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20 نتائج من 20 نتيجة بحث عن '"幫助侵權"',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57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Academic Journal
  2. 2
    Academic Journal
  3. 3
  4. 4
    Academic Journal
  5. 5
    Academic Journal
  6. 6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王迁

    المساهمون: 华东政法大学 教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知识产权.2007,(04),3-11.; 824498;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17338

  7. 7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王迁

    المساهمون: 华东政法学院 副教授,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

    المصدر: 知网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信息定位服务, 搜索引擎, 间接侵权, 帮助侵权

    Relation: 知识产权.2006,(01),11-18.; 1068281;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19888

  8. 8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张金恩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法学院

    المصدر: 知网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版权, 间接责任, 帮助侵权, 代位责任, DMCA, P2P

    Relation: 网络法律评论.2006,(00),23-75.; 795293;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9383

  9. 9
    Dissertation/ Thesis
  10. 10
  11. 11
    Dissertation/ Thesis
  12. 12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莞青, Chen, Wan Ching

    المساهمون: 馮震宇, Fong, Jerry G.

    وصف الملف: 977158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壹、中文參考資料\n一、書籍\n1.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作者自版,2011年8月。\n2. 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n3. 王利明,侵權責任法研究(下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129,2011年2月\n4. 王遷,網路版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n5. 高富平,網路對社會的挑戰與立法政策選擇:電子商務立法研究報告,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n6. 邱業偉編,信息網路與民法前沿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2009年9月。\n7.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編,《中國商標戰略年度發展報告(2014)》,中國工商出版社,第1版,2015年4月。\n8.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商標法逐條釋義,2013年12月。\n二、期刊論文\n1.王靜,網購平臺商標侵權責任判定中合理注意義務的界定,人民司法(應用),第14期,頁66-69,2014年7月。\n2.朱玲鳳、張今,網路交易平臺提供商的商標侵權過錯認定,中華商標,2011年第6 期,頁11-15,2011年6月。\n3.江波,張金平,網路服務提供商的知道標準判斷問題研究——重新認識“紅旗標準”,法律適用,第12期,頁52-57,2009年12月。\n4.杜穎,網路交易平臺商標間接侵權責任探討,科技與法律,2013年第6期,頁54-61,2013年12月。\n5.吳漢東,侵權責任法視野下的網路侵權責任解析,法商研究,2010第6期,頁28-31,2010年11月。\n6.尚妍,數字知識產權保護的新發展——從反假冒貿易協定到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暨南學報 (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6期,頁71-81,2015年6月。\n7.胡開忠,網路服務提供商在商標侵權中的責任,法學,第2期,頁135-144,2011年2月。\n8.張亞莉,論網路交易平臺服務商的法律地位——以“商標侵權”為視角,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頁26-29,2015年10月。\n9.張新寶、任鴻雁,互聯網上的侵權責任:侵權責任法第36條解讀,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第4期,頁17-25,2010年10月。\n10.張金平,第三方電子商務交易平台的知道判斷標準研究, 網路法律評論,2012年第2期,頁101-111,2012年12月。\n11.陳文煊,電子商務知識產權糾紛案件綜述,電子知識產權,2012年第4期,頁72-78,2012年4月。\n12.陳龍昇,網路服務提供者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中原財經法學,33期,頁193-253,2014年12月。\n13.陳健,試論網路商標侵權中電子商務平臺商的審查能力與注意義務,網規研究通訊第2期,頁10-25,2012年1月。\n14.詹映,反假冒貿易協定(ACTA)的最新進展與未來走向, 國際經貿探索,2014年04期,頁96-108,2014年4月。\n15.餘楠,TPP協定胡志明回合談判的知識產權保護規則博弈——中國知識產權政策比較與戰略思考,河北法學,2015年11期,頁57-68,2015年11月。\n16.齊愛民、陳琛,論網路交易平臺提供商之交易安全保障義務,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1年第5期,頁67-74,2011年9月。\n17.韓洪今,網路交易平臺提供商的法律定位,當代法學,第23卷第2期,頁99-103,2009年3月。\n18.韓沈超、吳雯,網路市場商標權侵權問題研究——基於一個兩期動態交易模型,科技與經濟,2014年06期,頁32-36,2014年12月。\n19.劉文傑,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安全保障義務,中外法學,2012年第2期,頁395-410,2012年4月。\n20.劉德良,網路交易中網站的地位與責任問題探討,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頁30-33,2004年9月。\n21.劉斌,陳強,網路交易平臺提供商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論探索與制度設計, 社會科學研究,2014年第1期,頁16-21,2014年1月。\n22.劉貴增、陳雪嬌,網路商標侵權涉及的法律問題分析,中華商標,2014年01期,頁82-86,2014年1月。\n23.蘇添,論網路交易平臺提供商的民事法律責任,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4期,頁76-80,2005年10月。\n24.馮震宇,部落格也會侵害著作權?--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限制規範下的部落格責任,萬國法律,第153期,頁14-26,2007年6月。\n25.馮震宇,網路服務提供者與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之研究,智慧財產權月刊,175期,頁5-27,2013年7月\n\n三、學位論文\n1.楊帆,電子商務中的商標侵權──試論網路服務提供者的侵權責任承擔問題.北京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n2.蔣克齊,網路服務提供者商標侵權責任研究,世新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7月。\n3.陳丹,網路環境下商標侵權行為的認定 ——以“為為網”案為視角,河北經貿大學法律碩士論文,2015年5月。\n\n四、其他\n1.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2015 年(上)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5年9月。\n2.高幸玉,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概述,經濟部商業司新網路時代電子商務發展計畫。\n3.黃順發、陳冠勳,參加歐洲專利局(EPO)舉辦之「智慧財產權執行週(IP Enforcement Week)」研討會研習報告,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務出國報告,2007年1月。\n五、網際網路\n1.Darts-ip付費判決檢索網站,www.darts-ip.com\n2.經濟部智慧財產局,http://www.tipo.gov.tw/\n3.淘寶規則,http://rule.taobao.com/\n4.淘寶個人開店全供略,https://service.taobao.com/support/seller/knowledge-5525084.htm\n5.淘寶服務條款,https://service.taobao.com/support/knowledge-1163515.htm\n6.淘寶網用戶行為管理規則,https://service.taobao.com/support/knowledge-1124519.htm?dkey=rightRec\n7.我要如何進行支付寶實名認證?https://service.taobao.com/support/seller/knowledge-5753185.htm\n8.元照英美法詞典,http://lawyer.get.com.tw/Dic/\n9.邵勳,網路交易平臺經營者幫助侵權的司法認定,人民法院報,2012年4月26日,http://www.rmfyb.com.cn/paper/html/2012-04/26/content_43917.htm\n10.姚建軍,網路服務提供者注意義務程度辨析,人民法院報,2011年6月29日,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53436\n11.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中心經建會專案報告,「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法律責任與相關法制之研究」,2003年12月。\n12.eBay使用說明,http://pages.ebay.com.hk/help/sell/seller-fees.html\n13.中文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70831\n14.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專網,http://www.tpptrade.tw/\n15.楊明珠,TPP達成協議 巨大經濟圈將應運而生,中央通訊社,2015年10月5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10050377-1.aspx\n\n貳、西文參考資料\n一、期刊論文\n1.Katja Weckström.2011. Secondary Liability for Trademark Infrin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Law Review 49:555-579\n2.Mark Bartholomew & John Tehranian.2006. The Secret Life of Legal Doctrine: the Divergent Evolution of Secondary Liability in Trademark and Copyright Law.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21(4):1364-1420.\n3.Sell, Susan K.2011. TRIPs Was Never Enough: Vertical Forum Shifting, FTAs, ACTA, and TPP.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18 :447-478.\n4.Jane C. Ginsburg.2008. Separating the Sony Sheep from the Grokster Goats. Reckoning the future Business Plans of Copyright Dependant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 Arizona Law Review 50:577-609.\n5.Elizabeth K. Levin. 2009. A Safe Harbor for Trademark: Reevaluating Secondary Trademark Liability After Tiffany v. eBay,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24(1):491-527.\n\n二、其他類型資料\n1.Béatrice Martinet Farano.2012. Internet Intermediaries’Liability for Copyright and Trademark Infringement: Reconciling the EU and U.S. Approaches, TTLF Working Paper No. 14.\n2.Verbiest, Thibault and Spindler, Gerald and Riccio, Giovanni Maria. 2007. Study on the Liability of Internet Intermediaries . Available at http://ec.europa.eu/internal_market/e-commerce/docs/study/liability/final_report_en.pdf.\n三、網際網路\n1.The 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https://ustr.gov/\n2.European Commission, Notice-and-action Procedures, http://ec.europa.eu/internal_market/e-commerce/notice-and-action/index_en.htm\n3.David Martin, DRAFT RECOMMENDATION on the draft Council decision on the conclusion of the 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ts Member States, Australia, Canada, Japan, the Republic of Korea, the United Mexican States, the Kingdom of Morocco, New Zealand,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the Swiss Confederat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RADE, http://www.europarl.europa.eu/sides/getDoc.do?pubRef=-//EP//NONSGML%2BCOMPARL%2BPE-486.174%2B02%2BDOC%2BPDF%2BV0//EN\n4.European Parliament rejects ACTA, European Parliament News, (July 04, 2012), http://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news-room/20120703IPR48247/European-Parliament-rejects-ACTA\n5.Gwen Hinze And Maira Sutton, ACTA: The State of Play in the US, (April 10, 2012),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12/04/acta-state-play-us; G0100961029;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81544;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81544/1/102901.pdf

  13. 13
  14. 14
    Dissertation/ Thesis
  15. 15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薛惠澤

    المساهمون: 黃立

    Relation: 一、中文參考文獻(依作者姓名筆劃順序排列)\r\n(一)、正體字\r\n1. 書籍\r\n(1).王澤鑑,民法物權,第一冊-通則所有權,自版,2006年。\r\n(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一冊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自版,2006年。\r\n(3).王澤鑑,侵權行為法第二冊特殊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自版,2006年。\r\n(4).孫森焱,新版民法債偏總論(上冊) ,自版,2004年1月修訂版。\r\n(5).孫森焱,新版民法債偏總論(下冊),自版,2007年9月修訂版。\r\n(6).陳連順,民法原理與實例演習第二冊債編通則,元照,2002年。\r\n(7).曾陳明汝,兩岸暨歐美專利法,學林,2009年。\r\n(8).楊崇森,專利法理論與應用,三民,2008年修訂2版2刷。\r\n(9).趙晉枚、蔡坤財、周慧芳、謝銘洋、張凱娜,智慧財產權入門,元照,2003年2版。 \r\n(10).劉國讚,專利實務論,元照,2009年。 \r\n(11).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2002年2版。\r\n(12).蔡明誠,專利法,經濟部智慧財産局,2007年。\r\n(13).蔡明誠,專利侵權要件及損害賠償計算,經濟部智慧財産局,2007年。\r\n(14).蔡明誠,發明專利法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編輯委員會,1998年2版。 \r\n(15).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陳榮隆修訂),2002年。\r\n(16).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制度與實務,翰蘆,2004年,第2版。\r\n(17).謝銘洋,智慧財產權法,自版,2008年。\r\n(18).李文賢,專利法要論,2005年\r\n2. 期刊文獻\r\n(1).王澤鑑,損害賠償法之目的:損害填補、損害預防、懲罰制裁,月旦法學雜誌,第123 期,2005年。頁207-219。\r\n(2).吳欣玲,專利間接侵權規定之初探-兼論我國專利法修正草案之內容,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30期,2009年,頁40-69。\r\n(3). 李素華,醫藥組成物專利與共同侵權行為法之適用-簡評智慧財產法院九七年民專訴字第五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119期,2009年,頁175-183。\r\n(4). 陳智超,專利輔助侵權於我國法制上之依據,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2期,1999年,頁68-70。\r\n(5). 陳秉訓,從美國聯邦最高法院Global-Tech Appliance,Inc. v. SEB S.A.案看引誘侵權的未來,專利師季刊,第九期,2012年4月,頁17-41。\r\n(6). 楊宏暉,論專利權之間接侵害與競爭秩序之維護,公平交易季刊,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第16卷第1期,97年1月,頁95-151\r\n(7). 劉國讚,美國專利間接侵權實務對我國專利法修正導入間接侵權之啟示,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7卷第2期,2009年,頁1-38。\r\n(8). 薛惠澤,日本特許法中專利間接侵權之構成要件──以日本大阪地方法院平成8 (ワ) 12109號判決為例,智慧財產權月刊,第104期,2007年,頁53-70。\r\n(9). 謝銘洋,侵害專利權是否構成民法第一八四條第二項之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度台上字第八六五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創刊號,2010年。頁135-143。\r\n3. 學位論文\r\n(1).李素華,從公共衛生之觀點論醫藥專利權之保護與限制,國立臺灣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r\n(2).林洲富,專利侵害之民事救濟制度,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r\n(3).林琮欽,專利侵害民事責任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科際整合法律學碩士論文,2008年。\r\n(4). 陳昭明,專利權侵權行為之研究—以間接侵害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r\n(5). 陳思穎,專利間接侵權之相關法律問題研究,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11年。\r\n(6). 黃鐘模,侵害專利權之民事責任,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專士論文,2000年。\r\n(7).葉芳君,論專利間接侵權制度,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院科技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r\n(8). 郭俊賢,中國大陸侵害發明專利權行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r\n(9). 熊賢安,專利侵權之判斷,東海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r\n4. 其他\r\n(1).研討會資料,2009專利間接侵權國際研討會,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主辦http://www.tipo.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3542&guid=53b9e1f6-788c-40ed-bc19-cb0dae476f21&lang=zh-tw。\r\n(2).張哲倫,專利幫助侵權之法理基礎及我國專利法草案第101條之解釋適用—以美國法之經驗為借鏡,2009年全國科技法律研討會論文集,頁65至88。\r\n(3).林宗宏,最新日本專利制度概要,載於http://staff.iemc.com.tw/tony/Japan-Patent-System-200711.pdf,2007年。\r\n(4).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站,http://www.tipo.gov.tw/。\r\n(5). 大渕哲也, The Provision and Case Law of Contributory Patent Infringement in Japan, 黃文儀譯,鍾亦琳補譯,2009 專利間接侵權國際研討會, July 2009。\r\n(二)、簡體字\r\n1. 書籍\r\n(1) 尹新天,專利權的保護,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年4月第二版。\r\n(2) 三村量一,非專用品型間接侵害(特許法第101條第2號、第5號)的問題,日本現代知識產權法理論,法律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r\n2.期刊文獻\r\n(1) 魏徵,我國不應該有專利間接侵權理論的應用空間,中國專利與商標,2008年第1期。\r\n\r\n3. 網站資料\r\n(1).中國國家知識産權局條法司,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第三次修改課題專案-間接侵犯專利權問題研究,載於北京務實知識産權發展中心網站。http://www.bipi.org/html/yanjiuchengguo/yanjiuchengguo/200812/10-17.html。\r\n(2).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http://www.sipo.gov.cn。\r\n(3). 中國法院網,http://old.chinacourt.org/html/article/200906/18/361606.shtml\r\n(4). 最高人民法院網站,http://www.court.gov.cn/qwfb/sfjs/201001/t20100129_759.htm\r\n二、日文參考文獻\r\n1.書籍\r\n(1).中山信弘,工業所有權法(上),弘文堂,2000年,第2版。\r\n(2).中山信宏,注解特許法上,青山書院,2000年,第3版)。\r\n(3).田村善之,知的財產法,有斐閣,2006年,第4版。\r\n2.期刊文獻\r\n(1).三村量一,非専用品型間接侵害(特許法101条 2 号、5 号の問題点〉,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第19期,2008年,頁85-113。\r\n(2).田村善之,多機能型間接侵害制度による本質的部分の保護の適否─均等論との整合性,知的財産法政策学研究,第15期,2007年,頁167-239。\r\n(3).横山久芳,間接侵害,法学教室,第343期,2009年,頁155-169。\r\n3.網站資料\r\n(1).特許法における間接侵害規定のあり方について,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shiryou/toushin/shingikai/pdf/tizai_housei4/1308-015_07.pdf。\r\n(2).第1章発明の実施行為の明確化,産業財産権法(工業所有権法)の解説-平成14年法律改正(平成14年法律第24号),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shiryou/hourei/kakokai/pdf/h14_kaisei/h14_kaisei_1.pdf。\r\n(3).第2章間接侵害規定の拡充,産業財産権法(工業所有権法)の解説-平成14年法律改正(平成14年法律第24号),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shiryou/hourei/kakokai/pdf/h14_kaisei/h14_kaisei_2.pdf。\r\n(4).平成20年法律改正(平成20年法律第16号)解説書,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cgi/link.cgi?url=/shiryou/hourei/kakokai/tokkyo_kaisei20_16.htm。\r\n(5).第4部 共通する改正項目-第1章産業財産権の効力の拡大,産業財産権法(工業所有権法)の解説-平成18年法律改正(平成18年法律第55号),載於日本特許廳網站http://www.jpo.go.jp/shiryou/hourei/kakokai/pdf/h18_kaisei/4-1.pdf。\r\n三、英文參考文獻\r\n (1). Donald S. Chisum, Chisum on Patents (Matthew Bender & Company, Inc. LexisNexis, 2012).\r\n(2). Charles W. Adams, A BRIEF HISTORY OF INDIRECT LIABILITY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Santa Clara Computer and High Technology Law Journal,March, 2006。; G0094961036;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7939;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57939/1/index.html

  16. 16
    Dissertation/ Thesis
  17. 17
    Dissertation/ Thesis
  18. 18
    Dissertation/ Thesis
  19. 19
    Dissertation/ Thesis
  20. 20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魏宇明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

    المصدر: 知网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帮助侵权, 间接侵权, 构成要件, 归责原则, 民事救济

    Relation: 北京大学.; 795937;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