يعرض 1 - 1 نتائج من 1 نتيجة بحث عن '"《大輪迴》"', وقت الاستعلام: 0.30s تنقيح النتائج
  1. 1
    Dissertation/ Thesis

    المؤلفون: 黃文璐, Huang,Wen-lu, Huang, Wen-lu

    المساهمون: 陳儒修, Chen Ru-shou

    وصف الملف: 3475782 bytes; application/pdf

    Relation: 王芝芝;許雪姬;游鑑明;歐陽螢(2003)。〈「傾聽她們的聲音-談女性口述歷史」座談會〉。《婦女與性別研究通訊》,(65)40-45。 王超譯(2015)。〈鄉黨篇第十〉,《論語》。北京:聯合出版社。 中國電影家協會(2008)。《華語電影的跋涉者——李行導演電影作品研討論文集》。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中國電影資料館主編(2017)。《電影導演李行》。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 李行等(1968)。〈一個中國導演的剖白:李行作品研究〉。《文學季刊》。6:132-163。 李天鐸、劉現成編(1999)。《電影行者一李行從影50過年回顧文選》。臺北:臺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 李道新(2020)。〈中國早期電影裏的「空氣」說與「同化」論〉。《文藝研究》 。100-108。 李行、張思濤(2005)。〈對話:海峽兩岸電影交流的回憶〉。《當代電影》,北京。111-124。 李子弋(2011)。〈《夏雪》与李行〉,《藝術評論》,4:12-13。 朱亞坤(2020)。 《李行電影的地母精神研究》。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沈冬(2020)。〈看見寫實、聽見流行——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70:1-47。 林芳玫(2006)。《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林黛嫚(2009)。《李行的本事》,臺北:三民。 林盈志(2022)。《「秋決」1960-1972:一次文物再脈絡化的嘗試》。《報導者》。檢索地址:https://www.twreporter.org/a/saturday-features-film-execution-in-autumn,檢索日期:2023年9月15日。 姜洪偉(2004)。《李健吾戲劇論》,復旦大學博士論文。 侯軍(2003)。〈李行的電影創作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當代電影》。81-85。 侯軍、李行(2005)。〈臺灣電影教父:李行導演訪談錄〉。《大眾電影》,(1)9-13。 洪鈐(2019)。《導演李行九十編年紀》。北京 :中國電影出版社,2019年。 段文韜、張斐然(2010)。〈李行之倫理電影探析〉。《科技風》。頁36。 姚錦雲、邵培仁(2021)。〈「禮尚往來」還是「禮上往來」?——從跨學科對話(1939-2013)到中國人際傳播的經典模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唐僧鎧譯。(西元220-265年),《佛說無量壽經》。上下卷,全套2冊。 唐維敏(2009)。《右翼文藝戰鬥復生、電影政經監控起飛、敘事文本美學再現:六十年代台灣健康寫實電影的崛起》。輔仁大學博士論文。 唐凌(2011)。〈我所行走的電影之路——深度訪談台灣著名電影導演李行〉,《藝術評論》4:6-11。 教育部文化局(1968)。《文化局的第一年》,臺北:教育部文化局。 孫慰川(2007)。〈台灣電影之父李行及其「養鴨人家」〉。《名作欣賞》。(12):142-144。 孫萌(2016)。〈類型、結構與「地母」原型:「汪洋中的一條船」〉。《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9-14。 凌紫鈞(2018)。《「讓我的歌把你留住」:瓊瑤電影音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袁晚晴(2018)。〈中興期李行電影電影——子一代的「鄉土」回歸〉。《電影文學》。11(21):74-76。 翁佳音、曹銘宗(2021)。《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台北市:貓頭鷹出版。 財團法人天帝教(1991)。《人生指南淺說》。台北:帝教出版社。 財團法人天帝教(1994)。《天堂新認識-科學的宗教宇宙觀》。台北:帝教出版社。 涵靜老人李玉階(1997)。《天帝教教義─新境界》。台北:帝教出版社。 陳飛寶(1999)。〈李行的電影藝術創作及其在中國電影中的功績〉。《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頁400-431。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鼓應(2008)。《老莊新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梁良(2005)。〈見證台灣電影崛起和沒落的關鍵人物——李行〉。《當代電影》。(15)。 費孝通(1985)。《鄉土中國》。北京:三聯出版社。 張海英(2009)。〈家與國的故事 現實與夢想的傳奇——淺析謝晉、李行影片中家國情結之異〉。《安徽文學》。139-140。 張潔弘(2014)。〈電影的儒者——從《養鴨人家》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服膺解讀台灣導演李行〉,《時代文學》。6:181-182。 張祖群(2014)。〈李行導演電影「秋決」的人倫主題〉。《電影評介》。3(5)1-4。 張燕、李行(2016)。〈「我拍的就是中國電影」李行導演對話錄〉,《貴州大學學報》。30:1-9。 許雪姬(2002)。〈近年來台灣口述史的評估與反省〉。《近代中國》,149期。頁38-45。 焦雄屏(1992)〈台灣電影的大陸情結——從家鄉到異鄉〉。《廣播與電視》(創刊號)。 65-74。 焦雄屏、區桂枝(2008)。《李行:一甲子的輝煌》。臺北:躍升出版。 黃仁、施湘飛(1990)。〈一代大家:維護中國傳統倫理的美學——李行主要作品述評〉。 《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83-197。 黃仁(2001)。《電影阿郎白景瑞》。台北市:中國電影史料研究會。 黃仁(2005)。〈李行的「永不服輸的精神」——《汪洋中的一條船》的幕後幕前〉。《當代電影》。18-20。 黃光國(2010)。《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見黃光國編: 《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1-44頁。 黃克武(2014)。〈修身與治國——蔣介石的省克生活〉,呂芳上主編,《蔣介石的日常生活》。臺北: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85-309。 黃東嶽(2015)。 《李行健康寫實電影中的音樂與音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祥銀(2004)。《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雯(2010)。〈傾情中國傳統文化:李行與李安〉。《大眾文藝》。72-73。 趙丹(2009)。〈一種浸染——試析李行與李安的導演風格與美學特徵〉。《賀州學院學報》。60-64。 萬傳法(2009)。〈李行與謝晉電影比較研究〉。《北京電影學院學報》。99-102。 蔡洪聲(1990)。〈台灣的鄉土大師李行〉,《當代電影》,96-101。 鄭豐喜(2000)。《汪洋中的一條船》。北京:華夏出版社。 劉現成(1998)。《中國遺緒:李行電影探源》,《北京電影學院學報》,4:50-62。 劉翠霞(2009)。〈李行寫實影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及大中華電影的建構〉。《電影評介》。5、19。 劉曉鵬(2022)。〈台灣退出聯合國五十週年:檢視蔣介石與雙重代表權〉。《展望與探索月刊》。20.1:117-128。 劉翔(2023)。〈民族風韻·精緻構思·詩性美學:李行電影音樂的風格特色與繼承意義〉。《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114-117。 翟學偉(2013)。《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盧非易(1998)。《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臺北:遠流。 盧建榮(2007)。〈新文化史的學術性格及其在台灣的發展〉。《新文化史》,臺北:胡桃 木文化。 檀秋文(2009)。〈一甲子的輝煌——李行電影研討會綜述〉。《當代電影》。66-69。 蘇軾,撰、王文誥,輯注(1982)。《蘇軾詩集》(《送參寥師》)。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社。 (清)戴震著(1961)。《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羅顯勇(2016)。〈論李行電影的「健康寫實主義」策略〉。《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15-19。 顧遷譯(2016)。《尚書》。北京:中華書局。 Biersack, A., & Hunt, L. (ed). (1989).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ll, S. ( 1980) Encoding/Decoding.in S. Hall, D. Hobson, A. Lowe, and P. Willis (eds) Culture, Media, Language.London: Hutchin - son, 128 - 39. James Wicks. (2014). Transnational Representations:The State of Taiwan Film in the 1960s and 1970s. HK: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Ritchie, D. A. (1995). Doing oral history. Toronto: Maxwell Macmillan Canada. Merton, R. K. (1972). Insiders and Outsiders: A 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1), 9–47. 二、檔案資料 1、檔案編號:N00028-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0 日。 2、檔案編號:N00028-1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1 日。 3、檔案編號:N00028-1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2 日。 4、档案編號:N00028-1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4 日。 5、檔案編號:N00028-1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15 日。 6、檔案編號:N00028-1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0 日。 7、檔案編號:N00028-1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2 日。 8、檔案編號:N00028-1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3 日。 9、檔案編號:N00028-2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25 日。 10、檔案編號:N00028-2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30 日。 11、檔案編號:N00028-3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4 月25 日。 12、檔案編號:N00028-44,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5 月8 日。 13、檔案編號:N00028-6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10 日。 14、檔案編號:N00028-6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12 日。 15、檔案編號:N00028-6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27 日。 16、檔案編號:N00028-7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30 日。 17、檔案編號:N00028-7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7 月31 日。 18、檔案編號:N00028-7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 日。 19、檔案編號:N00028-7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7 日。 20、檔案編號:N00028-84,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3 日。 21、檔案編號:N00028-8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8 月15 日。 22、檔案編號:N00028-9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9 月12 日。 23、檔案編號:N00028-11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0 月28 日。 24、檔案編號:N00028-11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9 月23 日。 25、檔案編號:N00028-108,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0 月26 日。 26、檔案編號:N00028-11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1 日。 27、檔案編號:N00028-115,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3 日 28、檔案編號:N00028-116,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4 日。 29、檔案編號:N00028-117,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23 日。 30、檔案編號:N00028-119,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1 月27 日。 31、檔案編號:N00028-120,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2 日。 32、檔案編號:N00028-121,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3 日。 33、檔案編號:N00028-122,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4 日。 34、檔案編號:N00028-123,檔案名稱:《李行日記》。檔案時間:1971 年12 月5 日 35、檔案編號:N00040-9,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7 日。 36、檔案編號:N00040-4,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2 月28 日。 37、檔案編號:N00040-8,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2 月28 日 38、檔案編號:N00040-1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12 日。 39、檔案編號:N00040-11,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4 月23 日。 40、檔案編號:N00040-17,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6 日。 41、檔案編號:N00040-18,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7 日。 42、檔案編號:N00040-19,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16 日。 43、檔案編號:N00040-2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6 月23 日。 44、檔案編號:N00040-20,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17、21、 25 日。 45、檔案編號:N00040-21,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8 月31 日、9月2 日之日記內容。 46、檔案編號:N00040-22,檔案名稱:《李行筆記本》,檔案時間:1960 年9 月4 日。注:「镜头」是李行原檔案的寫法。 47、檔案編號:D00690。檔案名稱:《電影利用媒體宣傳相關記事》。檔案時間:1988 年。 48、檔案編號:D00786-6,類別:其他。檔案名稱:《「還能說什麼」?草稿——李行寫李翰祥》,共8 頁。檔案時間:1997 年10 月1 日。 49、檔案編號:JB.DLH.004,剪報標題:《李行提出呼籲:不要放棄香港市場,應提高影片水準·打破發行困境》,剪報時間:1982.5.24。具體報刊名稱不詳。 50、檔案編號:X.ORD1.221。檔案名稱:《蔣緯國寫給李子弋的信》(影印本)。 51、檔案編號:X.DL.H.003,檔案名稱:《鍾玲寫給李行的信》,信紙抬頭寫著:University of Hong Kong,檔案日期:1983 年5 月31 日。 52、檔案編號:JB.WY.030。檔案名稱:《談談汪洋中的一條船》。檔案時間:1979 年6 月24 日。來源不祥。作者:溫阜椿。 3、檔案編號:X.ORD1.112,檔案名稱:《吳繼釗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82 年4月30 日。注:這封信的信封上寫明是由雲林縣口湖國中寄往台北市峨眉街122 號8F-1,大眾電影公司。 54、檔案編號:JB.WY.031,檔案標題:《「汪洋中的一條船」故事感人成就卓越導演李行等昨頒獎章獎狀》,1979,具體日期出處不詳。 55、檔案編號:X.0RD1.111,檔案名稱:《吳繼釗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78 年11月8 日。注:這封信的信封上寫明是由雲林縣口湖國中寄往台北市武昌街二段80 號3F,大眾電影公司的。 56、檔案編號:X.ZC.028,檔案名稱:《張徹寫給李行的信》(傳真手稿),檔案時間:1997年12 月23 日。內文中的簡體字為原檔案的寫法。 57、檔案編號:X.DL.H.002,檔案名稱:《鍾玲寫給李行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故事大綱是用格子紙寫作完成。檔案時間:1982 年5 月24 日。 58、檔案編號:PDM-0000007317。檔案名稱:《就票房觀點談汪洋中的一條船》。原檔案沒有署名和日期。經過考證,這封手稿是時任中華電視台節目部經理的張永祥寫的(藝名:唐眉)。考證依據:檔案編號:PDM-0000007318,檔案名稱《汪洋中的一條船企劃書》(手稿8 張),與前述檔案字跡完全一致。信紙的抬頭寫著:中華電視台節目部稿紙。 59、檔案編號:X.DL.H.010,檔案名稱:《胡金銓寫給張永祥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地址是:香港九龍又一村花園街十號C 三樓。檔案時間:1982 年8 月29 日。 注:檔案內容中的簡體字乃原檔案之表達方式。 60、檔案編號:X.ZC.029,檔案名稱:《李子達寫給張徹的傳真》,檔案時間:1997 年12月24 日。檔案箱編號:028,這封傳真寫在台灣電影文化公司的信紙上。 61、檔案編號:D00450,李行手稿。檔案內容:李行寫的紀念白景瑞的紀念性文字。以內容推算檔案時間應該為:1997 年12 月11 日後至1998 年1 月5 日前。 62、檔案編號:X.DLH.007,檔案名稱:《廖祥雄寫給李子達的信》,檔案時間:1982 年6 月9 日。這封信寫在標題為:「台灣電影製片廠」的信紙上。 63、檔案編號:X.DL.H.005,檔案名稱:《鍾玲寫給張永祥的信》,信紙抬頭寫著:金銓電影公司。檔案時間:1982 年8 月13 日。 64、檔案編號:D00450,李行手稿。檔案內容:李行寫的紀念白景瑞的紀念性文字。以內容推算檔案時間應該為:1997 年12 月11 日後至1998 年1 月5 日前。 65、檔案編號:X.MER.002,檔案名稱:《楊宏煜寄給李子達的信》,檔案時間:1965 年,具體日期不詳。 66、檔案編號:D00581,檔案名稱:《隨筆記事:李行系列電影相關記事》。此文字記錄在《台北瓦斯月刊第197 期上》。檔案時間:1987 年11 月16 日。 67、檔案編號:JB.ZA.015,檔案名稱:《台北電影圈怪事頻傳:早安台北被窃底片一本》。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8 月15 日。 68、檔案編號:ZA.B.FCPS.001,檔案名稱:《早安台北分場拍攝總表》(初稿擬定)。1979年日月不詳。 69、檔案編號:JB.XC.111。檔案名稱:《演了「汪片」名聲響亮,「小城故事」演技洗練,小歐弟影壇放異彩》。檔案來源不詳。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8 日。 70、檔案名稱:《鍾鎮濤扮演憨小子,鹿港拍戲成了草地郎,影迷爭要簽名,阿B 應接不暇》。檔案來源:《民生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1、檔案名稱:《李行「製土」專家阿嬌一副土相葛香亭不甘落後追隨落髮風尚》。檔案來源:《中國時報》(北市版)。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6 日。 74、檔案名稱:《李行談他的「小城故事」他沒有迷失·他找到了自己》。檔案來源:《美華日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5、檔案編號:X.ORD1.142,檔案名稱:《馬森寫給李行的信》,檔案時間:1980 年8 月29 日。這封信寫在「幼獅文藝海外專用稿紙」的信紙上。 76、檔案編號:JB.XC.037,檔案名稱:《走出「三廳」踏上「泥地」李行改變拍戲風格導演小城故事,林鳳嬌飾啞女,鍾鎮濤演受刑人,歐弟連吃香腸,李烈有精彩演出》。檔案來源:《台灣新生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6 日。 77、檔案編號:JB.XC.040.1,檔案名稱:《李行率領大批人馬在鹿港拍小城故事,全片充滿濃厚鄉土氣息》。檔案來源:《大華晚報》。檔案時間:1978 年10 月18 日。 78、檔案編號:JB.XC.100,檔案名稱:《「小城故事」觀後》。檔案來源:《台灣新聞報》。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6 日。 79、檔案編號:JB.XC.095-1。檔案名稱:《小城故事介紹》。檔案來源:《民族晚報》。檔案時間:1979 年2 月13 日。 80、檔案編號:JB.ZA.006。檔案名稱:《李行執着於一份濃烈的「傳統」作品中少不了權威性的「老人」》。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5 月29 日。 81、檔案編號:JB.XC.054。檔案名稱:《「小城故事」拍外景邀請歌仔戲班助陣》。檔案來源:《中華日報》。檔案時間:1978 年11 月18 日。 82、檔案編號:JB.ZA.009。檔案名稱:《望六高齡學吹打,真個為藝術犧牲,拍「早安台北」難為了葛香亭,「杯底不可養金魚」曲不離口》。檔案來源:《民聲日報》,檔案時間:1979 年5 月31 日。 83、檔案編號:ZA.J.FCDB.001-1,檔案名稱:《早安台北分場對白本》。檔案時間:1979年,4 月17 日分鏡,4 月25 日開拍。 84、檔案編號:JB.ZA.014。《李行執導「早安台北」題材突變》。檔案來源:《中國時報》,檔案時間:1979 年8 月7 日。 85、檔案編號:JB.WY.047,檔案來源:《「新士」雜誌》,作者:孫菊,具體年份日期不詳。 86、檔案編號:W.GW.016。檔案名稱:《行政院新聞局發文給馬氏影業(香港)公司》。檔案時間:1975 年5 月30 日。 87、檔案編號:W.GW.017。檔案名稱:《行政院新聞局發文給馬氏影業(香港)公司》。檔案時間:1975 年7 月10 日。; G0106463512;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056;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149056/1/351201.pdf