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20 نتائج من 172 نتيجة بحث عن '"口述歷史"',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66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Academic Journal
  2. 2
  3. 3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李嘉臻, Lee, Chia-Chen

    المساهمون: 林巧敏, Lin, Chiao-Min

    وصف الملف: 2961119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Abrams, L.(2016). Oral History Theory (2nd ed.). Routledge. Alexander Street (2023).About. https://search.alexanderstreet.com/about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 (2023, October 25).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https://dictionary.apa.org/ethics Ashe, H. (2022, May). The foreign affairs oral history collection: A national treasure. American Diplomacy. https://americandiplomacy.web.unc.edu/2022/05/the-foreign-affairs-oral-history-collection-a-national-treasure/ Baylor University Institute for Oral History. (2016). Introduction to oral history. https://www.baylor.edu/content/services/document.php/43912.pdf Beauchamp, T. (2000). Philosophic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 (3rd ed.). McGraw-Hill College. Bledsoe, H. & Sherin, B. & Galinsky, G. & Headley, M. & Heimer, A. & Kjedgaard, E. & Lindgren, J. & Miller, D. & Roloff, E. & Uttal, H. (2007). Regulating Creativity: Research and Survial in the IRB Iron Cag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Law Review, 101(2), 388–398. Bradley, K., & Puri, A. (2016). Creating an Oral History Archive: Digital Opportunities and Ethical Issues. Australian Historical Studies, 47(1), 75–91. https://doi.org/10.1080/1031461X.2015.1122072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23). The HHS Policy for Protection of Human Subjects. https://www.hhs.gov/ohrp/regulations-and-policy/regulations/45-cfr-46/revised-common-rule-regulatory-text/index.html Edwards, P. (1967).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acmillan Company & The Free Press. Howard, J. (2006). Oral History Under Review.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Jessee, E. (2011). The Limits of Oral History: Ethics and Methodology Amid Highly Politicized Research Settings. The Oral History Review, 38(2), 287–307. https://www.jstor.org/stable/41440904 Kumar, R. (2014)。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胡龍騰、潘中道譯)。學富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年) Kvalw, S. (2010)。訪談研究法(陳育含譯)。韋伯文化國際。(原著出版於2007年) Kyung-hee Kang (2022). THIS IS NOT BEAUTIFUL, THIS IS SOCIAL INJUSTICE. Columbia University for Oral History Master of Arts. https://ohmaexhibits.org/hub/this-is-not-beautiful-this-is-social-injustice Larson, M. (2013). Steering clear of the rocks: A look at the current state of oral history ethics in the digital age. The Oral History Review, 40(1), 36–49. https://doi.org/10.1093/ohr/oht028 Liu, A. (2013). The meaning of the digital humanities. Publications of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28(2), 36–49. https://10.1632/pmla.2013.128.2.409 Manning, C. (2010). ORIGINAL ARTICLE: ‘My memory’s back!’ Inclusive learning disability research using ethics, oral history and Paul Edwards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digital storytelling. British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38(3), 160-167. https://doi.org/10.1111/j.1468-3156.2009.00567.x Ménard, E., & Smithglass, M. (2012), Digital image description: a review of best practices in cultural institutions, Library Hi Tech, 30(2), 291-309. https://doi.org/10.1108/07378831211239960 Neuman, L. W.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朱柔若譯)。揚智。(原著出版於1997年)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2023, July 13). OHA Guidelin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Oral Historians. https://oralhistory.org/oha-guidelines-for-the-evaluation-of-oral-historians/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2024, January 3). OHA Core Principles. https://oralhistory.org/oha-core-principles/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2024, January 3). OHA Statement on Ethics. https://oralhistory.org/oha-statement-on-ethics/ Oral History Australia. (2024, July 24). Guide – Ethical practice. https://oralhistoryaustralia.org.au/guide-ethical-practice/ Oral History Australia. (2024, July 24). Guide – Ethics and university research. https://oralhistoryaustralia.org.au/guide-ethics-and-university-research/ Oral History Society. (2023, February 21). Legal and Ethical. https://www.ohs.org.uk/legal-and-ethical-advice/legal-and-ethical-during-interview/ Oral History Society. (2024, July 24). GDPR. https://www.ohs.org.uk/gdpr-2/ Oral History Society. (2024, July 24). Legal and Ethical 1st approach. https://www.ohs.org.uk/legal-and-ethical-advice/legal-and-ethical-1st-approach/ Oral History Society. (2024, July 24). Legal and Ethical after. https://www.ohs.org.uk/legal-and-ethical-advice/legal-and-ethical-after/ Oral History Society. (2024, July 24). Legal and Ethical archiving. https://www.ohs.org.uk/legal-and-ethical-advice/legal-and-ethical-archiving/ Oral History Society. (2024, July 24). Legal and Ethical preparation. https://www.ohs.org.uk/legal-and-ethical-advice/legal-and-ethical-preparation/ Oral History Society. (2024, July 24). Legal and ethical: during interview. https://www.ohs.org.uk/legal-and-ethical-advice/legal-and-ethical-during-interview/ Randall, K., Katrina, M., & Shadle, B. (2020). Resisting the Trauma Story: Ethical Concerns in the Oral History Archive. Displaced Voices: A Journal of Archives, Migr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1(1), 76–79. https://doi.org/10.15123/uel.89660 Ritchie, A. (2003). Oral History Excluded from IRB Review.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Newsletter, 37(3). Robertson, M. (2000), Oral History Handbook (4th. ed.). Oral History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 Sheftel, A., & Zembrzycki, S. (2010). Only Human: A Reflection on the Eth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of Working with "Difficult" Stories. The Oral History Review, 37(2), 191–214. https://www.jstor.org/stable/41440802 South African History Archive (SAHA). (2023, February 21). The value of oral history. https://www.saha.org.za/oralhistory/why_study_oral_history.htm Tulane University (2023).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R and VR?. Tulane University. https://sopa.tulane.edu/blog/whats-difference-between-ar-and-vr Walbert, K. (2015). The value of oral history. http://baltimoreuprising2015.org/oralhistorytraining/wp-content/uploads/2019/07/Reading-Sheet-1-Lesson-4.pdf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2023)。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作業基準(學術字第1121402633號函)。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https://hs.irb.sinica.edu.tw/archives/84b5eaab0d4b4f68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6)。出版園地。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https://www.mh.sinica.edu.tw/Historicalsources.aspx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遠流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8)。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室簡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s://www.ith.sinica.edu.tw/about_services_look.php?l=c&no=5&page=1&ps=20 尹培麗(2017)。口述檔案倫理問題探究。檔案學研究,5,11-16。 朱浤源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正中書局。 牟立邦(2015)。略述口述歷史的價值與實際操作。大學圖書館,59,40-51。 吳尚昆(2001)。著作權法的合理使用與個人使用。書苑,49,未註明頁數。 吳建昇(2015)。口述歷史的經驗分享。佛教圖書館館刊,59,109-117。 吳森棋、蔡篤堅、陳詩婷、陳妤嘉、林晏群、賴允亮(2012)。醫預科同學運用口述歷史於安寧服務學習的成效與可行性初探。安寧療護雜誌,17(1),86-99。https://doi.org/10.6537/TJHPC.2012.17 宋雪芳(2003)。搶救過去的記憶:口述歷史應用在圖書館探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0(4),497-511。 李郁青(2004)。口述歷史真偽論爭之迷思─由溫哈熊被控誹謗案看起。2004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研討會,臺北市,臺灣。 沈懷玉(2014)。口述歷史的倫理問題。載於許雪姬(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初版,59-76頁)。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宜蘭縣史館(2023)。重要記事。宜蘭縣史館。https://yihistory.e-land.gov.tw/cp.aspx?n=791571944598622E 林火旺(2022)。基本倫理學(二版)。三民。 林巧敏(2012)。典藏記憶:檔案館口述歷史工作之規劃與實施。檔案半年刊,11(4),121-132。 林桶法(2014)。口述歷史的特性與功能。載於許雪姬(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初版,19-36頁)。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林德政(2014)。口述歷史的定義與要領。載於許雪姬(編),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初版,3-18頁)。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林瓊華(2015)。口述史與地方誌編纂研究。廣西地方志,2015(2),22-28。 邱貴芬(2002)。文學影像與歷史-從作家紀錄片談新世紀史學方法研究空間的開展。文學影像與歷史,31(6),186-209。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7)。泰雅族Malepa群口述傳統。國家文化資產網。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ote/20190201000001 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2019)。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資產數位網。https://hch.hakka.gov.tw/index.asp 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2023)。研究計畫。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https://taiwan.nccu.edu.tw/PageThesis/Rresearch?fid=8010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23)。研究計畫。政治大學歷史學系。https://history.nccu.edu.tw/PageThesis/Rresearch?fid=8132 科技部(2017)。人文社會科學人類研究倫理審查規範。臺灣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香港記憶。(2023)。口述歷史。香港記憶。https://www.hkmemory.hk/collections/oral_history/ 唐諾.里齊(2002)。大家來做口述歷史。遠流。 翁稷安(2021)。「數位人文學」發展概述。2020年臺灣文學年鑑,3-6。 高淞、王向女(2021)。數位人文視域下口述歷史檔案資源開發利用研究。山西檔案,3,61-70。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3)。研究成果。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https://khm.org.tw/tw/research/crh/result?type_id=&search=口述 國史館(2023)。出版品目錄。國史館。https://www.drnh.gov.tw/p/412-1003-169.php?Lang=zh-tw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23)。口述歷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https://www.th.gov.tw/new_site/05publish/07study/01history_saying.php 國立成功大學(2021)。文獻採集整理。國立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治理架構。https://rec.chass.ncku.edu.tw/about_research_ethics/definition/regulation_and_policy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10年08月02日)。聽歷史在說話:科技與產業口述歷史。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https://www.nstm.gov.tw/PublicationDetailC003220.aspx?Cond=e88ec96d-9518-467e-b7ca-79edbead5394&Keyword=口述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2017)。概況說明。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https://www.nmmst.gov.tw/chhtml/content/226/1486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5)。口述歷史。國立傳統藝術中心。https://www.ncfta.gov.tw/content_244.html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2023)。學術/展演成果。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https://drama.nutn.edu.tw/achievement_curriculum.html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2023)。政府資訊。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https://www.ntcri.gov.tw/submenu?uid=152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23)。慈濟口述歷史。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https://tcoralhistory.tzuchi.org.tw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2年12月06日)。牡丹社事件VR新作《Paliljaw 1874》即日起臺史博獨家上映。聯合新聞網。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6/6804201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23)。出版品總覽。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s://www.nmth.gov.tw/publication2list?uid=169&typeId=3555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3)。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科會綜字第1120074179A號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https://law.nstc.gov.tw/LawContent.aspx?id=FL026713&kw=倫理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2023)。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作業要點。科會綜字第1120074179A號函,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https://law.nstc.gov.tw/NewsContent.aspx?id=152210&KW=倫理審查 張文隆(2021年3月15日)。張文隆觀點》給陳儀深先生──讓證據說話(上)。Newtalk新聞。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1-03-15/549561 張迪(2008)。用口述點燃歷史—論口述歷史在紀錄片《南京》中的應用。中國電視,3,65-66。 張家榮(2012)。口述歷史與劇場應用的多元可能。中華民國口述歷史學會會刊,3,27-29 盛卿、肖鵬(2016)。口述歷史在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蘇格蘭:不斷發展的民族」展廳為例。高校圖書館工作,36(5),19-24。 許雪姬、翁誌聰(編)(2013)。口述歷史實務手冊(初版)。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許瑞芳、王婉容(2008)。劇場事6:應用劇場專題。台南人劇團。 陳儀深(2021年03月15日)。自由廣場》口述歷史的功能、重要性及其限制。自由評論網。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37110 陳儀深、彭孟濤(2022)。訪彭明敏教授澄清幾件重要的事。口述歷史,16,289-305。 彭明敏(2021年03月12日)。自由廣場》「口述歷史」是歷史嗎?。自由評論網。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436488 奧美觀點(2020年07月10日)。聲音經濟學:從眼球到耳朵,注意力市場的新藍海。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072 慈濟基金會文史處文史資料組(2019)。慈濟口述歷史。慈濟基金會。https://tcoralhistory.tzuchi.org.tw 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6)。出版品及電子書。新北市政府文化局。https://www.culture.ntpc.gov.tw/xmdoc?xsmsid=0G244819877861732565 楊祥銀(2016)。美國口述歷史倫理審查機制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86-97。 楊肅民(2022年04月13日)。口述歷史惹的禍。金門日報。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5/542262/?cprint=pt 臺北市立文獻館(2021)。文獻採集整理。臺北市立文獻館。https://www.chr.gov.taipei/News_Content_Pic.aspx?n=E1802732605E3858&sms=1FB4CA296B169E38&s=B2F34CBB11A6B898 劉紹華(2012)。倫理規範的發展與公共性反思:以美國及台灣人類學為例。文化研究,14,197-228。 樂詞網(2021)。暗碼化;資料加密;保護碼(encryption)。樂詞網。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4e49c3a92e6aeeb5ead35f68e75eac44/?seq=1 鄧蕊(2010)。倫理審查的制度歷史、運行現況與困境。中外醫學哲學,8(2),57-72。https://doi.org/10.24112/ijccpm.81492 鄭麗珍(2018)。研究倫理審查委員的審查重點為何? 以國立臺灣大學行為與社會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的執行經驗為例。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9(4),185-192。https://www.nstc.gov.tw/nstc/attachments/b4926a65-22af-4dcf-9500-ba08087048b5 戴正德、李明濱(2012)。人體試驗—研究倫理的概念與實踐。教育部。 戴華、甘偵蓉、鄭育萍(2010)。人文社會科學與矸究倫理審查執行研究倫理治理架構計畫的考察與反思。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2(1),10-18。https://www.nstc.gov.tw/nstc/attachments/ee3caff5-7e17-49d1-b16c-b40551d5a9d2 賽馬會獅子山傳耆(2023)。關於我們。賽馬會獅子山傳耆。https://oralhistorytheatre.hk/about-us 鍾宜蒨(2020)。時光瑰寶─口述歷史劇場及其在戲劇教育上的啟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創新與人力發展碩士班。 瞿海源、畢恆達、劉長萱、楊國樞編(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二):質性研究法。臺灣東華。 顏佩貞(2012)。口述歷史館藏的整理與運用:以臺灣檔案典藏單位為例。大學圖書館,16(1),90-106。https://doi.org/10.6146/univj.2012.16-1.06 譚亮,黃娜(2017)。網路環境下美國圖書館口述歷史法律與倫理保護研究—基於對15家美國圖書館的調查。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34-41。; G0111155006;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930;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52930/1/500601.pdf

  4. 4
    Academic Journal
  5. 5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黃文璐, Huang,Wen-lu, Huang, Wen-lu

    المساهمون: 陳儒修, Chen Ru-shou

    وصف الملف: 3475782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王芝芝;許雪姬;游鑑明;歐陽螢(2003)。〈「傾聽她們的聲音-談女性口述歷史」座談會〉。《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5)40-45。 王超譯(2015)。〈鄉黨篇第十〉,《論語》。北京:聯合出版社。 中國電影家協會(2008)。《華語電影的跋涉者——李行導演電影作品研討論文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國電影資料館主編(2017)。《電影導演李行》。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李行等(1968)。〈一個中國導演的剖白:李行作品研究〉。《文學季刊》。6:132-163。 李天鐸、劉現成編(1999)。《電影行者一李行從影50過年回顧文選》。臺北:臺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 李道新(2020)。〈中國早期電影裏的「空氣」說與「同化」論〉。《文藝研究》 。100-108。 李行、張思濤(2005)。〈對話:海峽兩岸電影交流的回憶〉。《當代電影》,北京。111-124。 李子弋(2011)。〈《夏雪》与李行〉,《藝術評論》,4:12-13。 朱亞坤(2020)。 《李行電影的地母精神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沈冬(2020)。〈看見寫實、聽見流行——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70:1-47。 林芳玫(2006)。《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黛嫚(2009)。《李行的本事》,臺北:三民。 林盈志(2022)。《「秋決」1960-1972:一次文物再脈絡化的嘗試》。《報導者》。檢索地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film-execution-in-autumn,檢索日期:2023年9月15日。 姜洪偉(2004)。《李健吾戲劇論》,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侯軍(2003)。〈李行的電影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當代電影》。81-85。 侯軍、李行(2005)。〈臺灣電影教父:李行導演訪談錄〉。《大眾電影》,(1)9-13。 洪鈐(2019)。《導演李行九十編年紀》。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2019年。 段文韜、張斐然(2010)。〈李行之倫理電影探析〉。《科技風》。頁36。 姚錦雲、邵培仁(2021)。〈「禮尚往來」還是「禮上往來」?——從跨學科對話(1939-2013)到中國人際傳播的經典模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唐僧鎧譯。(西元220-265年),《佛說無量壽經》。上下卷,全套2冊。 唐維敏(2009)。《右翼文藝戰鬥復生、電影政經監控起飛、敘事文本美學再現:六十年代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崛起》。輔仁大學博士論文。 唐凌(2011)。〈我所行走的電影之路——深度訪談台灣著名電影導演李行〉,《藝術評論》4:6-11。 教育部文化局(1968)。《文化局的第一年》,臺北:教育部文化局。 孫慰川(2007)。〈台灣電影之父李行及其「養鴨人家」〉。《名作欣賞》。(12):142-144。 孫萌(2016)。〈類型、結構與「地母」原型:「汪洋中的一條船」〉。《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9-14。 凌紫鈞(2018)。《「讓我的歌把你留住」:瓊瑤電影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晚晴(2018)。〈中興期李行電影電影——子一代的「鄉土」回歸〉。《電影文學》。11(21):74-76。 翁佳音、曹銘宗(2021)。《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財團法人天帝教(1991)。《人生指南淺說》。台北:帝教出版社。 財團法人天帝教(1994)。《天堂新認識-科學的宗教宇宙觀》。台北:帝教出版社。 涵靜老人李玉階(1997)。《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台北:帝教出版社。 陳飛寶(1999)。〈李行的電影藝術創作及其在中國電影中的功績〉。《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頁400-431。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鼓應(2008)。《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梁良(2005)。〈見證台灣電影崛起和沒落的關鍵人物——李行〉。《當代電影》。(15)。 費孝通(1985)。《鄉土中國》。北京:三聯出版社。 張海英(2009)。〈家與國的故事 現實與夢想的傳奇——淺析謝晉、李行影片中家國情結之異〉。《安徽文學》。139-140。 張潔弘(2014)。〈電影的儒者——從《養鴨人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服膺解讀台灣導演李行〉,《時代文學》。6:181-182。 張祖群(2014)。〈李行導演電影「秋決」的人倫主題〉。《電影評介》。3(5)1-4。 張燕、李行(2016)。〈「我拍的就是中國電影」李行導演對話錄〉,《貴州大學學報》。30:1-9。 許雪姬(2002)。〈近年來台灣口述史的評估與反省〉。《近代中國》,149期。頁38-45。 焦雄屏(1992)〈台灣電影的大陸情結——從家鄉到異鄉〉。《廣播與電視》(創刊號)。 65-74。 焦雄屏、區桂枝(2008)。《李行:一甲子的輝煌》。臺北:躍升出版。 黃仁、施湘飛(1990)。〈一代大家:維護中國傳統倫理的美學——李行主要作品述評〉。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83-197。 黃仁(2001)。《電影阿郎白景瑞》。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 黃仁(2005)。〈李行的「永不服輸的精神」——《汪洋中的一條船》的幕後幕前〉。《當代電影》。18-20。 黃光國(2010)。《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見黃光國編: 《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44頁。 黃克武(2014)。〈修身與治國——蔣介石的省克生活〉,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臺北: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85-309。 黃東嶽(2015)。 《李行健康寫實電影中的音樂與音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祥銀(2004)。《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雯(2010)。〈傾情中國傳統文化:李行與李安〉。《大眾文藝》。72-73。 趙丹(2009)。〈一種浸染——試析李行與李安的導演風格與美學特徵〉。《賀州學院學報》。60-64。 萬傳法(2009)。〈李行與謝晉電影比較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99-102。 蔡洪聲(1990)。〈台灣的鄉土大師李行〉,《當代電影》,96-101。 鄭豐喜(2000)。《汪洋中的一條船》。北京:華夏出版社。 劉現成(1998)。《中國遺緒:李行電影探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4:50-62。 劉翠霞(2009)。〈李行寫實影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及大中華電影的建構〉。《電影評介》。5、19。 劉曉鵬(2022)。〈台灣退出聯合國五十週年:檢視蔣介石與雙重代表權〉。《展望與探索月刊》。20.1:117-128。 劉翔(2023)。〈民族風韻·精緻構思·詩性美學:李行電影音樂的風格特色與繼承意義〉。《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114-117。 翟學偉(2013)。《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非易(1998)。《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 盧建榮(2007)。〈新文化史的學術性格及其在台灣的發展〉。《新文化史》,臺北:胡桃 木文化。 檀秋文(2009)。〈一甲子的輝煌——李行電影研討會綜述〉。《當代電影》。66-69。 蘇軾,撰、王文誥,輯注(1982)。《蘇軾詩集》(《送參寥師》)。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社。 (清)戴震著(1961)。《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羅顯勇(2016)。〈論李行電影的「健康寫實主義」策略〉。《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15-19。 顧遷譯(2016)。《尚書》。北京:中華書局。 Biersack, A., & Hunt, L. (ed). (1989).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ll, S. ( 1980) Encoding/Decoding.in S. Hall, D. Hobson, A. Lowe, and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London: Hutchin - son, 128 - 39. James Wicks. (2014). Transnational Representations:The State of Taiwan Film in the 1960s and 1970s. HK: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Ritchie, D. A. (1995). Doing oral history. Toronto: Maxwell Macmillan Canada. Merton, R. K. (1972). Insiders and Outsiders: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 9–47. 二、檔案資料 1、檔案編號:N00028-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0 日。 2、檔案編號:N00028-1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1 日。 3、檔案編號:N00028-1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2 日。 4、档案編號:N00028-1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4 日。 5、檔案編號:N00028-1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5 日。 6、檔案編號:N00028-1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0 日。 7、檔案編號:N00028-1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2 日。 8、檔案編號:N00028-1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3 日。 9、檔案編號:N00028-2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5 日。 10、檔案編號:N00028-2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30 日。 11、檔案編號:N00028-3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4 月25 日。 12、檔案編號:N00028-44,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8 日。 13、檔案編號:N00028-6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10 日。 14、檔案編號:N00028-6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12 日。 15、檔案編號:N00028-6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27 日。 16、檔案編號:N00028-7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30 日。 17、檔案編號:N00028-7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31 日。 18、檔案編號:N00028-7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 日。 19、檔案編號:N00028-7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7 日。 20、檔案編號:N00028-84,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3 日。 21、檔案編號:N00028-8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5 日。 22、檔案編號:N00028-9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9 月12 日。 23、檔案編號:N00028-11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0 月28 日。 24、檔案編號:N00028-11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9 月23 日。 25、檔案編號:N00028-10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0 月26 日。 26、檔案編號:N00028-11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1 日。 27、檔案編號:N00028-115,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3 日 28、檔案編號:N00028-11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4 日。 29、檔案編號:N00028-117,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23 日。 30、檔案編號:N00028-11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27 日。 31、檔案編號:N00028-12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2 日。 32、檔案編號:N00028-12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3 日。 33、檔案編號:N00028-12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4 日。 34、檔案編號:N00028-12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5 日 35、檔案編號:N00040-9,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7 日。 36、檔案編號:N00040-4,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2 月28 日。 37、檔案編號:N00040-8,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2 月28 日 38、檔案編號:N00040-1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12 日。 39、檔案編號:N00040-11,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4 月23 日。 40、檔案編號:N00040-17,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6 日。 41、檔案編號:N00040-18,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7 日。 42、檔案編號:N00040-19,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16 日。 43、檔案編號:N00040-2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23 日。 44、檔案編號:N00040-2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17、21、 25 日。 45、檔案編號:N00040-21,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31 日、9月2 日之日記內容。 46、檔案編號:N00040-22,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9 月4 日。注:「镜头」是李行原檔案的寫法。 47、檔案編號:D00690。檔案名稱:《電影利用媒體宣傳相關記事》。檔案時間:1988 年。 48、檔案編號:D00786-6,類別:其他。檔案名稱:《「還能說什麼」?草稿——李行寫李翰祥》,共8 頁。檔案時間:1997 年10 月1 日。 49、檔案編號:JB.DLH.004,剪報標題:《李行提出呼籲:不要放棄香港市場,應提高影片水準·打破發行困境》,剪報時間:1982.5.24。具體報刊名稱不詳。 50、檔案編號:X.ORD1.221。檔案名稱:《蔣緯國寫給李子弋的信》(影印本)。 51、檔案編號:X.DL.H.003,檔案名稱:《鍾玲寫給李行的信》,信紙抬頭寫著:University of Hong Kong,檔案日期:1983 年5 月31 日。 52、檔案編號:JB.WY.030。檔案名稱:《談談汪洋中的一條船》。檔案時間:1979 年6 月24 日。來源不祥。作者:溫阜椿。 3、檔案編號:X.ORD1.112,檔案名稱:《吳繼釗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82 年4月30 日。注:這封信的信封上寫明是由雲林縣口湖國中寄往台北市峨眉街122 號8F-1,大眾電影公司。 54、檔案編號:JB.WY.031,檔案標題:《「汪洋中的一條船」故事感人成就卓越導演李行等昨頒獎章獎狀》,1979,具體日期出處不詳。 55、檔案編號:X.0RD1.111,檔案名稱:《吳繼釗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78 年11月8 日。注:這封信的信封上寫明是由雲林縣口湖國中寄往台北市武昌街二段80 號3F,大眾電影公司的。 56、檔案編號:X.ZC.028,檔案名稱:《張徹寫給李行的信》(傳真手稿),檔案時間:1997年12 月23 日。內文中的簡體字為原檔案的寫法。 57、檔案編號:X.DL.H.002,檔案名稱:《鍾玲寫給李行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故事大綱是用格子紙寫作完成。檔案時間:1982 年5 月24 日。 58、檔案編號:PDM-0000007317。檔案名稱:《就票房觀點談汪洋中的一條船》。原檔案沒有署名和日期。經過考證,這封手稿是時任中華電視台節目部經理的張永祥寫的(藝名:唐眉)。考證依據:檔案編號:PDM-0000007318,檔案名稱《汪洋中的一條船企劃書》(手稿8 張),與前述檔案字跡完全一致。信紙的抬頭寫著:中華電視台節目部稿紙。 59、檔案編號:X.DL.H.010,檔案名稱:《胡金銓寫給張永祥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地址是:香港九龍又一村花園街十號C 三樓。檔案時間:1982 年8 月29 日。 注:檔案內容中的簡體字乃原檔案之表達方式。 60、檔案編號:X.ZC.029,檔案名稱:《李子達寫給張徹的傳真》,檔案時間:1997 年12月24 日。檔案箱編號:028,這封傳真寫在台灣電影文化公司的信紙上。 61、檔案編號:D00450,李行手稿。檔案內容:李行寫的紀念白景瑞的紀念性文字。以內容推算檔案時間應該為:1997 年12 月11 日後至1998 年1 月5 日前。 62、檔案編號:X.DLH.007,檔案名稱:《廖祥雄寫給李子達的信》,檔案時間:1982 年6 月9 日。這封信寫在標題為:「台灣電影製片廠」的信紙上。 63、檔案編號:X.DL.H.005,檔案名稱:《鍾玲寫給張永祥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檔案時間:1982 年8 月13 日。 64、檔案編號:D00450,李行手稿。檔案內容:李行寫的紀念白景瑞的紀念性文字。以內容推算檔案時間應該為:1997 年12 月11 日後至1998 年1 月5 日前。 65、檔案編號:X.MER.002,檔案名稱:《楊宏煜寄給李子達的信》,檔案時間:1965 年,具體日期不詳。 66、檔案編號:D00581,檔案名稱:《隨筆記事:李行系列電影相關記事》。此文字記錄在《台北瓦斯月刊第197 期上》。檔案時間:1987 年11 月16 日。 67、檔案編號:JB.ZA.015,檔案名稱:《台北電影圈怪事頻傳:早安台北被窃底片一本》。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8 月15 日。 68、檔案編號:ZA.B.FCPS.001,檔案名稱:《早安台北分場拍攝總表》(初稿擬定)。1979年日月不詳。 69、檔案編號:JB.XC.111。檔案名稱:《演了「汪片」名聲響亮,「小城故事」演技洗練,小歐弟影壇放異彩》。檔案來源不詳。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8 日。 70、檔案名稱:《鍾鎮濤扮演憨小子,鹿港拍戲成了草地郎,影迷爭要簽名,阿B 應接不暇》。檔案來源:《民生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1、檔案名稱:《李行「製土」專家阿嬌一副土相葛香亭不甘落後追隨落髮風尚》。檔案來源:《中國時報》(北市版)。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6 日。 74、檔案名稱:《李行談他的「小城故事」他沒有迷失·他找到了自己》。檔案來源:《美華日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5、檔案編號:X.ORD1.142,檔案名稱:《馬森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80 年8 月29 日。這封信寫在「幼獅文藝海外專用稿紙」的信紙上。 76、檔案編號:JB.XC.037,檔案名稱:《走出「三廳」踏上「泥地」李行改變拍戲風格導演小城故事,林鳳嬌飾啞女,鍾鎮濤演受刑人,歐弟連吃香腸,李烈有精彩演出》。檔案來源:《台灣新生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6 日。 77、檔案編號:JB.XC.040.1,檔案名稱:《李行率領大批人馬在鹿港拍小城故事,全片充滿濃厚鄉土氣息》。檔案來源:《大華晚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8、檔案編號:JB.XC.100,檔案名稱:《「小城故事」觀後》。檔案來源:《台灣新聞報》。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6 日。 79、檔案編號:JB.XC.095-1。檔案名稱:《小城故事介紹》。檔案來源:《民族晚報》。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3 日。 80、檔案編號:JB.ZA.006。檔案名稱:《李行執着於一份濃烈的「傳統」作品中少不了權威性的「老人」》。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5 月29 日。 81、檔案編號:JB.XC.054。檔案名稱:《「小城故事」拍外景邀請歌仔戲班助陣》。檔案來源:《中華日報》。檔案時間:1978 年11 月18 日。 82、檔案編號:JB.ZA.009。檔案名稱:《望六高齡學吹打,真個為藝術犧牲,拍「早安台北」難為了葛香亭,「杯底不可養金魚」曲不離口》。檔案來源:《民聲日報》,檔案時間:1979 年5 月31 日。 83、檔案編號:ZA.J.FCDB.001-1,檔案名稱:《早安台北分場對白本》。檔案時間:1979年,4 月17 日分鏡,4 月25 日開拍。 84、檔案編號:JB.ZA.014。《李行執導「早安台北」題材突變》。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8 月7 日。 85、檔案編號:JB.WY.047,檔案來源:《「新士」雜誌》,作者:孫菊,具體年份日期不詳。 86、檔案編號:W.GW.016。檔案名稱:《行政院新聞局發文給馬氏影業(香港)公司》。檔案時間:1975 年5 月30 日。 87、檔案編號:W.GW.017。檔案名稱:《行政院新聞局發文給馬氏影業(香港)公司》。檔案時間:1975 年7 月10 日。; G0106463512;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056;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49056/1/351201.pdf

  6. 6
    Dissertation/ Thesis
  7. 7
    Academic Journal
  8. 8
  9. 9
  10. 10
    Dissertation/ Thesis
  11. 11
  12. 12
    Dissertation/ Thesis
  13. 13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Wong, WL

    Relation: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v. 43 n. 4, p. 11-14;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 v. 43 n. 4, p. 11-14; 14; 192876; 11; http://hdl.handle.net/10722/139955; 43

  14. 14
    Academic Journal
  15. 15
    Academic Journal
  16. 16
  17. 17
    Academic Journal
  18. 18
    Conference
  19. 19
    Academic Journal
  20. 20
    Academic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