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Conference
المؤلفون: 陈汝东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 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术院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中国认知传播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江西赣州.; 1365439;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28278
-
2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夏春祥, Hsia, Chun-Hsiang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媒介, 方法, 科技決定論, 媒介生態學, 傳播想像, 數位匯流, digital convergence, media, media ecology, method, technology determinism, the imagination of communication, lang, phil
Relation: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01814/1/125-143-174.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01814
-
3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高红波
المساهمون: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山东省广播电视总台,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南方电视学刊.2012,(03),33-35+3.; 870759;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8189
-
4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栾轶玫
المساهمو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青年记者.2011,(03),9-11.; 802097;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11504
-
5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翁秀琪, Weng, Shieu-Chi
المساهمون: 政大新聞系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典範, 媒介生態學, 中介, 再中介, 延伸的心靈, paradigm, media ecology, mediation, remediation, extended mind
وصف الملف: 1538019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傳播研究與實踐,1(1),55-7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6698;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56698/1/55-74.pdf
-
6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边晓璇
Relation: 新闻界,2010,(2):96-98; NEWS201002034; 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22001
-
7Academic Journal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研究生院
Relation: 现代传播.2010,(3),42-45.; 1261038;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26740
-
8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王苦舟
Relation: 东南传播,2009,(4):109-110; DNCB200904042; 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21831
-
9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王菲菲
Relation: 新闻世界,2009,(6):93-94; PXWS200906058; http://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21794
-
10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栾轶玫
المساهمو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 北京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新闻与写作.2009,(03),25-27.; 901349;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11902
-
11Conference
المؤلفون: 鍾蔚文
المساهمون: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Relation: 1994年傳播生態學術研討會;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0430
-
12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高靖, Kao, Ching
المساهمون: 劉慧雯, Liu, Hui-Wen
وصف الملف: 3629919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G1044640554;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980;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25980/1/055401.pdf
-
13
المؤلفون: 孫懿
المساهمون: 劉幼琍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媒介生態系統, 電視節目模式, 歌唱選秀節目, 中國好聲音, 超級星光大道, Media ecosystem, TV program format, Singing competition shows, The Voice of China, One Million Star
Relation: G0102453015;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775;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15775/-1/301501.pdf
-
14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區國強, Au, Kwok-Keung
المساهمون: 陳百齡 黃厚銘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新聞攝影, 直擊, 再中介, 媒介生態學, 機緣, 網路即時新聞, 社群媒體, Photojournalism, Camera-witnessing, Remediation, Media ecology, Affordance, Online news, Social media, art, lang
Relation: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12604/1/503101.pdf;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2604
-
15
المؤلفون: 楊智明
Relation: 教學實務報告研討會論文全集; 參考資料 〈老先生的18本日記〉(1938-1970),係李子斌先生(1920-2001),身後留下的日記。李老先生是廣東韶關人。18本日記第一篇1938年6月13日在廣州黃埔入伍從軍開始,第十八本最後一篇擱筆的時間是1970年7月20日。 〈說故事與腳本企劃〉(2016)。學生作業與課程紀錄。 《風雨人生》(2015)。(這本回憶錄是由李老先生的元配宋女士親自撰寫,並由所屬教會慈恩堂印行。2016年1月12日〈日記〉團隊拜訪宋女士將這本回憶錄提供給團隊參考。) 〈說故事與腳本企劃〉(2016)。學生作業與課程紀錄。 - 期中心得與反思 (2016/4,學生撰寫) - 期末心得與反思 (2016/4,學生撰寫) - 課程日誌 (2015/11-2016/6任課老師撰寫,包含訪談) - 課程紀錄(2016/2-2016/6助教整理/課程週記/講座訪談內容謄寫) 楊照(2010)。《故事效應:創意和創價》。台北:九歌。 Dale, E. (1954). Audio-Visual Method. New York: Dryden Press. Jones, D. (2009, 10, 11). The Learning Pyramid: True, False, Hoax or Myth?. davidjones.wordpress.com, see: https://davidtjones.wordpress.com/2009/10/11/the-learning-pyramid-true-false-hoax-or-myth/ McLuhan, M. (1956). Explorations: The media fit the battle of Jericho. In E. McLuhan & F. Zingrone (1995). Essential McLuhan. BasicBooks. Postman, N. (1993).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9916;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9916/1/「謄打日記,騰出自己」:〈老先生的18本日記〉專案之企劃與執行_議程.pdf
الاتاحة: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9916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9916/1/「謄打日記,騰出自己」:〈老先生的18本日記〉專案之企劃與執行_議程.pdf -
16
المؤلفون: 楊智明
Relation: 真理大學教學實務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頁155-182; 參考文獻 教育部高教司(2015):大學校院新生錄取人數及錄取率。http://stats.moe.gov.tw/files/important/OVERVIEW_U10.pdf 教育部各級教育學生在學率統計資料:stats.moe.gov.tw/files/time/study.htm 1. 薛承泰(2005)。台灣近五十年的人口變遷與教育發展。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2. 林志明(民91)。影像與傳播—閱讀麥克魯漢。師大學報:人文社會類—藝術專刋。47(1):41-56。 3. 謝欣蓉(2010)。大學生媒介使用現況—媒介即時回饋與平行溝通能力之分析。淡江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4. 鄭富仁(2013。行動行銷與App應用趨勢。資策會FIND。簡報資料:http://www.slideshare.net/Happy.Prototyper/app-find-32785974 5. 楊智明(2015,5月27日)。題目在那裡?記述服務學習專案之主題設定。曾瑋莉(主持)。第七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新竹縣:明新科技大學。 6. 楊智明(2016,6月24日)。無形的挑戰:側記13-2014年淡江大學服務學習專案。林光燦(主持)。第八屆服務學習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台北醫學大學。 7. 楊智明(2016,7月1日)。謄打〈老先生的18本日記〉行動研究紀實。溫振華(主持)。2016教學實務報告研討會。台南:長榮大學。 8. Castells, M. (2009). The Rise of Network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I. Wiley-Blackwell. 9. Innis, H. A. (1999).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10. Innis, H. A. (1986). Empire and Communication. Toronto: Press Porcépic. 11. Nystrom, C. (1973). Towards a Science of Media Ecology: The Formulation of Integrated Conceptual Paradigm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s, Doctoral Dissert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12. Lapham, L (1994).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MIT Press Edition of Understanding Media. In McLuhan (1994).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MIT Press edition of Understanding Media. MIT Press. 13. McLuhan, M. (199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 MIT Press.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in 1964, by McGraw Hill) 14. McLuhan, M. (1968).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NY: Random House. 15. McLuhan E. & Zinggrone F. (Ed.) (1995). Essential McLuhan. BasicBooks. 16. Postman, N. (1982).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New York, NY: Delacorte Press. 17. Bauman, Z. (2000). Liquid Modernity. Polity. (中譯本:歐陽景根(譯) (2002)。《流動的現代性》。上海:三聯書局。) 18. Eastwood, J. D., Frischen, A., Fenske, M.J. & Smilek D. (2012). The Unengaged Mind Defining Boredom in Terms of Atten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7 (5), 482-495.;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9918;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9918/1/index.html
-
17
المؤلفون: 阮善駿, Ruan, Shan-Jun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楊智明, Yang, Jyh-Ming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媒介生態學, 意識型態, 空間, 但丁, 神曲, 地獄, Media ecology, ideology, Space, Dante, Divina Commedia, Inferno
وصف الملف: 144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王才勇(2002)。附錄:本雅明其人及其思想。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北京市:中國城市。 王年愷(譯)(2012)。網路讓我們變笨(原作者:Nicholas Carr)。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2010) 王添源(1994)。所有進入這裡的人棄絕一切希望。載於陳黎、張芬齡(著),神聖的詠嘆:但丁導讀(87-95頁)。臺北市:書林。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200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原作者:Karl Marx, Friedrich Von Engels)。北京市:人民。(原著出版年:1968) 甘佳平(譯)(2010)。論現代興奮劑(原作者:Honore de Balzac)。臺北市:聯經。 (原著出版年:1839) 何道寬(譯)(2003)。傳播的偏向(原作者:Harold Innis)。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原著出版年:1951) 何道寬(譯)(2007)。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原作者:Casey Man Lum,Joe Ashcroft, Clifford Christians, Thomas F. Gencarelli, Bruce E.Gronbeck, Paul Heyer, Randolph Kluver, James C. Morrison, Christine L. Nystrom, Neil Postman, John Powers, Lance Strate, & Frederick Wasser)北京市:北京大學。(原著出版年:2005) 何道寬(譯)(2010)。科技奴隸(原作者:Neil Postman)。臺北市:博雅書屋。(原著出版年:1992) 何道寬(譯)(2012)。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原作者:Robert Logan)。上海市:復旦大學。(原著出版年:2010) 吳筱玫(2008)。傳播科技與文明。臺北市:智勝文化事業。 李定清(2000)。《神曲》與基督神學的內在關聯。載於梁工(主編),聖經與歐美作家作品(74-89頁)。北京市:宗教文化。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紀事(原作者:Marshall McLuhan, Eric McLuhan, & Frank Zingrone)。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95) 邢嘯聲(1994)。神曲插圖集。上海市:上海人民美術。 邢嘯聲(2006)。神曲插圖集。石家莊市:河北美術。 周逵、劉菁荊(譯)(2011)。群體性孤獨(原作者:Sherry Turkle)。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4) 孟祥森(譯)(2001)。美麗新世界(原作者:Aldous Huxley)。臺北市 : 桂冠圖書。 (原著出版年:1932) 林圭(譯)(2001)。第六種語言(原作者:Robert Logan)。臺北市:藍鯨。(原著出版年:2000) 林秀雲(譯)(2013)。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Earl Babbie)。臺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著出版年:2013) 香港聖經公會(1963)。新舊約全書。香港:香港聖經公會。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臺中市:滄海書局。 夏春祥、唐士哲、羅世宏(譯)(2013)。傳播研究的典率文本(原作者:Elihu Katz, John Durham Peters, Tamar Liebes, Avril Orloff, Menahem Blondhiem, Daniel Dayan, Michael Gurevitch, Don Handelman, Eva Illouz, Yosefa Loshitzky, Joshua Meyrowitz, Eric W. Rothenbuhler, Paddy Scannell, Peter Sionson, & Gabeiel Weimann)。臺北市:五南圖書。(原著出版年:2003) 席玉蘋(譯)(2011)。媒體上身:媒體如何改變你的世界與生活方式(原作者:Thomas de Zengotita)。臺北市:貓頭鷹。(原著出版年:2005) 徐昭、胡承偉(譯)(1995)。世界電影史(原作者:George Sadoul)。北京市:中國電影。(原著出版年:1979) 章艷(譯)(2009)。娛樂至死(原作者:Neil Postman)。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原著出版年:1985) 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原作者:Walter Benjamin)。臺北市:臺北攝影工作室。(原著出版年:1936) 郭素芳(2009)。神曲簡介。神曲。臺北市:好讀。 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2009)。技術與文明(原作者:Lewis Munford)。北京市:中國建築工業。 (原著出版年:1963) 陳若漪(譯)(1999)。小王子(原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ery)。臺北市:人本自然文化。(原著出版年:1943) 陳思聰(2009)。歷史研究法。管倖生(主編),設計研究方法(35-52)。臺北市:全華圖書。 陳黎、張芬齡(1994)。神聖的詠嘆:但丁導讀。臺北市:書林。 彭淮棟(譯)(1984)。但丁(原作者:George Holmes)。臺北市:聯經。(原著出版年:1980) 華明(譯)(2002)。詩與哲學:三位哲學詩人盧克萊修、但丁及歌德(原作者:George Santayana)。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原著出版年:1910) 黃迅余、黃建華(譯)(2014)。圖像的生與死:西方觀圖史(原作者:Regis Debray)。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原著出版年:1992) 黃國彬(2001)。語言與翻譯。臺北市:九歌 黃國彬(譯)(2009a)。神曲:地獄篇(原作者:Dante Alighieri)。臺北市:九歌 黃國彬(2009b)。譯者序。神曲:地獄篇(9-16頁)。臺北市:九歌。 黃國彬(2009c)。譯本前言。神曲:地獄篇(17-71頁)。臺北市:九歌。 黃國彬(2009d)。但丁簡介。神曲:地獄篇(79-87頁)。臺北市:九歌。 黃國彬(2009e)。《神曲》的地獄、煉獄、天堂體系。神曲:地獄篇(89-92頁)。臺北市:九歌。 楊慶峰(2011)。現代技術下的空間拉近體驗。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 劉碩(譯)(2013)。創作電玩遊戲之奇幻藝術(原作者:Bill Stoneham)。新北市:新一代圖書。(原著出版年:2010)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原作者:Marshall McLuhan)。臺北市:貓頭鷹書房。(原著出版年:1964) 薛絢(譯)(1999)。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原作者:Margaret Wertheim)。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97) 期刊論文 卞冬磊(2008)。膚淺的縱深:「媒介時間」之社會影響。資訊社會研究,14,101-132。 何靜、鄧煜(2010)。電影攝制從傳統特技到數字特技的思辨。湖北經濟學院學報,1:138-139。 余毅(2014)。淺談默片電影藝術的無窮魅力──默片時代電影藝術性的體現。文藝生活·文海藝苑,4:116-118。 李長潔(2013)。逾越的愉悅──《零》系列電玩遊戲的空間閱讀。傳播研究與實踐,3:167-203。 李映瑾(2006)。敦煌與但丁《神曲·地獄篇》中的地獄結構與宗教意義──以罪與罰為中心的探討。應華學報,1,35-60。 夏春祥、馬耀祖(2014年6月)。真實與想像:論媒介生態學。「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銘傳大學。 郝冰、鮑玉珩、張一平(2008)。好萊塢電影特技:傳統與發展。電影評介,17:6-8 陳世敏(1993)。紙和石頭的故事──評介兩本媒介生態學中文新著。新聞學研究,47:117-120。 楊文火(2008)。數字聲音對電影敘事的影響。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1-7。 楊蓉(2006)。《神曲》的神學思想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3-28。 劉思佳(2010)。電影影像本體的重審──影像作為合目的的運動畫面。浙江傳媒學院學報,17:80-84。 劉春雷、汪蘭川(2008)。「動之美」──電影運動鏡頭的獨特表現魅力。電影評介,1:27。 原文作品 Boorstin, D. (1961). The Image. NY: Vintage Books. Eliot, T.S. (1932). Selected Essays. LON: Faber. Marx, K.(1955). The Poverty of Philosophy.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Postman, N. (2000). The Humanism of Media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1, 10-16. 網路資料 互動百科(2015年05月03日)。3D。取自 http://www.baike.com/wiki/3D&prd=so_1_doc 維基百科(2015年05月03日)。遊戲手把。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9%8B%E6%9F%84 維基百科(2015年05月01日)。但丁的地獄之旅。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D%86%E4%B8%81%E7%9A%84%E5%9C%B0%E7%8D%84%E4%B9%8B%E6%97%85 圖片資料 邢嘯聲(2006)。神曲插圖集。石家莊市:河北美術(圖4-1、圖4-2、圖4-3、圖4-4、圖4-5、圖4-6、圖4-7、圖4-8、圖4-9)。 Youtube(2015年05月01日)。L''Inferno (1911) - FULL MOVIE。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M9e6jxA9tA(圖4-10、圖4-14、圖4-15) Youtube(2015年05月01日)。Dante''s Inferno 2 of 4 (1924)。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QdfC1l2UzM (圖4-11、圖4-13) Youtube(2015年05月01日)。Dante''s Inferno -Hell Sequence (1935)。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urG-Ig6LE (圖4-12) Youtube(2015年05月02日)。Action Movie:Dante’s Inferno: An Animated Epic (2010) Full HD。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d-iUENiMIY (圖4-16、圖4-17、圖4-18、圖4-19、圖4-20、圖4-21) Youtube(2015年05月03日)。Xbox 360 Longplay [120] Dante''s Inferno (part 1 of 2)。取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RJBiMkrvdk (圖4-22、圖4-23、圖4-24、圖4-25、圖4-26、圖4-27); U0002-01072015155926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56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5600/1/index.html
-
18
المؤلفون: 蕭孟, Hsiao, Meng-Hsuan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楊智明, Yang, Jyh-Ming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媒介生態學, 媒介空間, 太陽花, 社群媒介, 公共論述, Media ecology, Media Space, Sunflower Movement, Social media, Public Discourse
وصف الملف: 144 bytes; text/html
Relation: 參考文獻 中文翻譯書籍: 王柏鴻、吳國卿(譯)(2009)。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原著作者:Naomi Klein)。台北市:時報出版(原著年代:2007) 李黎、薛人望(譯)(2001)。美麗新世界(原著作者:Aldous Leonard Huxley)。台北市:志文(原著年代:1932) 李中文(譯)(2013)。論時間(原著作者:Norber Elias)。新北市:群學(原著年代:1984) 吳介民(譯)(2013)。反動的修辭(原著作者:Albert O. Hirschman)。台北市:左岸文化(原著年代:1991) 李宇美(譯)(2011)。鄉民都來了(原著作者:Clay Shirky)。台北市:貓頭鷹(原著年代:2008) 邱辛曄、俞灝敏(譯)(1999)。控制革命(原著作者:James Beniger)。台北市:桂冠(原著年代: 1989) 汪益(譯)(1999)。預知傳播記事(原著作者:Marshall McLuhan,編者:Eric McLuhan、Frank Zingrone)。台北市:台灣商務(原著作年代:1995) 何道寬(譯)(2003)。傳播的偏向(原著作者Harold Inni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年代:1951) 何道寬(譯)(2010)。科技奴隸(原著作者:Neil Postman)。台北市:博雅書屋(原著年代:1992) 何道寬(譯)(2010)。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原著作者:林文剛)。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原著年代:2005) 何道寬(譯)(2012)。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魯漢(原著作者:Robert K. Logan)。上海:復旦大學出版(原著年代:2010) 吳叡人(譯)(2015)。想像的共同體(原著作者:Benedict Anderson)。台北市:時報出版(原著年代:2006) 林圭(譯)(2001)。第六種語言(原著作者:Robert K. Logan)。台北市:藍鯨(原著年代:2000)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原著作者:Pierre Bourdieu)。台北市:麥田(原著年代:1996) 尚容安(譯)(2001)。個案研究(原著作者:Robert L. Yin)。新北市:弘智(原著年代:2003) 林暉鈞(譯)(2015)。革命的做法:從318太陽花看公民運動的創造性(原著作者:Minato Chihiro)。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年代:2014) 林麗冠(譯)(2014)。分裂的全球(原著作者:Ian Goldin)。台北市:如果出版社(原著年代:2014) 席玉蘋(譯)(2013)。媒體上身:媒體如何改變你的世界與生活方式(原著作者:Thomas de Zengotita)。台北市:貓頭鷹(原著年代:2006) 唐士哲、夏春祥、羅世宏(譯)(2013)。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原著作者:Elihu Katz, John Durham Peters, Tamar Liebes, Avril Orloff主編)。台北市:五南(2003) 唐士哲、夏春祥、羅世宏(譯)(2013)。殷尼斯與他的傳播偏倚傳播(Menahem Blondhiem, 2003)。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頁173-208)(原著作者:Elihu Katz, John Durham Peters, Tamar Liebes, Avril Orloff主編)。台北市:五南(2003) 唐士哲、夏春祥、羅世宏(譯)(2013)。典範在夙昔(John Durham Peters. 2003)。傳播研究的典律文本(頁239-256)(原著作者:Elihu Katz, John Durham Peters, Tamar Liebes, Avril Orloff主編)。台北市:五南(2003) 區立遠(譯)(2014)。億萬富翁的霸權(原著作者:Hans Jurgen Krysmanski)。台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原著年代:2012) 曹定人(譯)(1993)。帝國與傳播(原著作者Harold Innis)。台北市:遠流(原著年代:1972) 陳正芬、顧佳(譯)(2013)。誰控制總開關(原著作者:Tim Wu)。台北市:行人(原著年代:2010)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4)。特新大眾傳播論(Denis McQuail)。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2000) 陳秉逵(譯)(2010)。歷史研究的途徑與方法(原著作者:Marc Trachtenberg )。台北市:偉伯出版社( 原著年代:1991) 陳建勳(譯)(2005)。草根媒體:部落格傳奇(原著作者:Dan Gillmor)。台北市:歐萊禮:(2004) 黃煜、裘志康(譯)(1989)。權力的媒介(原著作者:J.Herbert Altschull)。北京:華夏出版社(原作年代:1984) 陳蒼多(譯)(2004)。男人怎麼看色情(原著作者:David Loftus)。台北市:性林文化(原著年代: 2002) 張嚴心(譯)(2013)。被新聞出賣的世界:「相信我,我在說謊」,一個媒體操縱者的告白(原著作者:Ryan Holiday)。台北市:臉譜(原著年代:2012) 馮建三(譯)(1996)。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原著作者:David Morley)。台北市:遠流(原著年代:1992) 黃煜文(譯)(2013)。打字機是聖潔的:最完整的垮世代傳記(原著作者:Bill Morgan)。台北市:網路與書出版(原著年代:2010) 鄭百雅(譯)(2013)。大媒體的金權遊戲:為什麼有權力的人都想要搞媒體?(原著作者:Ronald V. Bettig 、 Jeanne Lyan Hall)。台北市:漫遊者文化(原著年代:2003) 鄭明萱(譯)(2006)。認識媒體(原著作者:Marshall McLuhan)。台北市:貓頭鷹(原著年代:1964) 蔡承志(譯)(2007)。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原著作者:Neil Postman)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著年代:1985) 蔡承志(譯)(2007)。推薦序:媒體時代,我們更需要聽聽波茲曼的意見(馮建三)。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原著作者:Neil Postman) 。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原著年代:1985) 薛絢(譯)(2012)。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空間(原著作者:Margaret Wertheim)。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年代:1997) 羅世宏(譯)(2010)。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三版)(原著作者: 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Tankard, Jr. )。台北市:五南(1988) 中文書籍: 余家宏、寧樹潘、徐培汀(1984)。新闻學簡明詞典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李彬(2009)。全球新聞傳播史:公元1500-2000年。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翔昊(2010)。SNS新變革社群網路的分享、衝擊與新經濟。台北市:博碩 吳筱玫(2008)。傳播科技與文明。台北市:智勝出版 李嘉艾(2014)。今夜誰徹夜未眠-立法院隨筆。載於劉定綱(主編),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頁92-97)。台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周翼虎(2011)。中國傳媒工廠30年。台北市:秀威資訊 胡元輝/主編;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出版(2013)。公眾委製新聞的時代來臨:weReport調查報導平台的意義與展望。台北市:允晨文化 姜華(2014)。現代思潮與新聞文化。香港:中和出版 高子壹(2014)。給補習我警專歷史課的學生們。載於劉定綱(主編),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頁130-133)。台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倪匡(2002)。身外化身。台北市:皇冠 高希均等(編著)(2000)。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市:天下文化 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凌(2005)。說服傳播-過程和實踐。台北市:五南 陳建和(2009)。觀光研究方法。台北市:五南 葉蔭聰(主編)(2011)。草根起義-從虛擬到真實。香港:上書局 無向(1991)。社會運動。載於機器戰警(主編),台灣的新反對運動-新民主之路:邊緣顛覆中的戰鬥與遊戲(頁158-190)。台北市:唐山出版社 鄒伯軒、廖之韻(2014)。採訪台大E論壇成員李映昕。載於劉定綱(主編),318佔領立法院:看見希望世代(頁196-204)。台北市:奇異果文創事業有限公司 資訊工業策進會 (2006)。WEB 2.0: 網路上有錢,創意在裡面。台北市: 經濟部 技術處。 新聞E論壇(2014)。街頭守門人:台大新聞E論壇反黑箱服貿運動報導紀實。台北市:衛城出版 中文期刊論文: 王中天 (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源起、及現況。問題與研究 , 42 卷 5 期 ,頁139 - 163 公視編輯部(2006)。電視產業紛紛擁抱新媒體。公視研究季刊,第六期,頁1-16 王盈勛(2013)。傳播新制度經濟史初探。傳播文化,第十二期 吳乃德(2011)。赫緒曼其人其書。政治思想史,2011年第04期 李小科(2006)。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義」—兼談論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翻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頁56-62 何旭、曹陽 (2009)。SNS:一種網絡公共領域的新形式。新聞記者,2009年10月 李信漢、杜綺文(2007)。Web 2.0,麥克魯漢知多少?。新聞學研究,第九十二期,183-192 邵培仁、范红霞(2011)。傳播民主真的能夠實現嗎?媒介象徵性權力的轉移與話語民主的幻象。現代傳播,2011第三期(總)176期,頁18-22 吳強(2013)。誰的政治,何種抗爭?-對于建嶸<>的批評。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13年2月號 總第一三五期 李順興(2011)。新媒體老問題,怎麼個新法。中外文學。40.4:,頁7-37 林宗弘(2015)。台灣階級不平等擴大的原因與後果。台灣經濟預測與政策,45:2(2015),頁45-68 林意仁、黃厚銘(2013)。流動的群聚(mob-ility):網路起鬨的社會心理基礎。新聞學研究,第一一五期,頁1-50 胡吉、鄭勝利(2010)。Web2.0環境下網絡社群理論研究综述。中國圖書館學報,2010年第5期 ,頁90-95 唐士哲(2014)。重構媒介?「中介」與「媒介化」概念爬梳。新聞學研究,第一二一期,頁1-39 張文宏(2011)。網路社會組織特徵及其社會影響。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 年第 4 期總第 58 期 黃旦(2012)。報紙的迷思。新聞倫理,2012第2期總第112期,頁30-37 張忠民、楊欣哲、 張國良(2010)。三詞使用現狀分析『媒介』、『媒体』、『传媒』新聞傳播學领域對 —以文獻計量方法對四種專業核心期刊的研究。新闻记者,2010第334期,頁48-52 梁芷瑄(2007)。Web 2.0世代的迷思。科技發展政策報導, 第 1 期,頁90-92 陳嘉銘(2014)。一個自由的篇章:行動的網路和行動的語法。思想-太陽花之後,第27期,頁183-198 章輝美(2005)。大眾傳媒與社會控制-論大眾傳媒的社會控制功能。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3期 程金福(2010)。關於當代中國媒介權力與政治權力的結構變遷-一種社會學的分析。新聞倫理,2010年第3期總第105期,頁22-29 童星、羅軍(2001)。網路社會:一種新的、現實的社會存在方式。江蘇社會科學,第5期 曾柏文(2014)。太陽花運動:論述軸向的空間性。思想-太陽花之後,第27期,頁129-148 管中祥(2002)。從Habermas對溝通觀在思考媒體傳播過程的權力意義。中華傳播學刊,2,頁185-220 翟本瑞(2011)。從社區、虛擬社區到社會網絡網站:社會理論的變遷。資訊社會研究, 21 , 頁1-31 劉美妤(2014)。一夜長大:台灣當代青年社會參與之濫觴。思想-太陽花之後,第27期,頁111-128 趙雅麗(2006)。跨符號研究:「結構∕行動」交相建構中的傳播巨型理論藍圖。新聞學研究,第八十六期,頁1-44 劉慧娟(2011)。資訊傳播學術研究趨勢分析-從傳播估點回應資訊傳播研究主題、重點,與發展趨勢。資訊傳播,1(2),頁104-107 譚天(2014)。新媒體不是媒體。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6期 會議專刊或專題研討會論文: 吳予敏(2000)。中文傳播的媒介權力及其觀念的演變。2000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之論文,台北縣 吳裕勝(2015)。媒介生態學觀點下的太陽花運動。2015 文化研究年會論文 ,新北市 高宜凡(2010)。數位匯流是大趨勢, 需要政府引導、協助。楊仁烽(主持人)。「數位匯流的整合與創意」專題論壇,台北市 張醒宇(2012)。新媒體在民主轉型中的腳色 以馬來西亞為研究現場。2012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新竹 博碩士論文: 邱嘉琳(2003)。新經濟下的新建構與舊矛盾--對「新經濟」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分析(碩士論文)。取自: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4448 陳曉宜(2005)。報社記者抵抗資源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3094 曾馨慧(2001)。瓦力司.得牧的網路實踐:新媒體,原住民與社會運動之機會與限制(碩士論文)。取自: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3440399751571715703 書籍、媒材或文章之評論: 劉靜怡(2011)。不是絕響:媒體、市場與民主理論的恆久辯論【Media Concentration and Democracy: Why Ownership Matters , C. Edwin Baker 】。新文學研究,第107期,頁326-332 技術及研究報告﹕ 劉慧雯(2012)(主持人)。「科技生活現身:「網友」在新聞產製中的角色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編號:NSC 100-2410-H-004-217),未出版 英文書籍: Bolter, J. David. (2001, first publish 1990). writing space. England:Routledge Bolter, J. D., Grusin, R. (1999). Remediation: Understanding new media. Cambridge, MA: MIT Press. Castells, Manuel.(2011, first publish 2009). communication power. New York, NY:Oxford Hansen, Mark B. N.(2006). New Philosophy for New Media. BOS., MA:MIT Press Kuhns. William (1971). The Post-Industrial Prophets : Interpertation of Technology. New York, NY:Weybright and Talley Lievrouw, Leah. A., Livingstone, Sonia.(2002). The handbook of new media. New York, NY:SAGE Publications Ltd Marvin, C. (1988). When old technologies were new: Thinking about electric communica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Luhan, Marshall. McLuhan, Eric.(1988). Laws of Media: The New Science. Toronto, Canada: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O’Reilly, Tim.(2009). what is web 2.0. Newton, MA:O’Reilly Media, Inc Rheingold , Howard.(1993).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Retrieved from https://dlc.dlib.indiana.edu/dlc/bitstream/handle/10535/18/The_Virtual_Community.pdf?sequence=1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3) Toffler, Alvin.(1984). The Third Wave. New York, NY:Bantam Tarrow, Sidney G., Tilly, Charles.(2006). Contentious Politics. New York, NY:Oxford Crabtree, Benjamin F., Miller, William L.(1999).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 York, NY:SAGE 英文期刊論文: Boyd, Danah M., Ellison, Nicole B.(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Vol. 13, Issue 1,p.210–230 Fuchs, Christian.(2009). Some Reflections on Manuel Castells’ Book “Communica-tion Power”. tripleC: Communication, Capitalism & Critique. Open Access Journal for a Global Sustainable Information Society, Vol 7, No 1, p.94-108 Lawrence. Steve., Flake, Gary W.and Giles, Lee C.(2000). Efficient Identification of Web Communities.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150–160. New York, NY, USA, ACM Press Postman, Neil.(2000). The Humanism of Media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Volume 1, p.10-16 英文雜誌: Liebling, A. J.(1960). Do you belong in journalism?. The New Yorker, Vol. 36 Issue 13, p.105 線上資料: Alexander T.P. Hong(2014)。太陽花學運的新媒體影響力,還是輸給了傳統媒體。 取自: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35105/ KEMAL DERVIŞ(2012)。The Economic Imperatives of the Arab Spring。 取自: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the-economic-imperatives-of-the-arab-spring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What is Media Ecology?。 取自: http://www.media-ecology.org/media_ecology/index.html) YASIV應用程式。臉書人際網路示意圖。 取自:http://www.yasiv.com/facebook 王丹(2015)。臉書:王丹網站 Wang Dan’s Page。 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152868972758027&id=105759983026 孔令信(2014)。【887專論】夾腳拖與iPad直播模式帶動的新媒體革命。 取自:http://www.week.mcu.edu.tw/articledetail.php?id=7401 王美珍(2014)。90後對媒體的一些想法:台大新聞e論壇,用純粹熱血報導真實,靠手機就能即時轉播。取自:http://store.gvm.com.tw/article_content_25312.html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發起)(2013)。連署實踐民主審議、重啟服貿談判。 取自: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30729011657 林思慧、徐子晴(2014)。趁亂宣布完成委員會審查 服貿協議打進院會。 取自: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18001430-260102 周韶華(2014)。網路世代學運,衝擊傳統舊社會。 取自:https://goo.gl/BiUF9l 徐子晴(2014)。網路世代『學運2.0』成形。 取自: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321000357-260102 郝明義(2013)。郝明義:我們剩不到二十四小時了。 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88/article/418 陳俐潔、莊縈雁(2014)。風傳媒總主筆夏珍:記者的心和視野成就報導多元角度 。 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67125 陳珮雯(1999)。奇摩站推出強調個人化的社群服務─奇摩家族。 取自:http://www.ithome.com.tw/node/2732 新唐人(2014)。新唐人衛視於3/25護主?警撥開學生進立法院。 取自:http://www.ntdtv.com/xtr/b5/2014/03/26/a1089125.html 張惟喬、李俊穎、蔡明樹、謝宛君(2014)。暴民怎麼說?太陽花學運口述史。 取自:http://www.ntpu.edu.tw/social/upload/F_20141119145016_1.pdf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2013)。熊澄宇教授在澳门全球媒體產業發展大會發表主题演講。取自: http://www.rcci.org.cn/publish/whcyyjzx/741/2013/20131216144630167977668/20131216144630167977668_.html 葉永銘(2014)。關於1985化的太陽花。 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8%91%89%E6%B0%B8%E9%8A%98/%E9%97%9C%E6%96%BC1985%E5%8C%96%E7%9A%84%E5%A4%AA%E9%99%BD%E8%8A%B1/10151969301107601?pnref=story 曾佳俊(2014)。超帥der 林飛帆「正義綠大衣」熱銷。 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325/366859/ 資策會。何謂數位匯流。 取自:http://sid2.iii.org.tw/main.php?po=comp&op=content&PP%5Bid%5D=208 管中祥(2014)。【周四專欄】管中祥:一份銷量只有六百份的報紙有什麼價值?。 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958 管中祥(2014)。【周四專欄】管中祥:我想,這就是典範!──記一位客觀但不中立的媒體人。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article/1025 維基百科。詞條:太陽花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99%BD%E8%8A%B1%E5%AD%B8%E9%81%8B 維基百科。詞條:黑色島國青年。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9%BB%91%E8%89%B2%E5%B3%B6%E5%9C%8B%E9%9D%92%E5%B9%B4%E9%99%A3%E7%B7%9A 潘震澤(2008)。紀念達爾文誕辰再談演化。 取自:http://www.xys.org/forum/db/4/153/13.html 賴又嘉、呂志明、張君豪(2014)。喝啤酒反服貿照曝光,光頭哥酒駕被逮。 取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320/363536/ 赖宛琳(2014)。太陽花盛開,催生台灣新媒體。 取自:https://www.watchinese.com/gb/article/2014/16844 縱貫線(2008)。亡命之徒歌詞。 取自: http://mojim.com/twy107260x1x1.htm 蘇蘅(2014)。網路學運,媒體走到分水嶺,聯合報民意論壇。 取自: https://www.facebook.com/udnip/posts/678632008869970:; U0002-04072015235313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5566;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5566/1/index.html
-
19
المؤلفون: 王毓莉
المساهمون: 大眾傳播學系
-
20
المؤلفون: 劉興鴻, Liu, Hsing-Hung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資訊傳播學系碩士班, 楊智明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媒介生態學, 媒介偏向, 流行音樂, 張惠妹, Media ecology, The bias of media, POP music, Hui-Mei Change, musiq,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