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9 نتائج من 9 نتيجة بحث عن '"「漢宋之爭」"',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44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Academic Journal

    المؤلفون: 漆永祥

    المساهمون: 北京大学中文系

    المصدر: CSSCI ; 知网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汉学商兑, 方东树, 汉学, , 汉宋之争

    Relation: 文史哲.2013,(2),127-137.; 683047; http://hdl.handle.net/20.500.11897/90096

  2. 2
  3. 3
  4. 4
    Academic Journal
  5. 5
  6. 6
  7. 7
  8. 8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林惟仁

    المساهمون: 林啟屏

    مصطلحات موضوعية: 孔子, 孔子弟子, 孔門弟子, 儒學, 宋之

    Time: 2

    وصف الملف: 133785 bytes; 70620 bytes; 66697 bytes; 906042 bytes; 1054109 bytes; 1166154 bytes; 982604 bytes; 393188 bytes; 176890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一、古籍及注解; 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蘭臺書局有限公司,1983年。; 王守仁著,吳光、錢明、姚延福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廷相:《王廷相哲學選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司馬遷著、裴駰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皮錫瑞:《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羊春秋注譯、周鳳五校閱:《孔子家語》。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天工書局,1988年。; 竹添光鴻:《論語會箋》。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李啟謙、王式倫:《孔子弟子資料匯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李啟謙、駱承烈、王式倫:《孔子資料匯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李澤厚:《論語今讀》。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皇侃:《論語集解義疏》。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四版。; 班固撰、顏師古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標點本。; 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凌廷堪著、王文錦點校:《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陳確撰:《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陳奇猷:《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張載:《張載集》。臺北: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許慎著、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十版。;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崔述:《考信錄》。臺北:世界書局,1989年。; 范曄著,李賢等注:《後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脫脫等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閻韜譯注:《困知記全譯》。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程頤、程顥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黃宗羲著、沈善洪主編:《黃宗羲全集(增訂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 程樹德:《論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楊雄著,汪榮寶注、陳仲夫點校:《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劉向著,向宗魯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劉宗周著,戴璉璋、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 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蔣伯潛:《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未註明年月。; 錢穆:《論語新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 戴震撰、張岱年主編:《戴震全書》。安徽:黃山書社,1995年。; 譚戒甫:《莊子天下篇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 顧憲成著、馮從吾校:《小心齋劄記》。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二、中文專著; 孔德懋:《孔府內宅軼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王力主編:《王力古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王鈞林:《中國儒學史(先秦卷)》。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夢鷗:《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匡亞明:《孔子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心體與性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朱維錚、姜義華編注:《章太炎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儒家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997年。; ───:《儒家與康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 ───:《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李長之:《孔子的故事》。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李啟謙:《孔門弟子研究》。山東:齊魯書社,1988年。;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三:《先秦兩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出版社,1967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猶記風吹水上鱗》。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 ───:《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朱熹的歷史世界: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明理學與政治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杜正勝:《古典與現實之間》。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杜維明:《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大陸講學,問難和討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著、周勤記錄:《東亞價值與多元現代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著、陳靜譯:《我們的宗教•儒教》。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何澤恆:《先秦儒道舊義新知錄》。臺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吳龍輝:《原始儒家考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林啟屏:《儒家思想中的具體性思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林慶彰、張壽安:《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3年。; 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考》。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胡適:《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61年。; ──:《戴東原的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俞吾金:《從康德到馬克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姜林祥:《儒學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山東:齊魯書社,2004年。; 韋政通:《孔子》。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 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中國哲學原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袁金書:《孔子及其弟子事蹟考詮》。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高專誠:《孔子•孔子弟子》。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徐復觀論經學史兩種》(《中國經學史的基礎》、《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 ───:《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康樂、黃進興:《歷史學與社會科學》。臺北:華世出版社,1981年。; 梁漱溟:《梁漱溟先生講孔孟》。河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 張立文、李甦平:《中外儒學比較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岱年:《孔子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陳大齊:《孔子學說》。臺北:正中書局,1964年,臺初版。;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茂同:《中國歷代職官沿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 陳祖武:《清儒學術拾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陳鼓應:《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 陳國慶:《書藝文志注釋彙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陸達誠:《馬賽爾》。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 程發軔:《國學概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75年臺六版。; 湯一介、張耀南、方銘主編:《中國儒學文化大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年增訂二版。; ───:《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黃俊傑:《史學方法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孟學思想史論(卷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7年。;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黃紹祖:《顏子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2年臺修一版。; 黃進興:《優入聖域:權力、信仰與正當性》。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黃瑞琪:《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0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增訂臺一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增訂9版。; 彭永捷:《朱陸之辨-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楊佐仁、均平:《孔子傳》。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 趙龍文講述、錢仲鳴筆記:《論語今釋》。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臺初版。; 漆永祥:《乾嘉考據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蔣伯潛:《諸子通考》。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臺初版。;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順、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二版。; 劉述先:《理想與現實的糾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儒家思想意涵之現代闡釋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劉師培:《經學教科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4年。; 劉蔚華:《儒學與未來》。山東:齊魯書社,2002年。;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錢穆:《孔子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臺二版。; ──:《先秦諸子繫年(外一種)》。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朱子學提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 ──:《學術思想遺稿》。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駱承烈:《孔子祖籍考》。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孔門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年。; 蔡仁厚:《孔門弟子志行考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二版。; 蔡英文:《韓非的法治思想及其歷史意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鍾肇鵬:《孔子研究》。臺北:淑馨出版社,1993年。; 臨沂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平邑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共同主編:《宗聖曾子》。山東:齊魯書社,2000年。; 顧實:《書藝文志講疏》。臺北:廣文書局,1970年。; 顧頡剛:《古史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三、外文譯作; Ben jamin I. Schwartz(本杰明•史華茲)著,程鋼譯:《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David L. Hall(郝大維)、Roger T. Ames(安樂哲)合著,蔣弋為、李志林譯:《孔子哲學思微》(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 ───合著,施忠連譯:《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Thinking from the Han:Self,Truth, and Transcend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Erik Homburger Erikson(愛力克森),康綠島譯:《青年路德》(Young Man Luther)。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Frederick Copleston(柯普斯登)著、傅佩榮翻譯:《西洋哲學史(一)-希臘與羅馬》。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Guy Salvatore Alitto(艾愷)著,王宗昱、冀建中譯:《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The Last Confucian Liang Shu-ming and the Chinese Dilemma of Modernity)。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Hans-Georg Gadamer(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Herbert Fingarette(赫伯特•芬格萊特)著,彭國翔、張華譯:《孔子:即凡而聖》(Confucius:The Secular as Sacred)。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 Herrlee G. Creel(顧立雅)著、高專誠譯:《孔子與中國之道》(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河南:大象出版社,2000年。; Hoyt Cleveland Tillman(田浩)編、楊立華、吳豔紅等譯:《代思想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I. Bernard Cchen(科恩)著,魯東旭、趙培杰、振山譯:《科學中的革命》(Revolution In Science)。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Joseph R. Levenson(列文森)著,鄭大華、任菁譯:《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Confucian Chian and its Modern Fate)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Karl Jaspers(雅斯培)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The Origin and Goal of History)。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年。; Peter K. Bol(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思想的轉型》(“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Talccot Parsons(派森思)著,章英華譯:《社會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Societies)。臺北:遠流圖書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Thomas S. Kuhn(孔恩)著,程樹德、傅大維、王道還、錢永祥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德)夏瑞春編、陳愛政等譯:《德國思想家論中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年。; (日)村瀨裕也著、王守華等譯:《戴震的哲學》。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 (日)本田成之著、孫俍工譯:《中國經學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四、期刊論文; 王健文:〈理想與事功:孔子的晚年及其弟子〉。收入《史前與古典文明》「第三屆國際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年。; 李明輝:〈存心倫理學、責任倫理學與儒家思想〉。刊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一期(1996年1月)。; ───:〈再論儒家思想中的「內在超越性」問題〉,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學會議」,2000年6月29~7月1日。;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學並重的形上學進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5月。; 林啟屏:《孔子思想分期之可能及其意義》。刊於輔仁大學中文系主辦:「第三屆先秦兩學術國際研討會-《百家爭鳴-世變中的諸子學術》」2003年12月6~7日。; ───:〈先秦儒學思想中的「遇和」問題-以〈窮達以時〉為討論起點〉。刊於《鵝湖學誌》第三十一期(2003年12月)。; ───:〈古代文獻中的「德」及其分化〉。發表於「東亞語文學與經典詮釋學術研討論」,(2004年11月19、20日)。; 夏長樸:〈尋孔顏樂處〉,收入《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子為政焉用殺-論孔子誅少正卯〉,刊於《臺大中文學報》第十期(1998年5月)。; 黃俊郎:《子游學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68年5月。; 黃俊傑:〈「東亞儒學」如何可能?〉,刊於「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研究生研習營-東亞研究的新視野」,2004年5月1~2日。; 楊儒賓:〈如果再迴轉一次「哥白尼的迴轉」: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刊於《當代》第一九五期,(2003年11月)。; G0911510141;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5599

  9. 9
    Dissertation/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