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張冠群
المساهمون: 法律系
وصف الملف: 109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月旦法學雜誌,No.192.;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1572;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21572/1/index.html
-
2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林建智, 李志峰, Lin,Jan-Juy, Derek Lee
المساهمون: 風管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責任保險, 抗辯義務, 權利保護功能, 損失填補原則, 訴訟保險, 心境安寧, Liability Insurance, Duty of Defense, Function of Right-Protection, Principle of Indemnity, Litigation Insurance, Peace of Mind
وصف الملف: 3404990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東吳法律學報, 23(2), 109-158;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4430;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4430/1/109157.pdf
-
3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馬嘉嶸, Ma,Chia Jung
المساهمون: 林勳發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天氣指數保險, 定額給付保險, 損失填補原則, 損失填補保險, 財產保險, 洪水保險, fixed payment insurance, property insurance, WII, indemnity insurance, principle of indemnity
وصف الملف: 3521741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中文文獻\n\n(一)保險法專書\n\n1. 江朝國著,保險法基礎理論,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新修訂四版。\n2. 葉啟洲著,保險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公司,民國98年6月初版一刷。\n3. 梁宇賢,劉興善,柯澤東,林勳發等四人合著,商事法精論,今日書局,民國96年11月修訂五版。\n4. 劉宗榮著,新保險法-保險契約法的理論與實務,頁24,三民書局2007年1月版。\n\n(二)保險學專書\n\n1. 陳振金著,保險學 危險管理與保險學精義,陳振金出版,民國96年9月三版。\n2. 陳彩稚著,財產與責任保險,智勝文化,民國95年9月初版。\n3. 陳彩稚著,保險學,三民出版社,民國101年增訂三版。\n4. 陳彩稚著,企業風險管理,前程文化出版總經銷,民國101年初版。\n\n(三)專論\n\n1. 林勳發著,保險法修正評述與建議,政大法學評論68期。\n2. 黃正宗著,98海峽兩岸保險業務交流研討會-兩岸保險法制現代化建議,1998年8月31日。\n3. 溫怡玲著,我國颱風洪水保險制度建構之研究,民國94年6月。逢甲大學碩士論文。\n4. 李珍穎,建立台灣綜合天然災害風險管理與保險規劃之研究,民國91年6月。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碩士論文。\n5. 應式文,人身保險是否適用損害填補和複保險原則的商榷,壽險季刊40期。\n6. 葉勁之,人身保險之複保險問題研究,民國91年7月8日。政治大學碩士論文。\n7. 徐詠智,定額保險與損失填補保顯之界線-以醫療保險為中心-,民國100年6月。銘傳大學碩士論文。\n8. 于自強,損害填補原則在保險法之運作及其缺失之探討,民國88年。政治大學碩士論文。\n9. 林文欽,台灣洪水保險法制化研擬規劃之研究,民國92年6月。中華大學碩士論文。\n10. 吳俊傑,颱風是否隨全球暖化而躍舞,科學焦點。\n\n(四)研究案\n\n1. 委託單位:財政部保險司,製作人:美商達信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地震保險制度之建立及颱風洪水保險制度之建立,2004年3月24日。\n2. 張靜貞,颱風洪水保險制度之建立與可行性評估,民國95年3月7日。中研院經濟研究所。\n\n(五) 大陸文獻\n\n1. 劉衛紅,定值保險中約定保險價值的法律規制探析,法律適用,2009年第10期。\n2. 張藍,定值保險研究,法制與社會,2007年09月。\n3. 游源芬,淺析定值與不定值保險賠償方式,內蒙古保險,1997年1月。\n4. 徐菲,應當明確定值保險的概念,上海保險,1997年第五期。\n\n二、英文文獻\n\n1. FEMA,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Dwelling From, Standard Flood Insurance Policy. December 2000.\n2. FEMA,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General Property Form, Standard Flood Insurance Policy. December 2000. \n3. Alexander Lotsh, William Dick, Ornsaran Manuamorn, Flood Modeling For Agricultural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Understanding Risk Innovation in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n4. WFP, IFAD, Weather Index-Based insurance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 Technical Guide. November 2011.\n5. FEMA, National Flood Insurance Program Summary of Coverage.\n6. The Word Bank, Weather Index Insurance For Agriculture: Guidance for Development Practitioners. November 2011.\n7. Alexander Lotsh, William Dick, Ornsaran Manuamorn , Assessment of Innovative Approaches for Flood Risk Management and Financing in Agriculture. January 2010.\n\n三、網站資料\n\n(一)保險單條款\n\n1. 住宅火險及地震基本保險颱風及洪水保險附加條款。96年7月18日(96)產火字第016號函被查(公會版)。 \n2. 住宅火災保險附加地震基本保險條款,民國97年12月30日金管保四字第09702564290號函核准。\n3. 日商三僅住友海上火災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分公司,三井住友產物定值保險特約條款,96年08月31日依行政院金管會95年9月1日金管保二字09502522257號令修正。\n\n(二) 氣象資料\n\n1. 台灣分析與預報輔助系統 http://photino.cwb.gov.tw/tyweb/mainpage.htm\n2.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V7/index.htm\n3. 內政部消防署 http://www.nfa.gov.tw/main/index.aspx\n4.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http://www.tii.org.tw/; G0993580121;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1518;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1518/1/012101.pdf
-
4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俊元, Chen, Chun-Yuan
المساهمون: 林勳發, Lin, Hsin-Fa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損失填補原則, 保險代位, 法定債權移轉, 英美保險代位理論, 擬制信託, 保險代位求償模式相對論, 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 全民健康保險, 勞工保險,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 再保險, principle of indemnity, subrogation, legal assignment, common law subrogation theory, constructive trust, relativity theo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insured-whole doctrine,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Labor Insurance, 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 reinsurance
Relation: 壹、中文部分:; 一、工具書; 1. 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編印,《意外保險手冊》,台北: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2002年5月。; 2. 王仁宏主編,《商法裁判百選》,台北:月旦,1993年。; 3. 江朝國,《保險法規彙編》,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12月。; 4. 江朝國譯,《德國保險法》,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3年10月。; 5. 林勳發,《學林金融法規總覽(四)—保險法規》,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 6. 施文森譯,《美國加州保險法》,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9年。; 7. 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保險法規輯要》,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02年5月。; 8. 陳彩稚譯,《保險字典》,台北:廣場文化出版社,1999年。; 9. 劉春堂譯,《日本保險法規》,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4年。; 14. 江朝國,〈人壽保險人代位權規定之相關問題探討─以台灣保險法第一○三條為中心兼評大陸保險法第六八條〉,《月旦民商法雜誌》,2003年9月,第1期。; 15. 江朝國,〈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八十二條代位權之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4期,1995年8月。; 16. 江朝國,〈再保險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載《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10月。; 17. 江朝國,〈初探兩岸保險契約法〉,《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1996年12月。; 18. 江朝國,〈保險代位之標的一致性〉,《月旦法學教室》,第18期,2004年4月。; 19. 江朝國,〈保險代位之競合-以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二七條與第三一條為例〉,《月旦法學教室》,第十期,2003年8月。; 20. 江朝國,〈保險利益─保險契約法之中心概念〉,《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年10月。; 21. 江朝國,〈保險法上之相對強制規定〉,載《月旦法學教室(2)私法學篇》,2000年1月。; 22. 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之二十九〉,《現代保險雜誌》,第52期。; 5. 尹章華,《保險法論文集》,台北:漢興書局,1994年。; 86. 鄭玉波,《保險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6月,3版。; 23. 江朝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專題講座:第二講 保險代位之競合-以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二七條與第三一條為例〉,《月旦法學教室》,第10期,2003年8月。; 24. 江朝國,〈論保險人代位權之本質〉,《月旦法學》,第159期,2008年8月。; 25. 吳月瓏,〈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八十二條規定之探討—論健保局行使代位權之適法性及其面臨之困境與評〉,《保險專刊》,1997年12月。; 26. 吳仲謀,〈談國家賠償法中代位求償權之行使〉,《保險資訊》,第14期,1986年10月。; 27. 吳光平,〈涉外保險代位之準據法〉,《德明學報》,第20期,2002年12月。; 28. 吳從周,〈勞保給付、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與保險代位權〉,《軍法專刊》,第42卷第5期,1996年5月。; 29. 李建良,〈公法契約與私法契約的區別問題〉,載《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02年。; 30. 李義仁,〈從我國法院判決研討保險人之代位求償權之性質〉,《產險季刊》,第54期,1985年3月。; 31. 汪信君,〈全民健康保險法第八二條與請求權代位—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一六二八號判決〉,第145期,《月旦法學》,2007年6月。; 32. 汪信君,〈再保險契約與保險人請求權代位行使之範圍—簡評最高法院九三年台上字第二○六○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3期,2005年8月。; 87. 鄭鎮樑、丁文城,《再保險實務》,台北:五南,2005年9月。; 6. 尹章華,《保險契約法案例彙編》,台北:文笙書局,2000年。; 33. 汪信君,〈保險人請求權代位與第三人之給付〉,《月旦法學教室》,第32期,2005年7月。; 34. 汪信君,〈保險法請求權代位與權利移轉之範圍〉,《月旦法學教室》,第55期,2007年5月。; 35. 周靜妮,〈論保險代位法理及其法條結構問題—兼論人身保險之範圍〉,《立法院院聞》,第29卷第11期,2001年11月。; 36. 林明鏘,〈行政契約與私法契約—以全民健保契約關係為例〉,載《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2002年。; 37. 林建智,〈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之修正建議—論汽車交通事故之界定〉,《月旦法學雜誌》,第78期,2001年11月。; 38. 林輝榮,〈論保險代位〉,《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卷第2期,1974年4月。; 39. 林輝榮,〈論保險代位—以其理由根據為中心〉,《台大法學論叢》,第三卷第二期,1974年6月。; 40. 林勳發,〈保險法上告知義務相關法律問題之分析〉,《政大法學評論》,第53期,1995年6月。; 41. 林勳發,〈保險法制之沿革與修正芻議 (下) 〉,《月旦法學》第66期,2000年11月。; 88. 賴上林,《兩岸保險法之比較》,台北:基準企業,1997年2月。; 42. 林勳發,〈保險法制之沿革與修正芻議 (上) 〉,《月旦法學》,第65期,2000年10月。; 7. 尹章華,《保險契約法專論》,台北:文笙書局,1991年8月。; 43. 林勳發,〈保險法亟待修正之要點〉,載施文森主編,《保險法立法原則之研討》,1980年。; 44.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芻議〉,《保險大道季刊》,第21期,1999年12月。; 45.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條文評述〉,《政大法學評論》,第59期,1998年6月。; 46.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條文評釋〉,《萬國法律》,第95期,1997年10月。; 47. 林勳發,〈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評述〉,載《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10月。; 48. 林勳發,〈從最高法院三則判決論複保險制度之適用〉,《保險行銷》,第9期,1989年12月。; 49. 林勳發,〈複保險之適用範圍與效力—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台上字第一一六六號判例暨八十四年台上字第七二三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十三期,2000年8月。; 50. 林勳發譯,〈營業保險人對於侵權行為人之償還請求權〉,載《保險法論著譯作選集》,台北:自版,1991年3月。; 89. 駱永家,《民事法研究(Ⅲ)》,1997年10月。; 51. 邱錦添,〈兩岸保險人代位求償權之比較〉,《再保險資訊》,第201期,2003年2月。; 52. 施文森,〈代位權之研究〉,《產險季刊》,第8期,1973年6月。; 8. 方明川,《個人年金保險新論》,自版,1995年1月。; 53. 施文森,〈代位權之研究〉,載《保險法論文集》,自版,1974年。; 54. 施文森,〈代位權之研究〉,載《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10月。; 55. 施文森,〈論保險人代位求償之範圍〉,《保險學報》,第2期,2005年8月。; 56. 施文森,〈論損害填補與代位求償(上)〉,《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1期,2004年6月。; 57. 施文森,〈論損害填補與代位求償(下)〉,《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2期,2004年12月。; 58. 孫森焱,〈論勞工保險醫療給付之代位求償〉,收錄於《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10月。; 59. 徐東昇,〈免責條款對於保險人代位權影響之探討〉,《萬國法律》,第71期,1993年10月。; 90. 謝哲勝,《信託法總論》,台北:元照,2003年6月。; 60. 徐東昇,〈保險公司行使保險代位權時起訴人名義之探討〉,《萬國法律》,第72期,1993年12月。; 61. 徐當仁,〈大陸車險代位求償條款實務〉,《風險與保險雜誌》,第6期,2005年7月。; 62. 崔延紘,〈兩岸海上保險相關法規—保險代位法理關係之研究〉,《海運研究學刊》,第1期,1996年4月。; 9. 方嘉麟,《信託法之理論與實務:以比較法觀點論信託法制繼受之問題》,台北:月旦,2版,1998年1月。; 63. 張永明,〈國賠事件適用保險人代位求償規定—評最高法院九十二年台上字第二一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6期,2004年3月。; 64. 張英磊,〈論汽車交通事故成本之分配─以侵權行為、全民健康保險與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為中心〉,《月旦法學》,第86期,2002年7月。; 65. 張道義,〈全民健保保險給付與法律保留原則-釋字第五二四號解釋評析〉,《政大法學評論》,第73期,2003年3月。; 66. 張鴻仁,〈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合約之探討〉,收錄於台灣行政法學會主編,《行政契約與新行政法》,台北:台灣行政法學會出版,2002年。; 67. 梁宇賢,〈保險人之代位權及時效〉,收錄於《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 68. 梁宇賢,〈傷害保險與保險人之代位權〉,《月旦法學》,第87期,2002年8月。; 91. 簡育宗,《兩岸保險法比較—實務答問篇》,台北:漢興書局,1999年3月。; 69. 陳俊元,〈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權性質之探討—以最高法院判決之評釋為中心〉,《李模務實法學基金會第九屆法學論文徵選得獎作品集—判解研究彙編(九)》,2005年12月,頁117-141。; 70. 陳俊元,〈再論我國保險人請求權代位之性質〉,《政大法學評論》,第90期,2006年4月。; 71. 陳俊元,〈兩岸保險代位法制之比較研究〉,《法令月刊》,第55卷第11期,2004年11月。; 72. 陳俊元,〈論再保險對保險人請求權代位求償範圍之影響—兼論保險人請求權代位於再保險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第148期,2007年9月。; 73. 陳俊元,〈論再保險與保險代位之適用問題—最高法院九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二0一號等判決評釋〉,《台灣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年7月。; 74. 陳俊元,《保險代位之性質與相關問題之探討—以實體代位與程序代位之比較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4年5月。; 75. 陳俊元、陳仁傑,〈論保險利益之適用範圍與存在時點〉,《法令月刊》,第56卷第2期,2005年2月,頁35-48。; 76. 陳俊元、陳志詳,〈論保險代位之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上)〉,《政大法學評論》,第106期,2008年12月。; 77. 陳俊元、陳志詳,〈論保險代位之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下)〉,《政大法學評論》,第107期,2009年2月。; 92. 簡資修,《經濟推理與法律》,台北:元照,2004年4月。; 78. 陳淑儀,〈保險代位求償問題之探討—保險代位之保全與障礙〉,《核保學報》,第2卷,1994年3月。; 79. 陳森松,〈中國大陸保險法之修訂要點〉,《保險大道》,第34期,2003年3月。; 80. 陳愛娥,〈大法官對全民健康保險法制的合憲性討論—評釋字第四七二號、釋字第四七三號解釋的解釋風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5期,2001年8月。; 81. 陳愛娥,〈立法機關的社會政策形成自由與平等原則〉,《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4期,2000年9月。; 82. 陳榮一,〈人身保險人代位之研究〉,《壽險季刊》,第58期,1985年12月。; 11. 王志誠,《信託之基本法理》,台北:元照,2005年11月。; 83. 陳榮一,〈保險人代位權之根據與實務〉,《台中商專學報》,第7期,1982年六月。; 84. 陳榮一,〈財產保險人代位權—以法國之學說、判例為中心〉,《逢甲學報》,第7期,1974年。; 85. 陳榮一,〈論保險人物上代位〉,《保險專刊》,第7輯,1987年3月。; 86. 陳榮宗,〈共同訴訟〉,《月旦法學教室》,第4期,2003年2月。; (二)大陸地區(簡體); 87. 陳聰富,〈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求償之法律問題〉,載《侵權為法性與損害賠償》,台北:元照,2008年12月。; 88. 陳聰富,〈保險給付、損益相抵與賠償代位〉,載《民法七十年之回顧與展望紀念論文集》,台北:元照,2000年10月。; 89. 陳繼堯,〈再保險人之代位請求權及其行使〉,《法令月刊》,第34卷,第5期,1983年5月。; 90. 曾文瑞,〈兩岸海上保險代位權之比較探討兼論我國對於複合運送與履行輔助人之保險代位問題〉,《航運季刊》,第9卷第4期,200年12月。; 91. 雲大楠,〈淺談海上保險之代位求償〉,《國際貿易學報》,第28期,1970年5月。; 92. 黃加昌,〈擬制信託與相關問題之研究〉,《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10卷第4期,1974年4月。; 12. 王志誠,《信託法》,台北:五南圖書,2版,2008年3月。; 93. 黃正宗,〈「亞太保險中心」政策下之我國人身保險法制〉,載《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 94. 黃正宗,〈我國財產保險作業研討—法律觀點之研究討論與建議(下)〉,《保險專刊》,第61期,2000年10月。; 95. 黃正宗,〈我國財產保險作業研討—法律觀點之研究討論與建議(上)〉,《保險專刊》,第60期,2000年6月。; 1. Jack H. Friedenthal, Mary Kay Kane, Arthur R. Miller,夏登峻、黃娟、唐前宏、王衡譯,《民事訴訟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96. 黃正宗,〈海上保險法與實務國際統一問題研究(中)〉,《產險季刊》,第四18期,1983年9月。; 97. 黃茂榮,〈強制汽車責任保險與責任競合〉,《植根雜誌》,第19卷第2期,2003年2月,頁54。; 98. 黃健彰,〈我的過失,誰來承擔?—應自負額條款與被保險人與有過失時保險人得代位之金額〉,《律師雜誌》,2005年6月。; 99. 黃健彰,〈論國家賠償請求權得否作為保險代位之標的-兼評最高法院九二年台上字第二一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5期,2008年4月號。; 100. 黃國昌,〈共同訴訟:第一講—共同訴訟總論〉,《月旦法學教室》,第42期,2006年4月。; 101. 黃國昌,〈第三人之訴訟參與:第一講─訴訟參加之基本概念與輔助參加之要件〉,《月旦法學教室》,第52期,2007年2月。; 102. 黃國昌,〈第三人之訴訟參與:第二講-輔助參加人之權限與輔助參加之效果〉,《月旦法學教室》,第54期,2007年3月。; 13. 王衛恥 ,《實用保險法》,台北:文笙書局,1981年。; 103. 黃國昌,〈第三人之訴訟參與:第四講─訴訟告知〉,《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2007年8月。; 104. 黃晞岩,〈保險法所見之代位〉,《保險季刊》,第5卷第2期。; 2. P.S. Atiyah,趙旭東等譯,《合同法導論》,北京:法律出版社,第5版,2002年。; 105. 黃裕凱,〈英美保險代位理論─兼論與我國法理論的差異〉,《保險專刊》,第56輯,1999年6月。; 106. 楊仁壽,〈保險代位之性質〉,《航運與貿易月刊》,第43期。; 107. 楊仁壽,〈論權利代位之取得與行使〉,《法令月刊》,第42卷第4期,1992年4月。; 108. 楊秀儀,〈從無過失重回過失-紐西蘭有關醫療傷害補償制度之變遷及對台灣的啟示〉,《政大法學評論》,第64期,2000年12月。; 109. 楊秀儀,〈瑞典「病人賠償保險」制度之研究-對台灣醫療傷害責任制之啟發〉,《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0卷第6期,2001年11月。; 110. 楊芳賢,〈健保給付醫療費用之損害賠償與求償—簡評最高法院九一年度台上字第八五七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第48期,2003年7月。; 111. 楊靜芬,〈保險人代位之探討〉,《銀行與保險》,第33期,1992年5月。; 112. 葉啟洲,〈未登記之外國再保險公司與保險代位—司法院八十三年秘台廳民第0七七九九號函評釋〉,《法學叢刊》,第182期,2001年4月。; 14. 王衛恥,《海上保險法與共同海損》,台北:文笙書局,1983年10月。; 113. 葉啟洲,〈強制汽車責任保險之除外危險與代位—兼評新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第29條之妥當性〉,《法學叢刊》,第198期,2005年4月。; 114. 詹森林,〈先後訂立數保險契約與複保險之成立—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一六六號判決之檢討〉,載《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自版,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113,1998年11月,頁189-208。; 115. 廖家宏,〈保險人代位權的一些爭議及其解決-以保險法與民法的結合與對應為中心〉,《法學叢刊》,第185期,2002年1月。; 116.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與保險契約〉,《保險專刊》,第43期,1996年。; 117. 劉宗榮,〈船舶碰撞與保險代位〉,載《海上運送與貨物保險論文選集—附定型化契約條款效力評釋六則》,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4月。; 118. 劉宗榮,〈論抵押物之保險與保險人代位權之行使〉,《國立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4卷第1期,1994年12月。; 119. 蔡維音,〈全民健保之法律關係剖析 (上)-對中央健保局、特約醫事機關以及被保險人之間的多角關係之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48期,1999年1月。; 120. 蔡維音,〈全民健保之法律關係剖析(下)-對中央健保局、特約醫事機關以及被保險人之間的多角關係之分析〉,《月旦法學雜誌》,第49期,1999年6月。; 121. 鄭玉波,〈代位之研究〉,《法律評論》,第39卷第5期,1973年5月。; 122. 鄭玉波,〈再保險的法律性質及營業範圍〉,《保險季刊》,第9卷第2期,1969年6月。; 15. 王澤鑑,《民法原理(一)》,王慕華發行,1999年10月,增訂版。; 3. 丁鳳楚,《保險法:理論、實務、案例》,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2008年5月。; 123. 鄭玉波,〈論讓與請求權與賠償代位〉,《法令月刊》,第31卷第3期,1980年3月。; 124. 駱永家,〈訴訟參加與再審訴訟〉,載《民事訴訟法之研討(十三)》,2006年9月。; 125. 應式文,〈責任保險是否包括契約責任:兼論代位權求償是否限於侵權行為〉,《保險專刊》,第10期,1987年12月。; 126. 應式文,〈最高法院兩個判決的研討:保險人代位權和人身複保險問題〉,《產險季刊》,第49期,1983年12月。; 127. 謝哲勝,〈受託人權利義務及責任〉,載《財產法專題研究(三)》,台北:元照,2002年3月。; 128. 謝哲勝,〈信託之起源與發展〉,載《財產法專題研究(三)》,台北:元照,2002年3月。; 1. 王秀英,〈海上保險代位求償訴訟的幾個問題〉,《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期。; 2. 王秀英,〈論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效力〉,《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期。; 3. 朱銘來、曹燕,〈淺析保險代位求償權〉,載楊華柏主編,《保險業法制年度報告2006》,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5月,頁338-350。; 4. 于新年、曹守曄、高聖平,《最新保險法條文釋義》,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8月。; 16. 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自版,1996年10月。; 4. 明力、郝勇、劉利會,〈論海上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行使〉,《交通科技》,2005年1期。; 5. 林威,〈試論我國海上保險人代位求償權的行使名義〉,《中國海商法年刊》,1999年10期。; 6. 姚新超,〈不足額保險中的代位追償問題〉,《對外經貿實務》,2004年4期。; 7. 孫積祿,〈保險代位權研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8. 孫積祿,〈保險代位權研究〉,《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3年3期。; 9. 梁炎廷,〈試論保險代位權的不當性〉,《律師世界》,1998年3期。; 11. 程兵,〈論保險代位權的效力〉,《南京航空航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2期。; 12. 程兵、任潔,〈不足額保險中的保險金扣除權和保險代位權的實現〉,《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4期。; 5. 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財產保險部,《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家庭財產保險條款彙編》,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13. 詹思敏、黃青男,〈論海上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權的名義和范圍〉,《人民司法》,2002年9期。; 17. 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王慕華發行,2000年9月。; 14. 鄒海林,〈保險代位研究〉,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6卷,北京 : 法律出版社,1997年4月,頁214-221。; 15. 劉冰,〈論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權的行使名義—兼談對我國《海事訴訟特別程式法》94-95條的理解〉,《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6年1期。; 16. 劉恩媛,〈論責任保險中的第三人代位權〉,《法治論叢》,2003年5期。; 17. 劉靜,〈海上保險合同項下的代位求償權—兼述中英法律之異同〉,《水運管理》,2002年6期。; 18. 劉鵬舉,〈淺議保險代位權與保險金扣除權的實現〉,《山東審判》,2004年4期。; 19. 蔡奕,〈保險代位求償權行使的若干法律問題〉,《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1年3期。; 20. 鄭田衛,〈論海上保險代位權訴訟〉,《法律適用》,2002年10期。; 21. 鄭佳寧,〈論海上保險中的代位求償權〉,《政法論壇》,2003年1期。; 6. 史學瀛、郭宏彬主編,《保險法前沿問題案例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年6月。; 22. 盧玉,〈財產保險代位原則的不合理性〉,《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9年1期。; 四、學位論文; 18.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一)》,王慕華發行,1998年9月。; (一)台灣地區(繁體); 1. 于志強,《損害填補原則在保險法之運用及其缺失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 王志文,《從法律觀點論再保險》,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6月。; 3. 余盈鋒,《債權讓與對外效力之研究》,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4. 吳玉豐,《論保險法上之利得禁止原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5. 吳總慰,《論財產保險代位於現行實務上之缺失及相關問題之探討》,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6. 李木貴,《債權人代位權之研究》,文化大/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7. 朱銘來主編,《保險法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7. 李政達,《從民法上「多數債務人間之求償關係」論保險法上的「保險代位」》,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8. 李爲禮,《再保險之演進與再保險法之趨勢》,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硏究所碩士論文,1976年10月。; 9. 林李達,《我國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求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9. 王澤鑑,《債編總論(二)--不當得利》,台北:三民,1996年10月。; 11. 邱永慶,《保險當事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2. 侯傑中,《論財產保險之請求權代位》,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7月。; 13. 高琮程,《保險代位妨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14. 張耀武,《海上保險中代位權之探討》,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15. 許惠瑜,《保險人代位權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8. 何寶玉,《信託法原理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16. 郭松財,《英美信託制度》,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69年6月。; 17. 陳志妃,《擬制信託制度之比較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12月。; 18. 陳岳瑜,《人身保險中代位權規範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9. 陳怡安,《全民健康保險法規範下的醫療關係》,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0. 史尚寬,《債法總論》,1954年7月。; 20. 陳建南,《再保險契約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法律硏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6月。; 21. 陳美玲,《英美海上貨物保險法律及實務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7月。; 22. 陳淑儀,《保險代位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23. 陳傳中,《從保險契約法的觀點論大陸保險法》,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24. 陳鼎鈞,《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特別補償基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10月。; 9. 何寶玉,《英國合同法》,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7月。; 25. 曾啟謀,《債權人代位權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26. 黃合文,《保險代位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6月。; 27. 黃健彰,《法定優先權制度研究—兩岸物權法修正草案芻議》,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1月。; 28. 楊淑文,《損害賠償法上之求償關係》,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29. 葉士穎,《航空保險暨相關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21. 田邊康平,廖淑惠譯,《保險契約法》,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3年10月。; 30. 葉啟洲,《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31. 董玉芸,《我國海上保險委付之研究—兼論與代位求償權之關係》,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2. 劉北元,《損害保險中損害填補概念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33. 蔡青如,《兩岸海上保險法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 34. 蔡博鏗,《大陸地區「保險法」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35. 鄭深元,《海上保險人進行對物訴訟裡論與程式之研究—主論英國法》,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36. 戴錦銓,《論海險法之委付與代位求償權》,國立海洋大學海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37. 謝宗穎,《論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中保險人之免責範圍》,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1998年。; 1. 方雲,《擬制信託研究—一種完善我國民事救濟制度的思路》,中國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3月。; 22. 江朝國,《火災保險》,台北: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 五、研究計畫; 1. 林勳發主持,《全民健保代位求償相關問題之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84年委託研究計畫報告,1995年。; 2. 林勳發主持,《強制公共責任保險法草案之研擬》,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1995年7月。; 11. 李粟燕,《保險法學指南及疑難案例解析》,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年9月。; 3. 陳聰富主持,《全民健康保險代位求償之法律問題研究》,行政院衛生署中央健康保險局91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報告,2002年。; 六、研討會以及其他專論; 1.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評述與建議〉,台北,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風險管理與保險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7月7日。; 2. 林勳發,〈保險法修正評述與建議〉,財經法新趨勢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財經法研究中心,2002年11月21日。; 3. 黃正宗,〈我國保險法的比較研析─法、德、日、美諸國法對我國保險契約法影響的探討〉,中華民國產物保險公會2001年12月12日研討會。; 4. 黃正宗,〈兩岸保險法制現代化建議〉,兩岸保險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西安,1998年。; 5. 黃正宗,〈從英美法與中國法的比較探討我國海上經營實際作業問題〉,台北市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海上保險專題研討會,1994年8月31日。; 23.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台北:瑞興圖書,2002年9月,4版。; 6. 黃鴻圖,〈論保險法上之保險代位制度〉,台中,朝陽科技大學,2004年保險金融管理學術研討會,2004年3月26日。; 7. 黃麟倫等,〈代位清償制度之意義與機能—民法研究會第二十二次學術研討會記錄〉,《法學叢刊》,第183期,2001年7月。; 12. 沈達明,《準合同法與返還法》,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七、網址:; 1. 中央再保險公司http://www.crc.com.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 中央健康保險局http://www.nhi.gov.tw/index_800.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3.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目錄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2.htm/最終瀏覽日:2009/5/15。; 4. 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2.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5. 元照法律網:http://www.angle.com.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6. 司法院:http://www.judicial.gov.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4. 江朝國,《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台北:智勝,1999年8月。; 7.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nw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1. 戴立寧譯,《英國保險法》,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5年。; 8.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資料庫:http://www.ly.gov.tw/ 最終瀏覽日:2009/5/15。; 9. 保險法令判解查詢系統http://law.iiroc.org.tw/ilsh.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1. 財團法人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http://www.mvacf.org.tw/index1.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2.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檢索系統:http://datas.ncl.edu.tw/theabs/1/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3. 國家圖書館書目資料檢索查詢: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2.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4. 國家圖書館華文資源整合查詢:http://readopac.ncl.edu.tw/html/frame12.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5. 國家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系統http://www.read.com.tw/new/hypage.cgi?HYPAGE=index.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5. 何孝元,《中國債法與英美契約法之比較》,台北: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1965年6月。; 13. 沈達明,《衡平法初論》,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1997年8月。; 1.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picc.com.cn:89/gate/big5/www.picc.com.cn/bxkt/zypx.html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 中國保監會北京監管局; http://www.circ.gov.cn/circbj/content_bxcs.asp?Id=30 最終瀏覽日:2009/5/15。; 3. 天安保險公司代位求償糾紛案http://www.doftec.gov.cn/wtofadian/wen/wtoal/al92.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4. 方太文,〈財產保險中的代位求償權應該“下課”〉:http://www.jluil.com/artiview.asp?editid=262 最終瀏覽日:2009/5/15。; 5. 方太文,〈財產保險中的代位求償權應予以廢除〉:http://www.jluil.com/artiview.asp?editid=263 最終瀏覽日:2009/5/15。; 6. 張姝,〈保險代位權制度之超越〉:http://www.legaltheory.com.cn/info.asp?id=3825 最終瀏覽日:2009/5/15。; 7. 馮清源,〈簡論再保險人代位求償權〉:http://www.jluil.com/artiview.asp?editid=228 最終瀏覽日:2009/5/15。; 8. 錢建國,〈保險代位求償問題〉: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83340 最終瀏覽日:2009/5/15。; 9. 蔡奕,〈保險代位求償權行使的若干法律問題〉,《福建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7期,2000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19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4. 汪鵬南,《海上保險合同法詳論》,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6年6月。; 26. 宋明哲,《保險學—純風險與保險》,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6月。; 11. 蔡奕,〈論保險代位求償權的取得與行使〉,2000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20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2. 蔡奕,〈保險代位求償權的若干理論問題研究〉,2001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18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3. 蔡奕,〈保險代位求償權的若干法律爭議問題研究〉,2001年: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2617最終瀏覽日:2009/5/15。; 14. 陳揚躍,〈保險法修改情況介紹〉,2009年3月31日:http://panfenglaw.blog.sohu.com/113399243.html最終瀏覽日:2009/5/15。; 15. 張衛東,〈我國保險代位追償權法律制度應加強而非廢止—與張姝同志商榷〉,2002年8月8日:; http://www.com-law.net/wenku/daiwei.ht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6. 北京人民法院http://cn.rd.yahoo.com/home/search/site/site/p1/3/?http://www.bjgf.gov.cn/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7. 中法網http://www.sinolaws.com/china/ 最終瀏覽日:2009/5/15。; 15. 肖梅花,《保險法新論》,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2月。; 18. 中國民商法律網http://www.civillaw.com.cn/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7.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台北:元照,2006年9月。; 19. 中國法律資源網http://www.lawbase.com.cn/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0. 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1. 北大法律資訊網http://211.100.18.62/index.asp 最終瀏覽日:2009/5/15。; 22. 吉林大學保險法律評論http://www.jluil.com/ 最終瀏覽日:2009/5/15。; 貳、英文部分:; 一、書籍; 1. A.J. Oakley, PARKER AND MELLOWS: THE MODERN LAW OF TRUSTS, London: Sweet & Maxwell (8th ed. 2003).; 16. 邢建東,《衡平法的推定信託研究—另一類的物權性救濟》,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4月。; 2. Alan I. Widiss, INSURANCE: MATERIALS ON FUNDAMENTAL PRINCIPLES, LEGAL DOCTRINES, AND REGULATORY ACTS, St. Paul, Minn.: West Pub. (1989).; 3. Alpha C. Chiang, FUNDAMENTAL METHODS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McGraw-Hill, Inc. (3rd ed. 1984).; 28. 周詠棠,《海上保險原理與案例》,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4月。; 4. Andrew Iwobi, ESSENTIAL TRUSTS, London: Cavendish Publishing Ltd. (3rd ed. 2001).; 5. Arnould, Joseph, ARNOULD`S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AND AVERAGE, London: Stevens & sons, volume 2 (16th ed.1981).; 6. BALLENTINE`S LAW DICTIONARY (3rd ed. 1969).; 7. Bradford Ston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IN A NUTSHELL, St. Paul, MN: Thomson/West (5th ed. 2002).; 8. C. E. Golding, THE LAW AND PRACTICE OF REINSURANCE, Buckley Press (4th ed. 1965).; 9. Carol Boland, REINSURANCE: LONDON MARKET PRACTICE, New York: LLP (1996).; 17. 周玉華,《最新保險法經典疑難案例判解》,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7月。; 11. Charles Mitchell, THE LAW OF SUBROG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2. Charles Mitchell, THE LAW OF SUBROGA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4).; 13. Colin Edelman, Andrew Burns, David Craig, Akash Nawbatt, THE LAW OF REINSU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29. 林李達,《健保給付代位求償之相關問題研究》,司法研究年報,第22輯第8篇,台北:司法院, 2002年11月。; 14. D. R. Thomas, MARINE INSURANCE: THE LAW IN TRANSITION, London: Informa (2006).; 15. D. Rhidian Thomas, MARINE INSURANCE : THE LAW IN TRANSITION, London: Informa (2006).; 16. D.J. Hayton, THE LAW OF TRUSTS, London: Sweet & Maxwell (2003).; 17. David J. Hayton, LAW RELATING TO TRUSTS AND TRUSTEES, London: Butterworths (16th ed. 2003).; 18. Digby C. Jess, THE INSURANCE OF COMMERCIAL RISKS: LAW AND PRACTICE, London: Butterworths (2nd ed. 1993).; 19. Donald O`may, MARINE INSURANCE LAW AND POLICY (1993).; 18. 周國良、王名初,《涉外保險》,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 20. E. Allan Farnsworth, FARNSWORTH ON CONTRACTS (Ⅲ), Boston: Little, Brown (1990).; 21. E. R. H. Ivamy, GENERAL PRINCIPLES OF INSURANCE LAW, London: Austin, Tex.: Butterworths (6th ed. 1993).; 22. E. R. H. Ivamy, MARINE INSURANCE, London; Woburn, Mass.: Butterworths (4th ed. 1985).; 23. Edwin Wilhite Patterson, ESSENTIALS OF INSURANCE LAW, New York: McGraw-Hill (1957).; 30. 林紀東,《法學緒論》,台北:五南圖書,1996年10月。; 24. F. D. Rose, MARINE INSURANCE: LAW AND PRACTICES (2004).; 25. G. Rejda, 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7th ed. 2001).; 26. Hal R. Varian, INTERMEDIATE MICROECONOMICS: A MODERN APPROACH, W. W. Norton & Company (1999).; 27. Harvey W. Robin, DICTIONARY OF INSURANCE TERMS, Barron’s Education Series Inc. (3rd ed.1995).; 28. Hayton & Charles Mitchell, HAYTON AND MARSHALL COMMENTARY AND CASES ON THE LAW OF TRUSTS AND EQUITABLE REMEDIES, London: Sweet & Maxwell (12th ed. 2005).; 19. 林寶清,《保險法原理與案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29. Howard Bennett, THE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30. Howard N. Bennett, The Law of Marine Insu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2006).; 31. International Insurance: LAW AND REGULATION, London: FT Law & Tax, 1994.; 32. Irwin M. Taylor, THE LAW OF INSURANCE, London: Oceana Publications (3rd ed. 1983).; 33. Jack H. Friedenthal, Mary Kay Kane, Arthur R. Miller, CIVIL PROCEDURE, St. Paul, Minn.: West Pub. Co. (2nd ed. 1993).; 31. 林詠榮,《商事法新詮下冊》,自版,1981年6月,增訂11版。; 34. Jane Ellen Harrison, PROLEGOMENA TO THE STUDY OF GREEK GELIRION (1903).; 35. John Alan Appleman & Jean Appleman, INSURANCE LAW AND PRACTICE (1981); 36. John Birds, MODERN INSURANCE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3rd ed. 1993).; 37. John F. Dobbyn, INSURANCE LAW IN A NUTSHELL (4th ed. 2003).; 20. 唐義虎,《信託財產權利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38. John H. Magee, GENERAL INSURANCE, Homewood, Ill.: R.D. Irwin (6 th ed. 1963).; 39. John Hanson & Christopher Henley, ALL RISKS PROPERTY INSURANCE, LONDON: New York: Lloyd`s of London Press (1995).; 40. John Lowry, INSURANCE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Oxford; Portland, Or.: Hart (2004).; 41. John S. Butler and Robert M. Merkin, REINSURANCE LAW, London: Kluwer Publishing (1986).; 42. Keeton, Robert E. & Widiss, Alan I., INSURANCE LAW: A GUIDE TO FUNDAMENTAL PRINCIPLES, LEGAL DOCTRINES, AND COMMERCIAL PRACTICES, St. Paul, Minn.: West Pub. (Student ed. 1988).; 43. Kenneth S. Abraham, INSURANCE LAW AND REGULATION: CASES AND MATERIALS,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3rd ed. 2000).; 32. 林群弼,《保險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8年9月,3版。; 44. Kyriaki Noussia, THE PRINCIPLE OF INDEMNITY IN MARINE INSURANCE CONTRACT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New York: Springer (2007).; 45. Lord Goff of Chieveley & Gareth Jones, THE LAW OF RESTITU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6th ed. 2002).; 46. Lord Goff of Chieveley & Gareth Jones, THE LAW OF RESTITU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6th ed. 2002).; 21. 孫蓉,《保險法概論》,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47. Malcolm A. Clarke, Policies and Perceptions of Insurance Law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8. Malcolm A. Clarke, THE LAW OF INSURANCE CONTRACT, London: LLP (1997).; 49. Malcolm A. Clarke, THE LAW OF INSURANCE CONTRACTS, London: LLP, (3rd ed. 1997).; 50. New Webster`s Dictionary and Thesaurus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1993).; 51. Nicholas Legh-Jones, Sir Andrew Longmore, John Birds and David Owen, MACGILLIVRAY ON INSURANCE LAW RELATING TO ALL RISKS OTHER THAN MARINE (9th ed. 1997).; 52. Oskar Seyffert,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ANTIQUITIES (1894).; 53. P. T. O`Neill & J. W. Woloniecki, THE LAW OF REINSURANCE IN ENGLAND AND BERMUDA, Sweet & Maxwell Country (1998).; 33. 林群弼,《海商法論》,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4月。; 54. R. J. Lambeth, TEMPLEMAN ON MARINE INSURANCE: IT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Pagination (1986).; 55. R. M. Walmsley, FIRE INSURANCE LAW & CLAIMS, London: Witherby (1997).; 22. 孫積祿,《保險法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新華經銷,1997年9月。; 56. R. Mehr & E. Cammack, PRINCIPLE OF INSURANCE (7th ed.1980).; 57. Raoul P. Colinvaux, THE LAW OF INSURANCE, London: Sweet & Maxwell (1979).; 58. Robert H. Brown, DICTIONARY OF MARINE INSURANCE TERMS AND CLAUSES, London: Witherby (5th ed. 1989).; 59. Robert H. Jerry, II, UNDERSTANDING INSURANCE LAW, LexisNexis (2nd ed.1996).; 60. Robert M. Merkin, COLINVAUX`S LAW OF INSURANCE, London: Sweet & Maxwell (8th ed. 2006).; 61. Robert W. Strain, REINSURANCE CONTRACT WORDING, Tex.: Strain Publishing & Seminars (Rev. ed. 1996).; 62. Robert W. Strain, REINSURANCE, Tex.: Strain Publishing & Seminars (1994).; 63. Ronald C. Horn, SUBROGATION IN INSURANCE THEORY AND PRACTICE, R. D. Irwin, Inc. (1964).; 34.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下)》,台北:瑞興圖書,2001年3月。; 64. Simon Gardner,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TRUS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二、書籍; 65. Templeman, Frederick, TEMPLEMAN ON MARINE INSURANCE: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Pitman (6th ed. 1986).; 66. THE BLUEBOOK: A UNIFORM SYSTEM OF CITATION, Mass.: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16th ed.1996).; 67. The Reinsurance Division of Lyde Barlow and Gilbert. REINSURANCE PRACTICE AND THE LAW, New York: Lloyd`s of London Press Ltd (1993).; 68. Thomas Bullfinch, BULLFINCH`S MYTHOLOGY (1855).; 69. W.I.B. Enright, PROFESSIONAL INDEMNITY INSURANCE LAW (1996).; 70. William F. Young & Eric M. Holmes, CASES AND MATERIALS ON THE LAW OF INSURANCE, New York: Foundation Press (1985).; 二、期刊專論; 1. Alan O. Sykes, Subrogation and Insolvency, 30 J. Legal Stud. 383 (2001).; 2. Alison Jones, Subrogation of Insurer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Lord Napier Case, Conv. 1993, SEP/OCT, 391-401.; 35. 林誠二,《民法債編總論—體系化解說(上)》,台北:瑞興圖書,2001年3月。; 23. 孫積祿、楊勤活、強力,《保險法原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 3. Andrea L. Parry, Subrogation in Pennsylvania –Competing Interests of Insurer and Insureds in Settlements with Third-Party Tortfeasors, 56 Temp. L.Q. 667 (1983).; 4. Anthony Duggan, Constructive Trusts from a Law and Economics Perspective, 55 U. Toronto L.J. 217 (2005).; 5. Baron, Subrogation on Medical Expense Claims: The \"Double Recovery\" Myth and the Feasibility of Anti-Subrogation Laws, 96 Dick. L. Rev. 581 (1992).; 6. Bettina E. Brownstein, R. Earl Welbaum, Randall I. Marmor, Roger P.Sauer, This Roundup of Recent Cases Covers Public and Private Construction Bonds, Fidelit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 Bonds, and Sureties` Remedies, 70 Defense Counsel Journal 150 (January 2003).; 7. Brendan S. Maher, Understanding and Problematizing Contractual Tort Subrogation, 40 Loy. U. Chi. L.J. 49 (2008).; 8. By Vernon E. Leverty & Patrick R. Leverty, Special Features: Confusion Abounds Subrogation/Reimbursement in Health Insurance Policies and Plans, 14 Nevada Lawyer 14 (2006).; 9. C. E. F. Rickett, The Classification of Trusts, 18 NZULR 305 (1999).; 11. Charles E. Clark & Robert M. Hutchins, The Real Party in Interest, 34 Yale L. J. 259 (1925).; 12. Clive M. Schmitthoff, The Transferable Credit, J.B.L. 1988, JAN, 49-55.; 24. 徐衛東,《保險法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6月。; 36. 林勳發,《保險法論著譯作選集》,1991年3月。; 13. David R. Perks, When Is an Assignment Not an Assignment? The Court of Appeal Decision in Brown & Root: Its Practical Consequences, L.& T. Review 1997, 1(5), 99-102.; 14. Elaine M. Rinaldi, Apportionment of Recovery Between Insured and Insurer in a Subrogation Case, 29 Tort & Ins. L.J. 803 (1994).; 15. Eric J. Pickar, Westfield Insurance Company, Inc. v. Rome: The South Dakota Supreme Court Reject the Common Law “Made Whole” Doctrine on a Property Insurance Subrogation Claim, 47 S.D. L. Rev 316 (2002).; 16. F. Joseph, Du Bray, A Response to the Anti-Subrogation Argument: What Really Emerged from Pandora’s Box, 41 S.D. L. Rev. 264 (1996).; 17. George A. Nation III, Circuity of Lines Arising from Subordination Agreements: Comforting Unanimity No More, 83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591(June, 2003).; 18. Gerard McCormack. The Remedial Constructive Trust and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Comp. Law. 1996, 17(1), 3-11.; 19. Gerry McCormack, Assignment and Documentary Credits, J.I.B.L. 2001, 16(5), 138-144.; 20. Glenn E. Bradford, Missouris Hospital Lien Statue, 59 Journal of the Missouri Bar 22. (January-February, 2003); 21. Grant S. Nelson & Dale A. Whitman, Adopting Restatement Mortgage Subrogation Principles: Saving Billions of Dollars for Refinancing Homeowners, 2006 B.Y.U.L. Rev. 305 (2006).; 25. 徐衛東主編,《商法基本問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10月。; 22. Graydon S. Staring, The Law of Reinsurance Contracts In California in Relation to Anglo-American Common Law, 23 U.S.F. L. Rev. 1 (1988).; 37. 林勳發,《保險契約效力論》,台北:今日,1996年。; 23. Insurance Subrogation: Identity of Client; Confidentiality of Information; Duties to Insured, 24 Pennsylvania Lawyer 47 (2002).; 24. James L. Knoll & Randy L. Arthur, Property Insurance: No Solution for Pollution, 17 Boston College Environmental Affairs Law Review 231(1990).; 25. Jason A. Mosbaugh, What Happen in Ohio? Ohio UM/UIM Litigation after Scott-Pontzer v. Liberty Mut. Fire Ins. Co., 30 N. Ky. L. Rev. 437 (2003).; 26. Jeffrey A. Greenblatt, Insurance and Subrogation: When the Pie Isn’t Big Enough, Who Eats Last? , 64 U. Chi. L. Rev.1337 (1997).; 27. Jennifer A. Bueler,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ight of Subrogation and Assignment of an Insurance Claim, 68 Missouri Law Review 945(Fall 2003).; 28. John Davison, Land Law and Vat, VAT Dig. 2007, 54(APR), 1-15.; 29. John Dwight Ingram, Priority Between Insurer and Insured in Subrogation Recoveries, 3 Conn. Ins. L. J. 105 (1996-97); 30. John J. O’Brien, The Origins of Subrogation; 26. 馬原,《保險法條文精釋》,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發行,2003年1月。; http://www.subrogation.net/edu/edu1.doc 最終瀏覽日:2009/5/15。; 31. Johnny C. Parker, The Made Whole Doctrine: Unraveling the Enigma Wrapped in the Myste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70 Mo. L. Rev. 723 (2005).; 38. 林咏榮,《商事法新詮下冊》,自版,1981年6月,增訂11版。; 32. Johnny Parker, The Common Fund Doctrine: Coming of Age in the Law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31 Ind. L. Rev. 313 (1998).; 33. Jonathan Orpin, The Personal Property Securities Act 1999 and Trusts—When Is an Interest under a Trust a Security Interest?, 14 NZBLQ 109 (2008).; 34. Juei-cheng Jao, A Quest for Subrogation in Insurance: To Formulate a Model Statute by Comparative Study, 5(1) Insurance Issues and Practices 1 (2006.3).; 35. Julius Denenberg, Subrogation Recovery: Who Is Made Whole, 29 FED`N INS. COUNS. Q. 185 (1979).; 36. June F. Entman, Compulsory Joinder of Compensating Insurers: Federal Rule of Civil Procedure 19 and the Role of Substantive Law, 45 Case W. Res. L. Rev. 1 (1994).; 37. June F. Entman, More Reasons for Abolish Federal Civil Procedure 17(a): The Problem of the Proper Plaintiff and Insurance Subrogation, 68 N.C.L. Rev. 893 (1990).; 38. Keith E. Edeus, Jr., Comment, Subrogation of Personal Injury Claims: Toward Ending an Inequitable Practice, 17 N. Ill. U. L. Rev. 509, 511 (1997); 27. 張天民,《失去衡平法的信託:信託觀念的擴張與中國信託法的機遇和挑戰》,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 39. Kevin Pennell, On the Assignment oh Legal Malpractice Claims: A Contractual Solution to a Contractual Problem, 82 Texas Law Review 481(December 2003).; 40. Kristin A. Grant, Toxic Mold: What Insurance Can Do to Abate the Influx of Litigation and Convince the American Homeowners That, When It Comes to Mold Coverage, They Can Still Be Fun Guys, 38 New England Law Review 141 (Fall 2003).; 41. Letter from Mark T. Mullen to Mr. Stretton (March 3, 1997)(on file with the Pennsylvania Law Weekly).; 39. 邱聰智,《民法債編通則》,1993年8月。; 42. Linda J. Gobis, Lambert v. Wrensch: Another Step Toward Abrogation of the Collateral Source Rule in Wisconsin, 1988 WILR 857 (1998).; 43. Lutz-Christian Wolff, Assignment Agreements under English Law: Lost between Contract and Property Law, J.B.L. 2005, JUL, 473-493.; 44. McDowell, The Collateral Source Rule—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nd Tort Reform, 24 WASHBURN L.J. 205 (1985).; 45. Ong Chin-Aun, Notice in Equitable Assignment of Choses in Action: Divergence in Common Law and its Impact, (2002) 18 J.C.L. 107-120.; 46. Reuben Hasson, Subrogation in Insurance Law: A Critical Evaluation, 5 Oxford J. Legal Stud. 416 (1985).; 47. Richard W. Smith & Victor E. Covalt III, Should the Surety Stand on Its Equitable Subrogation Rights or File Its Indemnity Agreement Under the Uniform Commercial Code?, 69 Neb. L. Rev. 664 (1990).; 28. 張民安主編,《保險法案例與評析》,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48. Robert J. Thompson, The Common Fund Doctrine: An Uncommonly Used Precept in Personal Injury Cases, 84 ILL. B.J. 570 (1996).; 49. Roger M. Baron, Subrogation: A Pandora’s Box Awaiting Closure, 41 S.D. L. Rev. 237(1996).; 50. Simon Bowmer & Richard Ambery, \"Why Don King Needs a Haircut\" - Transfer and Assignment of Contracts: How to Sell Trade Receivables under English Law, J.I.B.L. 2000, 15(9), 216-220.; 51. Tasha Stanford, Securitisation of Film Rights, Ent. L.R. 2000, 11(6), 121-124.; 40. 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冊)》,自版,2000年9月。; 52. The Harvard Law Review Association, Subrogation of an Insurer Who Pays without Legal Liability, 36 Harv. L. Rev. 330 (1923).; 53. Thomas B. Colby, Beyond the Multiple Punishment Problem: Punitive Damages as Punishment for Individual, Private Wrongs, 87 Minnesota Law Review 583. (February 2003); 54. Thomas G. Buchanan III, Franklin v. Healthsource of Arkansas: Arkansas Adopts the Made-Whole Doctrine, 51 Ark. L. Rev. 773 (1998).; 55. Thomas S. Brown,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Subrogation Actions, 22 Tort & Ins. L.J. 16 (1986).; 56. William C. Hoffman, Common Law of Reinsurance Loss Settlement Clauses, 28 TORT & INS. L. J. 659 (1993).; 29. 張秀全主編,《保險法學》,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57. Zhen Jing, The Confusion between Subrogation and Assignment in the Insuranc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995 - A Critical Analysis on Article 44 of the Insurance Law, J.B.L. 2002, NOV, 608-625.; 參、日文部分:; 1. Dobbyn, John F.,佐藤彰俊譯,《アメリカ保険法》,木鐸社,1998年。; 2. 大森忠夫《保険法》,有斐閣,1985年。; 41.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基礎論》,台北:元照,2006年11月。; 3. 小町谷操三,《海上保険法各論(一)》,岩波書店,1954年。; 4. 山下友信,《保険法》,有斐閣,2005年。; 5. 山下友信、竹濵修、洲崎博史、山本哲生,《保険法》,有斐閣,1999年。; 6. 今井薰、岩崎憲次、栗田和彥、阪口光男、佐藤幸夫、重田晴生,《保険˙海商法》,三省堂,1988年。; 30. 張俊岩主編,《保險法焦點、難點、指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10月。; 7. 田中誠二、原茂太一,《保険法》,千倉書房,1987年。; 8. 田辺康平,〈一部保険における保険者の請求權代位〉,載《保険契約法の論理と解釋》,文真堂,1981年。; 9. 田; 42. 施文森,《汽車保險:保單條款及判決例之研析》,自版,1980年。; 43. 施文森,《汽車保險》,台北: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 44. 施文森,《汽車保險及其改進之研究》,自版,1987年,增訂版。; 45. 施文森,《保險法判決之研究—總則編下冊》,台北:五南,1976年。; 46. 施文森,《保險法論文》,自版,1974年。; 47. 施文森,《保險法論文第一集》,1985年,增訂6版。; 48. 施文森,《保險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7版。; 31. 張姝,《保險代位權制度之超越》,吉林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1998年。; 49. 施文森,《財產保險法》,台北:富邦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7月。; 50. 施文森主編,《保險法立法原則之研討》,1980年。; 51. 派特生,《美國保險法要義》,台北:台灣銀行,1963年。; 52. 倉澤康一郎,盛鈺譯,《現代保險法論》,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1年7月。; 53. 桂裕,《保險法》,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12月,5版。; 54. 袁宗蔚,《再保險論》,1972年10月。; 55. 袁宗蔚,《保險法》,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7月,4版。; 56. 袁宗蔚,《保險基本原理》,台北:國泰產物保險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2月。; 57. 袁宗蔚,《保險學》,台北:合作經濟月刊社,1998年7月,第34版。; 58. 財政部保險法修訂小組,《保險法修訂建議》,台北:財政部,1984年6月。; 32. 張姝,《保險代位權制度之超越》,長春:吉林大學法學院,1998年。; 59. 張維迎,《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茂昌,2000年。; 60. 梁宇賢,《保險法》,自版,1995年2月,修訂再版。; 61. 梁宇賢,《保險法新論》,台北:瑞興,2007年10月,6版。; 62. 梁宇賢,《保險法實例解說》,自版,1997年3月。; 63. 梁宇賢、劉興善、柯澤東、林勳發,《商事法精論》,台北:今日書局,2005年10月,修訂版。; 64. 梁宇賢主編,《兩岸海商法比較導讀》,台北:五南,1998年12月。; 65. 許兆慶,《美國信託法第三新編之研究》,嘉義:嘉義地方法院,2004年。; 66. 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台北:新學林,2004年9月。; 67.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頁176,4版,2007年2月。; 68. 陳雲中,《保險學》,台北:五南,1993年9月,3版。; 69. 陳繼堯,《再保險實務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76年3月。; 70. 陳繼堯,《再保險論:當前趨勢與各型態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4月,7版。; 71. 陳繼堯,《再保險學—理論與實務》,台北:自版,三民書局,1997年8月,再版。; 72. 陳繼堯,《再保險學—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2002年2月。; 73. 陳繼堯主編,《工程保險—理論與實務》,台北:智勝,2002年1月。; 74. 陳繼堯教授退休論文集全體執筆人,《陳繼堯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二十一世紀保險的前瞻》,台北:繼耘保險文教基金籌備會,1997年。; 75. 陳顧遠,《保險法概論》,台北:正中書局,1955年3月。; 76. 湯俊湘,《保險學》,台北:三民書局,1980年9月,再增訂4版。; 77. 黃川口,《保險法學》,自版,1977年。; 78. 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台北:元照,2002年9月,2版。; 33. 張麗英、趙勁松、趙鹿軍主編,《中英海上保險法原理及判例比較研究》,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2006年5月。; 79.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台北:三民,1986年11月。; 80. 楊崇森,《信託與投資》,台北:正中書局,2版,1979年10月,2版。; 81. 楊禎,《英美契約法論》,台北:文笙,2006年,4版。; 82.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自版,1998年11月。; 83. 劉宗榮,《海上運送與貨物保險論文選集—附定型化契約條款效力評釋六則》,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4月。; 84. 劉宗榮,《新保險法》,自版,2007年1月。; 85. 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6月,2版。; 34. 莊詠文主編,《保險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87年6月。; 35. 許良根,《保險代位求償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 36. 許崇苗、李利,《中國保險法原理與適用》,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 37. 陳欣,《保險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2版,2006年6月。; 38. 陳欣、王國軍,《保險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39. 陳雪萍、豆景俊,《信託關係中受託人權利與衡平機制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9月。; 40. 陳敬、彭虹,《保險法實例說》,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41. 陳曉興,《保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新華總經銷,1999年9月。; 42. 湯維建,《美國民事訴訟規則》,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1月。; 1. Eric Rasmusen,張建一、楊家彥、吳麗真譯,《賽局理論與訊息經濟》,台北:五南書局,2003年。; 43. 覃有土、樊啟榮,《保險法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44. 覃有土主編,《保險法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6月。; 45. 楊明剛,《合同轉讓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46. 溫世揚,《保險法》,北京:法律出版社,第2版,2007年9月。; 47. 詹昊、陳百靈、馮修華,《保險法原理精解與典型案例評析》,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 48. 賈林青,《保險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2版,2007年。; 49. 賈林青,《保險法案例分析》,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年。; 50. 鄒海林,《保險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1998年4月。; 51. 鄒海林,《保險法教程》,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第2版,2004年4月。; 52. 鄒海林,《責任保險論》,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1月。; 2. R. M. Walmsley,鄭燦堂譯述,《英國標準火災保險單釋義》,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3年11月。; 53. 劉文華主編,《中國保險法講座》,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年4月。; 54. 樊啟榮主編,《保險法論》,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 55. 樊啟榮主編,《保險法論》,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6月。; 56. 鄭成明等著,《中外保險法律制度比較研究》,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年11月。; 57. 鄭美琴,《保險案例評析》,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10月。; 58. 鄭肇芳主編,《海上保險、代位求償案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三、期刊專論; 1. 丁文城,〈保險人行使代位求償之金額應否扣除再保險金額〉,《風險與保險雜誌》,第10期,2006年7月。; 2. 尹章華,〈我國海商法「委付」規定之研究—兼論保險代位之法理結構〉,《保險專刊》,第20輯,1980年6月。; 3. R.Philppe Bellerose,羅漢文譯述,《再保險要義》,台北: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2年12月。; 3. 尹章華,〈兩岸海上保險代位制度之比較研究-附我國現行保險法第五十三條第一項修正條文建議稿〉,《保險專刊》,第40輯,1995年6月。; 4. 尹章華,〈保險代位制度改進芻議—兼論英美法制「程序代位」之社會功能〉,《保險專刊》,第32輯,1993年6月。; 5. 尹章華,〈海上保險修正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60期,2000年四月。; 6. 尹章華,〈論再保險之法理結構〉,《保險專刊》,第23輯,1991年3月,載《保險契約法專論》,台北:文笙書局,1991年8月。; 7. 王正偉,〈論保險人代位權—被保險人與第三人所為之和解契約之探討〉,《保險專刊》,第30期,1992年12月。; 8. 王甲乙,〈共同訴訟〉,載楊建華主編,《民事訴訟法論文選輯(上)》,1984年7月。; 9. 王廷懋,〈全民健保保險代位之探討〉,《法律評論》,第69卷第4期,2003年6月。; 11. 王澤鑑,〈代位權之代位〉,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五)》,1996年10月。; 12. 王澤鑑,〈勞災補償與侵權行為損害賠償〉,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自版,1996年10月。; 4. 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溫麗琪編譯,《法律經濟學》,台北:華泰書局,2002年。; 13. 王澤鑑,〈讓與請求權〉,載《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1996年10月。; G0094651506;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19;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1619/1/index.html
-
5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介然
المساهمون: 林勳發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全民健保費基, 公益彩券盈餘, 全民健康保險安全準備, 煙品健康捐, 總額預算制度, 全民健康保險監理委員會, 代位求償, 全民健保公民共識會議,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 社會保險, 永業化, 保險代位, 衡平原則, 不當得利禁止原則, 維持第三人之賠償義務, 人身保險, 損失填補原則, 被保險人訴權消滅, 定額給付保險, 損失填補保險, 代位權之限制, 債權之法定移轉, 一身專屬性, 全民健康保險被保險人, 公共安全事故, 身體傷害, 責任保險, 強制責任保險, 代位求償權, 部分負擔
Relation: G0094652015;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655;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1655/1/index.html
-
6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童兆祥, Tung, Chao-hsiang
المساهمون: 劉宗榮,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損失填補原則, 損失分攤, 保險競合, 複保險, 多數保險, double insurance, other insurance, contribution, principle of indemnity, other insurance clauses
وصف الملف: 778979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中文專書 D. S. Hansell撰著,孫惠瑛、林純真、周玉玫、謝良瑾、張蕙如、賴曜賢譯述,「保險學入門」,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4年10月。 Edwin W. Patterson著,王學猛譯述,「美國保險法要義」,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1993年11月重印版。 尹章華、潘秀菊、馮振宇、陳連順,「商事法入門」,月旦,1992年初版。 王泰銓、楊竹生、張新平、尹蓉先,「商事法論」,五南,2003年11月初版。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行出版,2001年2月版。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瑞興,2003年9月修訂4版。 林群弼,「保險法論」,三民,2002年10月初版。 施文森,「保險法總論」,自行出版,1994年增訂版。 施啟揚,「民法總則」,自行出版,2005年版。 桂裕,「保險法論」,三民,1959年版。 袁宗蔚,「保險法」,三民,1964年再版。 張國鍵,「商事法論」,三民,1968年版。 梁宇賢,「保險法新論」,自行出版,2005年3月修訂新版。 梁宇賢、劉興善、柯澤東、林勳發,「商事法精論」,三民,2004年9月修訂版。 陳雲中,「保險學要義--理論與實務」,自行出版,2004年修訂7版。 楊誠對,「意外保險-理論與實務」,自行出版,1999年修訂5版。 劉宗榮,「新保險法」,自行出版,2007年1月初版。 劉春堂著譯,「消費者保護與消費者法」,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1996年6月。 劉春堂,「民法債編通則(一)契約法總論」,自行出版,2001年9月初版。 潘秀菊,「保險法入門」,元照,2000年2月版。 潘維大、范建淂、羅美隆,「商事法」,三民,1998年版。 鄭玉波著,劉宗榮修訂,「保險法論」,三民,2006年2月修訂6版。 期刊論文 江朝國,「自負共保條款」與「不足額理賠共保條款」,月旦法學教室第38期,2005年12月。 江朝國,人身保險之保險利益(上),月旦法學雜誌別冊私法學篇,2000年1月。 江朝國,保險人任意終止權條款短評,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72期,2005年7月。 江朝國,保險法上之相對強制規定,月旦法學雜誌別冊私法學篇,2000年1月。 汪信君,多數保險制度之研析(上)--保險競合與複保險之比較與結合,保險專刊第51輯,1998年3月。 汪信君,多數保險制度之研析(下)--保險競合與複保險之比較與結合,保險專刊第52輯,1998年6月。 汪信君,損失分攤原則之理論基礎與運用,保險專刊第49輯,1997年9月。 汪信君,複保險規範範圍之再論--大法官會議解釋釋字第五七六號,月旦民商法雜誌第5期,2004年9月。 汪信君,複保險與利得禁止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50期,2006年12月。 汪信君,論定額給付保險重複投保與契約危險事實,保險專刊第54輯,1998年12月。 汪信君,醫療費用保險與複保險之適用,月旦法學教室第7期,2003年5月。 林勳發,從保險契約之特性論保險法之修正,政大法學評論第56期,1996年12月。 林勳發,複保險之適用範圍與效力--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台上字第一一六六號判例暨八十四年台上字第七二三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3期,2000年8月。 施文森,保險法關於複保險規定應否適用於人身保險,法官協會雜誌第3卷1期,2001年6月。 施文森,現行火災保險缺失之分析,法令月刊第47卷第1期,1996年1月。 張永健,「人身保險有無複保險之適用」,國科會計畫補助論文,2000年1月。 陳聰富,契約自由與定型化契約的管制,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2002年12月。 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 詹森林,定型化契約條款效力之規範--最高法院90年台上2011號、91年台上2220號、92年台上39號判決之商榷,律師雜誌第293期,2004年2月。 詹森林等,民法第二四七條之一與定型化契約法之發展--民法研究會第四十三次學術研討會紀錄,法學叢刊第204期,2006年10月。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與保險契約,保險專刊第43輯,1996年3月。 劉春堂,論定型化契約,華信金融季刊第8期,1999年12月。 饒瑞正,複保險定義暨相關疑義之辯正--從月之黑暗面質疑,月旦法學雜誌第128期,2006年1月。 學位論文 張詩婷,「商業健康保險重複給付問題之研究」,逢甲大學保險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王曹正雄,「住宅地震基本保險相關法律問題之研究—暨示範條款之評析」,台北大學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6月。 葉勁之,「人身保險之複保險問題研究」,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外文專書 Emeric Fischer & Peter Nash Swisher, Principles of insurance law (2nd ed. 1994) New York:Matthew Bender & Co. Inc. John F. Bobbyn, Insurance law in a nutshell (3rd ed. 1996) St. 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 Kenneth S. Abraham, Insurance law and regulation:cases and materials (3rd ed. 2000) New York, N.Y. : Foundation Press Leo P. Martinez & John W. Whelan, Cases and materials on general practice insurance law (4th ed. 2001) St. Paul, Minn.:West Group Robert E. Keeton and Alan I. Widiss, Insurance Law (Student Edition 1988) St. Paul, Minn.:West Publishing Co. Robert I. Mehr & Emerson Cammack, Principles of insurance (7th ed. 1980) Homewood, Ill.:Richard D. Irwin, Inc. 外文期刊 Douglas R. Richmond, Issues and Problems in "Other Insurance," Multiple Insurance, and Self-Insurance , 22 Pepperdine Law Review 1373 (1995).; zh-TW;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525;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2525/1/ntu-96-R89a21024-1.pdf
-
7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俊元, Chen, Chun-Yuan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損失填補原則, 保險代位, 法定債權移轉, 英美保險代位理論, 擬制信託, 保險代位求償模式相對論, 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 全民健康保險, 勞工保險,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 再保險, principle of indemnity, subrogation, legal assignment, common law subrogation theory, constructive trust, relativity theory of insurance subrogation, insured-whole doctrine,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Labor Insurance, Compulsory Automobile Liability Insurance, reinsurance
-
8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介然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全民健保費基, 公益彩券盈餘, 全民健康保險安全準備, 煙品健康捐, 總額預算制度, 全民健康保險監理委員會, 代位求償, 全民健保公民共識會議, 全民健康保險法第82條, 社會保險, 永業化, 保險代位, 衡平原則, 不當得利禁止原則, 維持第三人之賠償義務, 人身保險, 損失填補原則, 被保險人訴權消滅, 定額給付保險, 損失填補保險, 代位權之限制, 債權之法定移轉, 一身專屬性, 全民健康保險被保險人, 公共安全事故, 身體傷害, 責任保險, 強制責任保險, 代位求償權, 部分負擔, 保險病房, 不保事項, 醫療費用支付標準, 藥價基準, 論服務量計酬, 論病例計酬, 保險金額, 分離限額制, 合併單一限額制, 每一被害人限額, 保險人單獨受償模式, 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 比例分配模式, 被保險人優先受償模式, 被保險人單獨受償模式, 代位求償權保全, 保險對象之協助義務, 妨礙代位, 消滅時效, 一事不再理, 強制公共意外事故責任保險保單條款, 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事服務機構契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