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2 نتائج من 2 نتيجة بحث عن '"吳博聰"',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38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Dissertation/ Thesis
  2. 2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吳博聰, Wu, Po Tsung

    المساهمون: 劉連煜, Liu, Len Yu

    وصف الملف: 2382918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中文資料\n(一)書籍\n1.甘添貴,刑法總論講義,自版,1992 年9 月再版。\n2.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0年11月。\n3.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3年4月。\n4.吳光明,證券交易法論,三民書局,2006年7月。\n5.李開遠,證券管理法規新論,五南圖書,2006年第四版。\n6.林國全,證券交易法研究,元照出版公司, 2000年9月。\n7.林山田,刑法通論(上)、(下) ,1998年1月增訂6版。\n8.柯耀程,變動中的刑法思想,元照出版公司,2001 年9 月修訂二版。\n9.姚志明,證券交易法導讀,三民書局,2008 年9 月初版一刷。\n10.許玉秀,主觀與客觀之間,新學林出版社,1997年9月。\n11.陳春山,證券交易法論,五南圖書,2009年9月。\n12.陳峰富,關係企業與證券交易,五南圖書,2005年初版。\n13.陳維曾,「法律與經濟奇蹟的締造」,元照出版公司,2000 年7 月。\n14.陳愛娥譯,法學方法論,Karl Larenz著,五南圖書,2008年6月。\n15.黃常仁,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論證,自版,2001 年8 月增一版。\n16.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3月。\n17.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作者自版,2008年9月五版。\n18.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6年2月。\n19.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7年2月,增訂5版。\n20.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2008年9月。\n21.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一),三民書局經銷,1997年11月。\n22.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二),三民書局、瑞興書局經銷,1998年4月。\n23.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三),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2年5月。\n24.劉連煜,公司法理論與判例研究(四),元照出版公司經銷,2006年4月。\n25.廖大穎,證券市場與企業法制論,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6月。\n26.廖大穎,證券交易法導論,三民書局,2006年5月。\n27.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作者自版,2006.02初版。\n28.賴英照,股市遊戲規則-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作者自版,2009.10再版。\n29.賴英照,證券交易法解析簡明版,作者自版,2011年2月初版。\n30.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二、三、四冊,三民書局,1991年8月,再版。\n31.賴源河,證券法規,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10月。\n32.蘇俊雄,「刑法總論Ⅰ」,自版,1998 年12 月修正版。\n33.蘇俊雄,「刑法總論Ⅱ」,自版,1998 年12 月修正版。\n(二)期刊、專論\n1.王志誠,沖洗買賣之認定基準,法令月刊第59卷3期, 2008年3月。\n2.王志誠,連續交易之認定基準及實務爭議,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9期,2008年3月。\n3.立法院公報第76卷第96期。\n4.伍思吟,證券交易法第155條及第157條之1有關市場操縱及內線交易規範之修正重點,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4卷第2期 2006年2月。\n5.余雪明、蘇秀玲,歐盟內線交易與操市場指令研析,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98年12月。\n6.何曜琛,護盤與操縱行為-簡評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2318號刑事判決,臺灣法學雜誌第107期,2008年6月。\n7.何曜琛,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認定與要件-簡評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第1044號刑事判決,臺灣本土法學第97期,2007年8月。\n8.李開遠,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 項第4 款處罰股價操縱行為─「不法炒作」刑事責任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2 期,2004年6月。\n9.李開遠,從證券交易法之修正論刪除第一五五條第一項第二款有關處罰股價操縱行為─『沖洗買賣』刑事責任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創刊號,2003年11月。\n10.吳克昌,證券交易法反操縱條款之研析(上) (下),證交資料,2002年7月、8月。\n11.吳克昌、溫祖德,我國集中交易市場股價操縱案例研究及查核業務之改進,台灣證券交易所91年度業務研究報告。\n12.吳俊毅,竊盜罪不法所有意圖之探討,刑事法雜誌第43 卷第2 期,1999年4月。\n13.吳元曜,「論經濟刑法概括條款之規範模式」,軍法專刊第51卷第10期,2005年10月。\n14.吳元曜,「論經濟刑法之解釋方法」,刑事法雜誌第94卷第5期,2005年10月。\n15.吳元曜,論沖洗買賣條款之立法形式及適用基準,法令月刊,第53卷第1期,2004年1月。\n16.許祥洙,韓國市場操縱行為監管制度芻論,正義與法, 2009 年第4 期,http://202.202.80.1/zlg/News_View.asp?NewsID=3249。\n17.林國全、戴明昇,證券市場操縱行為構成要件實務認定之研析,2011年12月。\n18.林國全,操縱行為之案例分析,證券暨期貨月刊第22卷第12期,2004年12月。\n19.林國全,從日本法之規定檢視我國證券交易法一五五條反操縱條款,收於氏著,證券交易法研究,元照出版公司,2000年9月。\n20.林國全,以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方法操縱價格--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二年度金上重訴字第九號判決評析,月旦民商法雜誌,第7期,2005年3月。\n21.林孟皇,論沖洗買賣之構成要件、法律適用與罪數問題,法令月刊第60卷9期,2009年9月。\n22.林麗香,證券市場操縱行為之成立--最高法院九六年臺上字第二六○號民事判決之簡評,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0期,2007年11月。\n23.林鈺雄,主觀不法構成要件(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5 期,2004 年1 月。\n24.林建智、黃邦超,出席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2012 年亞太區域委員會會議報告,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出國報告書,102 年1 月。\n25.唐洪敏,歐盟關於市場操縱的定義及其特點,證券市場導報,2005年8月號。\n26.郭土木,證券暨期貨交易操縱行為之比較,收錄於賴源河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五南出版,1997年8月。\n27.許雅華,護盤與操縱行為之認定--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5上更(一)165號判決評析,證交資料,第548卷,2007年12月。\n28.莊永丞,論證券價格操縱行為之規範理論基礎--從行為人散布流言或不實資料之操縱行為開展,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1期,2008年7月。\n29.陳文禹,「操縱股價犯罪之構成要件--簡評最高法院九六年台上字第一零四四號判決」,臺灣本土法學第104期,2008年3月。\n30.陳惟龍、林仁光(共同主持人),陳茵琦、蘇秀玲(研究人員),各國關於操縱股價之損害賠償責任範圍及實踐研究,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委託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專案研究,2013年12月。\n31.曾宛如,操縱市場之禁止,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08期,2008年7月。\n32.曾冠,評歐盟證券法的最新發展,廣西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7年3月。\n33.張文毅譯,“Investigating and Prosecuting Market Manipulation”,「市場操縱行為的調查與起訴」,證交資料,2006年8月。\n34.張益輔、黃韻禎,證券交易市場操縱行為態樣之探討,證交所99年度專題研究報告,2010年12月。\n35.廖大穎,論析證券交易法第一五五條第一項第四款的構成要件與嘉義地院九二年金訴字第三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92期,2007 年3月。\n36.蔡墩銘、吳光明、陳春山,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規定之檢討與建議,台北市證券商業同業公會研究計畫,1997 年11 月。\n37.劉連煜,違約不交割與間接正犯,月旦法學教室,第5 期,2003 年5月。\n38.劉連煜,沖洗買賣行為之合法性,月旦法學教室,試刊號,2002 年10月。\n39.劉連煜,連續交易與炒股,月旦法學雜誌,第69 期,2001 年2 月。\n40.賴英照,法學為體 金融為用:論證券交易不履行交割之刑事責任,月旦法學雜誌,2003年9月。\n41.賴源河,Regulation of Security Market Manipulation,載於氏著,公司法問題研究(一),政治大學法學叢書(十四) ,自印,1982年2月。\n42.戴銘昇,論財務預測制度及其虛偽、隱匿(上),集保結算所月刊第170期,2008年1月。\n43.戴銘昇,論財務預測制度及其虛偽、隱匿(下),集保結算所月刊第171期,2008年2月。\n44.戴銘昇,2006 年證券交易法修正之重點評析,法令月刊第57卷3期,2006年3月。\n45.羅贊興、吳翰明、吳博聰、林宏錦,「證券市場人頭戶之探討-從市場監視觀點評析(上)」,證交資料第539期 ,2007年3月出版。\n46.羅贊興、吳翰明、吳博聰、林宏錦,「證券市場人頭戶之探討-從市場監視觀點評析(下)」,證交資料第540期,2007年4月出版。\n(三)學位論文\n1.吳勇毅,論意向犯,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n2.林育生,證券市場操縱之除罪化問題,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n3.洪國誌,證券交易市場不法操縱行為之研究-以相對委託為中心,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n4.洪憲明,證交法第一百五十五條反操縱行為條款之研究(以刑事責任為中心),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n5.施東亮,證券集中交易市場反操縱條款之實務運作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155條第1項刑事責任為中心,高雄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6月。\n6.梁宏哲,證券集中交易市場操縱行為刑事責任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n7.陳宏杰,證券集中市場操縱行為認定基準之研究-以證券交易法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第四款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n8.陳照世,從歐盟與英國市場濫用防治計畫反思我國對內線交易與操縱市場之制度設計,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n9.張秉心,證券市場操縱行為規範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n10.羅誌輝,「護盤與市場操縱行為之研究」,東海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n二、網路資源\n(一)中文網站\n1.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n2.立法院法律系統:http://lis.ly.gov.tw/lgcgi/lglaw.\n3.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n4.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期貨局:http://www.sfb.gov.tw.\n5.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index.php.\n6.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http://www.gretai.org.tw/ch/index.php.\n7.財團法人證券投資人及期貨交易人保護中心:http://www.sfipc.org.\n8.臺灣證券交易所:http://www.twse.com.tw/ch/index.php.\n9.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http://www.tdcc.com.tw/default.htm.\n10.證券暨期貨法令判解查詢系統:http://www.selaw.com.tw/new.asp.\n11.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http://www.csrc.gov.cn.\n12.北大法律信息網:http://www.chinalawinfo.com/index.asp.\n13.深圳證券交易所:http://www.szse.cn.\n14.香港交易所:http://www.hkex.com.hk/index_c.htm.\n15.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http://www.sfc.hk/sfc/html/TC.\n(二)英文網站\n1.European Commission:http://ec.europa.eu/index_en.htm.\n2.IOSC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http://www.iosco.org.\n3.Japan Ministry of Finance:www.mof.go.jp.\n4.KOREA Exchange:http://eng.krx.co.kr/.\n5.London Stock Exchange:www.londonstockexchange.com.\n6.New York Stock Exchange:www.nyse.com.\n7.NASDAQ:www.nasdaq.com.\n8.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http://www.oecd.org.\n9.Proposal for a DIRECTIVE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n insider trad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 (market abuse ), Brussels,30.5.2001 COM (2001) 281 final;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do?uri=COM:2001:0281:FIN:EN 網站。\n10.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美國證管會):http://www.sec.gov/about/laws.shtml#secexact1934 .\n11.Tokyo Stock Exchange:www.tse.or.jp.\n12.U.S.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http://www.sec.gov.\n13.UK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http://www.fsa.gov.uk.\n14.Westlaw:http://international.westlaw.com.\n15.WFE(World Federation of Exchanges):www.world-exchanges.org.\n16.http://www.deltwn.ec.europa.eu/.歐洲經貿辦事處網頁。\n17.http://eur-lex.europa.eu/LexUriServ/LexUriServ.網站。\n18.http://europa.eu/pol/justice/index_en.htm.\n19.http://www.singaporelaw.sg/content/CorporateFinanceChi.html#section4,公司融資與證券監管(17.6.9),新加坡法律參考文章,Singapore Academy of Law.\n三、外文資料\n1.Commission Directive 2004/72/EC of 29 April 2004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as regards accepted market practices, the definition of insider information in relation to derivatives on commodities, the drawing up of lists of insiders , the notification of managers’ transactions and the notification of suspicious transactions. OJL 162, 30/4/2004.\n2.Commission Directive 2003/124/EC of 22 December 2003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as regards the definition and public disclosure of inside inform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market manipulation, OJL 339, 24/12/2003.\n3.Commission Directive 2003/125/EC of 22 December 2003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as regards the fair presentation of investment recommendations and the disclosure of the conflicts of interest, OJL 339, 24/12/2003.\n4.Commission Regulation (EC) No2273/2003 of 22 December 2003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Council as regards exemptions for buy-back programmes and stabilisation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OJL 339,23/12/2003.\n5.Directive 2003/6/EC of 28 January 2003 on insider deal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 (market abuse) OJL96/16.\n6.DIRECTIVE 2003/6/EC on insider deal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Market Abuse Directive),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28 January 2003.\n7.Freshfields Bruckhaus Deringer llp, European market abuse news, winter2012, Pub. February 2013.\n8.IOSCO , Investigating and Prosecuting Market Manipulation,2000.\n9.IOSCO ,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1998.\n10.Kidder, Peabody & Co., 18 SEC 559, 568(1945).;Louis Loss,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t 992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3).\n11.Louis Loss and Joel Seligman,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t 1131-1132 (2004, 5th ed).\n12.Market Abuse Directive, Level3-first set of CESR guidance and information on the common operation of the Directive, CESR/04-505b,2004.\n13.Niamh Moloney, EC Securities Regu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n14.The AMF Publishes its General Regulation: Towards the Unification of the French, Securities Laws, Baker & McKenzie, Client Alert, January 2005.\n15.Thomas Lee Hazen,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at 456 (2005, 5th ed,Thomson/West).\n16.Stavros Gadinis and Howell E. Jackson, Markets as Regulators: A Survey , 80 S. Cal. L. Rev. 1239 (2006).; G0096961119;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445;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7445/1/1119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