32-8。 朱台翔 1994 森林小學的教育精神。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141-3。高雄:復文。 江文慈 1997 整合與超越:多元智力取向的。測驗與輔導143:2952-4。 羊憶蓉 1994 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台北:桂冠。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5a 第一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5b 第二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a 第四期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1996b 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何縕琪 1997 卷宗法在教學上之應用。測驗與輔導143:2957-9。 但昭偉 1997 國民學校老師有什麼樣的專業自主? 現代教育論壇3:284-6。 但昭偉、邱世明 1998 今日教育改革的基本性質:典範的轉移。教育資料集刊23;1-12。 余民寧 1995 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三民。 余安邦、凌俊嫻 1997 那株紅杏不出牆?開放教育的誘惑與陷阱。發表於「國小初任教師專業成長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教育部中教司主辦,3月19日,臺灣台北。 吳京、楊蕙菁 1999 吳京教改心。台北:天下文化。 吳宗立 1996 中小學教師專業自主權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10:71-5。 吳清山、林天佑 2003 教育小辭書。台北:五南。 吳毓瑩 1993 教學的學與用。國民教育34(1&2):12-14。 1996 的蛻變與突破:從哲學思潮與效度理論思考起。教育資料與研究13:2-15。 2002 後現代社會中多元之解毒與解讀。刊在反省與前瞻:課程改革向前跑,歐用生、莊梅枝主編,頁203-19。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2003 教學之信念探究:松竹梅三個個案詮釋暨啟示。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6(1):137-62。 吳耀明 1999 打破分數的迷思。師友388:26-9。 李坤崇 1998 人性化、多元教學:從開放教育談起。刊在多元教學,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編,頁91-133。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李春瑩、吳毓瑩 2002 解讀黑箱:支持教師實踐的價值系統之探究.。刊在國立台北師院90年度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新世紀的教育改革:回顧與前瞻 ,頁142-79。 台北:國立台北師院。 李登輝 1993 總統臺灣區國小校長會議致詞。教育部公報226:33-5。 1994 總統在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開幕典禮致詞。教育部公報235:19-20。 李雅卿 1994 整合式教學實驗課程。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145-9。高雄:復文。 李煥 1986 部長教師節談話。教育部公報142:21-2。 李遠哲 2004 關於教育改革的一些省思。網路資源,http://www.sinica.edu.tw/as/ytlee/lee-edu.pdf,6月29日。 周文欽 1994 在現有校園文化下的開放教育模式。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105-115。高雄:復文。 周祝瑛 2003 誰捉弄了臺灣教改。台北:心理。 林玉體 1987 臺灣教育面貌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1988(1984) 教育概論。台北:東華。 1994 談開放教育與教育開放。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17-9。高雄:復文。 林怡呈 2002 教學歷程中多元之迷思、神化、與活化:以一個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賢 2002 國小社會科實施多元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 2000 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刊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論文集,高強華主編,頁19-28。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順發 1995 從個別差異的觀點談教學相關的基本理念。臺灣教育534:22-5。 林新發 1994 從開放教育的特性論小學教學方式的檢討與改進。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59-79。高雄:復文。 范信賢 1995 文化霸權的運作機制:對國小教師學校生活世界的探討。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施啟揚 1989 行政院施副院長在七十八年第二屆中小學教師自強愛國座談會致詞。教育部公報177:20-1。 洪詠善 2000 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邦正 1972 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的意義與方針。刊於台灣省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文獻第三集:有關九年國民教育論著選輯,台灣省政府教育廳編,頁1-7,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秦夢群 2003(1997) 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高敬文 1976 開放的教育:中國化之展望。屏東:東益。 張文軍 1999 後現代教育。台北:揚智。 張武昌 2003 國小英語檢測平常看待。中國時報,論壇版,12月16日。 張春興 1996(1994)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 1989 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郁雯 2001 邁向教學專業化之路。臺灣教育604:33-9。 張清濱 2001 小班教學。菁莪12(4):2-13。 張瑞珍 2001 台中地區國小自然科教師對於多元的困擾與問題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輝山 2004 教育基本法與教師。網路資源,http://www.nioerar.edu.tw:82/basis3/32/a6.html,6月8日。 教育部 1975 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 1976a 蔣院長強調德智體群四育並重。教育部公報23:15。 1976b 教育部函臺(65)國字第一九一六號。教育部公報19:9。 1977 教育部函臺(66)人字第三五四0三號。教育部公報36:9-10。 1978a 教育部函臺(67)國字第五0二六號。教育部公報38:10-12。 1978b 教育部函臺(67)國字第五0二七號。教育部公報38:12。 1981a 教育部函臺(70)國字第一七四五九號。教育部公報78:3-4。 1981b 教育部函臺(70)國字第三三九二四號。教育部公報83:9。 1982a 教育部函臺(71)國字第二二二六一號。教育部公報91:15。 1982b 教育部函臺(71)國字第二八八三五號。教育部公報93:5-7。 1985a 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教育部公報122:3-6。 1985b 教育部函臺(74)國字第三七七五五號。教育部公報130:10-11。 1987 部長指示國民教育重點工作。教育部公報152:30。 1989 教育部函臺(78)中字第一0八一四號。教育部公報172:8-9。 1990 部長提抒解升學壓力策略。教育部公報190:35-6。 1991 召開全國教育行政人員座談會。教育部公報196:42。 1996 教育要聞:北市教育局決定國小開放教育自八十五學年度開始實施。教育部公報257:32。 1998a 部長指示國教司推動「小班制教學示範計畫」。教育部公報279:28。 1998b 小班教學精神計畫。台北:教育部。 1999(1995)陪孩子一起成長:國民小學家長手冊。台北:教育部。 梁秋月 2000 從開放教育理念談國民教育教學方式。教師之友41(5):16-22。 莊明貞 1995 在國小課程的改進與發展:真實性。教師天地79:21-5。 1996 國小社會科教學的改進途徑:從「真實性」談起。教育資料與研究 13:36-40。 1999 多元文化的動態與教學:從維高斯基觀點談起。教師天地99:25-31。 許銘欽 2003 學習成績定與成績單轉化的構想與策略。刊在學期成績定與成績單轉化,台北市永安國民小學主編。台北:台北市中山區永安國小。 連戰 1993 連院長在八十二年第二屆中小學教育建設研討會講詞。教育部公報225:28-9。 郭生玉 1993(1985) 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 郭為藩 1995 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天下文化 郭騏睿 2001 多元的困境。師友410:29-31。 陳正昌 1993 正確的教學觀念:專訪台中師院簡院長茂發。教育研究30:4-8。 陳伯璋、盧美貴 1991 開放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佩君 2002 實踐多元化於國小中年級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明印 2001 九年一貫課程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準則探究。研習資訊18(2):25-44。 陳寶山 1997 走出教師會組織的迷思:教師敢於建立一個嶄新的學校秩序嗎?發表於「國小初任教師專業成長理論與實務研討會」,教育部中教司主辦,3月19日,臺灣台北。 游進年 2000 小班教學與多元。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1(4),52-63。 黃士嘉 1995 從歷史關懷看升學主義。輔導通訊53:57-60。 黃光雄 1988 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黃光國 2003 教改錯在哪裡?我的陽謀。台北:印刻。 黃秀文 1996 從傳統到變通:教學的省思。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1-26。 黃武雄 1997(1995) 臺灣教育的重建。台北:遠流。 1998(1994) 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黃炳煌 1996 教師專業素質之提升。刊在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黃炳煌著,頁363-73。台北:心理。 黃國彥 1998 多元的理論基礎。刊在多元教學,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編,頁151-66。高雄: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黃淑鈴 2004 四月英語:校長擔心學生只讀題庫。自由時報,13版,2月4日。 黃應貴 1994 從田野工作談人類學家與被研究者的關係。山海文化雙月刊6:18-26。 2002 人類學與臺灣社會。刊在人類學的論,黃應貴著,頁75-130。台北:允晨。 曾燦金 1998 邁向國際化,提昇國家競爭力:談台北市國民小學實施英語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23:34-7 楊國樞、葉啟政 1979 升學主義下的教育問題。刊於當前臺灣社會問題,楊國樞、葉啟政主編,頁73-93,台北:巨流。 彭富源 1998 教師專業自主分析:符合臺灣現況的詮釋與建議。研習資訊15(2):66-80 董玉如 2002 試煉:分數對學生的意義與作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志禹 1996 改革為什麼要進行:回應吳毓瑩「的蛻變與突破」。教育資料與研究13:45-7。 潘振球 1972 臺灣省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刊在台灣省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文獻,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頁1-15。台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蔣彥士 1975 當前教育問題。教育部公報1&2:2-5。 鄭石岩 1993 序—輔導的基點。刊在領航明燈:國民小學導師手冊,陳寶山主編,頁5-13。台北:張老師。 鄭明長 1993 質的——教學的新途徑:專訪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歐主任用生。教育研究30:12-4。 鄭淵全 2000 國民小學教學析。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7:105-123。 鄭麗玉 1999 教學的改革。教師之友40(1):23-33。 蔡文杰 1995 論目標導向的教學。臺灣教育534:7-11。 劉春榮 1998 教育鬆綁潮流中的教師專業自主。教師天地95:30-8。 鄧運林 1994 台北縣實施開放教育之背景、緣起與構想。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161-74。高雄:復文。 盧美貴 1991 開放的幼兒教育觀。刊在開放教育,陳伯璋與盧美貴合著,頁51-69。台北:師大書苑。 1994a 開放教育。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1-10。高雄:復文。 1994b 開放教育的本土化實踐: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的教學銜接(理論篇)。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35-40。高雄:復文。 1994c 開放教育在國內施行的問題及其解決之道。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151-60。高雄:復文。 盧素貞 1994 我對開放教育的認識。刊在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頁389-96。高雄:復文。 聯合報 1996 社論:帶好每位學生,是教育改革,也是社會改造!聯合報,11月10日,2版。 薛承泰 1994 從結構了解教育問題。師說68:18-19。 薛曉華 1996 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前衛。 瞿海源 1994 論臺灣教育問題。刊於臺灣的教育改革,臺灣研究基金會編,頁540-66,台北:前衛。 簡茂發 1998 適性教育的心理觀。教育資料集刊23:13-24。 1999 多元化之理念與方法。教師天地99:11-7 羅銀慧 2000 『小班、國中常態編班、國小英語教學』政策演變之研究 : 從郭為籓、吳京到林清江部長。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Barth, Fredrik 1959 Political Leadership among Swat Pathans. London : University of London, Athlone Press; New York : Humanities Press. Bauman, Zygmunt 2002 社會學動動腦,朱道凱譯。台北:群學。 Burckhardt, Jacob 1958(1860)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 S. G. C. Middlemore trans. New York: Harper. 1979 義大利的文藝復興,羅漁譯。台北:黎明。 Burke, Peter 1997 Representations of the Self from Petrarch to Descartes In Rewriting the Self: histories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Roy Porter ed. Pp.17-28,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Campbell, Linda, Bruce Campbell and Dee Dickinson 1999 多元智慧的教與學,郭俊賢和陳淑惠譯。台北:遠流。 Dumont, Louis 1985 A Modified View of Our Origins: the Christian Beginnings of Modern Individualism. In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Michael Carrithers, Steven Collins and Steven Lukes, eds. Pp.93-12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vin, Mark 1985 Between the Earth and Heaven: Conceptions of Self in China. In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Michael Carrithers, Steven Collins and Steven Lukes, eds. Pp.156-18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tterman, David M. 1998 Ethnography: Step by Step. California: Sage. Gardner, Howard 1997 MI開啟多元智能新世紀,陳瓊森譯。台北:信誼。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2002 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楊德睿譯。台北:麥田。 Glaser, R. 1962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 R.Glaser, ed. Pp.1-30,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Holland, Dorothy and Andrew Kipnis 1994 Metaphors for Embarrassment and Stories of Exposure: The Not-So-Egocentric Self in American Culture. Ethos 22(3): 316-342 Mauss, Marcel 1985 A Category of Human Mind: the Notion of Person, the Notion of Self. W. D. Halls trans. In The Category of the Person: Anthropology, Philosophy, History. Michael Carrithers, Steven Collins and Steven Lukes, eds. Pp.1-2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orter, Roy 1997 Introduction. In Rewriting the Self: histories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Roy Porter ed. Pp.1-14,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Sahlins Marshall 1972 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 : Aldine-Atherton. Shweder, R. A., & Bourne, E. J. 1984 Does the Concept of the Person Vary Cross-Culturally? In Culture theory Essays on Mind, Self, and Emotion .R. A. Shweder and R. A. LeVine, eds. Pp. 158-199,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piro, Melford E. 1993 Is the Western Conception of the Self “Peculiar”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World? Ethos 21(2): 107-153. Sokefeld, Martin 1999 Debating Self, Identity, and Culture in Anthropology. Current Anthropology 40(4): 417-447.;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49848;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49848/1/ntu-93-R88125004-1.pdf

  10. 10
    Academic Journal
  11. 11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坤崇

    المساهمون: 生死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教學

    Relation: 教育研究月刊; 98期; pp.24-36;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3896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坤崇

    المساهمون: 生死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 教學

    Relation: 臺灣教育; 604期; pp.40-51;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3900

  17. 17
    Report
  18. 18
  19. 19
  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