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12 نتائج من 12 نتيجة بحث عن '"东亚区域经济"',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42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Academic Journal
  2. 2
    Academic Journal
  3. 3
    Academic Journal
  4. 4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梁英华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历史系

    المصدر: 知网

    Relation: 韩国学论文集.2003,(02),176-186.; 950553;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44613

  5. 5
    Academic Journal
  6. 6

    المؤلفون: 陳七春, Cheng, Chi-Chun

    المساهمون: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張五岳, Chang, Wu Ueh

    Relation: 壹、專書 一、中文部分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勳業紀念集 台北市福州同鄉會主編 2002年 福建會刊 台北市福建省同鄉會主編 2012年 蔡明哲 主編 陳秉璋 陳信木合著 邁向現代化 桂冠圖書公司 1993年 國際貿易發展概況 2012_2013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編印 張亞中 李閩榕主編 海西經濟區與台灣 生智文化公司 2010年 張亞中 一中同表或一中各表 生智文化公司 2010年3月 林祖嘉著 前進東亞 經貿全球 ECFA與台灣產業前景 天下遠見出版 2013年 馬祖文教協會 馬祖鄉訊 2013年 馬祖文教協會 馬祖鄉訊 2012年 威廉•懷德〈William Weidner〉馬祖夜未眠 亞洲的地中海 時英出版社 2013年6月 張五岳 中國大陸研究 臺北:新文京出版社 2003年7月 張五岳 兩岸關係研究 臺北:新文京出版社 2003年9月 蕭萬長 專業治國 天下遠見出版 2008年 蘇起 危險邊緣 天下遠見出版 2004年10月 蘇起 兩岸關係的三個特殊性 國家政策論壇 2001年 阮銘 鄧小平帝國 時報文化出版 1992年 林郁方 危險的預言 黎銘圖書公司 1995年 福建省政府 福建省金馬歷史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11年 林毅夫 中國經濟 美商麥格羅 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06年 郭建中 中國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授課講義〉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2008年 郭建中 中國政府的經濟戰略〈授課講義〉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2009年 李志強 中國政府的實業政策 〈授課講義〉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2009年 王泰銓 當前兩岸法律問題分析 五南圖書出版 2000年 邵宗海 兩岸關係 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 五南圖書出版 2000年 姜新立 分析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理論典範的反思 五南圖書出版 1997年 曹原彰 錢進福州軍區 小報文化出版 1995年 蔡生當 兩岸交流與管理 黎明文化出版 2007年 〈美〉保羅 海恩等著 馬昕 陳宇譯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世界圖書出版北京公司 2008年 袁紅冰 台灣大劫難 2012不戰而勝台灣 星島國際公司 2009年 朱宏源 主編。研究方法(三):社會科學領域,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 主編。社會藍皮書:2007年中國 社會形勢分析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汝信、陸學藝、李培林 合編。社會藍皮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法務部調查局。中國大陸綜覽。臺北:展望與探索雜誌社, 2003年。 國際反貪汙大會組委合秘書處學術部 主編。反貪汙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北京:紅旗出版社,l996年。 盛雪 著。遠華案黑幕。紐約:明鏡出版社,2006年。 許志嘉 主編。知己知彼-您所忽略的大陸風險。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年。 葉至誠、葉立誠 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2001年。 曉仲 主編。中共的深層腐敗。香港:夏菲爾出版公司,2003年。 二、外文部分 Mark M. Lowenthal. Intelligence:From secrets to Policy ,Washington,D.C.:A Division of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9. 貳、期刊論文 論文 黃昭能 金門在台海兩岸關係中角色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10年6月 陳清寶 從金門檢視扁政府「小三通」政策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王衛煌 小三通後金廈經濟整合可行性之評析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劉秋華 小三通對馬祖經濟發展前景影響之研究 世新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 季潤南 中國大陸貪腐問題之研究_以遠華案為例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陳勸仁 台灣證券業赴中國大陸投資問題之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張雲涵 台灣金融業赴大陸發展之機會與挑戰:以銀行為主 參、報紙 一、台灣地區 Flemember。,臺北漢聲電台光華之聲網站,兩岸交流論壇。2006年8月2日。 Flutefly。,臺北漢聲電台光華之聲網站,兩岸交流論壇。2006年8月9日。 中國時報(臺北),2003年12月29日, A15版 中國時報(臺北),2004年2月18日, A13版 中國時報大陸新聞中心。,中國時報(臺北),2007年2月22 日,A13版。 王平宇。,自由時報(臺北)。2006年4月20日,A4版。 王瑞德、郭芳綺、江志雄。,自由時報(臺北)。2007年2 月16日,B1版。 王綽中、鄭漢良。,中國時報(臺北)。2006年9 月6日,A13版 。 亓樂義。,中國時報(臺北)。2007年8月11日,A17版。 台灣聯合晚報(臺北),2007年3月24日,11寰宇版。 白德華。,中國時報(臺北)。 2007年3月17日,A13版。 王銘義。,中國時報(台北)。2007年08月21日 , A13版。 自由時報社論。,自由時報(臺北)。2005年11月8日,A2版。 李丁讚。,中國時報(臺北)網站。2006年5月25日。 李文忠、段宜康。,中國時報(臺北)。2006年9月9日,A15版。 李春、汪莉絹。,聯合報(臺北)。2007年3月17日,A11版。 李素真。,聯合報(臺北)。2006年12月28日,A15版。 李福鐘。,中國時報(臺北)。2006年11月12日,A15版。 林文政。,自由時報(臺北)。2006年9月6日,A4版。 林克倫。,中國時報(臺北)。2007年4月6日,A13版。 徐尚禮。,中國時報(臺北)。07年02月14日,A13版。 徐尚禮。,中國時報(臺北)。2007年2月9日,A13版。 張明貴。,中國時報(臺北)。2006年9月14日,A15版。 陳以信。,中國時報(臺北)。2007年3月18日,A15版。 陶在樸。,中國時報(臺北)。2006年6月17日,A15版。 華英惠。,聯合報(臺北),2007年6月10日 ,A14版。 蕭萬長。,中國時報(臺北)。2006年8月17日 A5版。 聯合報(臺北),2007年3月11日,A9版。 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聯合報(臺北),2007年9月3日,A14版。 魏千峰。,中國時報(臺北)。2006年9月5日,A15版。 蘋果日報大陸中心。,蘋果日報(臺北)。2007年4月11日,A17版。 二、大陸地區 人民報(北京),,2002年10月3日,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10/3/23252b.html。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3月15日,http://tw.epochtimes.com/bt/7/3/15/n1646815.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3月21日, http://tw.epochtimes.com/bt/7/3/21/n1652731.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2月21日, http://tw.epochtimes.com/bt/7/2/21/n1627278.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6年9月13日,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1年2月23日,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7/01/23/ZM-682595.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5月18日, http://www.epochtimes.com/gb/7/5/18/n1714563.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2月12日, http://www.epochtimes.com/gb/7/2/12/n1621149.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5月26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7/5/30/n1726988.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1年3月10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10/n56519.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5月15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7/6/8/n1737752.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6月3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7/6/4/n1732569.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3月21日, http://www.epochtimes.com/gb/7/3/27/n1658808.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1月12日, http://www.epochtimes.com/gb/7/1/12/n1588283.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2年11月6日。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7年2月7日, http://www.epochtimes.com/gb/7/2/7/n1616929.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1年2月25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25/n51127.htm。 大紀元時報(香港),,2006年9月2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6/9/2/n1442114.htm。 中央社(香港),2005年1月12日。 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年2月9日,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c/1003/0/5/8/100305852_2.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0305852。 多維新聞,,2006年6月23日。 亞洲時報,,2004年12月7日。 陳正傑。,大紀元時報(臺北特稿),2006年12月3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2/3/n1543712.htm 。 博訊新聞網,2002年8月30日, http://www.peacehall.com/news/gb/china/2002/08/200208300210.shtml。 肆、網站 menufoods網站,http://www.menufoods.com/recall/ 人民報,http://www.renminbao.com/ 大公網,http://www.takungpao.com:82/default.asp 大紀元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b5/ncnews.htm 中時電子報,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gb.chinareviewnews.com/ 中新網,http://www.chinanews.com/ 博訊新聞網,http://www.peacehall.com/ 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 漢聲電台光華之聲,http://www.khmusic.com.tw/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伍、廣播 臺北漢聲電台光華之聲, ,2006年8月16日。 臺北復興電台,。; U0002-1504201417593800;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handle/987654321/101512; http://tkuir.lib.tku.edu.tw:8080/dspace/bitstream/987654321/101512/-1/index.html

  7. 7
    Dissertation/ Thesis
  8. 8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陸萍

    المساهمون: 郭武平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兩岸交流, 兩岸經貿, 東亞區域經濟整合, ECFA

    Time: 123

    Relation: 一、中文專書; 中華經濟研究院專書,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研究,2010年2月。; 李向陽,「2004~2005年世界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劉國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編),200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230。; 林文程、林正義、劉德海、鄧中堅,國際政治,(臺北:國立空中大學,85年)。; 朱敬一主編,史惠慈等著,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臺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9年)。; 巫寧耕,「東亞經濟合作的道路」,梁志明主編,亞太研究論叢第一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練第一版,(天下文化,1995年7月31日)。; 張蘊嶺、周小兵主編,東亞合作的進程與前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頁12-13。; 劉國光、王洛林、李京文(主編),2005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廈門市對臺貿易促進中心編,對臺貿易手冊(北京:中國 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年),頁51。; 遠景基金會專書,「不能沒有ECFA: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的挑戰」,2010年3月1日。; 蔡朝明主編,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9 年5 月)。; 二、期刊、雜誌、研討會; 中華經濟研究院ECFA團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2009年7月29日。; 中華經濟研究院,「亞太經濟整合對我國產業發展之影響評估」,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計畫。2004年。; 莊宗明,「經濟全球化與後ECFA時期的兩岸經濟關係」,發表於ECFA後兩岸關係新形勢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2010年7月19日)。; 林祖嘉,「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與我國因應之道」,國家政策論壇,第2卷第1期(2002年)。; 林祖嘉、譚瑾瑜。「2009年兩岸經貿政策回顧及2010年展望」。國政研究,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科經(研)098-042號。; 林建甫、周信佑,「兩岸簽訂ECFA對臺灣的影響」,發表於ECFA後兩岸關係新形勢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2010年7月19日)。; 林碧炤,「共創兩岸和平共榮新路向的戰略思維」,蔡朝明主編,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9 年5 月)。; 朱浩、黃兆仁,「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成立對東亞經貿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7期。頁98~104。; 江啟臣,「臺灣的處境與因應之道」,東亞經濟整合趨勢(The tre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Asia) ,2009 年6 月。; 江啟臣,「東亞經濟整合趨勢對臺灣經濟之影響」,發表於推動區域經濟整合加速臺灣與全球接軌國際研討會(臺北縣: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主辦,2008年)。; 江啟臣,「東亞區域主義對APEC的影響」,江啟臣主編,世局變化下的APEC與我國參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2005年)。;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說明」,2009年(臺北市)。; 「在東協區域整合趨勢下看兩岸經濟合作」,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2(10),2009年10月,頁103~106。; 宋鎮照,「從全球化與區域化分析東協的台海兩岸發展策略選擇」,遠景基金會季刊,2004年第4季,頁151-187。; 洪財隆,「東亞高峰會後的東亞經濟整合情勢—兼談臺灣因應之道」,臺灣經濟研究月刊,2006年1月號。; 高長、宋恩榮,臺海兩岸三地間接貿易之實證分析,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1994年。; 韋伯韜,「應盡速通過ECFA」,國政評論,財金(評)098-141號(2009年)。; 周濟、陳坤銘、郭迺鋒,「全球區域化經濟整合對臺灣經濟的影響-遞迴動態CGE 模型之應用」,財稅研究,37期,2005年,頁68-80。; 徐如賓,臺灣在東亞產業分工的角色與定位,經建專題研究-綜合規劃研究96年及97年,2008年12月31日。頁257-276。; 高孔廉、鄧岱賢,「區域經濟整合給臺灣經濟發展的啟示」,國家政策評論,2004年。頁117~123。; 黃仁德、張勝峰,「東亞貨幣同盟的前景與人民幣的角色」,遠景基金會季刊,2006年7月2日,頁95-138。; 陳美菊,「東亞經貿分工及區域整合之研析」,經濟研究第7期(2007年4月3日),頁235-261。; 彭錦鵬,「ECFA對臺灣政經影響與展望」,發表於ECFA後兩岸關係新形勢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2010年7月19日),頁40。; 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臺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二期,2006年。頁1~46。; 陳之華,「近十年台海兩岸對東協貿易之比較研究」,經濟研究,2003年。頁82。; 陸建人,「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的區域合作政策」,中國戰略觀察2006年第3期。; 郭迺鋒、周濟、方文秀、陳美琇,「東亞經濟整合對臺灣經濟的影響-2005年至2010 年遞迴動態GTAP 模型分析」,經濟情勢暨評論,第10期,2005年,頁1-44。; 黃介正,「兩岸態勢評估(2003/2004 年)」,袁易、嚴震生、彭慧鸞主編,中國崛起之再省思:現實與認知,2004年,頁136-142。(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臺灣的戰略」,東亞區域整合與兩岸關係研討會,(台北: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達景基金會、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舉辦),2005年,頁29。; 童振源,「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的政經效應:一個不對稱整合架構的實效評估」,蔡朝明主編,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2009 年5 月),頁118。; 董立文,「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後的對台政策」,歐亞研究通訊第7卷第11期,2004年,頁5-7。; 劉大年,「全球區域整合之趨勢」,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臺北市,遠景基金會,2009年),頁27。;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報告,「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行政院研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93年,頁11。; 戴肇洋,「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對臺灣之影響分析」,臺灣經濟研究院,2009年3月26日。; 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報告,因應韓國新通商戰略之挑戰暨加強臺韓經貿互動關係,經濟部國際貿易區委託,94年12月。頁2~8。; 鄭柏舟、施舜耘,「東亞區域整合的阻礙」,東亞經貿投資研究季刊,2005年第4季30期。頁2。; 譚瑾瑜,「從中港簽訂CEPA談中國大陸區域整合進度及其對臺灣的影響」,國家政策論壇,2004年。頁77~82。; 顧瑩華,「ECFA對臺灣的重要性」,朱敬一主編,ECFA開創兩岸互利雙贏新局面(遠景基金會),頁35。; 謝明瑞,「後ECFA時代對臺灣經濟及金融業的影響之探討」,國政研究報告,財金(研)100-005號,2011年4月27日。; 二、電子期刊、網路資料;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zixun/flfgk/item/dwjjf/falv/1/1-4-3.html,; 「FTA經濟拼圖:拼出臺灣經貿新局」,鉅亨網。2010年9月11日,http://news.cnyes.com/special/2010FTA/index.shtml。; 「ECFA的花與刺」,經濟日報,2009年10月19日,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201457。; 「ECFA不祗是臺灣的大事」,中國評論新聞,2010年9月7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id=101438972&sw=ecfa。; 王敬中、許林貴、周而捷,「亞洲區域外匯儲備庫將於今年底前成立」,新華網,2009年5月3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5/03/content_11305719.htm。; 王建民,「2008年兩岸經貿關係發展回顧與展望」,2009年1月7日。http://big5.huaxia.com/gate/big5/blog.huaxia.com/html/97/8397_itemid_1819.html。; 王春新,中國銀行(香港),「ECFA對區域經濟合作的影響」,中銀經濟月刊,2010年7月,http://bg.panlv.net/file2/2010/07/26/41179710e9aa14c7.pdf。; 中央日報,「美「中」在亞太互動的戰略趨勢」,2011年4月20日,http://www.cdnews.com.tw。; 中央社,「臺商回流專題報導」,2008年2月10日,http://only-perception.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10.html。; 中央社,「劉揆:三要三不原則與中國協商ECFA」,2009年3月27日,http://www.taiwannews.com.tw/etn/news_content.php?id=904800〈=tc_news&cate_img=257.jpg&cate_rss=news_PD。; 中共中央人民網,「2010年兩岸經貿交流邁出轉型、升級的重要伐」,2010年12月28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10-12/28/content_1774705.htm。; 中共中央人民政府網,「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08年12月5日,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8-12/05/content_1168978.htm。; 中共中央人民政府網,「兩岸貿易額836.4億美元 同比降27.1% 」,2009年11月24日, 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jrzg/2009-11/24/content_1471948.htm。; 中新網,「兩岸簽訂採購協議與意向書」,2009年11月17日,http://big51.chinataiwan.org/jm/jmtp/200911/t20091117_1144790.htm。; 中國評論新聞,「中國企業如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2006年11月9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2/4/6/0/100246011.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246011。;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2009年兩岸經濟關係回顧」,2010年1月23日,http://www.cassits.cn/zjlt/news_0065.html。; 「中日韓三國夥伴關係確立中方提6大倡儀」,中國評論新聞,2008年12月14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8/2/8/5/100828568.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0828586。; 「中國東盟自貿區 衝擊臺灣」,旺報,2009年10月26日,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2101+112009102600345,00.html。; 「2008年海峽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中國網,2009年1月9日,http://big5.china.com.cn/overseas/txt/2009-01/09/content_17079814.htm。; 史惠慈,「中共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現況研析」,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pf.org.tw:8080/FCKM/DownloadFileService?file_id=1203&user_id=hyweb&passwd=Qe567tB9&STATUS=0&ERRCODE=00。; 台經社論,「正視「東協加八」對話新架構浮現 」,臺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tier.org.tw/comment/tiermon201009.asp。; 朱敬一,「ECFA不只影響貿易,也影響投資」,聯合報,2009年7月27日,版A4。; 全國工業總會,「2010年國內企業出口市場貿易障礙調查報告」,2010年12月30日,http://www.cnfi.org.tw/wto/admin/upload/3/20100218.pdf。; 杜巧霞,「從中國積極建構全球自由貿易網絡看臺灣未來經貿策略」,中華經濟研究院臺灣WTO 中心,WTO 電子報 第109 期,2008年4月25日,http://www.wtocenter.org.tw/SmartKMS/fileviewer?id=94576。; 吳南平,「國際金融危機對臺灣政局與兩岸關係的影響」,中國戰略觀察,2009年7月6日,http://www.crf.org.cn/a/20090710.htm。; 行政院經建會,「兩岸經貿及中國大陸經濟情勢」,2010年8月,www.cepd.gov.tw/dn.aspx?uid=8909。; 林健次,「ECFA如何賣台」,自由時報,2009年10月12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oct/12/today-o2.htm。; 林淑宜,菲律賓成為臺灣下一個FTA 目標,鉅亨網。2010 年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00809/KCB102476CMKQ.shtml; 「亞洲大整合 我須防邊緣化」,旺報, 2009年10月28日。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2101+112009102800490,00.html。; 林淑媛,「臺灣進出口成長 全球第2」,中央社,2011年4月8日,http://www.cna.com.tw/ShowNews/WebNews_Detail.aspx?Type=Firstnews&ID=201104080072。; 林祖嘉、譚謹瑜,「ECFA效益迅速顯現」,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10年5月24日, http://www.npf.org.tw/post/1/9205。; 洪德生,「掌握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契機」,http://www.ctasc.org.tw/02publication/APEC-124__-p03-05.pdf。; 洪財隆,「東亞經濟整合與臺灣的FTA策略環境」,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02_55.asp。; 「東亞合作里程碑:從雙邊走向三邊」,國際在線,2008年12月14日。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9224/2008/12/14/3365s2360176.htm。; 李蜚鴻,「後ECFA 英商看中臺灣醫療發展」,中時電子報,2011年5月9日,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50507010/112011050900205.html。; 胡石青,「2010年兩岸經貿往來回顧與展望」,新華澳報。http://www.waou.com.mo/detail.asp?id=50723。; 徐遵慈,「東協區域整合對兩岸之影響與機遇:兩岸合作新契機」,東協瞭望,創刊號,2010年6月,http://www.aseancenter.org.tw/upload/files/OUTLOOK_001_all.pdf。; 張錫鎮,「東亞區域合作與合作機制」。http://www.fics.org.tw/topic/html/topic006.htm。; 「臺美TIFA 現曙光?經部:密切溝通隨時召開」,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00519/KC9AUE8Z7ICD3.shtml。; 臺經社論,「正視「東協加八」對話新架構浮現 」,臺灣經濟研究院全球資訊網,http://www.tier.org.tw/comment/tiermon201009.asp。; 臺灣工銀證券,http://ck10628.spaces.live.com/Blog/cns!B464FC89830FEE3E!30949.entry。; 邱秋瑩,「中國大陸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布局策略研析」,www.cepd.gov.tw/dn.aspx?uid=9744。; 佟曉玲,「20年來中國與東盟關係發展及未來走向」,文匯網,2011年5月25日。http://trans.wenweipo.com/b5/gx.wenweipo.com/html/c8/2011-05/25/3079.htm。; 鄧允光,丁星,「ECFA簽署:和平發展里程碑 兩岸邁入新時代」,中國網,2010年6月29日,http://www.china.com.cn/news/tw/2010-06/29/content_20379071.htm。; 「國貿局委託歐洲智庫作說帖啟動台歐盟洽簽FTA 進程」,鉅亨網,2010 年2 月22 日,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00222/KC7J6F3BGDL7I.shtml; 曹逸雯,「堆積木」推動FTA 臺灣與美國、日本洽簽投保協定有望」,2010 年6 月7日,http://www.nownews.com/2010/06/07/11490-2612144.htm。; 曹小衡,「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背景下的ECFA研究」,臺灣競爭力論壇,2010年7月15日,http://www.tcf.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376。; 劉大年,「中國的FTA思維 —從中國區域經濟整合現狀看未來ECFA走向」,http://www.cier.edu.tw/ct.asp?xItem=13577&ctNode=61&mp=1。; 華視新聞網,「馬總統:領軍推FTA 盼大陸勿阻撓」,2010年4月25日,http://news.cts.com.tw/cna/politics/201004/201004250458487.html。; 華曉紅,「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開創兩岸經貿關係新時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post/12/7874。; 戴瑞芬,「經濟部:下一個黃金十年就看ECFA」,中時電子報,011年5月5日。; 楊雨青,「東亞經濟整合 蕭萬長:臺灣可扮關鍵角色」,中央廣播電臺,2010年4月30日,http://cnnews.rti.org.tw/index_newsContent.aspx?nid=294218&id=1&id2=1。; 「黃嘉樹:胡錦濤主導對台政策調整」,中國評論,2005年5月9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0/0/0/2/100000252.html?coluid=0&kindid=0&docid=100000252。; 華夏經緯網,「從台北旅展看兩岸旅遊:8天進賬7億多的背後」,2009年11月2日,http://big5.huaxia.com/tslj/flsj/fw/2009/11/1619760.html。;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新聞資料,「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2009年7月29日,http://cewb.trade.gov.tw/kmi.asp?xdur1=kmif.asp&cat=CAT4008。; 經濟瞭望,「珠三角台資企業的轉型與轉移」,2010年6月7日,http://www.hobbs-journal.com/?p=224。; 黎家維,「經濟整合不並然走向政治整合」,國政評論,憲政(評) 099-044 號,2010年5月3日。http://www.npf.org.tw/post/1/7434。; 三、英文資料; Krueger O. Anne, “ Are Preferential Trading Arrangements Trade-Liberalizing or Protectionist?”,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 Vol 13, No.4, Fall 1999, p107。; Sohn Chan-Hyun and Yoon Jinna, “Korea’s FTA Polic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orspects”, KIEP Discussion Paper 01-01, Seoul: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2001,9,p15。; Chiu Darson, “ Taiwan's Role in the Current Regional Architecture,” Asian-Pacific Perspectives,2008(1), p.11-14.; Kettunen,Erja. 1998.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the ASEAN Countries.” In Leo Van Grunsven, ed., Regional Change in Industrializing Asia: Regional and Local Responses to Changing Competitiveness(Aldershot, UK: Ashgate),p.43-53.; The Stanley Foundation, Building an Open and Inclusive Regional Architecture for Asia, PolicyDialogue Brief (November 2006), p.4.; WTO,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region_e.htm。; G0098981019;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1500

  9. 9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陳綺韓

    المساهمون: 李明

    وصف الملف: 1499385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中文部分\n(一)政府出版品\n 中共年報雜誌社主編,《中共年報-2005》,台北:中共年報雜誌社,2005年。\n 中共年報雜誌社主編,《中共年報-2007》,台北:中共年報雜誌社,2007年。\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編,《中國外交》,北京:2005年。\n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主編,《中國外交》,北京:2006年。\n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我國因應中國大陸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區之研究》,台北,2004年11月。\n經濟部報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構想及推動重點》,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經濟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台北,民國98年4月13日。\n(二)專書\n中華經濟研究院,《全球經貿結盟區域化與雙邊化的趨勢與衝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計畫,93年。\n沈玄池,《國際關係》,台北:高立出版社,民93年。\n林灼榮、施雅琴著,《國際貿易理論、政策、實證》,台北:新陸書局,2004年。\n胡春惠、宋成有主編,《東北亞發展的回顧與展望》,台北:正中書局,2003年。\n孫國祥,《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3-2004》,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n耿協峰,《新地區主義與亞太地區結構變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n張紹勳,《研究方法》,台中:滄海書局,2004年。\n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與現勢》,台北:晶典,2004年。\n劉碧珍、陳添枝、翁永和,《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雙葉書廊,2002年。\n葉至誠、葉立誠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2002年。\n歐陽勛、黃仁德著,《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台北:三民,2006年。\n陳勁,《歐洲聯盟之整合與體制運作》,台北:五南,1999年。\n陳勇,《新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一體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n蔡瑋主編,《東亞與台、日、中的新形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5年。\n謝福進等著,《2002~2003年亞太形勢發展與展望》,台北:遠景基金會,2004年。\n羅浩主編,《國際政治與國際組織:Q & A》,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9年。\nDougherty, James E. & Robert L. Pfaltzgraff 等著,洪秀菊、徐振德、衛嘉定、陳文煙合譯,《爭辯中之國際關係理論》(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79年。\nKarl W. Deutsch 原著,李其泰譯,《國際關係的解析》(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Hemel Hampstead: Prentice-Hall, 1968. 台北:黎明,1971)。\nTrevor Taylor等著,紐先鍾譯,《國際關係中的學派與理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n(二)期刊\n井川一宏〈日本經濟貿易政策的展望與課題〉,《南洋資料譯叢》,2007年2期,頁10-18。原載日本《世界經濟評論》,2007年1月。\n王文娟,〈區域性貿易協定之發展趨勢及最新動態〉,《經濟情勢評論》,2002年,第8卷,第3期,頁48-66。\n王毅,〈亞洲區域合作與中日關係〉,《中國外交》,2005年7月,頁19-22。 \n王勝今、于瀟,〈從中日關係的深層矛盾看“東亞共同體”的未來——兼論東亞合作中的矛盾與競爭〉,《東北亞論壇》,2005年11月,頁28-31。 \n王曉梅,〈冷戰後東盟對亞太地區局勢的影響〉,《國際政治》,2005年10月,頁91-95。\n任曉,〈中國與亞洲地區主義〉,《中國外交》,2009年3月,頁46-48。\n吉野文雄,〈東盟與中國的貿易現狀〉,《南洋資料譯叢》,2005年第2期,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頁7-12。\n朱乃新,〈東亞經濟區域化:“軸心”的缺失與重構〉,《當代亞太》,2004年11月,頁33-37。\n何衛剛,〈美國亞太戰略解析〉,《國際政治》,2005年2月,頁68-78。\n李丹,〈從“面向世界”到“建構和諧世界”—對外開放30年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2008年12月,頁22。\n吳昊,〈論中國在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中的作用與對策〉,《東北亞論壇》,第15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3-7。\n門洪華,〈國家主義、地區主義與全球主義——兼論中國大戰略的謀劃〉,《中國外交》,2005年8月,頁2-10。\n胡鞍鋼、門洪華,〈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中美日戰略關係〉,《中國外交》,2006年5月,頁29-37。\n哈迪.斯薩蘇托洛,〈東盟經濟共同體——其概念、成本和利益〉,《世界經濟導刊》,2005年12月,頁51-58。 \n時殷弘,〈中國崛起的條件:從對外關係角度的討論〉,《中國外交》,2006年5月,頁9-14。\n符大海,〈亞太新雙邊主義興起的原因研究—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視角〉,《世界經濟導刊》,2008年12月,頁20-26。\n孫學峰、陳寒溪,〈中國地區主義政策的戰略效應〉,《中國外交》,2006年8月,頁8-10。\n張心怡,〈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2006年,頁1-46。\n張宗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與重構〉,《東北亞論壇》雙月刊,2006年7月第15卷第4期,頁36-41。\n張海平:〈論開放式地區主義〉,《亞太經濟》,1998年第5期,頁1-5。\n張祥山,〈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臺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民國97年3月,頁22-26。\n張慧智,〈中日韓FTA對產業的影響分析〉,《東北亞論壇》雙月刊,第15卷第4期,2006年7月,頁52-57。\n張蘊嶺,〈探求東亞的區域主義〉,《國際政治》,2005年3月,頁124-127。\n張鐵軍,〈中國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國外交》,2006年7月,頁47-51。\n馮昭奎,〈建設東亞共同體的十大關鍵因素〉,《國際政治》,2006年3月,頁120-128。\n曹雲華、朱幼恩〈論東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國際政治》,2005年5月,頁75-80。\n陸建人,〈論亞洲經濟一體化〉,《世界經濟導刊》,2006年8月,頁46-58。\n楊潔篪,〈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中國外交》,2008年12月,頁3-5。\n童振源,〈東亞經濟整合與台灣的戰略〉,《問題與研究》雙月刊,2006年,第45卷第2期,頁25-60。\n翟崑,〈東盟戰略整合成效及啟示〉,《國際政治》,2006年5月,頁128-133。\n劉忠華,〈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與實現途徑〉,《東北亞論壇》雙月刊,2005年第6期(總第62期),吉林,頁13-17。\n陳文,〈2004年東盟:加快區域一體化,擴大國際合作〉,《國際政治》,2005年7月,頁126-132。\n陳虹,〈共享增長: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現實與思考〉,《國際經濟評論》,2003年第9-10期,頁51-55。\n陳勇,〈區域生產網絡:東亞經濟體的新分工形式〉,《世界經濟導刊》,2006年5月,頁84-91。\n陳建安,〈中韓日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可行性及其經濟效應〉,《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4月,頁58-65。\n盧光盛,〈大湄公河次地區合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國際政治》,2006年7月,頁107-112。\n鄭京淑,〈東亞的區域內貿易發展及期動力機制研究〉,《世界經濟導刊》,2005年11月,頁57-62。\n鄭昭陽、周昕,〈東亞地區產業內貿易的發展狀況—G-L指數及發展原因分析〉,《世界經濟導刊》,2007年11月,頁39-44。\n\n(三)報紙及網站\n 《中國時報》\n 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cn\n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n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網站:http://big5.mofcom.gov.cn\n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ctasc.org.tw\n台灣經濟研究院網站:http://www.tier.org.tw\n北美新浪網:http://financenews.sina.com\n世界貿易組織網站:http://www.wto.org\n東南亞國協秘書處網站:http://www.aseansec.org\n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網站:http://www.apec.org\n美國人口統計局網站:http://www.census.gov\n財政部網站:http://www.mof.gov.tw\n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n華翼網:http://www.chinesewings.com\n歐盟網站:http://europa.eu/\n\n\n二、西文部分\n(一)官方出版品\n Fernandez, R. & J. Porters, “ Returns to Regionalism: An Analysis of Nontraditional Gains from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vol.12, no.2, May 1998, pp. 197-220.\nNg, Francis & Alexander J. Yeats, World Bank: Major Trade Trends in East Asi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084.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June 18, 2003.\nScollay, Robert,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e Proposal for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Pacific (FTAAP), An Issues Paper for the APEC Business Advisory Council (ABAC), 2004. \n 網頁:https://www.abaconline.org/v4/download.php?ContentID=1292\n (二)專書\nBalassa, Bel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London: Allen & Unwin, 1962.\n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65.\nEvans, Graham and Jeffrey Newnham,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enguin Books, 1998.\nFawcett, Louise and Andrew Hurrell, Regionalism in World Politics: Reg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nGilpin, Robert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nHaas, Ernst B., Beyond the Nation-State: Functionalism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nKeohane, Robert O.,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9.\nKeohane, Robert O. &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l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1977.\nLindberg, Leon N., The Political Dynamics of Europe Integra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3.\nMansfield, Edward and Helen Miln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egion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nSannwald, R. F. & J. Stohler, Economic Integration,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9.\n(三)期刊\n Ethier, Wilfred J, “ The New Regionalis,.” Economic Journal, vol.108, July 1998, pp. 1149-1161.\nKeohane, Robert O. & Lisa L. Martin, “ The Promise of Institutionalist Theor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20, no. 1, Summer, 1995, pp. 39-51.; G0091921018;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67917;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7917/1/101801.pdf

  10. 10
  11. 11
    Dissertation/ Thesis
  12. 12
    Dissertation/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