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歐瑞安, Olech, Marian Piotr
المساهمون: 林宏明, Lin, Hung-ming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專字, 字詞關係, 意符, 異體字, 分化字, zhuānzì, word-graph relationship, semantographic component, variant graphs, differentiated graphs
وصف الملف: 7393621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傳世古籍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6月。 【漢】劉歆撰,【晉】葛洪輯:《西京雜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86年。 【梁】蕭繹撰,陳志平、熊清元疏證校注:《金樓子疏證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 【遼】行均:《龍龕手鑑》,四部叢刊續編本(上海涵芬樓景印江安傅氏雙鑑樓藏宋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唐】范攄著、王寧校正:《雲溪友議校正》,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12月。 【唐】王冰(整理):《黃帝內經素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年10月。 【宋】丁度等編:《集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宋】永明延壽:《宗鏡錄》,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10月。 【宋】陳彭年等編:《校正宋本廣韻》,板橋:藝文印書館,1994年。 【宋】王珪:〈宮詞〉,載舒大剛主編:《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5月。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6月。 【宋】戴侗撰、黨懷興、劉斌點校:《六書故》,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6月。 【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7月。 【元】脫脫等撰,洪北江主編:《宋史》,臺北:樂天書局,1975年10月。 【元】黃公紹、熊忠:《古今韻會舉要》,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2月。 【元】汪克寬《環谷集》,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七集》集部五別集類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明】徐春甫編集,崔仲平、王耀廷主校:《古今醫統大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9月。 【明】焦竑:《俗書刊誤》第11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6年。 【明】張自烈編,【清】廖文英補:《正字通》,北京:國際文化,1996年1月。 【清】王筠:《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清】戴震著、楊應芹編:《東原文集(增編)》,合肥:黃山書社,2008年10月。 【清】戴震撰,楊應芹、諸偉奇主編:《戴震全書(修訂本)》第二冊,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12月。 【清】邢澍:《金石文字辨異十二卷》,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93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 【清】王念孫撰,張靖偉等校點:《廣雅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清】王先謙著,吳格等校點:《詩三家義集疏》,長沙:嶽麓書社,2010年12月。 【清】馬瑞辰:《毛詩專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0月。 【清】孫詒讓:《古籀拾遺》,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6年3月。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張玉書等編:《御定大字本康熙字典》,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 【清】蔣溥等撰:《御定盤山志》,文津閣《四庫全書》抄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二)甲金簡帛著錄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殷墟小屯村中南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 年4月。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9月。 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9月。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Sarah Allan)主編:《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臺北:萬卷樓,2011年3月。 林宏明:《契合集》,臺北:萬卷樓,2013年9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許進雄:《懷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多倫多: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 1979年。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江陵鳳凰山西漢簡牘》,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1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6月。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編:《荊州高臺秦漢墓》,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3月。 湖北省博物館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7月。 湖南省博物館編:《馬王堆帛書》,嶽麓書社,2013年8月。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里耶秦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1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4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11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12月。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壹)》,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11月。 陳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12月。 陳松長:《嶽麓書院藏秦簡(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12月。 彭邦炯、謝濟、馬季凡主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7月。 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 黃德寬、徐在國:《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9月。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9月。 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 (三)工具書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4月。 于省吾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0月。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6月。 王力等原編、蔣紹愚等增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部出版社,1999年12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李行健主編:《形音義規範字典》,臺北:五南圖書,2003年7月。 李守奎:《楚文字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李宗焜:《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李學勤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5年。 周法高編:《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孫剛:《齊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徐正考、肖攀:《漢代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年12月。 徐在國:《傳抄古文字編》,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 徐自強主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年11月。 徐無聞:《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北京:中華書籍,2019年6月。 馬如森:《殷墟甲骨文實用字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4年。 高亨:《古字通假會典》,北京:齊魯書社,1989年7月。 高尚榘主編:《論語歧解輯錄》,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高樹藩編,王修明校:《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3月。 容庚:《秦漢金文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3月。 張宇衛:《綴興集——甲骨綴合與校釋》,臺北:萬卷樓,2020年5月。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 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殷蓀:《中國磚銘文字徵》,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6年。 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會編:《國音常用字彙》,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年。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編:《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s://dict.variants.moe.edu.tw。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彙編》,齊魯書社,1995年11月。 彭裕商、吳毅強:《郭店楚簡老子集釋》,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11月。 黃天樹主編:《甲骨文摹本大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11月。 黃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黃金貴編:《古代漢語文化百科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1月。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黃德寬主編:《春秋文字字形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9月。 曾憲通、陳偉武編:《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12月。 富善(C. Goodreach)著、石山福治校訂:《官話萃珍》,東京:文 求堂,1915年9月。 富善(C. Goodreach):《官話萃珍》(《A Character Study in Mandarin Colloquial》),上海:美華書館,1916年。 董蓮池:《新金文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 《新華大字典》編委會編:《新華大字典:大字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年8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12月。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縮印本),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年12月。 漢語大字典編纂處編:《新華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年5月。 趙誠所摹,參看氏著:《甲骨文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2月。 蔣禮鴻:《敦煌文獻語言詞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年9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釗主編:《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劉鈞傑:《同源字典補》,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8月。 劉鈞傑:《同源字典再補》,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10月。 戴均良、劉保全、鄒逸麟、王文楚、張曉敏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7月。 (四)近人專著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于省吾:《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9年4月。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 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8月。 王子楊:《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0月。 王夢鷗譯註,王雲五主編:《禮記今注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1月。 王寧:《訓詁學原理》,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8月。 王寧:《漢字構形學講座》,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4月。 王寧:《漢字構形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6月。 王鳳陽:《漢字學》,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12月。 王維堤、唐書文:《公羊傳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1月。 王輝:《一粟集——王輝學術文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2年1月。 王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1月。 王曉鵬:《甲骨刻辭義位歸納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3月。 王曉鵬:《西周金文詞義組合類聚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 毛遠明:《訓詁學新編》,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8月。 毛遠明:《漢魏六朝碑刻異體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白一平(W.H. Baxter)、沙加爾(L. Sagart)著,來國龍、鄭偉、王弘治譯:《上古漢語 新構擬》,香港:中華書局,2022年10月。 白於藍:《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年12月。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稼軒詞編年潛注》,臺北:中華書局,2018年7月。 巴金:《春》,上海:開明書店,1949年11月。 田煒:《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 石小力:《東周金文與楚簡合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7月。 丘彥遂:《從漢藏比較看漢語詞族的形態音韻》,臺北:五南圖書,2016年1月。 布龍菲爾德(L. Bloomfield)著、袁家驊等譯:《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8月。 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11月。 朱鳳翰:《中國青銅器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朱曉雪:《包山楚簡綜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日。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1975年9月。 向熹:《詩經語言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江秋貞:《〈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越公其事〉考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2022年11月。 何志華、馮勝利主編:《承繼與拓新:漢語語言文字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年12月。 何九盈:《漢字文化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3月。 吳振國:《漢語模糊語義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 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 李冬鴿:《〈釋名〉新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3月。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6月。 李春桃:《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 李軍:《漢語同形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6月。 李家浩:《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李運富主編:《漢字職用研究・理論與應用》,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6年9月。 李運富主編:《漢語字詞關係與漢字職用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年1月。 李運富、汪維輝主編:《漢語字詞關係研究(一)》,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10月。 李學勤:《中國青銅器的奧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9月。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束定芳主編:《隱喻與轉喻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 沈剛:《居延漢簡語詞彙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沈兼士:《廣韻聲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 沈寶春:《沈寶春學術論文集(古文字卷)》,臺北:萬卷樓,2018年8月。 呂叔湘:《呂叔湘文集・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1月。 邱德修:《上博楚簡〈容成氏〉注釋考證》,臺北:臺北古籍,2003年 10月。 邱德修:《上博楚簡(一)(二)字詞解詁》,臺北:五南圖書,2005年11月。 周明強:《現代漢語實用語境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 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13年4月。 季旭昇:《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 林澐:《古文字研究簡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9月。 金良年:《孟子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 郝士宏:《古漢字同源分化研究》,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胡奇光:《中國小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 茅盾:《虹》,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3月。 俞紹宏、張青松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12月。 洪成玉:《漢語詞義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4月。 真大成:《中古文獻異文的語言學考察——以文字、詞語為中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開明書店,1949年3月。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孫玉文:《漢語變調構詞考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月。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徐正考:《漢代銅器銘文綜合研究》,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年12月。 徐朝華:《爾雅今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馬凱之、王華主編:《譬類以明:華人傳統類思維新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2年12月。 高明:《高明學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容庚:《秦漢金文錄》,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 凌鴻勛:《現代工程》,臺北:中華文化委員會,1952年10月。 張世祿:《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84年10月。 張炳麟:《文始》,上海:上海右文社印行,1915年。 張博:《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與驗證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張湧泉:《漢語俗字研究(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月。 張湧泉、黃征:《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張富海:《古文字與上古音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郭永秉:《古文字與古文獻論集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8月。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7月。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收於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郭沫若卷》,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郭沫若:《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收於《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4卷,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郭錫良:《漢語史論集(增補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5月。 陳子展:《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年10月。 陳年福:《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 陳年福:《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月。 陳英傑:《金文與青銅器研究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2月。 陳偉武:《愈愚齋磨牙集》,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9月。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3 月。 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係研究(增訂本)》,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12月。 陳斯鵬:《卓廬古文字學叢稿》,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5月。 陳斯鵬主編:《漢語字詞關係研究(二)》,上海:中西書局,2021年10月。 陳楓:《漢字義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11月。 陳翠珠:《漢語人稱代詞考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3月。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9月。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5月。 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單周堯、陸鏡光編:《語言文字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單育辰:《甲骨文所見動物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9月。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麥笛(D. Meyer)著,劉倩譯:《竹上之思:早期中國的文本及其意義生成》,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7月。 崔憲:《曾侯乙編鐘鐘銘校讀及其律學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年9月。 殷寄明:《漢語語源義初探》,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月。 殷寄明:《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7年1月。 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2019年8月。 華覺明:《中國古代金屬技術——銅和鐵造就的文明》,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4 月。 華學誠彙證,王智群等協編:《揚雄方言校釋匯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9月。 萊可夫(G. Lakoff)、詹森(M. Johnson)著,周世箴譯注:《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雅克・德里達(J. Derrida)著、汪常家譯:《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 社,2005年5月。 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6月。 舒大剛:《宋集珍本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5月。 曾良:《俗字及古籍文獻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5月。 程俊英:《詩經譯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 程俊英:《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 程燕:《詩經異文輯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馮時:《古文字與古史新論》,臺北:臺灣書房,2007年7月。 馮時:《中國古文字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 黃人二、朱仁賢:《天亡簋銘研究》,臺中:高文出版社,2013年1月。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黃天樹:《黃天樹甲骨金文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8月。 黃易青:《上古漢語同源詞意義系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黃庭頎:《鑄勒功名:春秋青銅禮器銘文的演變與特色》,臺北:萬卷樓, 2018年9 月。 黃庭頎:《北歌南風:近出曾國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4年2月。 黃德寬等:《古漢字發展論》,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4月。 黃興濤:《「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增訂本)》,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7月。 葉玉英、林志強、田勝男:《林義光〈文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7月。 葛本儀主編:《漢語詞彙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3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1993年3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10月。 褚斌傑:《詩經全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7月。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增訂版)》,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0年。 趙平安:《文字・文獻・古史——趙平安自選集》,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6月。 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商務印刷館1993年1月。 趙豔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聞一多:《古典新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2月。 鄧谷泉:《郭店楚簡〈老子〉釋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 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彙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1月。 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吳熊和主編:《蔣禮鴻集・第一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蔣禮鴻、任銘善:《古漢語通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7月。 蔡哲茂:《蔡哲茂學術文集》,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2021年9月。 魯迅:《華蓋集》,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 魯迅編著:《兩地書:魯迅與景宋的通信》,香港:南國出版社,1932年。 劉盼遂:《文字音韻學論叢》,北平:北平人文書店,1935年4月。 劉信芳:《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1月。 劉釗:《古文字構形學(增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 劉國勝:《楚喪葬簡牘集釋》,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劉寶俊:《戰國楚簡特形「心」符字群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6月。 劉麗:《兩周時期諸侯國婚姻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3月。 禤健聰:《戰國楚系簡帛用字習慣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7年3月。 蕭聖中:《曾侯乙墓竹簡釋文補正暨車馬制度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1年7月。 龍宇純:《中國文字學》,臺北:五四書店, 1996年9月。 韓琳:《〈黃侃手批說文解字〉字詞關係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8月。 謝明文:《商代金文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22年10月。 沙加爾(Laurent Sagart)著,龔群虎譯:《上古漢語詞根》,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2019年4月。 蘇建洲:《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2011年12月。 蘇榦:《漢晉西陲木簡新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5年2月。 蘇寶榮:《詞彙學與辭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6月。 A. C. Gaebelein:《啟示錄註解》,上海:基督福音書局,1936年。 (五)學位論文 于淼:《漢代隸書異體字表與相關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王仲孚:《論商代的王權及其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6月。 毛靜:《漢墓遣策校注》,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4月。 田河:《信陽長臺關楚簡遣冊集釋》,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5月。 田河:《出土戰國遣冊所記名物分類匯釋》,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6 月。 吳昶興:《中國主日學協會主日學教育事工之研究》,中壢:中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7月。 李旼姈:《甲骨文字構形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7月。 查飛能:《商周青銅器自名疏證》,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周翔:《楚文字專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金菲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遣策集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姚遠:《曾侯乙墓樂器銘文集釋》,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孫思雅:《兩周青銅樂器銘文綜論》,香港:香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孫啟燦:《曾文字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4月。 張紅:《郭店簡〈窮達以時〉集釋》,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張為:《漢字專字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6月。 張惟捷:《殷墟YH127坑賓組刻辭整理與研究》,臺北:天主教輔仁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章水根:《江陵鳳凰山漢墓簡牘集釋》,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 許子瀟:《西周甲骨材料整理及相關問題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賀強:《馬王堆漢墓遣冊整理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楊素梅:《漢語名源動詞研究——以具象名詞為範圍的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6年8月。 廖淨航:《王筠「分別文」、「累增字」與相關問題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8月。 劉志豪:《傳統與現代——論台灣鸞堂扶鸞儀式及其變遷因素》,新北市:真理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7月。 劉婉玲:《出土〈倉頡篇〉文本整理及字表》,長春: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4月。 歐秀慧:《詩經擬聲詞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2年7月。 韓厚明:《張家山漢簡字詞集釋》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六)單篇論文 丁山〈數名古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廣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1967年再版。 于春燕:〈《孫子兵法・作戰篇》「馳車」與「革車」考〉,《大眾文藝》 2020年第16期。 方稚松:〈甲骨文用牲法詞語連用之句子結構及語義關係——兼談「 」的釋 讀〉,《文史》總第129,2019年11月。 王子楊:〈釋甲骨文中的「阱」字」〉,《文史》2017年第2期。 王子楊:〈釋甲骨文「𩂣」及相關諸字——從一版氣象背甲談起〉,《首屆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22年12月。 王文斌:〈論漢語「心」的空間隱喻的結構化〉,《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1年1月。 王理嘉:〈文字孳乳和詞的音義關係〉,《漢語學習》總第64期,1991年8月。 王崧興:〈馬太安阿美族之宗教及神話〉,《中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2期,1961年秋季。 王晶晶:〈釋甲骨文「麋」、「陷」的兩個異體〉,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12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0月。 王磊:〈释金文中的「 擇」〉,《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6期,2021年11月。 王輝:〈甲骨金文「中」字初義與商周宗廟旗桿名旌制度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2017年3月。 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山西長治市分水嶺古墓的清理〉,《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 王月婷:〈也談古漢語變讀系統中的動名轉類機制——兼及「君君臣臣」不變讀的原因〉,《古漢語研究》總第108 期,2015 年7月。 王伯熙:〈六書第三偶像舉隅〉,《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4期。 王恩田:〈重論欒盈缶——兼說欒盈本名與欒盈奔楚〉,《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年第5期。 王寧:〈系統論與漢字構形學的創建〉,《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2卷第2期,2000年3月。 史文磊:〈從出土文獻看上古漢語{娶}的及物性與綜合性〉,《中國語文》總第410期,2022年9月。 白於藍:〈包山楚簡零拾〉,《簡帛研究》第2輯,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年 9月。 白於藍:〈曾侯乙墓竹簡考釋(四篇)〉,《中國文字》第30期,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1月。 毛袁明:〈漢字形旁類化研究〉,《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 32卷第6期,2006年11月。 田率:〈天亡簋銘文釋義補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總第195期,2019年10月。 田煒:〈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的共時與歷時考察〉,《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 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田煒:〈論秦始皇「書同文字」政策的內涵及影響──兼論判斷出土秦文獻文本年代的重要標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3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8年9月。 石小力:〈清華簡《虞夏殷周之治》與上古禮樂制度〉,《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5期。 代生:〈齊侯壺新研〉,《考古與文物》2012年第2期。 朱金順:〈說「牠」字——讀《兩地書》札記及其他〉,《魯迅研究學刊》 1996年第2期。 安志敏:〈金版與金餅——楚、漢金幣及其有關問題〉,《考古學報》1973年第2期。 阮明套:〈清華簡與班簋銘文新證〉,《陝西歷史博物館論叢》第26輯,西安:陝西省歷史博物館,2019年。 呂佩珊:〈楚系簡文从疒字例初探〉,《第三十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中國文字學會,2021年5月。 何琳儀:〈九里墩鼓座銘文新釋〉,《出土文獻研究》第3輯,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10月。 何景成:〈論「叔子㝅卮」的自名〉,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編:《青銅器與金文(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2月。 吳國昇:〈出土春秋文獻中一詞對應多字現象的初步考察(名詞篇)〉,《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十輯)》,重慶: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2019年12月。 吳唯:〈概念隱喻視角下的中英水隱喻比較研究〉,《現代語言學》,第11卷第1期,2023年1月(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ml https://doi.org/10.12677/ ml.2023.111007)。 宋玲豔:〈《全唐詩》人稱代词「你」初探〉,《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 2005 年 1 月。 李天虹:〈釋曾侯乙墓竹簡中的「 」〉,《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李天智:〈包山二號楚墓陶罐試析〉,《江漢考古》1993年第3期。 李守奎:〈《楚居》中的樊字及出土楚文獻中與樊相關文例的釋讀〉,《文物》2011年3期。 李守奎:〈據清華簡《繫年》「克反邑商」釋讀小臣單觶中的「反」與包山簡中的「鈑」〉,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李守奎:〈 鎛與 鐘分篇與異文考論〉,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生編:《青銅 器與金文》第二輯,2018年12月。 李均明:〈清華簡《邦家之政》的為政觀〉,《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李長忠:〈隱喻與語境〉,《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李松儒:〈談清華簡中「倒山」形字〉,《文獻語言學》第16輯,2023年8月。 李建西:〈弭仲簠銘文補釋〉,《西部考古》第11輯,2016年9月。 李純一:〈曾侯乙編鐘銘文考索〉,《音樂研究》1981年第1期。 李家浩:〈攻五王光韓劍與虛王光𧻚戈〉,《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 華書局,1989年6月。 李家浩:〈關於 陵君銅器的幾點意見〉,《江漢考古》1986年第4期。 李發:〈談談卜辭中有關酒祭的幾個字〉,《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安陽:2019年10月。 李運富〈漢語字詞關係研究之檢討〉,《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20年1月。 李零:〈讀《楚系簡帛文字編》〉,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李零:〈商周酒器的再認識—以觚、爵、觶為例〉,《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總第240期,2023年7月。 李零、劉雨:〈楚 陵君三器〉,《文物》1980年第8期。 李學勤:〈釋東周器銘巵及有關文字〉,載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0月。 李濟:〈殷墟出土五十三件青銅容器之研究:殷墟發掘出土五十三件青銅容器的形制和文飾之簡述及概論(1972)〉,收於張光直編:《李濟文集・卷四》,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沈培:〈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㿝」字用為「登」證說〉,《中國文字學報》第1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沈培:〈説古書中跟「波」「播」相關的幾個問題〉,《歷史語言學研究(第13輯)》,2019年10月。 沈建華:〈釋卜辭中方位稱謂「陰」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含涼:〈祂與妳〉,《海報》1945年1月18日。 邵文利:〈試論同源字——見論《同源字典》收字問題〉,《內蒙古民族學院學報》1989 年第二期。 尚秀妍:〈兮甲盤銘匯釋〉,《殷都學刊》2001年第4期。 周志鋒:〈字典、詞典應補收「祂」字〉,《現代語文》2009年12期。 周忠兵:〈甲骨文中幾個从「丄(牡)」字的考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主辦:《中國文字研究》第七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周忠兵:〈莒太史申鼎銘之「樊仲」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4卷第1期,2014年1月。 周忠兵:〈釋甲骨文中的「焦」〉,《文史》總第108輯,2014年8月。 周波:〈燕璽「潮汕山金貞鍴〉考釋」,《中國文字》總第七期,臺北:萬卷樓,2022年6月。 周翔:〈楚文字鬼神祭祀類專字考釋四則〉,《中國文字學報》第8輯,北京:中國文字學會,2017年12月。 周翔:〈從甲骨文中的動物專字看商代的農牧漁獵〉,《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3期,2021年5月。 周翔:〈從古文字材料看專字的產生、發展及相關問題〉,徐在國主編:《戰國文字研究》第五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22年8月)。 周翔:〈談「牝」「牡」諸字的競爭與替代〉,《古籍研究》總第76輯, 2022年。 周翔、邵鄭先:〈安大簡《詩經》專字叢考〉,《漢字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 周翔、胡敕瑞:〈見於漢代簡牘中的兩種《風雨詩》〉,杜曉勤主編:《中國古典學》,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11月。 周聯華:〈聖經中的「祂」和「他」〉,《聖經季刊》第7卷第1期,2007年3月。 季旭昇:〈說牡牝〉,《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季旭昇:〈《清華柒.越公其事》第四章「不稱貸」、「無好」句考釋〉, 《饒宗頤國學院院刊》第六期,2019年8月。 林文華:〈上博楚簡考釋五則〉,《屏東教育大學學報(人文社會類)》, 第36期,2011年3月。 林志強:〈漫議「專字」研究〉,《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 林宏明:〈殷商「有出虹自北飲于河」卜辭研究〉,《第三十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中國文字學會,2021年5月。 林清源:〈欒書缶的年代、國別與器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1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年3月。 邵鄭先:〈楚系簡牘名物類專字考釋六則〉,中國文字學會:《中國文字學報》第10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6月。 金國泰:〈論專字的源、流及整理〉,《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4期,2003年12月。 洪颺,于雪:〈《說文解字注》釋義的「形局義通」例說〉,《大連民族大學學報》,第23卷第2期,2021年3月。 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仰天湖第25號木槨墓〉,《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 施謝捷:〈楚簡文字中的「櫜」字〉,《語文研究》總第85期,2002年10月。 唐友波:〈釋「𧶲」〉,《江漢考古》總第88期,2003年9月。 唐友波:〈春成侯盉與長子盉綜合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總第10期,2000年12月。 唐婷:〈《詩經・伐木》考釋〉,《保定學院學報》第29卷第1期,2016年 1月。 唐蘭:〈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考古學報》1962年第1期。 唐蘭:〈陝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注釋〉,《文物》1976年第5期。 孫亞冰:〈卜辭中所見「 美方」考〉,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 新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孫建偉:〈漢語分化字的實指、生成模式及制約機制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38卷第5期,2017年9月。 孫聞博:〈里耶秦簡《遷陵吏志》考釋——以「吏志」、「吏員」與「員」外群體為中心〉,史亞當編:《出土文獻與物質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1月。 徐昌言、蘇佐楊:〈祢知道我愛祢〉;王美恩、沈明燧編:《平安雜誌》第二卷第二期,桂林:平安雜誌社會,1947年6月。 徐無聞:〈釋「錍」字〉,《文物》1981年第11期。 徐義華:〈洹子孟姜壺新釋〉,《南方文物》2018年第4期。 徐寶貴:〈同系文字中的文字異形現象〉,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袁世旭、張志毅:〈新詞語的義域變化〉,《辭書研究》2011年第3期。 連劭名:〈西周《班簋》銘文新考〉,《北京文物與考古》第6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 高中正:〈清華簡「 情」與今文《尚書》「密靜」合證〉,《出土文獻》2021年第3期。 高佑仁:〈清華捌《邦家之政》釋讀〉,《第31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花蓮:中國文字學會、慈濟大學國際暨跨領域學院、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20年12月。 凌遠征:〈「她」字的創造歷史〉,《語言的教學與研究》1989年第4期。 翁明鵬:〈秦簡牘專造字釋例〉,《漢字漢語研究》,2021年第1期。 涂白奎:〈說《蔡侯申盘》的「陟 」〉,《河南省博物院院刊》第一辑,2020年4月。 張世超:〈古文字「義近形旁通用」問題〉,《東北師範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張世超:〈花東卜辭祭牲考〉,《南方文物》2007年第2期。 張正霞、辛波將其認定為戰國末年之作,參看氏著:〈帛書《五十二病方》成書年代考證〉,《文物春秋》2007年第6期。 張光裕:〈新見用飲元𩡶乘馬匜銘試釋〉,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 《青銅器與金文(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2月。 張光裕、陳偉武:〈戰國楚簡所見病名輯證〉,《中國文字學報》第1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 張宇衛:〈甲骨文的 (敢)字的句構分析與文例釋讀——兼談其字形演變序列〉,《台大中文學報》第79期,2022年12月。 張宇衛:〈金文字詞札記三則〉,《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8輯,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22年12月。 張政烺:〈庚壺釋文〉,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編:《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 張亞初:〈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6月。 張為:〈論「侵」字源流及楚簡「 」「 」的專用字性質〉,《龍巖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15年6月。 張為:〈字用學視角下漢字專字職用問題新探〉,《勵耘語言學刊》2016年3期。 張為:〈敦煌文獻「專字」問題綜議〉,《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90期,2019年8月。 張素格:〈再談殷周金文中的「𩁹」〉,《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第5期。 張振謙:〈洹子孟姜壺初考〉,《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 204期2017年2月。 張崇禮:〈上博簡《景公瘧》字詞考釋三則〉,《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總第148期,2010年11月。 張惟捷:〈卜辭「異體分工」新舊字例的整理與舉隅〉,《古文字研究》 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 張連航:〈「元鳴孔煌」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張湧泉:〈漢語俗字續考〉,《中國文字研究》第6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 張新俊:〈殷墟甲骨文中「盖」字及相關之字〉,《中國文字研究》第26輯,上海:上海書店,2017年12月。 許雲和:〈敦煌漢簡《風雨詩》試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99期,2011年4月。 郭寶鈞、馬得志、張云鵬、周永珍:〈一九五四年春洛陽西郊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56年第2期。 陳才:〈說尨〉,《中國文字學報》第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 陳五雲:〈「字無引申義,詞無假借義」說〉,《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 第4期。 陳世輝:〈訇簋及弭叔簋小記〉,《文物》1960年第8、9期合刊,頁78-79。 陳立:〈兩周文字所見增體別義現象〉,《書目季刊》第43卷第3期,2009年12月。 陳旭楠、唐聞曉:〈「妳」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35輯,2022年8月。 陳志峰:〈清代訓詁學「以聲求義」法之思維理路及其對訓詁專著編撰之影響〉,《中正漢學研究》總第26期,2015年12月。 陳建祥:〈漢語溫度域詞語「冷」和「熱」的概念隱喻研究〉,《長沙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 陳英傑:〈 公盨再考〉,《語言科學》總第32期,2008年1月。 陳厚任:〈「用飲元𩡶乘馬匜」再探-兼論匜器諸點〉,《子衿論衡:中正文哲研究集刊》總第十九期,2018年12月。 陳昭容:〈故宮新收青銅器王子申匜〉,《中國文字》新25期(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 陳紅梅:〈帛書《五十二病方》成書年代新探〉,《圖書館工作與研究》總第188期,2011年11月。 陳斯鵬:〈略論楚簡中字形與詞的對應關係〉,《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 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斯鵬:〈齊侯壺銘文新探〉,北京大學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編:《青銅器與金文(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2月。 陳斯鵬:〈清華大學所藏竹書《邦家之政》校證〉,《中山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2019年第6期。 陳劍:〈青銅器自名代稱、連稱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1輯,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陳劍:〈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2分,2007年6月。 陳劍:〈楚簡「 」字試析〉,《簡帛》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 陳劍:〈釋「 」〉,劉釗主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3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陳劍:〈試說甲骨文中的「殺」字〉,《古文字研究》第29輯,北京:中西書局,2012年10月。 陳劍:〈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5月。 陳劍:〈甲骨金文用為「遊」之字補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研究中心編:《出 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8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1月。 陳劍:〈「尋『詞』推『字』」之 一例:試說殷墟甲骨文中「犯」「圍」兩讀之字〉,《中國文字》總第4期,臺北:萬卷樓,2020年12月。 陳雙新:〈樂器銘文考釋(五篇)〉,《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 崔軍定:〈「詞義引申」界定芻議〉,《語文學刊》2010年第6期。 彭浩:〈信陽長臺關楚簡補釋〉,《江漢考古》1984年第2期。 彭聖文:〈在聖誕日謹祝為布道努力〉,中華國內布道會:《福鐘音》第121期,1934年12月。 湖北省博物館:〈雲夢大墳頭一號漢墓〉,《文物資料叢刊》第4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年3月。 馮時:〈班簋銘文補釋〉,《出土文獻》第3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12月。 馮時:〈考古學中的「暗物質」——從殷人崇酒的歷時說起〉,《讀書》2017年 第10期。 黃天樹:〈談談漢字的基本字符〉,《中國文字學報》第6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8月。 黃文傑:〈秦漢出土文獻中的古體字〉,《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252期(2014年11月)。 黃沛榮:〈當代轉注說的一個趨向〉,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委員會:《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6月。 黃岡市博物館、黃州區博物館:〈湖北黃岡兩座中型楚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2期。 黃庭頎:〈論金文「𩞑」及「𩞑+器名」〉,《東華漢學》第21期,2015年6月。 黃盛璋:〈關于馬蹄金、麟趾金的定名、時代與源流〉,《中國錢幣》1985年第1期。 黃盛璋:〈「𪯎(撻)齋(齊)」及其和兵器鑄造關係新考〉,《古文字研究》第1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 黃盛璋:〈包山楚簡中若干重要制度發復與爭論未決諸關鍵字解難、決疑〉,《湖南考古輯刊》第6集,1994年6月。 黃博:〈甲骨文「南」及相關字補說〉,《出土文獻》總第4期,2020年12月。 黃銘崇:〈「饕餮紋」的再思考:一個方法的省思〉,《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12年3月。 黃德寬、徐在國:〈郭店楚簡文字考釋〉,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 年12月。 喻遂生:〈甲骨文的「二牝牡」和東巴經的「四腳手」〉,《中國文字學報》第7輯,北京:上午印書館,2017年7月。 賀曉萍:〈談漢語的「一詞多類」問題〉,《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綜合版)》總第13期,1992年7月。 楊君:〈戰國秦漢金餅貨幣類型考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總第184期,2018年11月。 楊育彬、 張長森、 趙青云:〈靈寶張灣漢墓〉,《文物》1975年第11期。 楊華:〈新蔡簡祭禱禮制雜疏(四則)〉,《簡帛》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 楊榮祥:〈論「詞類活用」與上古漢語「綜合性動詞」之關係〉,《歷時語言學研究》第六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0月。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鳳凰山一六八號漢墓〉,《考古學報》1993年第4期。 葛剛岩、陳思琦:〈再釋西周金文「對揚」的性質——兼論早期文體中套語的生〉, 《人文論叢》,2022年第1期。 溫敏:〈從字詞關係角度看異形詞整理〉,《語言學研究》2010年第1期。 葛亮:〈甲骨文田獵動詞研究〉,《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5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葛亮:〈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5月。 董珊:〈信陽楚墓遣冊所記陶壺與木壺〉,《簡帛》第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 董珊:〈說邢臺卜骨「騜陟四白牝」〉,《首屆出土文獻語言文字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22年12月。 董婧宸:〈章太炎《文始》的成書與版本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26輯,2020年12月。 董琨:〈郭店楚簡《老子》異文的語法學考察〉,《中國語文》2001年第4期。 董憲臣:〈利用類化思路考釋碑刻疑難字例說〉,《漢字漢語研究》2018年第4期。 賈立寶:〈東漢鎮墓瓶的考古學研究〉,《考古與文物》2017年第1期。 雷縉碚、喻遂生:〈甲骨文字符「水」的表義公能及「 」字新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總第157期,2012年5月。 裘錫圭:〈說《盤庚》篇的「設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11月。 鄔可晶:〈「夒」及有關諸字綜理〉,《商周金文與先秦史研究論叢》,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年6月。 鄔可晶:〈說「回」〉,《中國文字》總第2期,臺北:萬卷樓,2019年10月。 鄔可晶:〈釋「鑠」〉,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 鄔可晶:〈說「朕」「灷」〉,《文史》總第139輯,2022年5月。 鄔可晶:〈釋甲骨文裏的「擯」之初文——兼說「兆」字源流〉,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等:《第三屆漢語字詞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2023年7月。 廖美玉:〈唐代《月令》組詩的物候感知與地誌書寫〉,《國文學報》第58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15年12月。 趙平安:〈「䀇」、「簠」再辨〉,《古文字研究》第31輯,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0月。 趙誠:〈商代音系探索〉,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編):《音韻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趙鵬:〈釋「陷」及其相關問題〉,陳光宇、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6輯:羅格斯商代與上古文明國際會議論文專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6月。 趙愛武:〈象聲詞的變異與發展——以《詩經》、《元曲》為例〉,《詩經研究叢刊》第8輯,石家莊:中國詩經學會,2005年。 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發掘整理小組:〈鳳凰山一六七號漢墓發掘簡報〉,《文物》 1976年第10期。 鄧章應:〈甲骨文語境異體字及 類字考釋〉,《漢語言文字研究》2015年 第1期。 鄧章應、白小麗:〈納西東巴文語境異體字及其演變〉,《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85期,2009年7月。 鄭慧生:〈釋「丁」〉,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 蔣玉斌:〈釋甲骨金文中與「匹」有關的兩種形體〉,《源遠流長:漢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AEARU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蔣德平:〈從楚簡新出字中的分化字看戰國時期的「文字異形」〉,《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劉世俊:〈評清代小學家的字詞觀〉,《寧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31期,1987年7月。 劉半農:〈她字問題〉,瘂弦編:《劉半農文選》,臺北:洪範書店,1979年7月。 劉全志:〈論戰國時期《太公》文本的形成及源頭〉,《新亞論叢》第19期,2018年12月。 劉洪濤:〈玃之諸名考——兼論上古漢語「矍」詞族的詞義關係〉,《語言學論叢》第57輯,2018年6月。 劉剛:〈釋《上博六·用曰》20號簡的「裕」和「褊」——兼說「扁」聲字的上古音歸部問題〉,《安徽大學學報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2017年9月。 劉國勝:〈楚喪葬簡牘文字釋叢〉,《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劉國勝:〈楚簡文字中的「綉」和「䋺」〉,《江漢考古》2007年第4期。 劉釗:〈利簋銘文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 劉釗:〈出土文獻中有關祭祀山川的材料〉,李宗焜主編:《古文字與古代史》第5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4月。 劉興林:〈甲骨文田獵、畜牧及與動物相關字的異體專用〉,《華夏考古》1996年第4期。 劉影:〈再論「王賓」卜辭中「賓」的含義〉,《政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21年6 月。 歐瑞安:〈卜辭「焚」字異體所呈現甲骨文用字表詞的特點〉,《甲骨文與殷商史》新1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11月。 歐瑞安:〈論「專字」術語〉,《第31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花蓮:中國文字學會、慈濟大學國際暨跨領域學院、國立東華大學中 國語文學系,2020年12月。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𠦪字——兼談𠦪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學版)》第18卷l期,1991年3月。 濮茅左:〈談甲骨文中的義符通用〉,《上海博物館集刊》第8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12月。 薛蓓:〈語言視角下的俗字〉,《現代語文》總第725期,2022年11月。 謝平、史鴻梭、韓濤:〈《世說新語》中「心」的隱喻意象〉,《福岡大學人文論叢》第52卷第3號,2020年12月。 謝明文:〈談談周代金文女子稱謂研究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出土文獻》第10輯,上海:中西書局,2017年4月。 謝明文:〈談談豆形器的自名以及它與燈名的關係〉,《出土文獻綜合研究集刊》第14輯,成都:巴蜀書社,2021年12月。 謝俊濤:〈漢語女性第三人稱代詞專用字的形音釐定及其啓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2卷第6期,2022年6月。 韓鼎新:〈从「包」得聲字初探〉,《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2019年6月。 韓巍:〈北大秦簡《魯久次問數於陳起》初讀〉,《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魏惠萍:〈關於漢語字詞關係的再思考〉,《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1月第1期。 魏慈德:〈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幾組同文例〉,《東華人文學報》第七期,2004年7月。 魏慈德:〈從非王卜辭與王卜辭的關係看卜辭中「賈」字的用法〉,《東華漢學》第14期,2011年12月。 魏慈德:〈從出土的《清華簡・皇門》來看清人對《逸周書・皇門》篇的校注〉,《出土文獻》第7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年10月。 顏世鉉:〈再論是「翦伐」還是「撲伐」〉,《古文字與古代史》第4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 羅端:〈從上古漢語構詞形態的角度再談商、周兩代語言區別〉,《歷史語言學研究》第6輯,2013年11月。 蘇佐楊:〈記得打魚海上〉,王美恩、沈明燧(主編):《平安雜誌》第2卷第二期,桂林:平安雜誌社會,1947年6月。 蘇建洲:〈《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字詞考釋十則〉,《中國文字》總第2期,臺北:萬卷樓,2019年10月。 蘇建洲:〈清華簡《四告》考釋三則——「夒」、「盍」、「 」〉,《中國文字》總第七期,臺北:萬卷樓,2022年6月。 蘇建洲:〈清華簡字詞叢考〉,《中國文字》總第11期,2024年6月。 蘇影:〈陳逆簠銘文補釋〉,《殷都學刊》2015年第2期。 蘇寶榮:〈詞的語境義與功能義〉,《辭書研究》2001年第一期。 饒宗頤:〈論天水秦簡中之「中鳴」、「後鳴」與古代以音律配合時刻制度〉,《簡牘學研究》1998年第1期。 顧鐵符:〈有關信陽楚墓銅器的幾個問題〉,《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期。 龔軍:〈九年衛鼎新析〉,《華夏考古》2014年第2期。 【美】Smith, Jonathan(趙納川)著、鍾志輝譯:〈《詩經》疊音詞的語音象徵〉,《嶺南學報》第五輯,2016年。 (七)網路文章 子居:〈安大簡《邦風・秦風・小戎》解析〉,中國先秦史網,2020年9月9日,https://www.xianqin.tk /2020/09/09/1064。 子居:〈清華簡十〈四告・滿告〉解析〉,2021年1月14日,http://www.360doc.com/ content/21/ 0114/21/34614342_957003998.shtml。 方翊倩:〈兄弟都癌末竟是「祖先在鬧」!入贅沒拜祂們被纏上〉,《中時新聞網》, 2023年4月14日,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 20230414002760-260423?chdtv。 王寧:〈釋《楚帛書》中的「傾」〉,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103,2013年9月6日。 王寧:〈說「戟」及相關問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4年11月22日,http://www.fdgwz.org.cn/ Web/Show/2378。 王寧:〈清華簡六子儀釋文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6年6月16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2824。 玉飄令:〈諸天萬界大女主〉,《話本小說》網站,2021年11月, https://www.ihuaben.com/book/7010074.html。 付強:〈壽䍙尊銘文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7年 9月28日,www.fdgwz.org.cn/Web/Show/3115。 付強:〈說壽䍙尊銘文中的「駁」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網站,2017年9月29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3116。 宋華強:〈楚簡神靈名三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2006年12月17日,http://www.bsm.org.cn/?chujian/ 4701.html。 林宏明:〈甲骨新綴第657-658例〉,先秦史研究室網站,2016年5月19日,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6396.html。 查永利:〈仲冬湖邊行〉,知乎專欄:https://zhuanlan.zhihu.com/p/442811658,2021年12月8日。 張崇禮:〈清華簡《鄭武夫人規孺子》考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忠心網站,2018年10月17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306。 陳劍:〈說石鼓文的「 」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4年8月24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318。 單育辰:〈佔畢隨錄之五〉,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忠心網站,2008年 1月17日,http://fdgwz.org.cn/Web/Show/316。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上博七・鄭子家喪》校讀〉,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8年12月31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584。 董山:〈敦煌漢簡風雨詩新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9月6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893。 趙雅思、陳家寧:〈清華簡《皇門》集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1年8月24,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625。 駱珍伊:〈《清華陸・管仲》劄記七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網站: http://m.bsm.org.cn/view/18555.html,2016年4月23日。 (八)外文著作 Akita, Kimi(秋田喜美):〈Constraints on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onomatopoeia〉,《Public Journal of Semiotics》第5輯第1期,2013年12月。 Allan, Sarah(艾蘭):〈On the Character Zhong 中 i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Center in Ancient China〉,陳光宇、宋鎮豪主編:《甲 骨文與殷商史》 新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6月。 Aranovich, Raúl; Wong, Alan:〈Saussure’s Cours and the Monosyllabic Myth: the perception of Chinese in early linguistic theory〉,《Language & History》第66 卷第1期,2023年4月。 Bauer, Laurie; Valera, Salvador編:《Approaches to Conversion / Zero Derivation》,明施特爾:Waxmann,2005年。 Baxter, William H. (白一平); Sagart, Laurent(沙加爾):〈The Baxter-Sagart reconstruction of Old Chinese〉,2014年9月14日, https://ocbaxtersagart.lsait.lsa.umich.edu。 Boltz, William(鮑則岳):《The Origin and Ear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紐哈芬: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994年。 Chao, Yuen Ren(趙元任):《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北京:商務印書 館,2011年12月。 Cruse, David A.: 《Lexical Semantics》,劍橋: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年。 Dirven, René; Pörings, Ralf(編):《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mparison and Contrast》,柏林、紐約:Mouton de Gruyter,2002年。 Downer, Gordon(唐納):〈Derivation by Tone-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se〉,《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第22卷第1期,倫敦:倫敦大學,1959年。 Goatly, Andrew:《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倫敦:Routledge,1997年。 Hoffman, Paul; Lambon Ralph, Matthew A.; Rogers, Timothy T.:〈Semantic Diversity:A Measure of Semantic Ambiguity Based on Variability in the Contextual Usage of Words〉,《Behaviour Research Methods》第45卷第3期,2012年12月。 Dalberg, Vibeke:〈On Homonymy Between Name and Appellative〉,《Names》 第33期第3卷,1985年9月。 Kövecses, Zoltán:《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紐約: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年。 Kałużyńska, Irena:《Chinese Female Namings – Past and Present》,華沙: Agade Publishing,2008年。 Langendonck, Willy Van:《Theory and Typology of Proper Names》,柏林:Mouton de Gruyter,2007年。 Lai, Cathy:〈「X也」 and 「Ta」: The gradual rise of gender-neutral pronouns in Chinese. 《The Macao News》,2021年10月10日,https://macaonews.org/deepdives/x%E4%B9%9Fand-ta-the-gradual-rise-of-gender-neutral-pronouns-in-chinese. Lyons, John:《Semantics》,劍橋: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年。 美國戰爭部編:《Japanese-English Technical Terms Dictionary》,華盛頓: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7年。 Olech, Marian(歐瑞安):〈Beyond Logography: The Phenomenon of Zhuānzì 專字 in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第143卷第3期,2023年7-9月。 Papadopoulos, Ben; Zhu, Zipeng:《A conversation with Zipeng Zhu. Gender in Language Project》,Gender in Language Project (語言中的性別計劃)網站: www.genderinlanguage.com/mandarin/zipengzhuhttps://www.genderinlanguage.com/mandarin/zipengzhu#h.kvjagf8u422h,2021年8月 2日。 Pasch, Helma:〈Body-part terms as a linguistic topic and the relevance of body-parts as tools〉,Kraska-Szlenk,Iwona(編):《Body Part Terms in Conceptualization and Language Usage》,阿姆斯特丹、費城: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20年。 Pitner, Mark G.:〈Stuttered Speech and Moral Intent: Disability and Elite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Early Imperial China〉,《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第137卷第4期,2017年10-12月。 Rawson, Jessica M.(羅森): 《Western Zhou Ritual Bronzes from the Arthur M. Sackler Collections》,華盛頓:Arthur M. Sackler Foundation,1990年。 Saeed, John:《Semantics》第四版,奇徹斯特:Wiley Blackwell,2016年。 Shi Feng(石鋒)、Peng Gang(彭剛)主編:《Eastward Flows the Great River: in Honor of Professor William S-Y. Wang on His 80th Birthday》,香港:香港城市大 學出版社,2013年。 Sagart, Laurent(沙加爾):《The Roots of Old Chinese》,阿姆斯特丹、費城: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年。 Schuessler, Axel(許思萊):《ABC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 檀香山: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年。 Schwartz, Adam C.(史亞當):〈China’s First Prayer〉,《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第135卷第1期,2015年1-3月。 Schwartz, Adam C.(史亞當):《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from Huayuanzhuang East》,波斯頓:De Gruyter Mouton,2019年。 Schwartz, Adam C.(史亞當):〈Shang Sacrificial Animals: Material Documents and Images〉,R. Sterckx、M. Siebert、D. Schäfer(主編):《Animal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Earliest Times to 1911》,劍橋: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9年。 Spender, Dale:《Man Made Language》, 倫敦、波斯頓:Routledge & Kegan Paul,1980年。 Taji, Y.:〈Recent Development of Exhaust Steam Turbine Systems in Japan〉,《The Far Eastern Review(遠東時報)》第29卷第9期,1933年9月。 Verdaguer, Isabel; Castaño, Emilia:〈The metaphorical conceptualization of sadness in the Anglo-Saxon elegies〉,《Journal of Literary Semantics》第47卷第2期,2018年11月。 Zádrapa, Lukas:《Word-Class Flexibility in Classical Chinese: Verbal and Adverbial Uses of Nouns》,波斯頓:Brill,2011年。 Zhu, Shengyu(朱生玉):〈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and Words in the Shang Dynasty〉,《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Volume 4 Issue 2(2020年6月)。; G0106151509;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427;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53427/1/1509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