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20 نتائج من 36 نتيجة بحث عن '"契約解釋"',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48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張菀庭, Chang, Wan-Ting

    المساهمون: 葉啓洲, Yeh, Chi-Chou

    وصف الملف: 9011560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壹、 中文文獻(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 專書 1. Dieter Medicus著、劭建東譯,德國民法總論,2002年9月。 2. 王澤鑑,民法總則,增補新版,2024年2月。 3. 王澤鑑,債法原理,增訂新版校正,2023年8月。 4. 史尚寬,民法總論,1970年11月。 5. 司法院、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合譯,美國法律整編:契約法、對外關係法,1988年6月。 6.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2009年。 7. 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第二卷:保險契約,2版,2015年11月。 8. 江朝國,保險法論,1990年。 9. 呂廣盛、高棟梁、許乃權、許良賢、陳錦祥、曾文瑞、黃文章、黃育漢、鄭顯騰、檀思源,保險實務概要,修訂1版,2018年3月。 10. 李伸一,消費者保護法論,1995年4月。 11.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5版,2022年10月。 12. 林秀雄,繼承法講義,8版,2019年2月。 13. 林建智,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班―保險法講義,2023年9月,DOI: http://doi.org/10.6992/RMI.IA00001。 14. 邱聰智,民法總則(上),2005年2月。 15. 姜志俊、姜炳俊、馮震宇、謝穎青,消費者保護法解讀,3版,2005年5月。 16. 施文森,汽車保險:保單條款及判決例之研析,1990年。 17. 施文森,保險法總論,9版,1994年。 18. 施啓揚,民法總則,8版,2014年8月。 19. 孫森炎,民法債編總論(上冊),修訂版,2020年4月。 20.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譯,德國民法(上)—總則編、債編、物權編,2版,2016年10月。 21. 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5版,2022年11月。 22.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4版,2018年10月。 23. 陳猷龍,保險法論,2版,2023年2月。 24. 傅崐成,美國契約法精義,2010年10月。 25. 陳繼堯,工程保險:理論與實務,2002年1月。 26. 葉啓洲,民法總則,2版,2022年。 27. 葉啓洲,保險法,8版,2023年。 28. 葉啓洲,保險法實例研習,5版,2017年2月。 29.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論文專輯,1998年1月。 30. 劉宗榮,保險法:保險契約法暨保險業法,修訂5版,2021年1月。 31. 鄭玉波,保險法論,修訂12版,2023年6月。 32. 鄭玉波,民法總則,修訂12版,2021年9月。 二、 專書論文 1. 江朝國,論我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義務之規定―以對價平衡之概念為論點,載於:保險法論文集(一),頁137-169,1997年3月。 2. 林建智,金融消費者保護之趨勢與展望,載於: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理論與實務,頁383-426,2019年5月。 3. 詹森林,定型化約款之基本概念及其效力之規範──消費者保護法第十二條之分析,載於: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消費者保護專論,頁29-86,2003年8月。 三、 期刊論文 1. 王文宇,契約定性、漏洞填補與任意規定:以一則工程契約終止的判決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8卷2期,頁131-186,2009年6月。 2. 王文宇,契約解釋與任意規定―比較法與案例研究(上),台灣法學雜誌,290期,頁21-47,2016年2月。 3. 王正偉,傷害保險意外傷害事故意義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6期,頁283-302,1998年5月。 4. 王泰升,英美法系的法解釋適用論-作為法學緒論之補述,台灣法律人,19期,頁1-30,2023年1月。 5. 向明恩,德國民法一百年之回顧與展望,東吳法律學報,13卷1期,頁71-103,2001年8月。 6. 江朝國,論被保險人因犯罪處死或致死之免責條款,台灣本土法學雜誌,11期,頁65-79,2000年6月。 7. 江朝國,保險契約條款解釋原則,月旦法學教室,75期,頁20-21,2009年1月。 8. 江朝國,指定法定繼承人為受益人之相關問題探討──兼評最高法院九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二○八七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127期,頁256-259,2009年5月。 9. 江朝國,特約條款之定位與除外條款之區辨,台灣法學雜誌,149期,頁90-94,2010年4月。 10. 江朝國,對價平衡原則介入契約自由之界線--善意複保險危險發生後不得請求保費返還,台灣法學雜誌,165期,頁213-216,2010年12月。 11. 江朝國,保險事故發生後相關實務條款效力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207期,頁5-16,2012年8月。 12. 朱逸民、高棟梁,營造或安裝工程綜合保險附加鄰屋責任保險之探討,核保學報,28期,頁1-29,2021年9月。 13. 吳從周,法律行為解釋、契約解釋與法律解釋-以民法第98條之立法溯源與實務運用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23期,頁81-169,2018年9月。 14. 吳從周,論民法第一條之「法理」-最高法院相關民事判決判例綜合整理分析,東吳法律學報,15卷2期,頁1-104,2004年2月。 15. 呂庚宜,試論廣告成為契約之內涵-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1434號判決評釋,全國律師,25卷11期,頁17-36,2021年11月。 16. 李志峰,類名指定受益人之確定及受益權比例,月旦法學教室,257期,頁28-30,2024年3月。 17. 李志峰,保險法之合理期待原則-以美國法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79期,頁119-182,2023年4月。 18. 李禮仲,美國契約法析論,法學叢刊,53卷4期,頁33-85,2008年10月。 19. 汪信君,酒醉駕車、免責事由與因果關係──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二三四一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期,頁101-107,2010年4月。 20. 汪信君,保險法:第一講—保險契約法之基本概念──原則與契約性質,月旦法學教室,39期,頁69-79,2006年1月。 21. 卓俊雄,論住院必要性之判斷──兼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4年度保險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57期,頁52-59,2017年3月。 22. 卓俊雄,精神疾病住院-醫療保險難申請乎?,月旦醫事法報告,50期,頁34-42,2020年12月。 23. 林三元,法律經濟學之發展特別報導―從有效率的公平正義出發,科技法學評論,1卷2期,頁249-294,2004年10月。 24. 林則男、廖述源,雇主意外責任保險、雇主補償責任保險及團體傷害保險之比較研究,核保學會,18期,頁61-113,2010年3月。 25. 林建智,論合理期待原則,保險專刊,33輯,頁157-166,1993年9月。 26. 林建智,保險商品審查制度之檢討與改進,保險學報,1期,頁133-147,2004年8月。 27. 林誠二,從消費者保護法看責任保險,消費者保護研究,3輯,頁191-196,1997年4月。 28. 林勳發、陳炫宇,保險契約解釋原則及例外-以精明被保險人例外法則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21期,頁133-180,2014年6月。 29. 武亦文、楊勇,保險法對價平衡原則論,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8卷2期,頁146-158,2018年3月。 30. 姚志明,習慣在臺灣民法債編之適用,月旦法學雜誌,243期,頁22-33,2015年7月。 31. 姚瑞光,民法總則及第一條釋論,法令月刊,41卷11期,頁3-10,1990年11月。 32.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總論:第二講 處分權主義-民事訴訟之基本原則之一,月旦法學教室,21期,頁46-57,2004年7月。 33. 施文森,誠信原則與格式條款外之求償,月旦法學雜誌,182期,頁95-116,2010年7月。 34. 張冠群,保險契約條款「疑義」之認定與解釋──評臺灣高等法院一○○年度保險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01期,頁187-213,2012年11月。 35. 張冠群,「日間住院」之理賠爭議-評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一○二年度保險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27期,頁257-277,2014年4月。 36. 張哲源,意思表示之解釋與錯誤,玄奘法律學報,4期,頁143-177,2005年12月。 37. 許政賢,舉證責任實務發展之概觀-以舉證責任減輕之典型案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98期,頁21-31,2020年3月。 38. 許慧如,保險受益人之指定方式及問題探討,萬國法律,177期,頁35-39,2011年6月。 39. 郭姿君,「日間住院」賠不賠?──論「日間住院」之理賠爭議,月旦法學教室,179期,頁133-134,2017年9月。 40. 陳忠五,不誠實廣告與夾層屋買賣契約(下)-實務上相關判決之綜合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期,頁70-91,1999年8月。 41. 陳忠五,建物外觀顏色與預售屋廣告的契約效力──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201號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309期,2021年2月。 42. 陳俊元,怒火地平線-墨西哥灣漏油案與保險契約之解釋,華岡法粹,62期,頁49-73,2017年6月。 43. 陳俊元,併發症、保險理賠與合理期待原則,靜宜法學,7期,頁125-143,2018年12月。 44. 陳俊元,論防疫保險契約之解釋-以快篩陽性視為確診、居家照護視同住院、陪同隔離為例,台灣法律人,14期,頁27-36,2022年8月。 45. 陳俊元,由防疫保單論特約條款與除外條款,月旦醫事法報告,72期,頁7-15,2022年10月。 46. 陳建勝、李尚嬪、盧昭男,我國人壽保險詐欺的徵兆與預防之研究,壽險管理,26期,頁19-48,2013年。 47. 陳炫宇,住院醫療保險住院定義之檢討-兼評嘉義地方法院102年度嘉簡字第34號判決,萬國法律,195期,頁30-44,2014年6月。 48. 陳聰富,契約自由之限制:國家政策或契約正義?,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32卷1期,頁119-164,2003年1月。 49. 陳聰富,誠信原則的理論與實踐,政大法學評論,104期,頁1-60,2008年8月。 50. 陳聰富,臺灣民法誠信原則之實務發展,月旦民商法雜誌,62期,頁5-25,2018年12月。 51. 陳聰富,論契約上之要約,月旦法學雜誌,312期,頁70-85,2021年5月。 52. 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月旦法學雜誌,125期,頁5-22,2005年10月。 53. 黃明陽,廣告規範實務-以消費者保護法為中心,消費者保護研究,22輯,頁1-38,2018年3月。 54.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日新法律半年刊,7期,頁19-28,2006年11月。 55. 楊崇森,美國民事訴訟制度之特色與對我國之啟示,軍法專刊,56卷5期,頁5-44,2010年10月。 56. 楊淑文,定型化契約之管制與契約自由―德國與我國法制發展之比較分析,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163-213,2013年4月。 57. 葉力旗、林建智,論傷害保險之保單條款解釋及舉證責任-兼評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578號判決,風險管理學報,21卷1期,頁43-68,2019年6月。 58. 葉啓洲,汽車保險中之報警義務與內容控制—最高法院八十四年台上字第一六二七號判決評釋,月旦法學雜誌,26期,頁122-129,1997年6月。 59. 葉啓洲,論保險契約之批單、任意終止與內容控制之法源依據-最高法院七十九年台上字第二四八○號判決及保險法增訂第五十四條之一評釋,法學叢刊,45卷1期,頁85-102,2000年1月。 60. 葉啓洲,商業主體間定型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評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保險上更(一)字第一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7期,頁68-75,2011年2月。 61. 葉啓洲,酒後騎乘腳踏車所生意外事故與除外危險,台灣法學雜誌,198期,頁96-100,2012年4月。 62. 葉啓洲,日間住院、住院請假與日額型住院醫療保險/高高院100保險上易6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04期,頁253-257,2012年7月。 63. 葉啓洲,傷害保險殘廢等級之認定與保險示範條款之修正―評最高法院一百年度台上字第二○二六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12期,頁190-199,2013年1月。 64. 葉啓洲,健康保險之指定醫院條款、隱藏性義務與內容控制,台灣法學雜誌,217期,頁171-174,2013年2月。 65. 葉啓洲,肇事逃逸之免責條款、隱藏性義務與保險人之說明義務,台灣法學雜誌,229期,頁165-170,2013年8月。 66. 葉啓洲,受益權與繼承權之區別、權利比例與保全代位,月旦法學教室,133期,頁27-29,2013年10月。 67. 葉啓洲,犯罪行為除外危險之解釋與最大善意原則──臺灣臺北地方法院一○一年度保險字第一一八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4期,頁37-45,2013年12月。 68. 葉啓洲,要保人告知義務法制之改革:消費者保護、對價平衡與最大善意原則之交錯與位移,政大法學評論,136期,頁129-207,2014年3月。 69. 葉啓洲,健康保險中住院必要性之認定,台灣法學雜誌,256期,頁149-154,2014年9月。 70. 葉啓洲,從「全有全無」到「或多或少」——以德國保險契約法上約定行為義務法制之改革為中心,政大法學評論,140期,頁223-286,2015年3月。 71. 葉啓洲,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之規範拘束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卷1期,頁225-279,2020年3月。 72. 葉啓洲,徘徊在除外條款與特約條款之間─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2663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15期,頁39-47,2022年1月。 73. 葉啓洲,保險消費者保護與公司治理-公平待客原則與其界限,臺灣財經法學論叢,5卷1期,頁125-153,2023年1月。 74. 葉啓洲,天外飛來的保險金?-受益人拒絕取得受益權之效果,新學林法學,1期,頁203-206,2024年2月。 75.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條款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卷2期,頁325-360,1975年4月。 76. 劉宗榮,論保險契約的解釋—兼論保險法第五四條的修正芻議,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112-130,2008年8月。 77. 劉姿汝,預售屋廣告與契約之爭議──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109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27期,頁44-59,2023年1月。 78. 劉政明、葉雲隆,我國營造綜合保險爭議案例之研究,核保學報,22期,頁237-263,2015年4月。 79. 盧國揚,前受益人之一死亡 後順位即可遞補?次順位受益人的保險金權利之爭,現代保險,183期,頁111-113,2004年3月。 80. 賴英照,說理或詭辯-判決引用外國法的爭論,中原財經法學,38期,頁1-108,2017年6月。 81. 賴煥升,論保險契約解釋-以防疫保單理賠爭議為中心,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80期,頁57-110,2023年7月。 82. 薛智仁,新肇事逃逸罪之逃逸概念-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4869號刑事判決,台灣法律人,26期,頁133-146,2023年8月。 83. 謝哲勝,契約的解釋―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150號民事判決評析,法令月刊,67卷4期,頁39-49,2016年4月。 84. 羅俊瑋,被保險人合理期待原則-以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保險字第二十一號民事判決為例,全國律師,17卷1期,頁80-93,2013年1月。 85. 羅俊瑋,論保險人告知義務與保險契約特殊解釋原則之關聯,全國律師,15卷5期,頁66-80,2011年5月。 86. 羅俊瑋,論保險契約之特殊解釋原則,萬國法律,172期,頁86-103,2010年8月。 87. 饒瑞正,保險法最大善意原則之辨正,月旦法學雜誌,89期,頁153-174,2002年10月。 四、 學位論文 1. 李其陸,法律行為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以契約之解釋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2. 李榮三,工程保險之法律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學士後法學組碩士論文,2004年7月。 3. 林苡辰,論合理期待原則於我國保險法制之適用—以人身保險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23年6月。 4. 許榮賢,保險契約條款解釋與合理期待原則之研究-兼論米堤飯店賠案之理賠爭議,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2007年6月。 5. 陳聖寰,保險契約解釋之理論與案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21年1月。 6. 鄭子薇,論保險法上告知義務之改革—以對價平衡原則及消費者保護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6月。 五、 研究計畫 1. 李志峰,保險法之合理期待原則―解釋性工具與規範市場行為之功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2022年8月。 2. 盧國揚、汪信君,醫療保險必要性住院認定爭議問題之研究―兼論定額型醫療保險重複投保之通知義務,保險業務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2009年12月。 六、 會議紀錄 1. 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研商保險公司對住院不理賠評估做法之妥適性」會議紀錄,臺北,2016年4月12日。 七、 網路資料 1. 朱漢崙,找專業「撞車手」開中古豪車詐保 產險公司鎖定黑名單列拒保戶,聯合報,2023年10月1日,參考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476462(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2. 李柏泉,癌症理賠疑義:保單中癌症併發症究竟指什麼?,財團法人癌症基金會,參考網址:https://www.canceraway.org.tw/page.php?IDno=4009(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3.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保財字第11304908291號令,個人投保旅行平安保險 意外死亡及失能給付標準費率表(113年7月1日版),113年4月26日。參考網址:https://www.ib.gov.tw/ch/home.jsp?id=45&parentpath=0,3&mcustomize=onemessages_view.jsp&dataserno=202404260001&dtable=Law(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4.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裁罰案件:宏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於110年5月10日送審備查之「宏泰人壽薰衣草醫療健康保險附約」(下稱本商品)部分變更內容,核有違反保險法相關法令規定情事,有礙健全經營之虞,依保險法第149條第1項序文、第2款、第7款及第171條第1項規定,予以糾正,及命貴公司應恢復原費率,退還調漲保費後向保戶溢收之保險費,並處以罰鍰新臺幣120萬元,及限制貴公司自裁處書送達之翌日起一年內停止銷售保證續保之健康保險新契約,2021年9月2日,參考網址:https://www.fsc.gov.tw/ch/home.jsp?id=131&parentpath=0,2&mcustomize=multimessage_view.jsp&dataserno=202109030001&toolsflag=Y&dtable=Penalty(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5.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日間住院≠住院?舊式醫療險理賠爭議延燒,2017年3月8日,參考網址:https://www.consumers.org.tw/product-detail-2697346.html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6. 財團法人金融法制暨犯罪防制中心,「假住院、真詐財」醫師涉勾結詐保案,參考網址:https://www.iafi.org.tw/tw/News_RWD_01/ugC_News_Detail.asp?hidnewsid=42(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7.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112全年保險業-人壽保險公司-理賠-爭議類型統計表,參考網址:https://www.foi.org.tw/Article.aspx?Lang=1&Arti=10448&lid=57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8. 張朝欣,開車自撞「騙千萬保險金」!詐保11犯嫌遭起訴,中國時報,2023年5月1日,參考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253784?utm_source=share&utm_medium=mobile (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9. 廖珮君,旅平險網路投保商機噴發 加計產險 總業績年增5.4倍,經濟日報,2023年10月18日,參考網址: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3/7512061(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10. 蔡孟峻、陳信仁;駕駛開車自撞!找朋友誆車禍詐保 2人被提起公訴,華視新聞,2024年3月5日,參考網址:https://ctsnews.page.link/1j2e8(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11. 融通理賠同意書圖片,網址: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7&t=828475(最後瀏覽日:2024年6月14日)。 貳、 外文部分 一、 英文專書 1. Leo P. Martinez & Douglas R. Richmond (2021), CASES AND MATERIALS ON INSURANCE LAW, 9th,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 二、 英文期刊 1. Abraham, K. S., A Theory of Insurance Policy Interpretation, 95 MICH. L. REV. 531 (1996). 2. Eric A. Zacks, The Restatement (Second) of Contracts § 211: Unfulfilled Expectations and the Future of Modern Standardized Consumer Contracts, 7 Wm. & Mary Bus. L. Rev. 733 (2016). 3. David J. Seno,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Insurance Law: What to Expect in Wisconsin, 85 MARQ. L. REV. 859 (2002). 4. Decker, Paul E., Admissibility of Parol Evidence to Explain Ambiguities in Wills, 54 KY. L.J. 692 (1954) 5. John M. Bjorkman,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Doctrine - An Overview, 29 BRIEF 39 (2000). 6. Lin, Tan Yock, Construction of commercial contracts and parol evidence, SINGAP. J. LEG. STUD. 301 (2009). 7. Meredith R. Miller, Contract Law, Party Sophistication and the New Formalism, 75 MO. L. REV. 493 (2010). 8. Rahdert, M. C.,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considered, 18 CONN. L. REV. 323 (1986). 9. Rahdert, M. C.,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Revisited, 5 CONN. INS. L. J. 107 (1998). 10. Rappaport, Michael B., The Ambiguity Rule and Insurance Law: Why Insurance Contracts should not be Construed Against the Drafter, 30 GA. L. REV. 171 (1995). 11. Robert Braucher, Interpretation and Legal Effect in the Second "Restatement of Contracts", 81 COLUM. L. REV. 13 (1981). 12. 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83 HARV.L. REV. 961 (1970). 13. 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Part Two, 83 HARV. L. REV. 1281 (1970). 14. Robert H. II Jerry, Insurance, Contract, and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5 CONN. INS. L.J. 21 (1998). 15. Roger C. Henderson, The Doctrine of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in Insurance Law After Two Decades, 51 OHIO ST. L.J. 823 (1990). 16. S. H. O, Patent and latent ambiguities in written instruments, 14 AM. L. REG. 140 (1866). 17. Schane, Sanford., Ambiguity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Law, 25 T. JEFFERSON L. REV. 167 (2002). 18. Stempel, J. W., Reassessing the Sophisticated Policyholder Defense in Insurance Coverage Litigation. 42 DRAKE L. REV. 807 (1993). 19. Stempel, J. W., Unmet Expectations: Undue Restriction of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Approach and the Misleading Mythology of Judicial Role. 5 CONN. INS. L.J. 181 (1998). 20. Susan Randall, Freedom of Contract in Insurance, 14 CONN. INS. L.J. 107 (2008). 三、 德文專書 1. Bruns, Privatversicherungsrecht, 2015. 2. Langheid/Wandt/Looschelders,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Bd.1, München, 2.Aufl., 2016. 3. Larenz/Wolf,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9. Aufl., München 2004. 4. Medicus, Dieter,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9 Aufl., Heidelberg 2006. 5. Schmoeckel/ Rückert/ Zimmermann (Hrsg.), Historisch-kritischer. Kommentar zum BGB, Band I, 2003. 四、 日文專書 1. 山下友信ほか『保険法(第3版)』有斐閣(2015年3月)。 2. 庭田範秋『新保険学総論』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1995年1月)。 3. 山野嘉朗『保険契約と消費者保護の法理』成文堂(2007年6月)。 五、 日文期刊 1. 今村有「危険变動の概念」損害保険研究32卷4號(1971年2月)。 六、 國際組織文書 1.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SURANCE SUPERVISORS (IAIS), APPLICATION PAPER ON DETERRING, PREVENTING, DETECTING, REPORTING AND REMEDYING FRAUD IN INSURANCE (September, 2011), available at: https://www.iaisweb.org/uploads/2022/01/Application_paper_on_fraud_in_insurance.pdf.pdf; G011035800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060;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53060/1/800401.pdf

  2. 2
  3. 3
    Academic Journal
  4. 4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施佩宜, Shih, Pei-Yi

    المساهمون: 葉啟洲, Yeh, Chi-Chou

    Relation: 一、專書\r\n1. 王文宇、林國全、曾宛如、王志誠、蔡英欣、汪信君,商事法,元照出版公司,2013年6版。\r\n2. 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21年8月修訂新版。\r\n3. 王澤鑑,債法原理,三民書局,2022年2月增訂新版。\r\n4. 王澤鑑,債編總論第一卷,自版,1989 年。\r\n5. 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版。\r\n6. 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第一卷總則,元照出版公司,2018年1月2版。\r\n7. 林國全、王志誠、卓俊雄、汪信君、莊永丞、林建智,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理論與實務,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2019年5月。\r\n8.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公司, 2015年3版。\r\n9. 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自版,2004年9月\r\n10. 葉啟洲,保險法,元照出版公司,2021年3月,7版。\r\n11. 葉啟洲,保險法判決案例研析(一),元照出版公司,2017年3月,2版。\r\n12. 葉啟洲,保險法判決案例研析(二),元照出版公司,2017年5月。\r\n13. 葉啟洲,民法總則,元照出版公司,2021年9月。\r\n14. 劉宗榮,定型化契約論文專輯,三民書局,1993年9月。\r\n15. 劉宗榮,保險法-保險契約法暨保險業法,自版,2016年4版。\r\n\r\n\r\n二、期刊論文\r\n1. 江朝國,主附約、據實說明義務與因果關係抗辯-評桃園地方法院101年度保險字第17號判決,裁判時報,60期,頁31-37,2016年8月。\r\n2. 吳從周,法律行為解釋、契約解釋與法律解釋-以民法第98條之立法溯源與實務運用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23期,頁81-170,2018年9月。\r\n3. 汪信君,保險契約效力與重複締約行為,月旦民商法雜誌,16期,頁70-87,2007年6月。\r\n4. 汪信君,保險詐欺與契約效力-日本與英國保險法制之發展,月旦法學雜誌,212期,頁150-172,2015年月。\r\n5. 卓俊雄,論住院必要性之判斷─兼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104年度保險上字第4號民事判決,裁判時報,57期,頁52-59,2017年3月。\r\n6. 張冠群,臺灣保險法關於惡意複保險法律效果之檢討與修正建議,月旦民商法雜誌月旦法學雜誌,31期,頁93-116,2011年3月。\r\n7. 張冠群,保險契約條款「疑義」之認定與解釋-評臺灣高等法院100年度保險上易字第1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10期,頁187-213,2012年11月。\r\n8. 張冠群,「日間住院」之理賠爭議,評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102年度保險上易字第1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227期,頁255-277,2014年4月。\r\n9. 張冠群、汪信君,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二十條「公平合理原則」於保險爭議案件之適用,全國律師,19卷8期,頁18-44,2015年8月。\r\n10. 陳朋翔,醫療保險詐欺犯罪辨識指標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9年5月。\r\n11. 陳俊元、朱勗華、廖晨旭、賴彥傑,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中公平合理原則之法律實證研究,東吳法律學報,32卷4期,頁81-146,2021年4月。\r\n12. 陳炫宇,英日保險詐欺索賠法制比較研究,東吳法律學報,26卷2期,頁2014年10月。\r\n13. 陳炫宇、林勳發,保險契約解釋原則及例外——以精明被保險人例外法則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33-180,2014年6月。\r\n14. 葉啟洲,商業主體間定型化保險契約之內容控制,裁判時報,7期,頁68-75,2011年2月。\r\n15. 葉啟洲,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之規範拘束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9卷1期,頁225-279,2020年3月。\r\n16. 劉宗榮,論保險契約的解釋—兼論保險法第五四條的修正芻議,月旦法學雜誌,159期,頁112-130,2008年8月。\r\n17. 簡美慧,從我國法院判決論保險詐欺態樣、成因、特徵與防制之道,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r\n18. 羅俊瑋,英國海上保險法最大誠信原則發展之評析,國會季刊,38卷5期,頁20-44,2010年5月。\r\n19. 羅俊瑋,論保險監理與保險消費者之保護,萬國法律,189期,頁9-21,2013年6月。\r\n20. 羅俊瑋,釋字第576號解釋後對複保險適用範圍之爭議/台北地院99保險簡上12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43期,頁196-198,2014年3月。; G010396103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63;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41663/1/index.html

  5. 5
    Academic Journal
  6. 6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聖寰, Chen, Sheng-Huan

    المساهمون: 葉啟洲 彭金隆, Yeh, Chi-Chou Peng, Jin Lung

    وصف الملف: 2395478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 中文部分\n(一) 專書\n1. 王澤鑑,民法總則,修訂版,2008年10月。\n2. 王澤鑑,債法原理,增訂4版,2012年12月。\n3. 江朝國,保險法逐條釋義—第二卷保險契約,2版,2015年11月。\n4. 汪信君、廖世昌,保險法理論與實務,4版,2017年9月。\n5. 林勳發、柯澤東、劉興善、梁宇賢,商事法精論,6版,2009年3月。\n6. 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增訂4版,2018年10月。\n7. 陳猷龍,保險法論,2010年2月。\n8. 葉啟洲,保險法,6版,2019年3月。\n9. 劉宗榮,保險法:保險契約法暨保險業法,4版,2016年8月。\n\n(二) 專書論文\n1. 王文宇,契約解釋與任意規定-比較法與案例研究,載:2014兩岸四地法律發展法學研究與方法(下),頁593-656,2018年1月。\n2. 吳從周,台灣民法方法論之發展現狀—特別聚焦法律解釋方法在法院實務之運用狀況,載:身分法之回顧與前瞻—戴東雄教授八秩華誕祝壽論文集,頁491-524,2017年8月。\n3. 葉啟洲,日間住院、住院請假與日額型住院醫療保險-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0保險上易字第6號判決,載:保險法判決案例分析(一),頁236-242,2017年3月。\n\n(三) 期刊論文\n1. 江朝國,保險契約條款解釋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頁 20-21,2009年1月。\n2. 吳從周,法律行為解釋、契約解釋與法律解釋-以民法第98條之立法溯源與實務運用為中心,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3期,頁81-169,2018年9月。\n3. 林建智,論合理期待原則,保險專刊,第33期,頁157-166,1993年9月。\n4. 林琮達,定型化保險契約解釋之前瞻─以實務見解及比較法上之觀察為中心,財產法暨經濟法,第29期,頁119-165,2012年3月。\n5. 卓俊雄,論住院必要性之判斷——兼評臺灣高等法院臺南分院 104 年度保險上字第 4 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 57 期,頁52-59,2017年3月。\n6. 陳俊元,怒火地平線-墨西哥灣漏油案與保險契約之解釋,華岡法粹,第62期,頁49-73,2017年6月。\n7. 陳俊元,併發症、保險理賠與合理期待原則,靜宜法學,第7期,頁125-143,2018年12月。\n8. 陳炫宇、林勳發,保險契約解釋原則及例外-以精明被保險人例外法則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21期,頁133-180,2014年6月。\n9. 施文森,誠信原則與格式條款外之求償,月旦法學雜誌,第182期,頁95-116,2010年7月。\n10. 張冠群,保險契約條款「疑義」之認定與解釋──評臺灣高等法院一○○年度保險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0期,頁187-213,2012年11月。\n11. 張冠群,「日間住院」之理賠爭議——評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一〇二年度保險上易宇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27期,頁257-277,2014年4月。\n12. 葉啟洲,人壽保險適用消費者保護法契約審閱期間之問題研析,保險專刊,第28卷第1期,頁61-91,2012年6月。\n13. 葉啟洲,傷害保險殘廢等級之認定與保險示範條款之修正——評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2026號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頁190-199,2013年1月。\n14. 葉啟洲,健康保險中住院必要性之認定,台灣法學雜誌,第256期,頁149-154,2014年9月。\n15. 葉啟洲,保險法上對價平衡原則之規範拘束力,臺大法學論叢,第49卷第1期,頁225-279,2020年3月。\n16. 劉宗榮,論保險契約的解釋—兼論保險法第五四條的修正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頁112-130,1998年7月。\n17. 羅俊瑋,被保險人合理期待原則-以高雄地方法院九十九年度保險字第二十一號民事判決為例,全國律師,第17卷第1期,頁80-93,2013年1月。\n18. 羅俊瑋,論保險契約之特殊解釋原則,萬國法律,第172期,頁86-103,2010年8月。\n\n(四) 博碩士學位論文\n蕭宇良,論保險法之因果關係 —以承保範圍與事故發生之因果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碩士論文,2020年7月。\n\n(五) 網際網路\n1.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者評議中心第108年年報,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tnIfzONRHq7kkOzquaFJGX5FO75CQxqU/view。\n2. 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評議決定書查詢系統:https://ods.foi.org.tw/。\n3. Lawsnote七法—法學資料庫 : https://www.lawsnote.com/ 。\n4. 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n\n二、 外文部分\n1. Kenneth S. Abraham, A Theory of Insurance Policy Interpretation, 95 Mich. L. Rev.531 (1996).\n2. Mark A. Geistfeld, Interpreting the Rules of Insurance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68 Rutgers U.L. Rev. 382 (2015).\n3. 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83 Harv. L. Rev. 961 (1970).; G0107358019;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25;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4025/1/801901.pdf

  7. 7
  8. 8
  9. 9
  10. 10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蕭宇良, Hsiao, Yu-Liang

    المساهمون: 張冠群, Chang, Kuan-Chun

    وصف الملف: 1650327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參考文獻及書目\n一、中文部分\n(一) 書籍\n1.Robert R. Pagano著,潘中道、郭俊賢譯,行為科學統計學,7版 (2005)\n2.王澤鑑,侵權行為法,初版,(2013)\n3.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5版,(2009)\n4.林惠玲、陳正倉,統計學方法與應用下冊,4版,(2016)\n5.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5版, (2018)\n6.許士宦,民事訴訟法口試講義(下),初版,(2017)\n7.陳彩稚,保險學,3版,(2012)\n8.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7版,(2010)\n9.陳聰富,因果關係與損害賠償,初版,(2004)\n10.陳聰富,侵權行為法原理,2版, (2018)\n11.葉啟洲,保險法,6版,(2018)\n12.劉宗榮,保險法,4版,(2016)\n13.劉明生,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初版,(2013)\n14.魏大喨,民事訴訟法,初版, (2015)\n(二) 專書論文\n1.吳志正,揭開民事損害賠償法相當因果關係之神秘面紗,收於:王千維、黃立、林信和、詹森林、陳聰富、吳志正、姚志明、張倍齊,侵權行為因果關係之探討,頁148-222 (2019)\n2.沈冠伶,論新民事訴訟法中法官之闡明義務與當事人之事案解明義務,收於:沈冠伶,民事證據法與武器平等原則,頁1-22 (2012)\n3.林信和,論侵權行為的相當因果關係,收於:王千維、黃立、林信和、詹森林、陳聰富、吳志正、姚志明、張倍齊,侵權行為因果關係之探討,頁77-82 (2019)\n4.許士宦,不當得利返還訴訟中無法律上原因事實之舉證責任分配,收於:許士宦,爭點整理與舉證責任,頁191-252 (2012)\n5.詹森林,第三人之故意不法行為與因果關係之中斷—最高法院90年台上字第772號代客泊車案判決之研究,收於:王千維、黃立、林信和、詹森林、陳聰富、吳志正、姚志明、張倍齊,侵權行為因果關係之探討,頁91-101 (2019)\n(三) 期刊論文\n1.江朝國,不包括佔優勢原則,月旦法學教室,第89期,頁26-27 (2009)\n2.呂廣盛,除外責任 vs 不保事項,保險經營論壇,第56回,頁1-3 (2017)\n3.汪信君,「意外傷害」之定義與外來突發事故—─最高法院100年台上字第88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9期,第59-68頁,(2011)\n4.汪信君,酒醉駕車、免責事由與因果關係──簡評最高法院九十八年台上字第二三四一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期,頁101-107 (2010)\n5.沈冠伶,重大醫療瑕疵與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最高法院 106 年度台上字第 227 號判決簡評,月旦醫事法報告,第10期,頁96-110 (2017)\n6.姜世明,醫師民事責任程序中之舉證責任減輕,月旦民商法雜誌,第6卷,頁5-29 (2004)\n7.張冠群,保險契約條款「疑義」之認定與解釋──評臺灣高等法院一○○年度保險上易字第一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01期,頁187-213 (2012)\n8.張冠群、蔣念祖,意外事故因果關係之認定──評臺灣高等法院106年度保險上字第15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92期,頁50-63 (2020)\n9.許士宦,醫療責任訴訟之舉證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246期,頁26-47 (2015)\n10.陳俊元,怒火地平線-墨西哥灣漏油案與保險契約之解釋,華岡法粹,第62期,頁49-73 (2017)\n11.曾允君,論保險法上除外事故與損失間因果關係之認定──以臺灣高等法院104年度保險上字第23號民事判決為導引,月旦裁判時報,第91期,頁79-89 (2020)\n12.黃國昌,舉證責任,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頁32-36 (2004)\n13.劉宗榮,論保險契約的解釋—兼論保險法第五四條的修正芻議,月旦法學雜誌,第159期,頁112-130 (2008)\n14.潘維大,美國侵權行為法對因果關係之認定,東吳法律學報第7卷第2期,頁1-40 (1992)\n15.顏厥安,相當因果關係與社會科學方法論—由韋伯以及賴德布魯赫談起,中研院法學期刊,2019特刊2,頁53-127 (2019)\n(四) 網際網路\n1.Lawsnote法學資料庫,https://lawsnote.com\n2.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s://law.judicial.gov.tw/default.aspx\n二、外文部分\n(一) 書籍\n1.Cees van Dam, European Tort Law (2nd ed. 2013).\n2.Etti Baranof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2004).\n3.European Group on Tort Law, 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 Text and Commentary (2005).\n4.George Rejda & Michael McNamara, Principle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13th ed. 2017).\n5.H.L.A. Hart & Tony Honor, Causation in The Law (2nd ed. 1985).\n6.James Goudkamp & Donal Nolan, Scholars of Tort Law (2019).\n7.John Lowry & P. J. Rawlings, Insurance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2004).\n8.John Lowry et al., Insurance Law: Doctrines and Principles (3rd ed. 2011).\n9.Meixian Song, Causation in Insurance Contract Law (2014).\n10.Robert Cooter & Thomas Ulen, Law and Economics (6th ed. 2016).\n11.Robert Merkin & Johanna Hjalmarsson, Compendium of insurance law (2007).\n12.Stephen R.Wilson & Michael Stockdale, English legal system (2nd ed. 2011).\n(二) 期刊\n1.Banks McDowell, Causation in Contracts and Insurance, 20 Conn. L. Rev. 569 (1988).\n2.Dudi Schwartz, Interpretation and Disclosure in Insurance Contracts, 21 Loy. Consumer L. Rev. 128 (2008).\n3.Eden, Scott M., I Am Having a Flashback . All the Way to the Bank: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in Skull Rule to Mental Injuries- Poole v. Copland, Inc., 24 N.C. Cent. L.J.180 (2001).\n4.Erik S. Knutsen, Confusion about Causation in Insurance: Solutions for Catastrophic Losses, 61 Ala. L. Rev. 957 (2010).\n5.Erik S. Knutsen,Causation in Canadian Insurance Law, 50 Alta. L. Rev. 631 (2013).\n6.James J. Marchiano, State Farm Mutual Automobile Insurance Company v. Partridge:Expanding the Scope of Insurance Liability in California, 7 Pac. L. J. 57 (1976).\n7.Jeremiah Smith,Legal Causes of Action in Torts, 25 HARV. L. Rtv. 103 (1911).\n8.John Lowry & P. J. Rawlings, Proximate Causation in Insurance Law, 68 Mod. L. Rev. 310 (2005).\n9.Kenneth S. Abraham, A Theory of Insurance Policy Interpretation, 95 Mich. L. Rev. 531 (1996).\n10.Kenneth S. Abraham, Judge-Made Law and Judge-Made Insurance: Honoring the Reasonable Expectations of the Insured, 67 Virginia Law Review 1151 (1981).\n11.Malcolm Clarke, Insurance: The Proximate Cause in English Law, 40 Cambridge L.J. 284 (1981).\n12.Mark A. Geistfeld, Interpreting the Rules of Insurance Contract Interpretation, 68 Rutgers U.L. Rev. 371 (2015).\n13.Peter Nash Swisher, Causation Requirements in Tort and Insurance Law Practice: Demystifying Some Legal Causation Riddles, 43 Tort Trial & Ins. Prac. L.J. 2 (2007).\n14.Peter Nash Swisher, Insurance Causation Issues: The Legacy of Bird v. St. Paul Fire & Marine Ins. Co., 2 Nev L. J. 351, 352 (2002).\n15.Richard A. Fierce, Insurance Law - Concurrent Causation: Examination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10 S. Ill. U. L.J. 527 (1985).\n16.Richard W. Wright, Causation in Tort Law, 73 Calif. L. Rev. 1735 (1985).\n17.Robert E. Keeton, Insurance Law Rights at Variance with Policy Provisions, 83 Harv. L. Rev. 961 (1970).\n18.William Conant Brewer, Jr, Concurrent Causation in Insurance Contracts, 59 Mich. L. Rev. 1141 (1961).\n19.William L. Prosser, Palsgraf Revisited, 52, Mich. L. Rev.1 (1953).; G0106358014;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002;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31002/1/801401.pdf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Dissertation/ Thesis
  15. 15
    Dissertation/ Thesis
  16. 16
  17. 17
    Dissertation/ Thesis
  18. 18
    Dissertation/ Thesis
  19. 19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蘇珈漪

    المساهمون: 楊淑文

    Time: 17

    Relation: (一)中文文獻 1、書籍 (1)史尚寬,債法總則,1983年3月。 (2)史尚寬,債法各論,1981年7月。 (3)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2002年6月,修訂二版一刷。 (4)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上),三民,1995年4月,修正十六版。 (5)王澤鑑,基本理論債之發生,債法原理(一),三民,2009年9月,增訂版。 (6)王澤鑑,民法總則,三民,2005年9月再刷。 (7)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一冊,三民,2009年12月版。 (8)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下),三民,2010年3月,修訂版。 (9)黃立,民法債編總論,元照,2006年11月,修正三版。 (10)黃立等,民法債編各論(上),元照,2004年10月,初版第三刷。 (11)黃立等,民法債編各論(下),元照,2004年9月,初版第二刷。 (12)黃立,德國新債法之研究,元照,2009年9月,初版。 (13)黃茂榮,債法總論第一冊,植根法學,2002年6月,初版。 (14)黃茂榮,債法總論第二冊,植根法學,2004年7月,增訂版。 (15)黃茂榮,債法各論第一冊,植根法學,2006年9月,增訂二版。 (16)陳自強,契約之內容與消滅,民法講義II,學林,2004年9月,一版再刷。 (17)陳自強,契約之成立與生效,民法講義I,學林,2005年2月,一版再刷。 (18)陳自強,整合中之契約法,元照,2011年5月,初版一刷。 (19)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翰蘆圖書,2001年8月,三刷。 (20)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三)—消費者保護法專論,元照,2003年8月初版。 (21)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四),元照,2006年12月,初版。 (22)楊淑文,新型契約與消費者保護法,元照,2006年,二版。 (23)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體系化解說(下),瑞興,2010年3月,初版。 (24)林誠二,民法債編各論(中),瑞興,2002年3月,初版。 (25)邱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下),元照,2001年2月,新訂一版一刷。 (26)邱聰智,新訂債法各論(中),元照,2008年8月,初版二刷。 (27)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中),自版,2004年3月,初版。 (28)戴修瓚,民法債編各論,文光圖書,1959年4月,五版。 (29)彭鳳至,情事變更原則之研究—中、德立法、裁判、學說之比較,五南,1986年1月,初版。 (30)王文宇,從經濟觀點論保障財產權的方式,民商法理論與經濟分析,元照,2000年5月,初版一刷。 (31)姚志明,契約法總論,元照,2011年9月,初版一刷。 (32)姚志明,債務不履行之研究(一),2003年8月,初版一刷。 (33)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元照,2003年2月,初版一刷。 (34)姚志明,民事法理論與判決研究(一),元照,2009年11月,初版一刷。 (35)謝哲勝、李金松,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上),翰蘆,2010年2月,增訂二版。 (36)謝哲勝、李金松,工程契約理論與實務(下),翰蘆,2010年2月,增訂二版。 (37)葉錦鴻,承攬,三民,2007年11月,初版一刷。 (38)羅昌發,政府採購法與政府採購協定論析,元照,2004年10月,二版。 (39)杜景林、盧湛,德國民法典評注,法律出版社,2011年8月,一版。 (40)杜景林、盧湛譯,德國債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6年3月,二刷。 (41)杜景林、盧湛譯,德國債法分論,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42)王志興,工程仲裁案例選輯(1),中華民國仲裁協會,2000年12月,一版。 (43)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編印,公共工程爭議處理案例彙編III,1998年6月。 (44)民法研究修正實錄—債編部分(五),法務部編印,2000年1月。 (45)陳櫻琴、陳希佳、黃仲宜合著,工程與法律,新文京開發,2010年9月,二版。 (46)巫啟后,統包概說,文笙,2006年,初版。 (47)尹章華,公共工程與採購法,台北漢興,1998年7月,初版。 (48)黃鈺華主編,政府採購法解讀—逐條釋義,元照,2008年9月,三版一刷。 (49)張登科,強制執行法,2004年2月,自版。 (50)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五南經銷,2007年,修正十三版。 (51)呂彥彬,工程契約履約擔保制度之研究,元照,2010年3月,初版一刷。 (52)李家慶,工程與法律的對話,三民,2010年1月,初版一刷。 (53)李家慶,工程法律與索賠實務,中華民國仲裁協會,2004年9月,初版。 (54)王伯儉,工程契約法律實務,元照,2008年10月,二版一刷。 (55)工程爭議問題與實務(一),中華民國仲裁協會,2010年12月,一版。 (56)工程爭議問題與實務(二),中華民國仲裁協會,2010年12月,一版。 (57)工程法律實務研析(一),元照,2008年1月,二版二刷。 (58)工程法律實務研析(二),元照,2008年1月,初版二刷。 (59)工程法律實務研析(三),元照,2007年7月,初版一刷。 (60)工程法律實務研析(四),元照,2008年9月,初版一刷。 2、期刊論文 (1)王澤鑑,不當得利制度與衡平原則:定作人依民法第五一一條規定終止時,承攬人就承攬工作之全部支出費用得主張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法學叢刊第148期,1987年1月。 (2)王澤鑑,定作人終止契約時承攬人之損害賠償請求權、報酬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請求權:最高法院三則判決之檢討,法學叢刊第137期,1990年1月。 (3)王澤鑑,民法總則在實務上的最新發展(五)—最高法院90及91年度若干判決的評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7期,2004年4月。 (4)楊與齡,論承攬契約定作人之義務,法學叢刊第85期,1977年3月。 (5)黃茂榮等,承攬之終止與解除之效力—民法研究會第五次研討會紀錄,法學叢刊第166期,1997年4月。 (6)黃立,契約自由的限制,月旦法學雜誌第125期,2005年10月。 (7)黃立,消保法的定型化契約條款(一),月旦法學教室第15期,2004年1月。 (8)黃立,工程承攬契約中情事變更之適用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19期,2011年2月。 (9)黃立,檢視短期消滅時效的問題兼論最高法院88年度台上字第156號及89年度台上字第831號民事判決,政大法學評論第67期,2001年9月。 (10)楊淑文,工期展延之爭議與履約調解,月旦法學雜誌第143期,2007年4月。 (11)楊淑文,工程定型化契約之履約保證條款(含立即照付約款)—最高法院相關實務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7期,2010年12月。 (12)楊淑文,主債權範圍擴展條款之無效與異常—最高法院91年台上字第2336號判決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22期,2005年7月。 (13)楊淑文教授之發言,最高法院99年度民事學術暨債法施行八十週年研討會,台灣法學雜誌第179期,2011年7月。 (14)詹森林,公共工程定型化工期展延條款之實務問題,法令月刊第61卷第8期,2010年8月。 (15)陳自強,雙務契約不當得利返還之請求,政大法學評論第54期,1995年12月。 (16)陳自強,論計算錯誤,政大法學評論第53期,1995年6月。 (17)林誠二,政府採購契約消滅時效條款,月旦法學教室第21期,2004年7月。 (18)林誠二,情事變更原則之再探討,台灣本土法學第12期,2000年7月。 (19)楊芳賢,給付遲延時解除契約與損害賠償請求權關係之立法例以及我國民法第二百六十條等相關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58期,1997年12月。 (20)王千維,德國民法債編修正有關消滅時效制度之變動,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6月。 (21)朱柏松,民法定型化契約規範之適用與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54期,1999年11月。 (22)陳聰富,工程承攬契約之成立、解除與終止,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 (23)陳聰富,誠信原則的理論與實踐,政大法學評論104期,2008年8月。 (24)王文宇,契約定性、漏洞填補與任意規定:以一則工程契約終止的判決為例,台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2期,2009年6月。 (25)顏玉明,營建工程契約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關係,營造天下第111期,2005年3月。 (26)顏玉明,從工程契約文件談契約價金之給付與調整,營造天下第112期,2005年4月。 (27)顏玉明,從FIDIC國際工程標準契約條款談工程索賠管理,營造天下第109期,2005年2月。 (28)顏玉明,營建工程契約進度及工期問題探討,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 (29)顏玉明,合作義務之實踐—工程契約定作人用地提供行為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第期,2012年6月。 (30)顏玉明,工程變更(Variations)之探討—以異常地質(Differing Site Conditions)為對象,律師雜誌第282期,2003年3月。 (31)Canaris, Grundgedanken und Entwicklung des deutschen Vertragsrecht, 林美惠譯,台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8卷第3期,1999年4月。 (32)姚志明,營建工程承攬契約定作人協力義務之性質--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台上字第一○九六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6期,2010年12月。 (33)姚志明,營建工程契約協力義務之研究,東亞法學評論,第1卷第1期,2010年3月。 (34)姚志明,公共營建工程契約之成立—以營建工程之招標、決標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81期,2010年6月。 (35)姚志明,德國民法債編修正介紹,月旦法學教室第8期,2003年2月。 (36)姚志明,民法債務不履行之新發展,月旦法學雜之第99期,2003年8月。 (37)姚志明,一般情事變更原則於給付工程款案例之適用—兼評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台上字第八九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56期,2008年5月。 (38)楊佳元,雙務契約給付不能之效力,台北大學法學論叢第61期,2007年3月。 (39)Gerhard Hohloch, 債法修正及新法侵害契約之類型,楊佳元譯,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年8月。 (40)邱琦,債務不履行體系的再構成—論德國法上的發展,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2000年10月。 (41)林易典,德國民法典新舊法部分譯文,月旦法學雜誌第99期,2003年8月。 (42)林易典,德國民法債編修正簡介,月旦法學雜誌第85期,2002年6月。 (43)陳彥良,論給付障礙法之新體例--以德國新修正之民法債篇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95期,2003年4月。 (44)林榮耀,情事變更原則之理論與實際,收錄於民法債編論文選輯,鄭玉波主編,1984年7月初版。 (45)李家慶,論工程承攬報酬之請求權時效,營建知訊第241期,2003年2月。 (46)李家慶,論工期展延索賠棄權條款之效力,營建知訊第242期,2003年3月。 (47)李家慶,遲延交付場地責任誰屬,營建知訊第226期,2001年11月。 (48)陳佑寰,真正還是不真正?論工程契約中業主協力行為之性質—最高法院97年台上字第360號民事判決之評析,法令月刊第62卷第8期,2011年8月。 (49)古嘉諄,論工程契約之生、老、病、死,月旦法學教室第63期,2008年1月。 (50)古嘉諄,工程契約之「老」與相關爭議,月旦法學教室第65期,2008年3月。 (51)古嘉諄,工程契約之病(上),月旦法學教室67期,2008年6月。 (52)林孜俞,工程契約業主不為協力行為之效力,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 (53)余文恭,論工程契約之性質及其義務群,月旦法學雜誌第129期,2006年2月。 (54)余文恭,論工程契約定作人之指示—兼論FIDIC紅皮書之相關規定,法令月刊第55卷第11期,2004年11月。 (55)余文恭,工程爭議探討—論重大地質差異之三大特徵,營造天下第137期,2008年1月。 (56)余文恭,從工程契約之動態發展論工程契約之變更—兼論FIDIC紅皮書之相關規定,法令月刊第55卷第12期,2004年12月。 (57)張哲源,交付=受領—論承攬人之「交付」、定作人之「受領」與危險移轉、同時履行抗辯、物之瑕疵擔保間之關係,東吳法律學報第16卷第3期,2005年4月。 (58)鄭富方、孔繁琦、廖肇昌,工程承攬契約之解除與終止,營建管理季刊第85期,2011年3月。 (59)廖肇昌、黃一平,公共工程契約爭議類型之探討,營建管理季刊第64期,2005年9月。 (60)謝定亞,公共工程契約風險分配之兩難—以經濟效率分析為核心,土木水利第36期卷3,2009年6月。 (61)陳純敬,營建工程展延工期及額外費用補償之請求依據,土木水利第36卷第2期,2009年6月。 (62)黃越欽,承攬契約之履行責任與瑕疵擔保責任,政大法學評論第9期,1978年12月。 (63)劉福標,營建工程風險管理與分擔之初探,營建管理季刊第50期,2002年3月。 (64)鄧勝軒,淺論公共工程契約風險的公平合理分擔,營建管理季刊第70期,2007年。 (65)葉英惠,合約的風險管理,中鼎月刊第249期,2000年4月。 (66)林發立,工程合約實務問題泛論(四)—工程合約之定義、在我國法律上之定性、種類及特性,萬國法律第81期,1995年6月。 (67)吳憲彰,工程合約實務問題泛論(三)—承攬契約工程變更之爭議,營造天下第23期,1997年11月。 (68)吳憲彰,工程合約實務問題泛論(六)--營繕工程驗收與保固之爭議,營造天下第40期,1999年4月。 (69)蔡宗儐、黃冠雄、蔡哲安,營造業聯合承攬現況初探(下),營造天下第113期,2005年5月。 (70)藍瀛芳,論工程契約的分類與統包(下),營建知訊第247期,2003年8月。 (71)林雅芬、陳鵬光、魏潮宗,工期展延與損失求償,工程法律探索,元照,2009年10月,初版一刷。 (72)馮馨儀,工程保留款之性質—評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1950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40期,2007年1月。 (73)羅明通,論工期展延費用之風險分擔(上)—從「不可歸責於廠商」之角度談起,營建知訊第232期,2002年5月。 (74)羅明通,工期展延費用之風險分擔--從「不可歸責於廠商」之角度談起(下),營建知訊第233期, 2002年6月。 (75)羅明通,公平合理原則與不可歸責於兩造之工期延宕之補償—兼論棄權條款之效力,月旦法學雜誌第91期,2002年12月。 (76)林美惠,淺論「工程預付款」之法律性質,營造天下第61/62期,2002年2月。 (77)黃泰鋒、陳麗嘉,論工程款請求權之消滅時效,仲裁季刊第77期,2006年3月。 (78)黃泰鋒、陳麗嘉,工期展延補償爭議爭點試析(上),仲裁季刊第78期,2006年7月。 (79)黃泰鋒、陳麗嘉,工期展延補償爭議爭點試析(下),仲裁季刊第79期,2006年11月。 (80)黃泰鋒,工期展延合理補償之請求依據—論情事變更原則適用性,營造天下第40期,1999年4月。 (81)黃柏夫,「誠實信用原則」與「情事變更原則」如何適用於工程展期糾紛?萬國法律第108期,1999年12月。 (82)賴榮吉、謝宇珩,捷運工程因工期展延衍生公平調整合約金額探討,捷運技術半年刊第27期,2002年8月。 (83)藍秉強,從「工期展延索賠爭議」到「逾期罰款爭議」的趨勢預測,仲裁季刊第71期,2004 年5月。 (84)陳坤城,情事變更原則在營建工程之探討(一),現代營建第281期,2003年5月。 (85)黃世孟、陳坤成,營建工程受領(驗收接管)遲延之探討(下),現代營建第217期,1998年1月。 (86)張吉佐、李民政,隧道工程地質風險分攤研議,中興工程第64期,1999年7月。 3、論文 (1)曾婉雯,工程契約中之契約調整權—以情事變更原則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陳玉潔,工程契約變更之爭議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歐陽勝嘉,定型化違約金條款之法律問題,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4)吳若萍,公共營建工程契約中遲延完工之問題研究--以不可歸責於承攬人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張南薰,情事變更原則在公共工程上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6)林孜俞,公共工程契約之訂定與招標機關之義務,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7)黃紋綦,工程契約風險之研究—以公共工程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8)謝定亞,施工承攬契約不可抗力風險分配之法律經濟分析,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 (9)林辰熹,工程採購契約之承攬報酬及危險負擔移轉問題探討,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10)林慧貞,附隨義務與民事責任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11)詹文馨,契約法上之附隨義務—以德國法契約責任之擴大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12)蕭偉松,論營建工程遲延與情事變更原則之適用,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專業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年。 (13)余文恭,兩岸工程施工契約之比較研究—以竣工義務及協力行為為中心,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大陸法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 (14)邊國鈞,公共工程履約爭議實務問題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5)林俊佑,工程承攬契約重大變更問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6)張晏菁,論工程契約下定作人之協力義務,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17)劉芮圻,工程契約定作人義務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18)呂純純,公共工程逾期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19)劉至芳,工程契約價金調整方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20)謝家佳,公共工程展延爭議法律問題之研究,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1)孫玉珊,美國法下擬制變更理論於我國公共工程契約上之應用,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22)白惠淑,公共工程統包之相關問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3)盧仲昱,營建工程契約遲延問題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24)林明珠,受領遲延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25)顧美春,工程契約風險分配與常見爭議問題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6)盧克晃,工程履約爭議問題之研究,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27)夏正台,FIDIC海牙國際工程土木工程契約一般條款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4、研討會論文、研究報告 (1)Prof.Dr. Stephan Lorenz,「債務法現代化後的德國法院實務現況」專題演講稿。 (2)楊淑文,工程契約之危險承擔與情事變更原則,發表於台灣工程法學會。 (3)詹森林,最高法院裁判與民事契約法之發展,發表於最高法院99年度民事學術暨債法施行八十週年研討會,2010年10月12日。 (4)顏玉明,引言—工程承攬契約中業主義務之探討,發表於工程法律系列論壇(九)。 (5)謝定亞,建立工程業主義務清單之初議,發表於工程法律系列論壇(九)。 (6)許俊逸,工程承攬契約之風險分配—以鐵路改建工程常見爭議類型為例,發表於工程法律系列論壇(五)。 (7)黃馨慧,由法院判決先例看工期展延及費用求償之爭議,發表於工程法律系列論壇(四)。 (8)理律法律事務所,政府採購爭議處理事件案源及問題類型分析,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03年。 (9)李家慶計畫主持,政府採購契約之廠商所負損害賠償責任之研究,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2006年。 (10)陳堯中等計畫主持,隧道工程地質風險分攤及標準契約條款,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1999年8月。 (二)德文文獻 1.Medicus/Lorenz, Schuldrecht I, Allgemeiner Teil, 19. Aufl., 2010, C. H. Beck, München. 2.Medicus/Lorenz, Schuldrecht I, Besonderer Teil, 15. Aufl., 2010, C. H. Beck, München. 3.Brox/Walker, Besonderes Schuldrecht. 34. Aufl., 2010, C. H. Beck, München. 4.Brox/Walker, Allgemeines Schuldrecht. 33. Aufl., 2009, C. H. Beck, München. 5.Looschelders,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6. Aufl., 2010, Carl Heymanns, Köln. 6.Jörn Eckert,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2. Aufl., 2004, Baden-Baden. 7.Hans-Joachim Musielak, Grundkurs BGB : eine Darstellung zur Vermittlung von Grundlagenwissen im bürgerlichen Recht mit Fällen und Fragen zur Lern- und Verständniskontrolle sowie mit Übungsklausuren, 11. Aufl., 2009, C. H. Beck, München. 8.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mit Einführungsgesetz und Nebengesetzen, Buch 2 Recht der Schuldverhältnisse §§ 631-651 (Werkvertrag), Neubearbeitung 2008. 9.Kapellmann/Langen, Einführung in die VOB/B, 17. Aufl., 2008. 10.Kapellmann/Messerschmidt, VOB Teil A und B, 3. Aufl., 2010, C. H. Beck, München. 11.Messerschmidt/Voit, Privates Baurecht, 2008, München. 12.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Band 4, Schuldrecht Besonderer Teil II §§611-704, 5. Aufl., 2009, München. 13.Vygen/Joussen, Bauvertragsrecht nach VOB und BGB I , 4. Aufl., 2008. 14.Iris Oberhauser, Praxisleitfaden Privates Baurecht, 2010. 15.Günther Jansen, Beck'scher Online-Kommentar VOB Teil B, 2009. 16.Locher, das private Baurecht, 7. Aufl., 2005, C.H.Beck München. 17.Kleine-Möller Mehl, Handbuch des privaten Baurecht, 3. Aufl., 2005, München. 18.Christopf Müller-Foell, Die Mitwirkung des Bestellers beim Werkvertrag, Duncker & Humblot/Berlin, Band 69, 1982. 19.Marcus Daniel Strunk, Die Mitwirkung des Bestellers und ihre Auswirkungen auf den Vollzug des Werkvertrags, Verlag Dr. Kovac, Band 59, Hamburg 2008. (三)網站資料 1.司法院法學資料搜尋系統 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2.法源法律網: http://www.lawbank.com.tw/ 3.德國聯邦司法部網站: http://www.gesetze-im-internet.de/englisch_bgb/index.html 4.Juristischer Informationsdienst dejure. org: http://dejure.org/gesetze/VOB-B; G0098651002;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4943

  20.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