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Academic Journal
المصدر: 野生动物学报, Pp 240-243 (2020)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如何对待动物及动物保护立法的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有着相近的历史文化背景,动物品种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大致相同,台湾地区动物保护法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和发展相对成熟,对大陆地区动物保护立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文将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动物保护立法进行比较,分析台湾地区动物保护立法对于大陆地区动物保护立法可借鉴之处,如以明确保护动物利益为主的立法目的,扩大动物保护范围,健全公众参与制度,设立动物保护专门机构并加大处罚力度,为完善大陆地区动物保护立法提供思路与, Zoology, QL1-991
وصف الملف: electronic resource
-
2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吳盈德 Yen-Te Wu
المصدر: 交大法學評論, Iss 5, Pp 1-18 (2019)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陸資, 違法投資, 行政罰法, 連續處罰, the 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 funds from china, illegal investments,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s, penalized continuously, Law
وصف الملف: electronic resource
-
3Academic Journal
-
4Academic Journal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莎士比亚, Shakespeare, 台湾地区, Taiwan, 莎戏曲, Shakespeare opera, 权力隐喻, metaphor of power
Relatio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64(2):86-97;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8268
-
5Conference
المؤلفون: 陳欽忠
المساهمون: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ung Hsing University
Relation: #PLACEHOLDER_PARENT_METADATA_VALUE#; 臺灣地區前輩美術家作品特展(二)書法專輯導論, Page(s) 5-12.; http://chinese.nchu.edu.tw/download.php?filename=226_a23e8e37.doc& dir=writing& title=%E9%99%84%E4%BB%B6%E6%AA%94%E6%A1%88; http://hdl.handle.net/11455/59372
الاتاحة: http://hdl.handle.net/11455/59372
-
6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周佳
Relation: 台海研究,2019,(02):55-62,54;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7943
-
7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余凡
Relation: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03):57-63;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7923
-
8Academic Journal
Relation: 海峡法学,2019,21(01):46-57;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7892
-
9Academic Journal
Relation: 现代法治研究,2019,(01):44-53;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7885
-
10Academic Journal
Relation: 现代台湾研究,2019,(02):54-62;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7877
-
11Academic Journal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台湾地区, “司法改革”, “大法官解释”, “司法院大法官审理案件法”, “宪法诉讼法”
Relation: 海峡法学,2019,21(04):3-12;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7840
-
12Academic Journal
Relation: 台湾研究集刊,2019,(05):40-46;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7659
-
13Academic Journal
Rel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7(03):88-95,169;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5579
-
14Academic Journal
Relation: 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3(01):60-65;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5423
-
15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郑雅倩
Relation: 现代教育科学,2019,(12):144-150;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4444
-
16Academic Journal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台湾地区, Taiwan, 新闻传播教育,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理念, idea, 实用主义, pragmatism, 理性主义, rationalism
Relation: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55(5):149-156;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1360
-
17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歐陽芳安, OU YANG, FANG AN
المساهمون: 吳秦雯, Wu, Chin Wen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言論自由, 文化權, 國際人權公約, 中國大陸電影進口配額制度,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事前審查, 言論自由市場, 國家中立性原則, 國家保護義務
وصف الملف: 3005088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參考文獻\n(ㄧ)中文\n\n1.專書\n\n中央委員會財務委員會(1954),本黨經營各事業概況。\n吳乃德(2020),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 民族記憶美麗島,臺北:春山。\n吳庚、陳淳文著(2014),憲法理論與政府體制,臺北:三民。\n吳信華(2011),憲法釋論,臺北:三民。\n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1961),臺北:銀華。\n林子儀(1999),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臺北:元照。\n林子儀、葉俊榮、黃昭元、張文貞編著(2014),憲法權力分立,臺北:三民。\n洪國均(2018),國族音影 書寫臺灣・電影史,臺北:聯經。\n涂予尹(2015),論多元文化主義下種族優惠性差別待遇的法正當性基礎:以臺灣原住民學生高等教育升學優待措施為中心,臺北:元照。\n張培倫(2005),秦力克論自由主義與多元文化論,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n張錦華(2014),多元文化主義與族群傳播權——以原住民族為例,臺北:黎明文化。\n許育典(2006),文化憲法與文化國,臺北:元照。\n許育典(2013),文化憲法與文化國,臺北:元照。\n湯德宗(2016),《憲法對話‧對話憲法》(憲法有聲書)下冊,臺北:天宏。\n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n葉龍彥(2017),圖解台灣電影史(1895-2017年),臺北:晨星。\n劉靜怡(2021),網路時代的新聞自由探尋,臺北:元照。\n鄭明娳(1994),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n蕭文生(2020),傳播法基礎理論與實務,臺北:元照。\n蕭高彥(2013),西方共和主義思想史論,臺北:聯經。\n蘇致亨(2020),毋甘願的電影史——曾經,臺灣有個好萊塢,臺北:春山。\n\n2.專書論文\n\n王必芳(2012),「公共服務」或「普及服務」?-以法國學說的反思和法制的演進為中心,載於:李建良編,《2011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2012年,頁113-197。\n石忠山(2017),多元民主共和的平等與差異:原住民族特殊群體權利的若干思考,載於:許宗力主編,追尋社會國: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實踐,臺大出版中心,頁165-217。\n吳乃德(2015),民主時代的威權遺緒,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卷一,清理威權遺緒,頁25-67。\n李建良(2014),論國際條約的國內法效力與法位階定序-國際條約與憲法解釋之關係的基礎課題,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八輯(上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175-275。\n李禎祥(2015),民主化初期的平反工作,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卷二記憶歷史傷痕,頁15。\n林佳和(2014),法律與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收於:人權、正義與司法改革,陳傳岳律師七秩晉五華誕祝壽論文集,2014年8月,頁489-519。\n林明昕(2017),憲法規範下的社會正義:以基本國策的規範效力為中心,收於許宗力主編:追尋社會國:社會正義之理論與制度實踐,臺大出版中心,頁3-60。\n林超駿(2004),初論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ralism)作為我國原住民權益保障之理論基礎——以Will Kymlica與其對手間之辯論為起點,載於法治斌教授紀念論文集:法治與現代行政法學,元照出版,頁309-342。\n孫迺翊(2016),無障礙/可及性、合理調整與平等不歧視原則:從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檢視我國憲法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之平等原則與內涵,臺大法學論叢,第45卷頁1163 - 1228。\n張文貞 (2010),國際人權法與內國憲法的匯流:台灣施行兩大人權公約之後,收於: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八), 臺北市: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頁1-26。\n張文貞(2009),憲法與國際人權法的匯流——兼論我國大法官解釋之實踐,收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八輯(上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223-272。\n許宗力(2003),談言論自由的幾個問題,收錄於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頁239-267。\n陳妙芬(2009),文化國的原則與實踐,載於蕭高彥主編,憲政基本價值,中研院人社中心,2009年6月,頁152。\n陳怡凱(2010),國際人權公約之內國效力-以公民與政治權公約暨經濟社會文化權公約施行法為例,收於: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主編,台灣法學新課題(八), 臺北市:社團法人台灣法學會,2010年,頁。\n陳淑芳(2006),文化憲法,載:蘇永欽主編,部門憲法,2006年,頁597。\n劉宏恩(2016),中譯導讀:不是美國法律史,也是美國社會史,收於:勞倫斯・傅利曼著,劉宏恩、王敏銓譯,美國法律史。\n顏厥安(2003),自由主義與憲政體制之確立,收於:李鴻禧等著,台灣憲法之縱剖橫切,頁423-425。\n\n3.期刊論文\n\nPontier, Jean-Marie著,吳秦雯譯(2008),文化機構,月旦法學,第163期,2008年11月,頁99-112。\n王俐容(2005),文化政策中的經濟論述:從菁英文化到文化經濟?,文化研究,第1期,頁169-195。\n王勁力 (2015),數位匯流時代之通訊傳播匯流法制探究,科技法律評析,第8期,頁57-93。\n王泰升(2017),論台灣的轉型正義:過去、現在與未來間的對話,台灣法學雜誌,第315期,頁1-24。\n王泰升(2021),人的歷史?法的歷史?——多元法律在地匯合,台灣法律人,第1期,頁1-26。\n王韻茹(2021),國家對文化保存與維護的憲法意義——以文化資產保存法為觀察,國立高雄大學法學論叢,第17卷第1期,頁1-43。\n石忠山(2021),國族認同與民主的未來-哈伯馬斯憲政愛國主義述評,哲學與文化,第48卷第6期,頁51-70。\n吳信華(2017),「商業性言論」因「事前審查」而不採「寬鬆標準」?——釋字第744號解釋評析,月旦裁判時報,第59期,頁27-37。\n吳秦雯(2010),傳播科技發展與文化權之建構,法令月刊,第61卷第1期,,頁183-197。\n吳秦雯(2014),被認定為廢棄物的言論/高高行99簡214簡易判決,台灣法學雜誌,第245期,頁199-203。\n李建良(2001),藥物廣告的限制及其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8期,頁75-89。\n李建良(2014),集會自由與群眾運動的憲法保障——釋字第718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246期,頁13-25。\n李惠宗(2010),法律隱藏漏洞的發現與填補之法理基礎——司法院大法官違憲審查實踐的觀察,月旦法學雜誌,第185期,頁5-16。\n李瑞騰(1988),張道藩先生「我們所需要的文藝政策」試論,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訊第6卷1期,頁81-88。\n李道明(1995),日本統治時期電影與政治的關係,歷史月刊,頁123-128。\n李寧修(2018),論選舉期間民調之行政管制界限,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54期,頁55-98。\n李劍非(2016),公共論壇/場域理論與言論事前限制──未竟其功的釋字第734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第47期,頁64-80。\n周宇修(2008),從公視董監事改選重省言論自由之內涵——兼論公共電視改制之可能性與界限,憲政時代第33卷第4期,頁397-422。\n林佳範,論兩公約對憲法人權保障的補充──一個初步架構的探討,全國律師,14卷3期,頁23-41。\n林依仁(2010),文化意涵與其保護在國際法中的轉變,台灣國際法季刊,第7卷第4期,頁87-128。\n徐揮彥(200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障及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與世界貿易組織規範之潛在衝突與調和,政大法學評論,第99期,頁155-240。\n徐揮彥(2008),從歐盟文化政策之發展與實踐論文化權之保障:以文化多樣性為中心,歐美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四期,頁671-751。\n徐揮彥(200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障及促進文化表現多樣性公約」對文化權及傳播權之影響:以 2007 年歐體視聽媒體服務指令為中心,新聞學研究,第98期,頁93-137。\n徐揮彥(2010),論美加自由貿易協定文化排除條款:以加拿大之實踐為例兼論對我國之啟示,台灣國際法季刊,第7卷第4期,頁233-278。\n徐揮彥(2010),論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中文化權之規範內涵-我國實踐問題之初探,中華國際法與超國界法評論,第6卷第2期,頁453-509。\n徐揮彥(2014),「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我國最高法院與最高行政法院適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43卷特刊,頁839-909。\n張文貞(2012),兩公約實施兩週年的檢討:以司法實踐為核心,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第50卷第4期,頁7-43。\n張永健(2005),論藥品、健康食品、食品之管制,法令月刊,第56卷第5期,頁31-56。\n莊世同(2017),論海耶克的自由主義法治觀:一個批判性的探索,台大法學論叢,第46卷第3期,頁665-702。\n許玉秀、林明昕等(2015),私法自治vs.性別平等──從釋字728論祭祀公業條例之合憲性,台灣法學雜誌,270期,頁5784。\n許育典(2011),多元文化作為憲法價值秩序,台灣法學雜誌,第184期,頁77-81。\n許育典(2021),原住民族狩獵文化權作為文化集體權——評釋字第803號解釋的釋憲同理心,月旦裁判時報,第110期,頁5-13。\n許育典、李佳育(2013),從憲法文化國原則檢討中央文化組織與規範問題,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41期,頁1-40。\n許育典、封昌宏(2016),從自由競爭到國家促進的文創法制建構,月旦法學雜誌,第255期,頁13-27。\n許耀明(2012),未內國法化之國際條約與協定在我國法院之地位,司法新聲,第104期,頁20-27。\n郭銘松(1988),美國公民共和主義法學的興起與其功能特徵,月旦法學雜誌,第38期,,頁97-109。\n陳宗駿(2017),美國集會遊行自由權保障之歷史發展──兼論我國集會遊行與公共秩序之折衝,憲政時代,第42卷第4期,頁375-434。\n陳東升(2006),審議民主的限制——台灣公民會議的經驗,台灣民主季刊,3卷1期,頁77-104。\n陳昭如(2015),女兒還是外人:論大法官釋字第七二八號解釋的雙重排除,月旦裁判時報,41期,頁81-88。。\n陳昱嵐(2020),文化與政治因素交錯下的困境:陸片配額制之探討,文資學報第13期,頁91-119。\n陳淳文(2017),審判歷史:不可或缺的正義?不可能的正義?台灣法學雜誌,第313期,頁78-97。\n陳清秀(2017),論轉型正義——兼談不當黨產法制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314期,頁96-123。\n陳景峯(2020),台灣電影政策與金馬獎的設立(1949-1987),全人教育集刊 ,第5期,頁62-89。\n陳隆志、廖福特(2002),國際人權公約與國內法化之探討,國家政策季刊,第1卷第2期,頁33-56。\n彭心儀(2004),視聽服務貿易自由化下之文化政策爭議,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第4期,頁50。\n湯德宗(2021),再審黨產條例——兼論大法官釋字第793號解釋,台灣法學雜誌,第413期,頁1-44。\n黃昭元(2008),平等權審查標準的選擇問題:兼論比例原則在平等權審查上的適用可能,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7卷第4期,頁253-284。\n黃淑芳(2005),毛澤東的文藝思想與中共文藝政策 ──《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的影響,通識研究集刊第八期,頁171-196。\n黃舒芃(2016),純粹法學如何看待規範與現實的關係?──以司法院釋字第728號解釋之檢討為例,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56期,頁163-211。\n黃舒芃(2016),國際及區域人權公約在憲法解釋扮演的角色,臺灣民主季刊,第13卷1期,頁85-129。\n黃銘輝(2018),論無線廣電媒體管制之正當性基礎-以「頻譜資源稀有性」理論為中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 107 期,頁1-62。\n楊智傑(2018),言論自由事前審查之審查標準——釋字第744號解釋與美國審查標準比較,憲政時代,第43卷第1期,頁89-143。\n葉志良(2015),我國線上影音內容管制的再塑造:從OTT的發展談起,資訊社會研究,第29期,頁49-97。\n詹鎮榮(2005),生存照顧,月旦法學教室,第29期,頁44-45。\n詹鎮榮(2006),憲法基本原則:第五講—社會國原則起源、內涵及規範效力,月旦法學教室,第41期,頁32-41。\n廖元豪(2015),我是人,我值得被收養──釋字第七一二號解釋忽略的「平等權」分析角度,月旦法學雜誌,239期,頁244-261。\n廖福特(2009),批准聯合國兩個人權公約及制定施行法評論,月旦法學雜誌,174期,頁223-229。\n廖福特(2014),從人權角度評析釋字第七一二號解釋,月旦法學,第231期,頁246-259。\n劉靜怡(2004),言論自由導論,月旦法學教室,第26期,頁73-81。\n劉靜怡(2005),言論自由第二講——言論自由的雙軌理論與雙階理論,月旦法學雜誌,第28期,2005年2月,頁42-51。\n劉靜怡(2011),媒體所有權、觀點多元化與言論自由保障:美國法制的觀察,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3期,2011年9月,頁1089-1173。\n劉靜怡(2012),網路中立性原則和言論自由:美國法制的發展,台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3期,頁795-876。\n蔡明賢(2017),戰後臺灣的國家權力運作與再中國化(1945-1947),修平學報,第35期,頁77-110。\n蔡震榮(2014),從釋字第718號解釋探討集會遊行法之修正方向,警察法學第13期,頁1-64。\n鄧衍森(2010),從國際法論人權保障與實踐,全國律師,第14卷3期,頁13-22。\n簡維克(2007),從科技匯流到管制匯流——論NCC成立後的通訊傳播監理政策,科技法學評論第4卷第2期,頁229-285。\n\n4.研究計畫\n林火旺(1999),WILL KYMLICKA的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暨研究所。\n\n\n5.研討會論文\n\n張文貞(2015),國際人權公約與憲法解釋:匯流的模式、功能及台灣實踐,司法院大法官一〇四年度學術研討會。\n黃昭元(2015),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憲法解釋,司法院大法官一〇四年度學術研討會-人權公約與我國憲法解釋。\n陳昭如(2015),差異的難題:以性侵害和習俗傳統為例論性別人權公約的涉入與實踐,司法院大法官一〇四年度學術研討會。\n劉定基(2018),試評「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收錄於「匯流、治理、通傳會」論文集。\n\n6.碩士論文\n\n黃怡禎(2014),從文化多樣性論語言權之保障——以國家角色作為探討核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n鄭玩香(1990),戰後台灣電影管理體系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n6.翻譯書\n\n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臺北:巨流。\nToby Miller, George Yudic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文化政策,臺北:巨流。\n約翰・斯圖爾特・彌爾著(2019),孟凡禮譯,論自由,臺北:五南。\n麥克魯漢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貓頭鷹。\n凱瑟琳‧麥金儂著(2015),王慕寧、李仲昀、葉虹靈、韓欣芸譯,性平等論爭──麥金儂訪臺演講集,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邁可・桑德爾著(2014),蔡慧伃、林詠心譯,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政治中的道德問題。\n藍尼・艾伯斯坦著,林麗雪譯 (2016),自由的選擇,芝加哥自由市場經濟學派演變史,臺北:時報。\n\n(二)英文\n\n1. 專書\nCass. R. Sunstein (2d. 1995). Democracy and the Problem of Free Speech.\nCass. R. Sunstein(2007). Republic.com 2.0.\nCass. R. Sunstein(2017). #Republic: Divide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nBREYER, STEPHEN (2015). THE COURT AND THE WORLD: AMERICAN LAW AND THE NEW GLOBAL REALITIES.\nLee C. Bollinger, Geoffrey R. Stone(2019). The Free Speeech Century.\nMartha C. Nussbaum(2016), Anger and Forgiveness Resentment, Generosity, Justice .\n\n2. 專書論文\nAVISHAI MARGALIT and MOSHE HALBERTAL(1994), Liberalism and the Right to Culture, Social Research, Vol. 61, No. 3, Liberalism (FALL 1994).\nJimmyn Parc(2017), The effects of protection in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case of the Korean film polic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nTim WU, Is the First Amendment Obsolete? in THE FREE SPEECH CENTURY, 2(Lee C. Bollinger and Geoffrey R. Stone eds.2019).\nYvonne Donder, (2013). Cultural Pluralism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The Role of Reservations, in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HUMAN RIGHTS (The Cultural Dimension of Human Rights ed.).\nYvonne Donder, FOUNDATIONS OF COLLECTIVE CULTURAL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Amsterdam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Law No. 2015-12.; G0104651040;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798;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43798/1/104001.pdf
-
18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刘文戈
Relation: 海峡法学,2018,20(02):25-33;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3838
-
19Academic Journal
Relation: 台湾研究集刊,2018,(03):77-88;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3013
-
20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李敢
Relation: 中国行政管理,2018,(04):51-56; https://dspace.xmu.edu.cn/handle/2288/17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