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Conference
المؤلفون: 王志稳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المصدر: 万方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科研论文 写作技巧 质量管理 科技创新
Relation: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管理研讨会暨2012国际糖尿病教育管理论坛论文集中华医学会.; 1206362;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282579
-
2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鹏飞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المصدر: 万方 ; 知网 ; 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yndxxb-zxshkxb201403010.aspx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古代小说 悬念 叙事 写作技巧 艺术魅力
Relation: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9-87.; 790176;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216256
-
3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韩启德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 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中国妇产科临床.2003,(01),5.; 1066819;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168783
-
4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劉芷瑜, LIU, ZHI-YU
المساهمون: 楊明璋, YANG, MING-ZHANG
وصف الملف: 6253016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 《紅樓夢》與《紅樓夢》子弟書文獻\n阿英:《紅樓夢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n胡文彬:《紅樓夢子弟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年)。\n胡文彬:《紅樓夢說唱集》(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n曹雪芹、高鶚原著,馮其庸等校注,汪惕齋畫:《紅樓夢校注彩畫本(1-3冊)》(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n黃仕忠,李芳,關瑾華:《子弟書全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n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n劉烈茂、郭精銳:《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n關德棟、周中明:《子弟書叢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n\n二、 古籍\n(漢)鄭玄注:《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十三經注疏本,1967年)。\n(清)曼殊震鈞:《天咫偶聞》(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n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1917年成書初版。\n金台三畏氏編:《綠棠吟館子弟書選》,清稿本,首都圖書館藏,1922年初版。\n逆旅過客:《都市叢談》(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1940年成書初版。\n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增訂本)。\n路工編選:《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年1月)。\n\n三、 現代專著\n1. 外文專著\nAnn Waltner著,曹南來譯:《烟火接續:明清的收繼與親族關係》(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n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商周出版社,2009年)。\nHans Robert Jauss,Robert C Olub著,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n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二版)。\nRichard Bauman著,楊利慧、安德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nTiphaine Samoyault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nToril Moi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國立編譯館與巨流圖書公司翻譯發行,2005年)。\nWalter J.Ong著,何道寬譯:《口語文化與書面文化:語詞的技術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nWayne C. Booth, Gregory G. Colomb, Joseph M. Williams著,陳美霞、徐畢卿、許甘霖譯:《研究的藝術》(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9年)。\n\n2. 中文專著\n一粟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紅樓夢卷》(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三刷)。\n一粟編:《紅樓夢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n毛文芳:《物.性別.觀看──明末清初文化書寫新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n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張人和集評:《集評校注西廂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n王國維、太愚、林語堂等著:《紅樓夢藝術論甲編三種》(臺北:里仁出版社,1994年)。\n王國維、蔡元培著:《紅樓夢評論・石頭記索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n王德福:《紅樓夢牙牌令:語符多義模式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n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n朱一冰主編:《紅樓夢研究集》(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n朱一玄編:《紅樓夢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n何永清《現代漢語語法新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n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編:《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n車振華:《清代說唱文學創作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15年)。\n宋淇:《紅樓夢釋要──宋淇紅學論集》(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n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n余國藩著,李奭學譯:《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n汪順平:《女子有行:紅樓夢的閨閣、遊歷敘事與「海上」新意涵》(臺北:元華文創,2018年)。\n周汝昌:《紅樓藝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n周汝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n林均珈:《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n林依璇:《無才可補天:紅樓夢續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n林崗:《口述與案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n林偉淑:《金瓶梅女性身體書寫的敘事意義》(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7年)。\n周慶華:《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2005年)。\n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第1版)。\n俞平伯:《紅樓夢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n俞平伯:《紅樓夢研究》(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n姚穎:《清代中晚期北京說唱文學與伎藝研究——以子弟書、岔曲為中心》(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2008年)。\n陳國學:《紅樓夢》的多重意蘊與佛道教關係探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n脂硯齋等著,陳慶浩輯校:《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n郭曉婷:《子弟書與清代旗人社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n淨因法師導讀、譯注:《心經 金剛經》(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n啟功:《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n許玫芳:《紅樓夢人物之性格情感與醫病關係:跨中西醫學精神醫學、內科、婦產科、皮膚科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n曹雪芹著,高鶚續,鄭慶山校訂:《脂本彙校石頭記》(作家出版社,2003年)。\n曹雪芹著,脂硯齋評,鄧遂夫校訂:《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作家出版社,2006年)。\n張淑香:《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n崔蘊華:《書齋與書坊之間──清代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n崔蘊華:《說唱、唱本與票房──北京民間說唱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n曾永義:《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初版)。\n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出版社,2003年)。\n馮其庸:《石頭記脂本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n傅惜華:《曲藝論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4年)。\n傅惜華:《子弟書總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n斌雲春:《石頭記脂本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n斌雲春編著:《百年紅學︰從王國維到劉心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n詹丹:《紅樓情榜》(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2004年)。\n詹丹:《紅樓夢與中國古代小說再詮釋》(上海:上海世紀出版社,2014年)。\n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2003年)。\n楊蔭深:《中國俗文學概論》(臺北:世界書局,1946年)。\n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n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97年修訂重版)。\n熊秉真、王璦玲、胡曉真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年)。\n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4年)。\n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臺北:麥田出版,2014年)。 \n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字》(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n鄭慶山:《紅樓夢的版本及其校勘》(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n魯迅著,周錫山釋評:《中國小說史略匯編釋評》(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n餘釗:《北京舊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n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全解》(香港:中和出版,2017年)。\n蔡源莉、吳文科:《中國曲藝史》(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n歐麗娟:《大觀紅樓(母神卷)》(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n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n歐麗娟:《大觀紅樓(正金釵卷)(上)(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n歐麗娟:《紅樓一夢:賈寶玉與次金釵》(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n歐麗娟:《詩論紅樓夢》(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n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修訂版》(臺北:五南出版社,2017年)。\n賴永海主編,陳林譯注:《無量壽經》(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n關德棟、周中明主編:《子弟書叢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n薛寶琨:《中國的曲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n薩孟武:《紅樓夢與中國舊家庭》(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n羅婷著:《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出版社,2002年)。\n\n四、 期刊論文\n王立,陳康泓:〈由悲秋主題看子弟書「他者」的抒情意味──一個跨文化傳播的抒情模式的變異〉,《東疆學刊》,2012年第3期,頁8-13。\n王立,劉芳芳:〈《金瓶梅》子弟書的母題接受與滿漢文化融合〉,《山西大學學報》,2014年第37卷第4期,頁23-29。\n王雙梅:〈滿族文化視角下的《紅樓夢》研究述評〉,《民族文學研究》,2018年第4期,頁163-176。\n王曉寧:〈《紅樓夢》子弟書研究述論〉,《紅樓夢學刊》,2009年第1輯,頁286-300。\n王美雨,周忠元:〈子弟書中的飲食文化特徵與審美建構〉,《臨沂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頁121-126。\n王美雨:〈語言文化視域下的子弟書俗語研究〉,《滿族研究》,2015年第4期,頁111-115。\n尹變英:〈從《書詞緒論》看子弟書〉,《晉中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頁101-104。\n尹變英:〈論折子戲對子弟書的影響〉,《民族文學研究》,2015年第5期,頁111-119。\n尹變英:〈僧尼的情感世界〉,《晉中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頁105-109。\n尹變英:〈以「情」為核心的《三言二拍》子弟書〉,《晉中學院學報》,2017年第6期,頁85-88。\n曲金良:《略談《紅樓夢》子弟書〈露淚緣〉》,《紅樓夢學刊》,1989年第3輯,頁252-260。\n朱淡文:〈《紅樓夢》版本源流總論〉,《紅樓夢學刊》,1988年第4輯,頁165-178。\n江寶釵:〈論寶黛愛情悲劇的成因及其象徵意義〉,《中國學術年刊》,1996年第17期,頁287-299。\n江寶釵:〈「紅樓夢」詩社活動研究--性別文化與遊戲美學的呈現〉,《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997年第1期,頁71-93。\n吳文科:〈論《紅樓夢》的曲藝改編〉,《紅樓夢學刊》,1990年第1輯,頁313-320。\n何寄澎:〈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臺大中文學報》,1995年4月第7期,頁77-92。\n全弘哲:〈子弟書的主題和藝術〉,《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頁8-11。\n冷紀平,郭曉婷:〈清代子弟書的誕生同八旗子弟生活方式的關係〉,《滿族研究》,2009年第4期,頁67-75。\n冷紀平,郭曉婷:〈清代子弟書題材來源考〉,《東方論壇》,2014年第4期,頁114-119。\n李芳:〈觀看與書寫:清初、中葉旗人觀劇體驗與其俗曲創制〉,《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10年第16期,頁221-249。\n李芳:〈子弟書稱謂新探〉,《滿語研究》,2009年第2期,頁116-123。\n李芳:〈子弟書演出考論〉,《民族文學研究》,2014年第6期,頁156-166。\n李慶霞:〈歡聲和哀曲——釵黛形象在清代的影響研究〉,《合肥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頁69-73。\n李愛冬:〈從《紅樓夢》子弟書看《紅樓夢》對中國說唱文學的影響〉,《紅樓夢學刊》,1988年第4輯,頁155-164。\n李愛冬:〈詩的情韻,文的包容,一代新聲──《子弟書作品選析》前言〉,《內蒙古師大學報》,1994年第2期,頁36-40。\n李奭學:〈前言:《紅樓夢》與《西遊記》〉,《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5年卷15第4期,頁1-8。\n林均珈:〈從語言風格論子弟書的形文──以《紅樓夢》故事為例〉,《東方人文學誌》,2009年6月第8卷第2期,頁151-169。\n林均珈:〈清子弟書《芙蓉誄》排比修辭探析〉,《「廣義修辭下的閱讀與寫作教學」海峽兩岸語文教學觀摩暨學術研討會會後論文集》,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編印,2019年11月,頁255-272。\n林曉筠:〈韓小窗子弟書的詞句風格〉,《中國文化月刊》,2004年第279期,頁67-87。\n胡文彬:〈《紅樓夢》子弟書初探〉,《社會科學輯刊》,1985年第2期,頁141-149。\n胡光平:〈韓小窗生平及其作品考查記〉,《文學遺產增刊》,1963年第12輯,頁90-100。\n姚穎:〈子弟書的研究歷史、現狀及意義〉,《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2期,頁49-51。\n姚穎:〈論《紅樓夢》子弟書對俗語的運用〉,《滿族研究》,2004年第2期,頁44-50。\n姚穎:〈子弟書對《紅樓夢》人物性格的世俗化改編〉,《民族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頁84-89。\n姚穎:〈略論清代北京的說唱藝人〉,《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頁51-55。\n侯寧杉:〈論子弟書對《紅樓夢》人物性格的改編〉,《青春歲月》,2018年第1期,頁11-12。\n孫富元、王先鋒〈略述韓小窗的《紅樓夢》子弟書創作〉,《渭南師專學報》,1999年第4 期,頁36-37。\n陳永宏,陳默:〈晴斐悲劇作為社會悲劇思考時的多層次文化意蘊──晴雯悲劇成因組論之一〉,《紅樓夢學刊》,1994年第3輯,頁117-126。\n陳錦釗:〈子弟書之作家及其作品〉,《書目季刊》,1980年9月第12卷第1、2期,頁21-56。\n陳錦釗:〈子弟書名家韓小窗及其作品〉,《民俗曲藝》,1982年5月第16期,頁1-23。\n陳錦釗:〈現存快書資料之疏漏及補正〉,《漢學研究》,1983年6月第1卷第1期,頁61-90。\n陳錦釗:〈子弟書名家鶴侶氏其人及其作品之研究〉,《國立臺北商專學報》,1986年1月第25期,頁346-363。\n陳錦釗:〈論《清蒙古車王府藏曲本》及近年大陸所出版有關子弟書的資料〉,《民族藝術》,1998年第4期,頁146-158。\n陳錦釗:〈六十年來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9月),頁312-320。\n陳錦釗:〈論現存取材相同且彼此關係密切的子弟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0年6月第10卷第2期,頁215-237。\n陳錦釗:〈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世紀回顧〉,《漢學研究通訊》,2003年5月第22卷第2期,頁18-27。\n陳錦釗:〈論子弟書的整理與研究〉,《滿族研究》,2003年第4期,頁55-64。\n陳桂成:〈子弟書中的豔書〉,《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頁117-119。\n陳桂成:〈論《紅樓夢》子弟書的文化意義〉,《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9期,頁23-24。\n陳祖蔭:〈子弟書與岔曲──北京地區的兩種韻文〉,《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頁26-29。\n陳祖蔭:〈淺議韓小窗子弟書的藝術特色〉,《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1年第28卷第6期,頁78-82。\n郭曉婷:〈清代子弟書研究歷史及其思考〉,《中國詩歌研究動態》,2009年第1期,頁388-397。\n郭曉婷:〈清代子弟書界說〉,《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第4期,頁86-90。\n郭曉婷:〈清代子弟書興衰時間考〉,《東方論壇》,2010年第1期,頁33-37。\n郭曉婷:〈清代子弟書與鼓詞關係考〉,《學術論壇》,2010年第1期,頁170-174。\n郭曉婷,冷紀平:〈明清小說對說唱文學子弟書的結構影響〉,《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頁107-112。\n郭曉婷,冷紀平:〈從子弟書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民族文學》,2011年第6期,頁36-41。\n郭曉婷:〈清代北京旗人與戲曲〉,《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頁78-81。\n郭曉婷,冷紀平:〈從子弟書看戲曲對說唱文學的影響〉,《民族文學》,2013年第2期,頁33-40。\n郭曉婷,冷紀平:〈論子弟書中的飲食描寫〉,《東方論壇》,2013年第3期,頁76-79。\n許素蘭:〈由紅樓夢之神話原型看賈寶玉的歷幻完劫〉,《中外文學》,1976年卷5第3期,頁44-54\n張文恒:〈試論子弟書對《紅樓夢》的接受與重構〉,《紅樓夢學刊》2009年第6輯,頁103-309。\n張文恒:〈論子弟書《黛玉悲秋》的價值以及在《紅樓夢》早期傳播中的意義〉,《中國文學研究期刊》,2013年第4期,頁55-58。\n張文恒:〈論滿族子弟書對中國傳統敘事詩的充實與創新〉,《滿族研究》,2011年第2期,頁115-121。\n張文恒:〈論滿族曲藝子弟書對傳統敘事詩的充實與創新〉,《赤峰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頁109-113。\n張雲:〈彈詞開篇和子弟書對《紅樓夢》續書的認同〉,《紅樓夢學刊》,2013年第3輯,頁33-45。\n張迪:〈子弟書的內容與成就〉,《滿族研究》,2003年第1期,頁42-48。\n候淑娟:〈漫談「清車王府鈔藏曲本子弟書集」及其評論性篇章〉,《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8年第5期,頁1-27。\n崔蘊華:〈遺失的民族藝術珍品──《賣油郎獨佔花魁》等子弟書的發現及其文學價值〉,《民族文學研究》,2002年第4期,頁56-58。\n崔蘊華:〈子弟書中的八旗子弟形象論〉,《遼寧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頁33-36。\n崔蘊華:〈《紅樓夢》子弟書:經典的詩化重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 第3期,頁121-128。\n崔蘊華:〈百本張與子弟書書坊〉,《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4期,頁14-18。\n崔蘊華:〈子弟書目錄與版本綜述〉,《河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頁113-116。\n崔蘊華:〈子弟書與北京地域文化研究〉,《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頁90-95。\n崔蘊華:〈明清時期三大流域間的文化互動——彈詞、子弟書、木魚書淵源與相互關係研究〉,《蘇州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頁99-103。\n崔蘊華:〈論明清說唱文學對傳統敘事詩的創新〉,《民族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頁163-170。\n康保成:〈子弟書作者鶴侶氏生平家世考略〉,《文獻季刊》,1999年第4期,頁128-144。\n盛志梅:〈試論子弟書的敘事及體制及特點〉,《時代文學》,2011年第18期,頁180-181。\n盛志梅:〈清代子弟書的傳播特色及其俗化過程〉,《滿族研究》,2012年第4期,頁79-83。\n曹琳婉:〈談露淚緣的文學藝術特色〉,《職大學報》,2017年第1期,頁56-61。\n梁帥:〈晚清民國北京八旗戲曲活動研究述評〉,《滿族研究》,2016年第1期,頁98-106。\n許秋華:〈從子弟書看早期東北方言滿語詞〉,《滿族研究》,2012年第2期,頁121-124。\n黃仕忠,李芳:〈子弟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7年第17卷第1期,頁115-140。\n黃仕忠:〈車王府曲本收藏源流考〉,《文化藝術研究》,2008年第1期,頁139-162。\n黃仕忠:〈關於子弟書的收藏與著錄───《新編子弟書總目》前言〉,《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頁108-124。\n曾永義:〈序《紅樓夢》子弟書研究》〉,《國文天地》,2012年第323期,頁13-14。\n萬晶晶:〈京津票房中的子弟書音樂尋蹤〉,《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頁15-24。\n賈靜波:〈《聊齋志異》子弟書初探〉,《蒲松齡研究》,2008年第4期,頁85-96。\n鄭毓瑜:〈類與物──古典詩文的物背景〉,《清華學報》,2011年新41卷第1期,頁 3-37。\n趙毓龍,胡勝:〈重人情而輕神魔:論西遊子弟書的敘事傾向〉,《遼寧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頁147-152。\n齊心苑:〈金風玉露一相逢——《紅樓夢》題材的五更調研究〉,《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頁102-105。\n蓋琦紆:〈《紅樓夢》中的疾病書寫──林黛玉的病情敘事與隱喻〉,《高醫通識教育學報》,2007年第2期,頁35-47。\n劉嘉偉:〈論子弟書對《紅樓夢》命意的接受〉,《四川戲劇》,2007年第5期,頁113-114。\n劉嘉偉:〈子弟書對《紅樓夢》情節結構的接受〉,《天中學刊》,2007年卷22第4期,頁84-86。\n劉嘉偉:〈「清空」幻渺與「質實」詳瞻——《紅樓夢》及其子弟書藝術特色之比較〉,《紅樓夢學刊》,2007年第1輯,頁100-113。\n劉嘉偉:〈借筆生端寫妙人——論子弟書對《紅樓夢》人物形象的接受〉,《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頁191-198。\n劉嘉偉,叢國巍:〈子弟書對《紅樓夢》語言藝術的繼承與創新〉,《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167-170。\n歐麗娟:〈從《紅樓夢》看曹雪芹的律詩創作/品鑒觀〉,《臺大中文學報》,2000年第13期,頁127-161。\n歐麗娟:〈「紅樓夢」詩論中的感發說〉,《中國古典文學研究》,2000年第4期,頁117-131。\n歐麗娟:〈文學閱讀中情欲主體的建構 --- 評《重讀石頭記》第四章文學〉,《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5年卷15第4期,頁29-34。\n歐麗娟:〈《紅樓夢》中的「狂歡詩學」──劉姥姥論〉,《臺大文史哲學報》,2005年第63期,頁71-104。\n歐麗娟:〈論《紅樓夢》中「情理兼備」而「兩盡其道」之「痴理」觀〉,《臺大中文學報》,2011年第35期,頁157-204。\n歐麗娟:〈《紅樓夢》中詩論與詩作的偽形結構──格調派與性靈說的表裡糾合〉,《清華學報》,2011年卷41第3期,頁477-521。\n歐麗娟:〈《紅樓夢》中的情/欲論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2013年第78期,頁1-43。\n賴芳伶:〈《紅樓夢》「大觀園」的隱喻與實現〉,《東華漢學》,2014年第19期,頁243-280。\n關紀新:〈清代滿族文學與「京腔京韻」〉,《黑龍江民族叢刊》,2007年第6期,頁169-175。\n關德棟,周中明:〈論子弟書〉,《文史哲》,1980 年第2期,頁56-63。\n\n五、 學位論文\n王友蘭:《紅樓夢說唱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6月)。\n王曉寧:《紅樓夢子弟書研究》(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5月)。\n白燕:《滿漢文化交融視野下的紅樓夢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4月)。\n曲燕然:《子弟書珍本百種詞語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5月)。\n呂柏良:《清末民初旗人生計問題之研究(1875-194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年7月)。\n李根亮:《紅樓夢的傳播與接受》(武漢:武漢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4月)。\n李瑞竹:《庄農進京──紅樓夢續書中的偽富貴敘事》(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7月)。\n林均珈:《紅樓夢本事衍生之清代戲曲、俗曲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7月)。\n周麗琴:《紅樓夢子弟書研究》(揚州:揚州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n岳宸:《子弟書女性形象管窺》(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3月)。\n姚穎:《論子弟書對小說紅樓夢的通俗化改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n陳錦釗:《子弟書之題材來源及其綜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7年1月)。\n孫越:《金瓶梅子弟書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5月)。\n崔蘊華:《子弟書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5月) 。\n梁昱:《聊齋誌異子弟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7月)。\n曹官力:《休閒與事業:清末民初的京劇票界(1871-1929)》(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n程廣昌:《三國子弟書研究》(瀋陽:遼寧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17年4月)。\n黃懷萱:《紅樓夢佛家思想的運用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n黃本任:《紅樓夢中的詩觀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年1月)。\n劉紅:《韓小窗及其子弟書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5月)。\n潘霞:《清代子弟書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5月)。\n劉衍青:《紅樓夢戲曲、曲藝、話劇研究》(上海: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年6月)。\n劉秋麗:《清代子弟書中的英雄俠義故事研究》(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5月)。\n劉芳芳:《子弟書對小說名著的改編》(大連:大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5月)。\n穆皓洲:《明清文人焚稿現象初探》(蘇州:蘇州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5月)。\n簡意娟:《清代子弟書四種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G0103912001;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20;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1620/1/200101.pdf
-
5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Abrha, Halefom Asheborom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MALL, CALL, 寫作技巧, writing skills
وصف الملف: 169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http://ir.lib.ntust.edu.tw/handle/987654321/75780; http://ir.lib.ntust.edu.tw/bitstream/987654321/75780/1/index.html
-
6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張雅惠, Chang, Theresa
المساهمون: 外國語文學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任務式教學, 翻轉教學, 寫作技巧, 批判思維, task-based, flipped learning, writing comprehension, critical thinking
وصف الملف: 99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http://asiair.asia.edu.tw/ir/handle/310904400/112134; http://asiair.asia.edu.tw/ir/bitstream/310904400/112134/2/index.html
-
7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林駿騏, LIN, CHUN-CHI
المساهمون: 文學系, 曾金承, 江江明, TSENG, CHIN-CHENG, CHIANG, CHIANG-MING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寫作技巧, 作文教材教法, 作文行動研究, writing skills, composi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ction research in writing
وصف الملف: 1759855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7943; http://nhuir.n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7943/1/107NHU00076009-003.pdf; http://nhuir.n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7943/-1/index.html
-
8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呂婕
المساهمون: 廖明姿, Ming-Tzu Liao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英語寫作, 寫作提示, 內文選用, 寫作技巧, 學習者感知, English writing, Writing prompt, Source use, Writing techniques, Learners' perceptions, lang, litt
-
9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曾培雅
المساهمون: 王松木, Sung-Mu Wang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鬼吹燈, 盜墓小說, 敘事學, 寫作技巧 讀者反應理論
Relation: http://ir.nknu.edu.tw/ir/handle/987654321/26011; http://ir.nknu.edu.tw/ir/bitstream/987654321/26011/-1/index.html
-
10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郭家瑜, Kuo, Chia-yu
المساهمون: 林青穎, Lin, Ching-ying, 應用英語系(所)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英文寫作課程, 寫作技巧, 英文教師的觀點, 大學生的觀點, 字典使用, 英文寫作加強課, English writing curricula, writing techniques, English instructors' perceptions,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dictionary use, English writing workshops, lang, litt
Relation: http://140.127.82.166/bitstream/987654321/17268/-1/101NPC05741004-001.pdf; 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17268
-
11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郭家瑜, Kuo, Chia-yu
المساهمون: 林青穎, Lin, Ching-ying, 應用英語系(所)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英文寫作課程, 寫作技巧, 英文教師的觀點, 大學生的觀點, 字典使用, 英文寫作加強課, English writing curricula, writing techniques, English instructors' perceptions,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s, dictionary use, English writing workshops
Relation: http://140.127.82.166/handle/987654321/17268; http://140.127.82.166/bitstream/987654321/17268/-1/101NPC05741004-001.pdf
-
12
المؤلفون: 葉連鵬
المساهمون: 臺灣文學研究所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陳恒嘉, 喬幸嘉, 老師形象, 寫作技巧, 主題意識, Chen Heng-jia, Qiao Xin-jia, The image of teacher, Writing skills, Theme awareness
Time: 71
وصف الملف: application/pdf; 2949518 bytes
Relation: 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5: 93-112;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4473
-
13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马晓宇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
المصدر: 万方 ; 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W2041884.aspx
Relation: 北京大学.; 716944;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54826
-
14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马晓宇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
المصدر: 万方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罗伯特.洛厄尔 诗歌创作 谐趣风格 写作技巧 人物描写
Relation: 北京大学.; 716921;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354803
-
15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謝惠莉, Hsieh, Hui-li
المساهمون: 文學研究所, 陳章錫, Jhang-si Chen
Relation: http://nhuir.nhu.edu.tw/handle/987654321/22601; http://nhuir.n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2601/-1/095NHU05076002-001.pdf; http://nhuir.nhu.edu.tw/bitstream/987654321/22601/-1/index.html
-
16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吳淑美
المساهمون: 蔡崇名, Chung-Ming Tsai
Relation: http://ir.nknu.edu.tw/ir/handle/987654321/15222; http://ir.nknu.edu.tw/ir/bitstream/987654321/15222/-1/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